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学生版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请填涂答题卡)1.(2分)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如图所示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A.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 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 C.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 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2.(2分)在商代“求雨”“求晴”“求禾”等占卜现象屡见不鲜,甲骨卜辞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商代的天文历法发展完善 B.商朝的中心工作是农业生产 C.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3.(2分)战国时期的荀子赞扬商鞅变法使得秦地民风朴素,而汉代的贾谊则认为商鞅变法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这反映了()A.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 B.儒家学说应与时俱进 C.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 D.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4.(2分)下表是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推恩令使郡国数量增多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郡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5.(2分)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示理解正确的是()A.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C.东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D.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6.(2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两项工程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2分)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8.(2分)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谜面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应是()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9.(2分)康熙时期,设置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推行巡台御史制度,雍正时期继承了这项制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乾隆帝谕令正式停止御史巡台制度,确立福建将军、督抚与水陆提督轮值巡台制度。这一调整()A.推动了台湾政治革新 B.解决了清处面临的边疆危机 C.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 D.反映了清朝监察机构的完善10.(2分)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A.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进程 D.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1.(2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12.(2分)王人博认为:洋务运动的缺失,不在于它的“卫旧”,而在于它在“卫旧”的同时“布新”企图在不触动中国儒学文化传统的旧机体的基础上移植西学新因子,这难免发生排异性的冲突或变异。这揭示了洋务运动()A.目的性不强 B.措施的无效 C.失败的根源 D.思想的先进13.(2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君主制度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14.(2分)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中说“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其中上述“上升因素”起的作用是()A.推动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D.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15.(2分)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调整后农民都对土地有所有权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16.(2分)“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材料表明中国()A.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中心作用 C.已经成为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十分明显17.(2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说明当时()A.法典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18.(2分)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于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A.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B.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D.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19.(2分)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引发了殖民掠夺 D.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20.(2分)1640年,查理一世率领卫队前往议院逮捕议员时,数千手工业者及平民武装起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伦敦市内及郊区的水手、脚夫及附近的白金汉郡的农民也集结队伍开到伦敦。材料表明当时的英国革命()A.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领导 B.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有中下层人民的广泛支持 D.是一场世界范围的革命21.(2分)林肯写道:“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 B.林肯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 C.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 D.林肯的目的是使美国独立22.(2分)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面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发明,属于后者的是()A.珍妮机 B.蒸汽机车 C.电灯 D.火车23.(2分)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有人认为这是“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目前已经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 D.世界仍然存在威胁和平的因素二、非选择题(2大题,24分)24.(12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选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陷入危机之时,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探索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到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5年的水平。但苏联大工业还比较落后,汽车、飞机制造等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于是苏联先后实施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使其整体汉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化措施所起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的现象得益于俄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这次改革给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中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指的是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对苏联有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至少两点)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材料一材料二思想解放运动,历来与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14﹣17世纪,欧洲冲破了天主教会一千多年来对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统治……17﹣18世纪,崇尚理性的资产阶级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中国大地上……各阶层掀起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狂澜。……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改编自《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1)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将材料一中的画线部分填写完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你提取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教师版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请填涂答题卡)1.(2分)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如图所示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A.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 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 C.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 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说明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彩陶由中原地区扩展到甘肃、辽宁、江苏等地区。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不能说明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排除ABD。故选:C。2.(2分)在商代“求雨”“求晴”“求禾”等占卜现象屡见不鲜,甲骨卜辞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商代的天文历法发展完善 B.商朝的中心工作是农业生产 C.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在商代‘求雨’‘求晴’‘求禾’等占卜现象屡见不鲜中,甲骨卜辞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可得出,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故C正确;材料中主要反映占卜祈求获得丰收,没涉及天文历法,排除A;材料中没有明确商朝的中心工作,排除B;题干材料主要反映农业方面,没有提及其他各方面,排除D。故选:C。3.(2分)战国时期的荀子赞扬商鞅变法使得秦地民风朴素,而汉代的贾谊则认为商鞅变法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这反映了()A.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 B.儒家学说应与时俱进 C.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 D.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荀子和贾谊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无法反映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阐发新的思想,但主旨内核不变,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应与时俱进,B项错误;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荀子赞扬商鞅变法使得秦地民风朴素,而汉代的贾谊则认为商鞅变法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可知,战国时期的荀子基于法治立场,认为商鞅变法使得秦地民风朴素,强调了变法的积极作用,而汉朝时期的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仪,专用法制,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对商鞅变法持批判态度,说明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改造的儒学,但事实上外儒内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的问题,D项错误。故选:C。4.(2分)下表是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推恩令使郡国数量增多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郡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分析】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相关内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未涉及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的信息,排除A。B.推恩令的实施使王国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排除B。C.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逐渐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使郡级数量迅速增多,故C正确。D.推恩令的实施使郡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排除D。故选:C。5.(2分)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示理解正确的是()A.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C.东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D.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西晋曾统一全国,宋、齐、梁、陈合称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解答】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理解不正确,西晋曾统一全国;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没有东晋,加上东晋就是五个朝代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没有十六国。故选:A。6.(2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两项工程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灵渠的修建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掌握这两项工程的共同作用。【解答】根据“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可知,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故灵渠和大运河的开凿,是秦朝与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之一,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两项工程没有涉及对外,排除A项;秦朝的灵渠与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秦朝与隋朝都二世而亡,两朝并没有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7.(2分)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和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可知,宋太祖亲自殿试,测试考生的水平,这一措施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与题干不符,排除A;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亲自殿试,测试考生的水平,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D。故选:C。8.(2分)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谜面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应是()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分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A.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项。B.魏晋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排除B项。C.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元朝统一全国后,民族交融得到大发展。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正确。故选:D。9.(2分)康熙时期,设置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推行巡台御史制度,雍正时期继承了这项制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乾隆帝谕令正式停止御史巡台制度,确立福建将军、督抚与水陆提督轮值巡台制度。这一调整()A.推动了台湾政治革新 B.解决了清处面临的边疆危机 C.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 D.反映了清朝监察机构的完善【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解答】A.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加强统治台湾的措施,未提及台湾的政治革新,排除A项。B.题干未体现边疆危机,排除B项。C.根据题干“康熙时期,设置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推行巡台御史制度,雍正时期继承了这项制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乾隆帝谕令正式停止御史巡台制度,确立福建将军、督抚与水陆提督轮值巡台制度。”可知,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D.监察机构与乾隆皇帝时期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C。10.(2分)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A.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进程 D.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历程及其影响分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题干的这些关键词无关,排除A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制度,无法反映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D。11.(2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解答】据题干“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可知,由于洋货的冲击,外来技术的传入使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逐渐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排除A项;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民众开始使用洋货,并不是抵制,排除C项;外来技术的传入破坏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12.(2分)王人博认为:洋务运动的缺失,不在于它的“卫旧”,而在于它在“卫旧”的同时“布新”企图在不触动中国儒学文化传统的旧机体的基础上移植西学新因子,这难免发生排异性的冲突或变异。这揭示了洋务运动()A.目的性不强 B.措施的无效 C.失败的根源 D.思想的先进【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解答】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即在不触动中国儒学文化传统旧机体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没有体现目的,A排除。洋务运动的措施有建立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材料没体现,B排除。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守旧的一面,体现不出思想的先进,D排除。故选:C。13.(2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君主制度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分析】本题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为依托,考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主张。【解答】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意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意图建立共和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主张是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A是洋务运动的主张;B是辛亥革命的主张;D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2分)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中说“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其中上述“上升因素”起的作用是()A.推动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D.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解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解答】A.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则是对政治制度变革的探索,排除。B.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排除。C.根据材料“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因此“上升因素”起的作用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正确。D.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排除。故选:C。15.(2分)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调整后农民都对土地有所有权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分析】本题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需要结合中共土地政策变化的特征来解答。【解答】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不相同,这是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也是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D正确;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制,排除A;土地改革后调整后农民都对土地有所有权,排除B;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抗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故选:D。16.(2分)“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材料表明中国()A.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中心作用 C.已经成为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十分明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可知,题干体现了我国积极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着力量,说明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A项正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中心作用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十分明显在题干内容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17.(2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说明当时()A.法典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材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有利于调解社会关系,故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排除C;《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故选:B。18.(2分)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于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A.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B.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D.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庄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要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反映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庄园所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产品大多自给自足,很少对外销售,这表明当时该庄园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庄园自给自足,而非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排除A;材料反映英国庄园对外出售小麦、水果和酒,无法说明副业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庄园自给自足的情况,无法体现供求关系的紧张状态,排除D。故选:C。19.(2分)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引发了殖民掠夺 D.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大西洋沿岸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材料表明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使世界各地联系得到加强。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与“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无关,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与“殖民掠夺”无关,排除C;西班牙霸主地位的确立与题干促进了物种交流无关,排除D。故选:A。20.(2分)1640年,查理一世率领卫队前往议院逮捕议员时,数千手工业者及平民武装起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伦敦市内及郊区的水手、脚夫及附近的白金汉郡的农民也集结队伍开到伦敦。材料表明当时的英国革命()A.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领导 B.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有中下层人民的广泛支持 D.是一场世界范围的革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数千手工业者及平民武装起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伦敦市内及郊区的水手、脚夫及附近的白金汉郡的农民也集结队伍开到伦敦。”可知,当时英国革命有中下层人民的广泛支持。C项正确;英国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不是手工业者和农民,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革命是世界范围的革命,而且英国革命也不是世界范围的革命,排除D项。故选:C。21.(2分)林肯写道:“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 B.林肯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 C.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 D.林肯的目的是使美国独立【分析】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反映了林肯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故选:B。22.(2分)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面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发明,属于后者的是()A.珍妮机 B.蒸汽机车 C.电灯 D.火车【分析】本题以科技史专家丹皮尔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中的“以前”应该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后”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四个选项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只有C电灯。故选:C。23.(2分)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有人认为这是“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目前已经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 D.世界仍然存在威胁和平的因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由此可见,题干信息意在强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不断加强,C项正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排除A项;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尚未定型,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项;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主要有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故世界仍然存在威胁和平的因素,但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二、非选择题(2大题,24分)24.(12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选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陷入危机之时,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探索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到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5年的水平。但苏联大工业还比较落后,汽车、飞机制造等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于是苏联先后实施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使其整体汉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化措施所起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的现象得益于俄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这次改革给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中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指的是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对苏联有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至少两点)【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概括可知,孝文帝“使其整体汉化”的原因是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孝文帝仰慕汉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2)据材料二“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的现象得益于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购买土地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据材料三“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陷入危机之时,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探索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到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5年的水平。但苏联大工业还比较落后,汽车、飞机制造等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于是苏联先后实施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可知,材料三中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