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的答案标号涂黑。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2分)隋朝时期,每人应授田地的标准为140亩,而实际上每人授田仅有20亩,国家征收的赋税却依旧按照140亩的标准执行。这反映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藩镇割据 B.与民争利 C.对外征战 D.人口锐减2.(2分)唐高祖、太宗时期妇女出行多着“幂篱”(图1),到高宗时期“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图2),到玄宗初期,妇女出行所戴的帽饰又发生了变化(图3),这一变化历程反映出唐代()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社会风气走向开放包容 C.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3.(2分)贞观五年,掌管礼仪的部门计划于三月举行皇太子的加冕礼,唐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今东作(春耕生产)方兴,恐妨农事”,将仪式改在同年十一月举行。这表明唐太宗时期()A.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王位继承制度变化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4.(2分)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末年以后,宫廷乐舞的高度繁荣局面被迫中断,其后虽有重建,却再无昔日的辉煌。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B.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5.(2分)晚唐时期,正史里记载的重要官员中,出身平民的不到七分之一,到北宋期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6%。明清两代,42%的进士来自于平民家庭,部分年份达到85%以上,这反映了()A.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八股取士阻碍了人才的选拔 C.科举取士标准在不断降低 D.社会整体文化素养不断提高6.(2分)南宋学者叶适曾说:“国家因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下列能够体现该学者观点的措施为()A.设置转运使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发展科举制 D.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7.(2分)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仁厚”“清介廉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A.相权遭到不断削弱 B.重视文化教育发展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边境危机十分严峻8.(2分)据学者统计,宋辽之间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共互派使节388次,澶渊之盟后为379次。在交往过程中,从皇帝的称号到礼仪的细节,都是平等友好的。这反映出澶渊之盟()A.促进宋辽双方的友好往来 B.促进了宋辽双方的榷场贸易 C.改变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 D.使宋辽的官僚机构不断膨胀9.(2分)馒头和饼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食物,后来成为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重要主食,如“酥乳饼”“饼饵”等。此外,宋代政府机构中出现“乳酪院”,以为皇家专供乳制品。这反映了当时()A.中外交流频繁 B.统一促进发展 C.陆路交通畅通 D.民族交往交融10.(2分)如表统计了唐宋时期南北人口的变化情况。年代北方人口(户)北方人口占比(%)南方人口(户)南方人口占比(%)742年489万54.5408万45.51102年592万32.71220万67.3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生产技术不断进步11.(2分)两宋时期,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宋五嫂鱼羹等;开封的名牌产品: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等。这反映了宋代商业()A.注重开拓海外市场 B.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C.恶性竞争现象普遍 D.商品品牌意识增强12.(2分)早在元朝正式建立前,忽必烈就采用了汉式年号“中统”,即“中华开统”之寓意;他还宣称元朝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合法继承者,并将儒家文化作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这些措施()A.消除了民族矛盾与隔阂 B.强化民族之间的身份认同 C.表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13.(2分)如图是小刚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姓名:朝代:南宋主要事迹:抗元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14.(2分)1307年,元朝全国岁钞(每年的货币税收)共计400万锭,其中280万锭送往京师,剩下的再在11个行省间进行分配。此外,元朝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1000锭以下钞币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这反映了()A.宰相权力的强化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地方力量的削弱 D.民族交融的深化15.(2分)如表是唐宋时期民众主要的节日活动。节日重阳节端午节寒食节清明节活动登高竞渡、投壶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球拔河、踏青、放风筝、蹴鞠、马术、斗鸡、射柳这反映了()A.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日趋统一 B.节日源自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 C.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各不相同 D.节日内容已经成为娱乐性活动16.(2分)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下列表述符合上述史书编纂宗旨的是()A.固守陈规,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推动历史变革 C.以史为鉴,促进社会发展 D.抛开过去,面向未来发展17.(2分)中国古代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符合如图中③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8.(2分)王祯在撰写《农书》之初,深感字数太多,恐难以刊印。1298年,王祯命工匠制作3万余木活字,拟用活字法试印之,不到一个月就印成当地县志100部,并于1300年完成《农书》的编著及刊印。这说明活字印刷术()A.使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D.大大提高印刷效率19.(2分)明初的中书省权力较大,后来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对地方的统属关系,地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中央。朱元璋这些措施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 B.促进对外交流 C.加强边疆管理 D.减少贪污现象20.(2分)深圳市博物馆的某一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文物。该展览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向海之旅——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 B.吉金春秋——深圳博物馆铜器展 C.殖民扩张的烙印——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回响 D.海阔天空——联通世界的大航海活动21.(2分)小明同学在学习《天工开物》时搜集到了以下材料。这说明《天工开物》重视()将缭丝剩下的残次绵装在冬衣、被子里,用来阻挡寒冷做染料剩下的红花滓可以用来制胭脂、作画利用“寸条片角”的纸片制作“再生纸张”记述了黄金回收利用的冶炼方法A.遵循自然规律 B.资源循环利用 C.坚持以农为本 D.生产工具革新22.(2分)明朝中后期,皇族、权贵和私人地主肆意侵占农民田地,竭力隐田逃税,结果使政府拥有的纳税土地数大减特减,明朝廷反而又将缺额摊派到农民头上。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李自成采取的针对性举措为()A.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B.严明军队纪律 C.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 D.建立大顺政权23.(2分)如图为《盛世滋生图》(部分)。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水运繁忙,还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店、玉器店等。画中的景象可以说明,明清时期()A.实行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发展 C.人口急剧增长 D.社会矛盾尖锐24.(2分)《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常用俗语。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B.文学作品违背社会现实 C.小说创作已经十分成熟 D.文学作品的平民化趋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20分)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文物图片展览(唐—清)”的项目式学习,请你和他们一起解决下列问题。【任务一:查阅资料,感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综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是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1)根据材料,概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这两种现象,并结合所学,用具体史事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说明。【任务二:选择文物图片并进行文物介绍】①宣政院印②契丹鸡冠壶③《步辇图》④金奔巴瓶(2)该小组搜集了部分文物图片,请按照时间顺序对文物进行排列。并任选一文物对其进行介绍。【任务三:以清朝为例看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清朝疆域图(1820年)清朝伊犁将军银印材料:清入关后,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清朝还丰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利用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3)该小组认为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请结合他们选取的图片和材料,概括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任务四:完成展览结语】(4)该小组要为展览写一个结语,请在结语中写出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26.(20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粮食生产安全】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产量表(部分)项目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清(1800年)亩产量(市斤)110154140/343155/337总产量(亿市斤)591.4889.921749.452340.97全国人口(万人)600090001200030000*140/343的数据为(北方/南方)亩产量——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粮食运输安全】材料二: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粮食流通出现兴盛的局面,并且开始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宋元时期,商人们开始参与粮食的长途贩运;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原来的“苏湖熟,天下足”被改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时期江南区域内的粮食运销相当繁荣。——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粮食存储安全】材料三: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设立了很多官方储粮仓。最为主要的便是地方上的常平仓,常平仓在正常年份的主要功能是平抑季节性的粮食价格波动,粮价上涨时可放粮以平抑粮价;灾荒之年则发放给贫困的农户,发挥防灾救济功能。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清朝廷多次进行全国性的仓库清查。——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并简述宋代统治者和人民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粮食运输变化的因素。(3)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简述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重视仓储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27.(12分)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这一专题开展探究性活动,并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期对外贸易概况两汉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实行陆路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主要贸易范围包括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南端等地区唐政府鼓励海路贸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出现以广州为代表的外向型开放的国际城市;对外贸易范围主要包括朝鲜、日本、大食、波斯地区宋元海路形成多条航线,贸易范围远至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南宋初年外贸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20%;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制定《市舶则法》等海外贸易法规;元朝陆路通向中亚、西亚及东欧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达到140多个明清明太祖颁布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法令,废泉州市舶司;清顺治十三年首颁禁海令,清随后又三次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堵塞海内外商品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整理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的答案标号涂黑。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2分)隋朝时期,每人应授田地的标准为140亩,而实际上每人授田仅有20亩,国家征收的赋税却依旧按照140亩的标准执行。这反映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藩镇割据 B.与民争利 C.对外征战 D.人口锐减【解答】据题干“隋朝时期,每人应授田地的标准为140亩,而实际上每人授田仅有20亩,国家征收的赋税却依旧按照140亩的标准执行”可知,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与民争利,横征暴敛。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后期,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与民争利,不是对外征战、人口锐减,排除CD。故选:B。2.(2分)唐高祖、太宗时期妇女出行多着“幂篱”(图1),到高宗时期“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图2),到玄宗初期,妇女出行所戴的帽饰又发生了变化(图3),这一变化历程反映出唐代()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社会风气走向开放包容 C.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解答】据题干可知,妇女所戴的帽饰从遮蔽面部较严到逐渐不再遮蔽面部,这说明唐朝社会风气走向开放包容。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民族矛盾趋于缓和,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唐朝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排除D。故选:B。3.(2分)贞观五年,掌管礼仪的部门计划于三月举行皇太子的加冕礼,唐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今东作(春耕生产)方兴,恐妨农事”,将仪式改在同年十一月举行。这表明唐太宗时期()A.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王位继承制度变化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解答】据题干信息“今东作(春耕生产)方兴,恐妨农事”可知,唐太宗担心三月举行皇太子的加冕礼影响农时,将仪式改在同年十一月举行。这表明唐太宗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活动。故A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唐太宗时期王位继承制度变化,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唐太宗时期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排除D。故选:A。4.(2分)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末年以后,宫廷乐舞的高度繁荣局面被迫中断,其后虽有重建,却再无昔日的辉煌。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B.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解答】依据“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末年以后,宫廷乐舞的高度繁荣局面被迫中断,其后虽有重建,却再无昔日的辉煌”可知,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受巨大破坏,河北、山西等地的藩镇势力逐渐扩张,自立将帅,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C;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在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故选:B。5.(2分)晚唐时期,正史里记载的重要官员中,出身平民的不到七分之一,到北宋期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6%。明清两代,42%的进士来自于平民家庭,部分年份达到85%以上,这反映了()A.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八股取士阻碍了人才的选拔 C.科举取士标准在不断降低 D.社会整体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北宋以来,平民出身进入仕途的官员比重在总体上不断增加,这主要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渠道,使广大平民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员行列,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式人才,A项正确;明清实行八股取士,这与材料中北宋以来平民官员比重的上升不符,排除B项;科举取士的标准并未降低,排除C项;平民官员比重的上升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越来越公平公正造成的,并不能说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排除D项。故选:A。6.(2分)南宋学者叶适曾说:“国家因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下列能够体现该学者观点的措施为()A.设置转运使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发展科举制 D.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解答】根据材料“国家……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宋朝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使皇帝牢牢控制了军队,与“收敛藩镇之权”不符,排除B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文教兴盛的局面,排除C项;“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收敛藩镇之权”不符,排除D项。故选:A。7.(2分)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仁厚”“清介廉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A.相权遭到不断削弱 B.重视文化教育发展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边境危机十分严峻【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相权遭到不断削弱,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文化教育发展,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边境危机十分严峻,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8.(2分)据学者统计,宋辽之间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共互派使节388次,澶渊之盟后为379次。在交往过程中,从皇帝的称号到礼仪的细节,都是平等友好的。这反映出澶渊之盟()A.促进宋辽双方的友好往来 B.促进了宋辽双方的榷场贸易 C.改变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 D.使宋辽的官僚机构不断膨胀【解答】根据材料“宋辽之间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共互派使节388次,澶渊之盟后为379次。在交往过程中,从皇帝的称号到礼仪的细节,都是平等友好的”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互派使节,双方关系平等友好,这有利于促进宋辽双方的友好往来,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互派使节,双方关系平等友好,没有涉及榷场贸易,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无法得出澶渊之盟改变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互派使节,双方关系平等友好,没有涉及宋辽的官僚机构膨胀的问题,D项错误。故选:A。9.(2分)馒头和饼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食物,后来成为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重要主食,如“酥乳饼”“饼饵”等。此外,宋代政府机构中出现“乳酪院”,以为皇家专供乳制品。这反映了当时()A.中外交流频繁 B.统一促进发展 C.陆路交通畅通 D.民族交往交融【解答】据材料“馒头和饼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食物,后来成为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重要主食,如‘酥乳饼’‘饼饵’等。此外,宋代政府机构中出现‘乳酪院’,以为皇家专供乳制品”可知,中原地区的食物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食物引进了中原地区,反映出民族交往频繁,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流,排除A;辽宋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原和少数民族的交往,未涉及陆路交通畅通,排除C。故选:D。10.(2分)如表统计了唐宋时期南北人口的变化情况。年代北方人口(户)北方人口占比(%)南方人口(户)南方人口占比(%)742年489万54.5408万45.51102年592万32.71220万67.3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解答】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唐朝时,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数比重接近北方人口所占的比例;到了北宋,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数比重已超过北方人口所占的比例,达到67.3%,说明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即经济重心不断南迁,A项正确;北方人口也在增加,不能说明北方经济持续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的比重变化,不能体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的比重变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11.(2分)两宋时期,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宋五嫂鱼羹等;开封的名牌产品: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等。这反映了宋代商业()A.注重开拓海外市场 B.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C.恶性竞争现象普遍 D.商品品牌意识增强【解答】从材料“两宋时期,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宋五嫂鱼羹等;开封的名牌产品: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了商标品牌,而且还有很多商标品牌非常的著名,这些都是由于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强化了商品的品牌意识,D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品牌,没有体现出开拓海外市场,A排除;突破空间限制,从材料信息中体现不出来,B排除;材料信息能够体现出商家注重品牌意识,但看不出竞争是恶性的,D排除。故选:D。12.(2分)早在元朝正式建立前,忽必烈就采用了汉式年号“中统”,即“中华开统”之寓意;他还宣称元朝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合法继承者,并将儒家文化作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这些措施()A.消除了民族矛盾与隔阂 B.强化民族之间的身份认同 C.表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解答】从材料“中统”“他还宣称元朝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合法继承者,并将儒家文化作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强化民族之间的身份认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消除民族矛盾与隔阂,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表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排除D。故选:B。13.(2分)如图是小刚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姓名:朝代:南宋主要事迹:抗元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解答】依据所学知识,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B符合题意;岳飞是抗金英雄,排除A;戚继光抗倭,排除C;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故选:B。14.(2分)1307年,元朝全国岁钞(每年的货币税收)共计400万锭,其中280万锭送往京师,剩下的再在11个行省间进行分配。此外,元朝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1000锭以下钞币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这反映了()A.宰相权力的强化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地方力量的削弱 D.民族交融的深化【解答】根据材料“1307年,元朝全国岁钞(每年的货币税收)共计400万锭,其中280万锭送往京师,剩下的再在11个行省间进行分配。此外,元朝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1000锭以下钞币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可知,元朝行省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这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行省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没有涉及宰相权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行省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15.(2分)如表是唐宋时期民众主要的节日活动。节日重阳节端午节寒食节清明节活动登高竞渡、投壶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球拔河、踏青、放风筝、蹴鞠、马术、斗鸡、射柳这反映了()A.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日趋统一 B.节日源自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 C.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各不相同 D.节日内容已经成为娱乐性活动【解答】据表格内容可知,节日活动有登高、竞渡、投壶、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球、拔河、放风筝、马术、射柳等,这说明节日内容已经成为娱乐性活动。故D符合题意;表格内容不能说明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日趋统一,排除A;表格内容不能反映节日源自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排除B;表格内容不能体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各不相同,排除C。故选:D。16.(2分)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下列表述符合上述史书编纂宗旨的是()A.固守陈规,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推动历史变革 C.以史为鉴,促进社会发展 D.抛开过去,面向未来发展【解答】A.材料中司马迁和司马光都强调借鉴历史,而不是固守陈规,故A错误;B.材料中司马迁和司马光都强调借鉴历史,而不是重塑历史,故B错误;C.根据材料“述往事,思来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可知,司马迁和司马光都强调借鉴历史,以史为鉴,促进社会发展,故C正确;D.材料中司马迁和司马光都强调借鉴历史,而不是抛开过去,故D错误。故选:C。17.(2分)中国古代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符合如图中③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答】图中③这一时期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其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故C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秦汉时期,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C。18.(2分)王祯在撰写《农书》之初,深感字数太多,恐难以刊印。1298年,王祯命工匠制作3万余木活字,拟用活字法试印之,不到一个月就印成当地县志100部,并于1300年完成《农书》的编著及刊印。这说明活字印刷术()A.使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D.大大提高印刷效率【解答】根据材料“1298年,王祯命工匠制作3万余木活字,拟用活字法试印之,不到一个月就印成当地县志100部,并于1300年完成《农书》的编著及刊印”可知,活字印刷术使用后,短时间内完成了多部著作的印刷,可见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印刷效率,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生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文化交流,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活字印刷术对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故排除C项。故选:D。19.(2分)明初的中书省权力较大,后来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对地方的统属关系,地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中央。朱元璋这些措施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 B.促进对外交流 C.加强边疆管理 D.减少贪污现象【解答】由材料“明初的中书省权力较大,后来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对地方的统属关系,地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中央”可知朱元璋改变了明初中书省权力很大的局面,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加强皇权,故选A项;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并没有促进中外交流,B排除;材料信息主要是针对中书省,而不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C排除;地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中央并不一定能减少贪污现象,D排除。故选:A。20.(2分)深圳市博物馆的某一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文物。该展览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向海之旅——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 B.吉金春秋——深圳博物馆铜器展 C.殖民扩张的烙印——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回响 D.海阔天空——联通世界的大航海活动【解答】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福船模型、中国制带指南针日晷仪、光彩开光波斯文人物花卉碗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图片与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属于大航海活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爬行动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铜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C项。故选:D。21.(2分)小明同学在学习《天工开物》时搜集到了以下材料。这说明《天工开物》重视()将缭丝剩下的残次绵装在冬衣、被子里,用来阻挡寒冷做染料剩下的红花滓可以用来制胭脂、作画利用“寸条片角”的纸片制作“再生纸张”记述了黄金回收利用的冶炼方法A.遵循自然规律 B.资源循环利用 C.坚持以农为本 D.生产工具革新【解答】A.材料未涉及遵循自然规律,排除A项。B.根据材料“将缭丝剩下的残次绵装在冬衣、被子里,用来阻挡寒冷”“做染料剩下的红花滓可以用来制胭脂、作画”“利用‘寸条片角’的纸片制作‘再生纸张’”“记述了黄金回收利用的冶炼方法”可知,《天工开物》重视资源循环利用,B项正确。C.材料未涉及坚持以农为本,排除C项。D.材料未涉及生产工具革新,排除D项。故选:B。22.(2分)明朝中后期,皇族、权贵和私人地主肆意侵占农民田地,竭力隐田逃税,结果使政府拥有的纳税土地数大减特减,明朝廷反而又将缺额摊派到农民头上。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李自成采取的针对性举措为()A.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B.严明军队纪律 C.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 D.建立大顺政权【解答】明朝中后期,皇族、权贵和私人地主肆意侵占农民田地,竭力隐田逃税,结果使政府拥有的纳税土地数大减特减,明朝廷反而又将缺额摊派到农民头上。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李自成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A符合题意;严明军队纪律是李自成起义胜利的原因之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和建立大顺政权是李自成起义的过程,排除CD。故选:A。23.(2分)如图为《盛世滋生图》(部分)。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水运繁忙,还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店、玉器店等。画中的景象可以说明,明清时期()A.实行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发展 C.人口急剧增长 D.社会矛盾尖锐【解答】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的盛行,A排除。根据材料“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水运繁忙,还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店、玉器店等。”可知,材料强调的店铺林立,说明商品经济繁荣,B正确。画面无法反映人口和社会矛盾,CD排除。故选:B。24.(2分)《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常用俗语。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B.文学作品违背社会现实 C.小说创作已经十分成熟 D.文学作品的平民化趋势【解答】根据材料“《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坚索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俗语,同时一直用‘古人云’‘常言道’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实际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这其中的常言俗语很多,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平民化趋势,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文学作品违背社会现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古典小说的日益成熟,排除C项。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20分)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文物图片展览(唐—清)”的项目式学习,请你和他们一起解决下列问题。【任务一:查阅资料,感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综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是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1)根据材料,概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这两种现象,并结合所学,用具体史事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说明。【任务二:选择文物图片并进行文物介绍】①宣政院印②契丹鸡冠壶③《步辇图》④金奔巴瓶(2)该小组搜集了部分文物图片,请按照时间顺序对文物进行排列。并任选一文物对其进行介绍。【任务三:以清朝为例看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清朝疆域图(1820年)清朝伊犁将军银印材料:清入关后,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清朝还丰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利用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3)该小组认为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请结合他们选取的图片和材料,概括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任务四:完成展览结语】(4)该小组要为展览写一个结语,请在结语中写出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解答】(1)据材料“综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是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这两种现象是: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说明: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民族政权并立时期,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说明:澶州之战后达成澶渊之盟,辽与北宋实现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宣政院印是元朝的;②契丹鸡冠壶是辽的;③《步辇图》是唐朝的;④金奔巴瓶是清朝的,故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选择①宣政院印: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管理今西藏地区的机构,其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据材料“清入关后,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清朝还丰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利用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可知,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有: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发展了“大一统”理念。(4)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故答案为:(1)现象: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说明: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民族政权并立时期,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说明:澶州之战后达成澶渊之盟,辽与北宋实现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顺序:③②①④。选择①宣政院印: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管理今西藏地区的机构,其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发展了“大一统”理念。(4)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6.(20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粮食生产安全】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产量表(部分)项目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清(1800年)亩产量(市斤)110154140/343155/337总产量(亿市斤)591.4889.921749.452340.97全国人口(万人)600090001200030000*140/343的数据为(北方/南方)亩产量——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粮食运输安全】材料二: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粮食流通出现兴盛的局面,并且开始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宋元时期,商人们开始参与粮食的长途贩运;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原来的“苏湖熟,天下足”被改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时期江南区域内的粮食运销相当繁荣。——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粮食存储安全】材料三: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设立了很多官方储粮仓。最为主要的便是地方上的常平仓,常平仓在正常年份的主要功能是平抑季节性的粮食价格波动,粮价上涨时可放粮以平抑粮价;灾荒之年则发放给贫困的农户,发挥防灾救济功能。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清朝廷多次进行全国性的仓库清查。——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并简述宋代统治者和人民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粮食运输变化的因素。(3)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简述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重视仓储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产量表(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亩产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和人民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采取的措施是增加耕地面积、引入先进的水稻品种、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生产工具等。(2)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粮食流通出现兴盛的局面,并且开始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宋元时期,商人们开始参与粮食的长途贩运;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一时期江南区域内的粮食运销相当繁荣”分析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粮食运输变化的因素有交通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管控、经济格局的变动等。(3)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重视仓储制度的背景是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粮食增长速度,人均粮食占有降低,清朝面临粮食危机。结合材料“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设立了很多官方储粮仓。最为主要的便是地方上的常平仓,常平仓在正常年份的主要功能是平抑季节性的粮食价格波动,粮价上涨时可放粮以平抑粮价……”与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一制度的影响是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