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考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3)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西晋时,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立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大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420年)(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士族政治,门阀政治)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②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两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北方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一、江南的开发
1.原因:①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因素: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人口迁移: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影响: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②促进民族交融。二、民族交融①原因:战争;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②影响:促进各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隋唐统一繁荣准备条件三、制度创新(1)政治: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经济:均田制、租调制四、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2.意义:①促进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盾;推动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②为南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2.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3.(2022.1·福建学业水平·3)下图所示建筑位于蜀汉故都,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该建筑位于今天的()
A.北京
B.成都
C.杭州
D.南京武侯祠4.(2023.1·福建学业水平·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西晋时,南方户数约占全国户数的40%,南方地广人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摘编自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材料二
据估计,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已达95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大批劳动力的补充,是南方农业得以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南方政权总体上没有放松农业生产。在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农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2)根据材料二,简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意义。(4分)(1)初步形成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2)人口大量南迁,补充大量劳动力;南朝政权重视农业发展;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发。(3)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物质基础;
促进南北方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隋朝建立和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都城长安。(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2.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官仓”供应朝廷;“义仓”民间赈济。(2)城市、交通:营建洛阳;开通运河。3.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征伐高丽。(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朝的繁荣(618年建立)1.唐朝的繁荣: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2.唐朝的民族关系(1)北方(突厥、回纥):草原各族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军事打击):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西域: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2)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褐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3)西南(吐蕃):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4)唐朝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具体方式包括军事打击、和亲、册封、会盟等。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
⑴原因: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唐玄宗后期,朝政趋于腐败。⑵概况: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叛乱最终平定。⑶影响: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藩镇辖区大,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割据局面;严重削弱唐朝统治力量。3.唐朝覆亡:⑴统治黑暗: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⑵农民起义:875年,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唐朝统治。⑶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4.五代十国:⑴五代:唐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⑵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汉,称为“十国”。1.(2022.1·福建学业水平·4)唐朝时,汉人吃胡饼、戴胡帽,周边各族习汉礼、穿汉袍的情景都很常见。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阶层分化显著
B.战争连绵不断
C.政局动荡不安
D.民族日趋交融一、隋唐制度创新
1.选官制度: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2)发展: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3)意义:相对公平;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2)影响: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③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1)租庸调制: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2)两税法:唐中后期,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转变,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7、8课: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秦国(含秦朝):军功授爵汉朝:察举制1.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后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2)影响: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促进文学的繁荣。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忽视实用性学问,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文化因素之一。(3)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1)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国官僚体制的成熟)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参知政事),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2.(2020.6·福建学业水平·3)图1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图1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变化:由一相变为多相制。 二、隋唐经济:1.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农业工具曲辕犁(中国古代步犁基本定型);2.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三、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思想:佛教、道教流行,与儒学三教并行,相互渗透;玄学盛行;2.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②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艺术①书法: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②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被尊为“画圣”。③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3.科技(1)魏晋南北朝①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②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③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六体。(2)隋唐:①建筑:隋朝李春设计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印刷术:唐朝雕板印刷术。③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④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⑤医学: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唐朝。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唐: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三教并行,儒学复兴运动(唐朝中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道教(1)东汉末年:道教兴起。(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研发许可合同
- 2024年度大连业主支付担保服务合同
- 货币汇兑电子换算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服装设计定制店铺代运营合同
- 2024年度IT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校园不锈钢宣传栏设计与制造合同
- 自行车传动齿轮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环境监测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幼儿园国际交流与合作合同
- 幼儿教师培训一日流程
- 小学音乐牧民新歌-课件ppt
- GB 30721-2014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哈工大《光电测量技术》ppt
- 冰冻切片制作与质量控制课件
- 幼儿园运动观察记录4篇
- 病例讨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课件
- -根据靶点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课件
-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及过程控制培训课件
- 外科护理学试题+答案
- 《三年级》数学全集举一反三课件奥数
- 小学科学苏教版《我们的大脑》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