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2分)《人类简史》开篇就提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要探寻人类“哪里来”,最为可信的依据是()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名人讲述2.(2分)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北京人()A.懂得了人工取火 B.已经学会保存火 C.能够种植农作物 D.过着群居的生活3.(2分)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4.(2分)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的玉器、漆器、象牙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5.(2分)从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和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可以看出禅让制的选拔标准是()A.德才兼备 B.军功卓著 C.血缘关系 D.门第的高低6.(2分)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7.(2分)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 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8.(2分)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诗经•荡》中讽刺周厉王暴虐说:“内避于中国,覃及鬼方。”这说明文物()A.能够完全反映历史真实 B.比文献记载更加真实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9.(2分)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权力平等 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0.(2分)《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你从这段材料所获取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是()A.诸侯弃国逃跑 B.春秋时期战争频繁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春秋五霸出现11.(2分)《文物春秋战国史》中写到“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这说明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是()A.中国逐渐走向分裂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12.(2分)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一强”是指如图上的()A.① B.② C.③ D.④13.(2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 D.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2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选项中的思想观点,出自该学派的是()A.无为而治 B.提倡节俭 C.以德治国 D.中央集权15.(2分)“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 D.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16.(2分)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政治制度改革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17.(2分)《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光武中兴18.(2分)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文帝 D.“杯酒释兵权”——宋太祖19.(2分)“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推恩令 D.盐铁专卖20.(2分)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21.(2分)东汉后期,太子幼年即位,由太后临朝,但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及至皇帝成年,就重用心腹宦官,除掉外戚。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D.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22.(2分)《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中能够查到的史实有()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③赤壁之战④文景之治⑤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④23.(2分)如表中“公元前209年”可以表示为()时间地点意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24.(2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再次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清雅的琴声中,一幅神奇的“画卷”出现在“鸟巢”的中间,画卷中央朴放着一张白纸,演员们以独特的身体语言,在白纸上作画……下列有关纸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②蔡伦发明了造纸术③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④纸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5.(2分)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26.(2分)下列关于魏、蜀、吴三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B.吴国造船业发达 C.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大陆对台湾的管辖27.(2分)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28.(2分)魏蜀吴的建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上史实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9.(2分)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是为了纪念祖冲之()A.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C.发明计算工具——算筹 D.编写《九章算术》30.(2分)“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其自然二、第Ⅱ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计40分)31.(16分)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史》材料三:……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江南地区真是太繁荣昌盛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矿业)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任意三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是划时代的进步”?(3)材料三中“壅江作棚”具体是指修建哪一水利工程?依据材料三,概括该水利工程的作用。(4)依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回答,“江南之为国盛矣”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现象?并分析出现“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32.(12分)在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以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保障。——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他的变法运动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此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3)指出材料三图中①地点的地名。根据材料三,概括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的原因。(4)材料四中的图片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此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有何美誉?33.(12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自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融,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三:他(孝文帝)以移风易俗为重点,从服饰、语言、籍贯、姓氏、国家祭祀等方面,对拓跋鲜卑旧俗进行了全面变革。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典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摘编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1)材料一中华夏“渐化合以成一族”主要涉及哪两位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什么称号?(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汉时期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的举措?结合所学说说,材料中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时间和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孝文帝迁都到哪里?并请你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2分)《人类简史》开篇就提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要探寻人类“哪里来”,最为可信的依据是()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名人讲述【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要探寻人类的起源,最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通过考古发现获得的化石、遗址等实物史料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要探寻人类“哪里来”,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A项正确;文献记载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神话传说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名人讲述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2.(2分)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北京人()A.懂得了人工取火 B.已经学会保存火 C.能够种植农作物 D.过着群居的生活【解答】由材料“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故B符合题意;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保存火,不能说明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排除D。故选:B。3.(2分)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解答】由题干“竟然是小米”结合所学,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粟(小米)的居民。可知,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半坡人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故选:B。4.(2分)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的玉器、漆器、象牙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解答】据题干信息可知,公共工程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制作器物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体现良渚时期拥有对人力和资源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C项正确;“制作大量珍贵的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上”并非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表述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产品需要的人力多,未表明技术水平如何,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使用的工具,无法判断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故选:C。5.(2分)从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和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可以看出禅让制的选拔标准是()A.德才兼备 B.军功卓著 C.血缘关系 D.门第的高低【解答】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品德,原则是选贤任能。“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和治水”不能体现军功卓著、血缘关系、门第的高低,排除BCD。故选:A。6.(2分)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故①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B项正确;大禹治水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7.(2分)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 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解答】由材料“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可知,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了商代的天文、政治、经济等情况,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这说明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不能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排除B项;“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说法太绝对,“传说时代”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排除C项;甲骨文已具备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排除D项。故选:A。8.(2分)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诗经•荡》中讽刺周厉王暴虐说:“内避于中国,覃及鬼方。”这说明文物()A.能够完全反映历史真实 B.比文献记载更加真实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解答】关于中国的记载,在《诗经•荡》和出土的“何尊”得到相互印证,即文物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故D正确;文物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历史,需要准确考证,排除A;文物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并不一定就比文献记载更为真实,排除B;文物并非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排除C。故选:D。9.(2分)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权力平等 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是西周时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法错误,故A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的权力不平等,故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稳定了周初的政局,故C正确;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故选:C。10.(2分)《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你从这段材料所获取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是()A.诸侯弃国逃跑 B.春秋时期战争频繁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春秋五霸出现【解答】根据题干“《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崩溃。故C正确;诸侯弃国逃跑、春秋时期战争频繁都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B;题干材料没涉及春秋五霸,排除D。故选:C。11.(2分)《文物春秋战国史》中写到“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这说明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是()A.中国逐渐走向分裂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解答】A.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排除A。B.春秋时期的战乱中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C.根据材料“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因此题干内容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D.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排除D。故选:C。12.(2分)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一强”是指如图上的()A.① B.② C.③ D.④【解答】战国中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中的“一强”指的是秦国,秦国位于西方,图中④是秦国。故D符合题意;①是齐国,排除A;②是燕国,排除B;③是魏国,排除C。故选:D。13.(2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 D.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材料中“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故C正确。故选:C。14.(2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选项中的思想观点,出自该学派的是()A.无为而治 B.提倡节俭 C.以德治国 D.中央集权【解答】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根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知,这是道家的辩证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提倡节俭是墨家的思想观点,排除B;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观点,排除C;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排除D。故选:A。15.(2分)“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 D.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解答】据材料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可以看出,百家争鸣对中国后世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B选项正确;材料中百家争鸣并非只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同时也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武器,A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策略,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C项排除;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16.(2分)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政治制度改革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解答】由材料“仁义不施”“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秦之失,在政不在制”可知,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统治者不行仁政,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7.(2分)《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光武中兴【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文景之治。故选:B。18.(2分)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文帝 D.“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答】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推恩令”——汉武帝。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这一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主旨与汉景帝、汉文帝、宋太祖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19.(2分)“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推恩令 D.盐铁专卖【解答】A.焚书坑儒与秦始皇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B.根据题干材料“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符合题意。C.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采取的政治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20.(2分)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解答】A.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是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排除A。B.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在位时,在经济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的措施。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所以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没有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除C项;D.秦始皇并没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建立后,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故选:B。21.(2分)东汉后期,太子幼年即位,由太后临朝,但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及至皇帝成年,就重用心腹宦官,除掉外戚。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D.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解答】依所学可知,东汉外戚擅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假借皇帝权威实行专权,D项正确。题干涉及了“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但是这不是外戚专权的根源,A项错误;“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是西汉时期,题干涉及的是东汉时期,B项错误;“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说法错误,C项错误。故选:D。22.(2分)《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中能够查到的史实有()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③赤壁之战④文景之治⑤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④【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贾思勰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②③不在《史记》的记载范围内,排除A、B、D项。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④文景之治;⑤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均在《史记》记载的时间范围内,①④⑤正确,C项正确。故选:C。23.(2分)如表中“公元前209年”可以表示为()时间地点意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解答】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3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初期:前20年;前期:前30年;中期:中间40年;后期(晚期)后30年;末期:后20年。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所以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24.(2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再次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清雅的琴声中,一幅神奇的“画卷”出现在“鸟巢”的中间,画卷中央朴放着一张白纸,演员们以独特的身体语言,在白纸上作画……下列有关纸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②蔡伦发明了造纸术③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④纸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答】东汉蔡伦改进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了造纸术。所以②选项观点错误;①③④都是对纸的正确说法。故选:A。25.(2分)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229年孙权称帝。故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B;ACD错误。故选:B。26.(2分)下列关于魏、蜀、吴三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B.吴国造船业发达 C.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大陆对台湾的管辖【解答】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曹魏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大力兴修水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27.(2分)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解答】根据材料“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可知,内迁各族以传说中的大禹、有扈、轩辕为祖先,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来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进而适应对中原地区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AB项;题干未涉及改革问题,排除D项。故选:C。28.(2分)魏蜀吴的建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上史实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的建立”体现了政权的分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元谋人时期、北京人时期、山顶洞人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黄帝和炎帝时期以及尧舜禹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故选:D。29.(2分)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是为了纪念祖冲之()A.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C.发明计算工具——算筹 D.编写《九章算术》【解答】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B符合题意;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的人不是祖冲之,排除A;算筹的发明与祖冲之无关,排除C;《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与祖冲之无关,排除D。故选:B。30.(2分)“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其自然【解答】据“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可知,材料说明“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这反映出贾思勰主张以农为本,C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没提及农商并重,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以粮救荒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顺其自然,排除D项。故选:C。二、第Ⅱ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计40分)31.(16分)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史》材料三:……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江南地区真是太繁荣昌盛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矿业)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任意三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是划时代的进步”?(3)材料三中“壅江作棚”具体是指修建哪一水利工程?依据材料三,概括该水利工程的作用。(4)依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回答,“江南之为国盛矣”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现象?并分析出现“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解答】(1)居民:根据图示信息“干栏式建筑、骨耜、猪纹陶钵和稻谷”可得出是河姆渡人;重要标志: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出现。(2)新现象:根据材料二“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可得出新现象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所以说“是时代的进步”。(3)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三“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于是蜀沃野千里”可得出是都江堰;作用:根据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和“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作用是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4)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之为国盛矣”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现象;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之为国盛矣”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努力等。(5)献计献策:根据上述材料涉及中国古代的农业历程,我的建议是:要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要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答案为:(1)居民:河姆渡人。重要标志: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出现。(2)新现象:铁犁牛耕的使用;理解: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所以说“是时代的进步”。(3)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4)现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现象;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努力等。(5)献言献策:要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要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2.(12分)在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以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保障。——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他的变法运动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此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3)指出材料三图中①地点的地名。根据材料三,概括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的原因。(4)材料四中的图片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此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有何美誉?【解答】(1)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他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军功授爵制;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变法运动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皇帝:根据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可得出新皇帝是秦始皇;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后世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地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处是长安;原因:根据材料三“这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