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泽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惠泽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惠泽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惠泽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惠泽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泽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3分)A解析:A.“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式微"于文无据。原文“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强调“机遇和挑战”,并没有说“式微”。

2.(3分)B解析:B.“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无据。原文“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说的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的形态比较容易形成。

3.(3分)C解析:C.“学习课文"和“写一段颁奖词”均属印刷文字媒介,没有跨媒介。

4.(4分)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场景正泛在化,并改变人们的阅读“姿势";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形式;③最后论述“跨媒介阅读实质是思维的表达”,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每点1分,写出3点给4分)

5.(6分)①《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注重经典名著阅读,在印刷文字的阅读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审美能力,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②《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借助电视剧、电子听书、网络主题贴吧或相关播客等新媒介获取信息,参与大众解读,与原著文本达成“互文互读”。③《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要“跨越”更要“整合"。基于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展开丰富的语言活动,结合不同媒介信息,整合丰富的语料,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每点2分,写出3点可得6分)

6.(3分)A解析:A选项“伏笔”错,应该是“铺垫"。

7.(3分)C解析:C选项“肥头大耳”不是拟人。

8.(4分)①“子贡"原本是孔子弟子的名字,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

②从小说主旨上看,作者能更加自如地借“子贡"之口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

(每点2分,学生若答“子贡长于经商,富累千金。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暗示他颇有家财,有能力买下文家大院”,可酌情给分)

9.(6分)【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这段内容用石碑勾连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②舒缓了情节节奏,照应前文“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慢慢欣赏,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转移读者的视线,使读者在思考情节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认识到文化与资本的冲突。④突出作者对辜正厷浅薄无知,无视文家大院文化价值这一行为的讽刺。(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小豪介绍”与“小豪才说了两句"衔接紧密,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照应。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③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BDG(涂对1处给1分,共3分,多涂不给分。)

11.(3分)A(让,在材料中指谦让。)

12.(3分)D(“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是对原文的误解,于文无据。)

13.(8分)(1)周王朝的治国之道由此成就,前人称颂这件事,赞不绝口,这也是您所了解熟悉的啊。(一句1分,共4分)

(2)子臧离开了曹国,曹国人就没有按原来的计划去做,以成全曹成公。(去:离开;省略句;成:成全;语意通顺各1分;共4分)

14.(5分)《吴越春秋》:强调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国家制度不可改变。(2分)

《左传》:引古之君子称赞子臧的话语,激励自己效法子臧坚守名节。(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寿梦病重将死。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诸樊,第二个儿子叫余祭,第三个儿子叫余昧,第四个儿子叫季札。季札有德才,寿梦想让他继位。

季札推让说:“礼制有成规,怎么能废弃从前帝王的礼制而根据父子之间的私情来办事呢"

寿梦于是命令诸樊说:“我想把国家传给季札,你不要忘了我的话。”诸樊说:“周国的太王古公亶父知道姬昌的圣德,便废弃了大儿子而让小儿子继位,于是周王朝的治国之道得以兴盛。现在您想把国家交给季札,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在野外种地。"寿梦说:“过去周王施行的恩德加给了普天下的民众,现在你住在一个小小的国家里,处在少数民族的区域中,哪能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呢如果你不忘记父亲的话,就一定要把国家的政权依照兄弟的次序传给季札。”诸樊说:“我敢不服从您的命令么"寿梦去世,诸樊便以嫡长子的身份代理操办国事,执掌(秉持/主持)国家的政权。

吴王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脱下丧服后,便把君位让给季札,说:“过去父王在世时,曾经从早到晚坐立不安,我观察他的脸色,知道他的希望全在于季札。接着他又在内朝悲叹,并且告诉我说:‘我知道公子季札贤能。’他想废弃大儿子而让小儿子继位,只是难以把这话说出口,即使这样,我心里已许诺他了。但是父王不忍心按他个人的打算来办事,仍然把国家托付给我。我敢不服从命令么现在这个国家,实是您的国家。我希望能实现父王的意见。”

季札推辞说:“嫡长子主持国政,并不是父王的私意,而是国家的制度,怎么能改变呢"

诸樊说:“如果可以在国家的政事中实行的话,又有什么古代帝王的成命呢太王把继承人改成了季历,两位兄长便来到楚地,筑起城墙建立了国家,周王朝的治国之道由此成就,前人称颂这件事,赞不绝口,这也是您所了解熟悉的啊。”

季札又推辞说:“从前曹宣公死后,公子负刍自立为国君,嫡长子却被杀死,诸侯和曹国人民都认为负刍在国中立为国君是不合乎道义的。子臧听说了这件事,一边走一边叹息地回到曹国。曹成公也害怕了。诸侯要拥立子臧为曹君,子臧逃离了曹国,以此来成全曹国的治国之道。我季札虽然不成器,却愿意奉行子臧的为人之道。我真的要避让君位。"

吴国的人民坚决要拥立季札当国君,季札不接受而到野外去种地,吴国人这才不去强求他了。于是诸樊恣肆放纵,怠慢鬼神,抬头仰求老天给他一死。临死时,他命令弟弟余祭说:“一定要把国家传给季札。”于是就把季札封在延陵,称他为“延陵季子"。

材料二:吴子诸樊已经免除了丧服,打算立季札为国君,季札辞谢说:“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和曹国人不赞成曹成公,打算立子臧为国君。子臧离开了曹国,曹国人就没有按原来的计划去做,以成全曹成公。君子称赞子臧说‘能够保持节操’。君王是合法的继承人,谁敢冒犯君位据有国家,不是我的节操。札虽然没有才能,愿意追随子臧,以不失节操。”诸樊坚决要立他为国君,季札丢掉了他的家产而去种田,于是就不再勉强他。

15.(3分)B(“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错,没有听觉,是嗅觉。)

16.(6分)①(异)形式上苏轼的是词,陶渊明的是辞赋。②(同)二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③(同)二者都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每点2分,写出3点可得6分)

译文: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6分)(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每空1分,共6分)

18.(3分)【示例】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暗喻1分,句式统一1分,内容协调、语意完整1分,共3分。)

19.(2分)【示例】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每空1分)

(A处根据原文信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及“遗传信息"可推知。B处根据“不是……而是……”“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可推知。)

20.(4分)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④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

(每处2分,只写序号不修改或修改错误不给分。)

21.(4分)甲:船摆渡的是生活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甲处根据下文“破折号"和此句“分号”的提示,可确定句式是“船摆渡的是……”,再结合前文内容得出关键词“生活”;乙处根据“四季流转"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可推知。)

22.(5分)【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2分);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2分)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1分)

【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3分)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2分)(答案注意思考超常搭配与习惯搭配的区别。)

23.(60分)阅卷按2024高考评分要求。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谓情绪价值,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尤其是给他人带来与创造舒适、快乐感受的能力,可分为治愈型价值、指导型价值、分享型价值、陪伴型价值、猎奇型价值、自娱型价值、怀旧型价值、自我实现型价值。所供材料在给出了“情绪价值"这一概念后指出,在当下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期望交流的一方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让自己获得正面能量。反过来说,大家不愿意成为对方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另外,材料指出有人认为,在人际交流中渴望传递和获取情绪价值,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而有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这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对这一交流方式进行辩证思考。

写作时,我们可以先从概念辨析入手,指出“情绪价值”的内涵。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人们渴望获得“情绪价值"的原因:希望收获温暖,渴望汲取能量,希望树立信心,等等。然后,指出这种交流方式,有理由温暖人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接下来可以辩证指出,自己才是自己的情绪的主人,自己才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可以期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正能量,但真正值得依赖的还是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立意:

1.多给别人提供火,也多让自己接受光。

2.让交流变成正能量的传输。

3.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例文:

既做月亮被照亮,也做太阳能发光

考试考砸,收到挚友的一个拥抱,我们“有被暖到”;陷入迷茫,获得老师的指点迷津,我们“有被暖到";冬夜听雪,倾听蜜友分享的好歌,我们“有被暖到”;安静相对,跟老友共忆美好往昔,我们“有被暖到":我们渴望、贪恋这种暖暖的相处,我们渴望做被太阳照亮的月亮。

在人际交往中,渴望被温暖,寻求被照亮,期望获得正面的“情绪价值”,是人人都有的期待吧?生活本就不易,人生本多悲凉,如若在与人相处时,仍然接收到的是负面情绪、阴暗思想,那无疑是让自己的心理更添堵、生活更添冰霜。总是霜上加雪、雪上加霜,这漫漫人生路,该会多么凄伤!

所以,不愿意总做别人不良情绪的“垃圾桶”,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为自己的成长营造“阳光房”。

但是,我们还应该想到,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做垃圾桶,我们有了忧愁向谁诉说?如果人人都只做月亮被照射、被温暖,从哪里获得光、获取热?

因此,在我们相互交往时,不能只渴望获得正面的“情绪价值”,也要学会释放暖和热,不只做月亮,也要做太阳。就像杜甫,自己的茅屋虽然漏雨也漏风,但还想温暖天下寒士使之俱欢颜;就像雷锋,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还要对待同志如春天般温暖。每个人都积极做太阳,每个人也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收获到温暖。其实,光能激发光,暖能赢得暖:爱,才能被爱。不然,如果每个人都只做接受光照的月亮,那,有了悲伤时,我们何处话凄凉?

另外,让自己温暖的途径,除了向外寻求光源、热源,更重要的、更根本的途径是向内寻找,让自己的内心化成一团火,让自己的内心聚变成“太阳”,这才是我们永久的、可依赖的光源、热源。南非总统曼德拉,身陷囹圄二十载,没让自己冷寂,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心里有火,能自我温暖。不光温暖自己,他甚至还与监狱警察成了朋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价值理念,感化了警察及其他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向往民主、渴望平等。所以,寻求被照亮,无可厚非,但是,自我照亮,让自己成为太阳,更重要。

愿我们人生总遇到良人,路途总逢阳光;愿我们能给别人温暖,能给别人带来光亮。

愿我们坚强地成为太阳,温暖着别人,温暖着自己;愿我们有幸能做月亮,总被良人温暖。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式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B.“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有机地整合并应用到课堂上,能够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C.在当下教学情境中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着挑战。

D.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媒介阅读让阅读者身份多样化,人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B.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D.“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泛在化,将利于激活经典名著的生命力、挖掘其多重教育价值。

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3分)

A.在观看话剧视频《茶馆》后,学生们分角色饰演课本剧情,体会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B.学习《赤壁赋》后,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拍摄短视频,并拟写视频拍摄脚本。

C.学习课文《“探界者"钟扬》,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钟扬写一段颁奖词。

D.教师通过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并组织学生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写诗的方式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目前,各学校正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围绕这一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该如何进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出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家大院(节选)

于坚

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水好,坐北朝南。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外人纷纷涌进来住。

辜正厷说:“旧房子嘛!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

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辜正厷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

“哪个说呢?”

“法国的布迪厄。"

“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

“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

辜正厷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辜正厷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

“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

辜正厷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

“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辜正厷说。

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正厷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

“子贡。也是来看房子的。”

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

辜正厷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

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厷差点儿撞个满怀。点个头。辜正厷看不上此人。子贡,瘦,戴着眼镜。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小豪说:“正是!正是。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

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

辜正厷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怎么一口外国话?”

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

“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

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辜正厷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

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

子贡给辜正厷让路,说:“您先走。”

这句辜正厷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

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四平八稳也是。"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

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走着,厚实的脊背被风贴了一个花瓣。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厷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正中脑门。辜正厷揩了揩说:“舒服。”

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

辜正厷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被他人认可。④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

辜正厷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

“这个大院我拿下!”豪气冲天,就像一位司令。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

B.小说中辜正厷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C.辜正厷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

D.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

B.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

C.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厷与“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

D.句子④中两个“瞧瞧”的含义不同,第一个“瞧瞧"有“被他人认可”之意,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第二个“瞧瞧"则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厷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

8.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本文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吴王)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注】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诸樊曰:“敢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重发言于口。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

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材料二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传位给孙子姬昌(西伯),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姬昌之父),长子次子迁至楚地定居,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周王朝治国之道得以兴盛。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汝于区区之国A荆蛮之乡B奚能成天C子之业乎D且今E子不忘F前人之言G必授国H以次及于季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责备,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词义不相同。

B.重,慎重,谨慎,也表对某事感到为难,与成语“安土重迁”中的“重"词义相同。

C.城,在文中用为动词,指修筑城墙,与“然后践华为城”中的“城"词义用法不同。

D.舍,在文中用为动词,指舍弃,与“舍相如广成传舍”句首的“舍"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寿梦欲废长立幼传位给贤明的幼子季札,即使被拒,依然把此愿托付给了诸樊。

B.季札谢绝寿梦传位的理由主要是不能让父子之间的私情超越了先王传下的礼法制度。

C.周太王废长立幼而王朝兴盛,诸樊借此以表示对父王的理解,也引此例以劝说季札。

D.诸樊没能实现先王的遗愿,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临终之际依然令二弟传位给季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2)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

14.季札答复诸樊让位的言辞内容,《吴越春秋》与《左传》的记载各有什么不同依据文本,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①

苏轼

小序: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②元是此中人。

[注]①该词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求雨成功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②使君:汉代以此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是苏轼自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前小序除了交代了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还交代了徐门石潭的位置和其水位清浊等情况。

B.词作描写了“石潭谢雨”的经过,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美丽的田园风光描绘得清新优美、真切生动。

C.在苏轼治理下,徐州乡村焕然一新,他不禁想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去,所以笔下文字轻盈喜悦。

D.纵览全词,莎草、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