第一单元(知识清单)-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统编版)_第1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统编版)_第2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统编版)_第3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统编版)_第4页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基础复习单单元e目标知知识e梳理一、易读错的字白鹭(lù)嫌弃(xián)长喙(huì)嗜好(shì)清澄(chénɡ)榨油(zhà)垂蔓(màn)眼睑(jiǎn)眸子(móu)镶嵌(qiàn)雏(chú)鸟望哨(shào)镜匣(xiá)玻璃框(kuàng)蓑(suō)毛半亩(mǔ)吩咐(fēnfù)一箩(luó)浸(jìn)泡缠(chán)着杭(háng)州糕饼(ɡāobǐng)深幽(yōu)趴(pā)下二、易写错的字嵌:上下结构,上部“山”要写得扁小一些,“甘”要注意里面有一横。播:右上部是撇加“米”字。鹤:不要写得太宽,左边部分不要少横。配:书写时要注意,不要少写左边里面的“一”。嫌:注意左右穿插,右部是“兼”。浇:右边是“尧”,右上角没有点。慕:下面不是“水”,不要忘记最后一点。缠:右部较紧凑,起笔是点。茶:下部中“”,是竖钩,不是竖。箩:书写时要注意,上面不要写成“”。浸:右上部横笔右端不出头。捡:右部中间有一横,不能少。三、一字组多词。宜(yí)相宜适宜事不宜迟鹤(hè)白鹤丹顶鹤鹤发童颜嫌(xián)嫌恶嫌弃讨人嫌朱(zhū)朱红朱鹭朱砂嵌(qiàn)镶嵌嵌在嵌入框(kuàng)镜框木框条条框框匣(xiá)匣子镜匣木匣哨(shào)放哨哨兵花花哨哨恩(ēn)恩情恩惠恩爱韵(yùn)韵母风韵琴韵悠扬亩(mǔ)一亩半亩两亩地播(bō)广播播放直播间浇(jiāo)浇水浇灌火上浇油吩(fēn)吩咐吩示吩呶咐(fù)嘱咐安咐亭(tíng)凉亭茅亭亭亭玉立榨(zhà)榨油压榨榨取慕(mù)羡慕爱慕慕名而来矮(ǎi)高矮矮小矮矮实实谈(tán)谈论谈话高谈阔论懂(dǒng)懂行懂得似懂非懂兰(lán)玉兰兰花义结金兰箩(luó)箩筐稻箩兜箩婆(pó)外婆公婆老太婆糕(gāo)蛋糕糕点年糕饼(bǐng)糕饼大饼画饼充饥浸(jìn)沉浸浸泡浸透缠(chán)缠绵缠身胡搅蛮缠茶(chá)茶叶茶水茶余饭后捡(jiǎn)捡柴捡起捡破烂四、多音字。色sè(颜色)shǎi(掉色)澄chéng(清澄)便pián(便宜)biàn(方便)鲜xiān(新鲜)xiǎn(鲜见)挨āi(挨近)五、同音字。zhà榨(榨油)fēn吩(吩咐)mù慕(爱慕)炸(炸药)纷(纷乱)幕(夜幕)六、形近字嫌(嫌弃)哨(口哨)框(门框)恩(恩惠)谦(谦虚)稍(稍微)眶(眼眶)思(思考)歉(道歉)捎(捎带)筐(箩筐)忠(忠心)浸(浸泡)饼(煎饼)检(检查)播(播放)侵(侵略)拼(拼搏)捡(捡起)翻(翻开)七、重点词语1.必须掌握的词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白鹤生硬恩惠懂得寻常忘却镜匣孤独悠然黄昏体面桂花播种浇水吩咐榨油爱慕糕饼茶叶深夜2.四字词语香飘十里3.成语美中不足神气十足不动声色八、近义词精巧—精致适宜—适合生硬—僵硬寻常—平常忘却—忘记设计—策划安稳—安详嗜好—爱好望哨—放哨可惜—惋惜吩咐—嘱咐开辟—开拓居然—竟然便宜—低廉爱慕—喜爱盛开—怒放姿态—姿势寻找—寻觅担心—担忧容易—轻易尤其—特别温暖—暖和茂盛—繁茂熟悉—熟识摆动—扭动信赖—信任索性—干脆完整—完好不动声色—不露声色九、反义词精巧—粗笨生硬—自然寻常—特殊或许—一定便宜—昂贵安稳—危急爱慕—厌恶希望—失望喜欢—讨厌完整—残缺盛开—凋谢提前—推迟成熟—稚嫩仔细—马虎舒适—难受温暖—寒冷自在—拘束淘气—乖巧熟悉—陌生伤害—爱护淘气—乖巧伤害—爱护神气十足—垂头丧气不动声色—勃然变色十、词语积累。1.AABB式词语:指指点点类似的词语:拖拖拉拉吞吞吐吐哭哭啼啼2.ABAC式词语:飞来飞去蹦来蹦去类似的词语:谢天谢地亦步亦趋又哭又闹3.表示神情的成语:神气十足类似的词语:神采奕奕炯炯有神大惊失色4.量词:一只白鹭一幅画面一首散文诗一种鸟一盆吊兰5.动词:站着钓鱼埋在地里挂在枝头上伸出脑袋盖在鸟笼上6.修饰词:精巧的诗粉红的朱鹭鲜红嫩绿的果实桂花的香气舒适又温暖的巢跳动的小红爪子细腻的绒毛美好的境界7.与鸟有关的四字词语鸟语花香笨鸟先飞惊弓之鸟鸟尽弓藏百鸟朝凤展翅高飞十一、句子积累。1.比喻句(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这句话把白鹭站在水田里钓鱼比作是玻璃框里的画面,把清水比作玻璃,把田比作玻璃框,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下的画面,让人感觉身临其境。(2)“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句话把珍珠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它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突出了珍珠鸟的体形特点。(3)“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把白鹭比作诗、散文诗,突出了白鹭蕴含着的内在美。2.拟人句(1)“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鹭站着时的样子说成是在望哨,写出了白鹭站着时的情景。(2)“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珍珠鸟睡着时的情态。3.夸张句“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的“香飘十里”是夸张写法,写出了桂花的芳香。十二、课文回顾。1.《白鹭》本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神态,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赞颂了寻常的白鹭所蕴含的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而高洁、朴素而美好的境界的追求和向往。2.《落花生》本文通过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3.《桂花雨》课文先写了“我”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最后写在杭州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常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4.《珍珠鸟》课文主要写了小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十三、日积月累1.背一背蝉唐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读一读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十四、单元学习要点1.掌握《白鹭》第6~8自然段描绘的画面。2.理解《落花生》中父亲所说的话。3.体会《桂花雨》中蕴含的情感。4.掌握《珍珠鸟》中小珍珠鸟的变化及原因。5.背诵《蝉》6.会写介绍心爱之物的作文。十五、高频考点理解重点句子是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①写出你对某句话的理解。②选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解题小窍门1.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稍微变通一下即可。2.需要我们理解的句子,多数是针对全文说的,所以统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如,写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父亲对孩子们的希望,他希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人。十六、“1+X”阅读推荐篇目:郭沫若《银杏》推荐理由:《银杏》是一篇散文。作者用银杏来比喻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端直、蓬勃、坚定、庄重,嶙峋而洒脱,以及刚正、坚强、谦虚、无私、勇敢的,超乎一般的高尚美德;鼓舞了当时的人们能勇敢加入抗日战争中来,英勇地与敌人抗争。阅读方法:阅读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七、素养与能力①《白鹭》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式体现白鹭的美。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②《落花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并理解其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通过花生的平凡去品味不平凡的人生哲理。③《桂花雨》通过回忆故乡的桂花,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④《珍珠鸟)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启发。⑤能听取他人意见,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⑥会写题为“我的心爱之物”的文章。重点是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⑦通过朗读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运用朗读、背诵等增加积累。课课文e梳理第1课:《白鹭》1.课题解读白鹭,又名白鹭鸶、白翎鸶、春锄、白鸟,是我国南方一种普通常见的鸟,一般栖息于池塘、湖泊、稻田,群集活动,以小型动物、昆虫为食。被人尊为水边隐士、江田长者,南方的乡居生活有了它的点缀更加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观察力和真诚的笔触,对白鹭进行了热情地讴歌。2.课文重点理解(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理解: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理解:“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3)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理解:“素”指白色;“黛”指青黑色。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4)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理解:“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5)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理解: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遐想。(6)——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理解:用“——”(破折号)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让人感到白鹭无处不美。(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理解:作者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原因是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鹭无论是觅食、栖息,还是飞行,都韵味无穷,让人赏心悦目。3.主题概括。本文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学有所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就会发现许多因常见而被人遗忘的美。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的?外形(颜色、身段)生活习性(觅食、栖息)(2)白鹭给作者怎样的印象?作者写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朱鹭和苍鹭呢?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作者是用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凸显其“不适宜”,表达对白鹭的偏爱。(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颜色非常和谐;流线型结构的身段大小非常匀称,这一切都很适宜,它的外形就像“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在清水田里静静地钓鱼、在枝头孤独地站立、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行,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了含蓄美,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因此,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4)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可以从描写白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白鹭颜色的和谐,身段的匀称,反映出白鹭自然朴实的静态美;二是白鹭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这三个画面反映了白鹭的动态美。(5)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6)根据“清水田”“玻璃框”“镜匣”这些词语,你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首尾呼应,总结全文。(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周围的风景,就好像是为白鹭精心设计的一样。这田地因为白鹭的身影好像变成了一幅名画。7.课后拓展(1)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是他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剧作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历史学家、古文字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等,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天上的街市》《雷电颂》等。(2)创作背景及内涵。本文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政府部门工作,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事物中蕴含的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3)描写白鹭的古诗。鹭鸶[唐]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诗意:白鹭身穿雪白的衣裳,长着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青山,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4)如果请你来描写白鹭,你会描写什么?你想运用哪些写作技巧?白鹭的习性白鹭的生活方式白鹭的捉鱼方式从古诗中寻找白鹭的影子比喻、拟人、对比……你看那飞行中的白鹭,如仙子般自由翱翔在空中。有的张开美丽的双翼,口衔祥云;有的直冲云霄,翩然离去;有的穿过云朵,如梦如幻。第2课:《落花生》1.课题解读“落花生”,即花生,也叫长生果,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作物,被人们广泛种植。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2.课文重点理解(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理解:这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理解: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就不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看。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很引人注目的人更难,但如若仍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用的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有面子、有身份的人;衣着光彩的人;样子好看的人……好处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像清洁工、义工、老农、边疆战士等,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3.主题概括。本文记叙了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学有所得看似平凡的花生总是矮矮地生长在地上,它没有令人艳羡的色彩,只有默默埋在地下的果实。花生,以其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品格,赢得了人们对它的尊敬与赞扬。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可贵品格,踏踏实实地学习,实实在在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借物喻人:借助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本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借助具体事物“花生”,抒发了对于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追求。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课文围绕落花生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四部分内容。(2)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这种结果当然令“我”感到意外。这句话中的“不好看”“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3)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相同点:都好吃,都对我们有好处。不同点:果实的外表和长的位置不一样。父亲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想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4)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议花生”是详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7.课后拓展(1)作者简介。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在燕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主要作品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2)古诗文中常被用来借物喻人的植物花中四君子。梅,凌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经冬不凋,自成美景,虚心劲节,不卑不亢,是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清丽淡雅,艳于百花凋后,故历来被用作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3)作表现奉献精神的古诗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亥杂诗》(其五)(4)借物喻人的古诗。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让你想到身边的某些人。温馨提示:可思考一下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引发“叶落归根”“生命轮回”“无私奉献”“自由快乐”等情感。借物喻人我们亲爱的老师,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6)如果你有选择的权利,你愿意做一个表面上“体面”的人,还是做落花生一样的人?为什么?示例:我愿意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因为它虽然很普通,但是很有用,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但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第3课:《桂花雨》1.课题解读这篇课文,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2.课文重点解读(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理解: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字将桂花香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喜爱桂花的感情。(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理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地多和香。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理解: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场景。从“抱”“摇”“落”这些动作可以体会到摇桂花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理解:此处的“浸”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甜在人们的心里。使村子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甜美。(6)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母亲家乡的生活离不开桂花,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闻着他乡的桂花,思念着故乡和亲人。这句话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7)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理解: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入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3.主题概括本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两个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4.学有所得浸在桂花香气中的故乡,如同一幅水墨画,宁静淡雅;那阵阵桂花雨如同一首动人的歌谣,余韵悠长。无论离家多远多久,故乡永远是游子最难断舍的记忆!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什么叫“桂花雨”?作者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文章标题?所谓”桂花雨”,就是在桂花盛开的时节,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那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因为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以及童年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以《桂花雨》为文章标题,借描写桂花雨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2)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那些美好的回忆?①儿时和父亲赏花时,最喜欢桂花的香气②童年时,和大人一起摇桂花③迁居杭州后,给母亲带桂花,回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3)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家乡的桂花和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它们的香气应该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数量多能“香飘十里”。但是母亲习惯了每年都闻着家乡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母亲全部的生活空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是无可替代的。桂花是没有区别的,只因母亲不是用嗅觉区别桂花,而是用情感体味桂花。想起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就会想起所有的和桂花有关的家乡的人、事、物,桂花已不再是一种植物了,桂花已成了家乡的象征。母亲这句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话里饱含着她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家乡的思念之情。(4)第8自然段,说说“我”为什么“又”想起了“摇花乐“和“桂花雨”。一个“又”字说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传达出“我”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故乡的桂花是跟“我”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已经变成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我”幸福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8.读完课文,说说你的感受。示例: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家乡的事物寄托着身在异乡的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5)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以回忆“桂花雨”作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6)如果请你来当小导游,你要介绍故乡的什么呢?会用什么修辞手法呢?我要介绍故乡的河。我要介绍故乡的槐树。我要介绍故乡的山。我要介绍故乡的亲人,故乡的明月。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拟人……7.课外拓展(1)作者简介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2)写作背景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3)桂花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桂花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月圆之际,把酒赏桂,清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颇为可观。(4)借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意:您刚从我们家乡过来,一定了解家乡的情况。请问您来时,我家雕花纹的窗前那一株蜡梅花开了没有?赏析:对于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人不写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第4课:《珍珠鸟》1.课题解读“珍珠鸟”是一种红嘴红脚的鸟,长着灰蓝色的毛,背上长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活泼伶俐,但很怕人,不易接近。可是,文中的这只小珍珠鸟却与作者建立了相亲相依、相互信任的真挚情意。于是,作者的感受倾泻而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课文重点解读(1)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理解:“影子”“小嘴”是小鸟的剪影,透过剪影可以看出它们的自在。从“可爱、鲜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很喜欢这对珍珠鸟。(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理解:由于“我”给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不去打扰它们,得到了它们的信任,这种关爱使珍珠鸟这种十分怕人的鸟与“我”越来越熟悉。(3)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理解:这是“我”对出世不久的小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此处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珍珠鸟可爱的样子,流露出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4)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理解: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绕、蹦来蹦去”等动作描写,活画出一个像孩子一样顽皮的鸟的形象,那是一份回报“我”友好地对待它的情意。“我”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独特的享受。表达出“我”心中温柔的爱意。这是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5)我笔尖一动,流泻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理解:这句话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美好的境界”指人与动物及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友好相处的境界。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3.主题概括本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4.学有所得作者的呵护与关怀,创造出人与鸟温馨和谐的一幕。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只要彼此信赖,都可以建立真挚的情谊。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用单独一个自然段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作者用单独一个自然段写珍珠鸟“怕人”,是为后文“我”精心照顾和关爱它们作铺垫,也与后文珍珠鸟对“我”的信赖形成对比。这样更能突出“我”后来得到珍珠鸟的信任是多么不容易。(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课文从珍珠鸟的外形、叫声、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了它的可爱:(1)小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2)大珍珠鸟发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小珍珠鸟“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3)小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4)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3)“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我”为珍珠鸟精心布置幽静、安全的居室。“我”为了不打扰它们,从远处观察它们。当小珍珠鸟出生后,“我”很好奇,但为了不惊动它们,“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去看个究竟。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我”不动声色。小珍珠鸟落到“我”肩上时,“我”停了笔,生怕惊跑它。(4)“我"和珍珠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意?小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活动的范围由笼子到屋里,从桌面到“我”的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画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悠闲。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和小珍珠鸟之间亲密、友好的情意。7.课外拓展(1)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的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国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斗寒图》;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正义的感召》等。出版《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他的一些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课文《珍珠鸟》就是一例。(2)珍珠鸟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原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中国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骆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在国内有些养鸟专著将金山珍珠另立一种,实质上金山珍珠与斑胸草雀是同种异名。(3)关于信赖的名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苏联】苏霍姆林斯基◎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