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四 文言文阅读 (共48张)+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文言文阅读(共48张)+试卷(含解析)

四文言文阅读

中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目录

例题精讲

1

考情分析

2

备考指南

3

知识点

4

方法技巧

5

例题精讲

01

1.(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标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

B.以为轮

C.故木受绳则直

D.知明而行无过

C

解析:A项,有通“又"。B项,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D项,知通“智”,智慧。

2.(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标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己:停止

B.其曲中规规:圆规

C.不复挺者挺:直

D.金就砺则利金:黄金

解析:D项,“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

3.(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倒装句)

B.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C.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判断句)

D.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解析:C项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定语后置),省略了主语“沛公”,数量短语“一双”作后置定语。

C

4.(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将选段中画线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处省略选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考情分析

02

1、近两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均考查了文言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的判断和文言实词的理解,题型为选择题,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涉及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考查。《考试大纲》中该考点的要求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用法),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为”“以"其”)的含义和用法。

2、侧重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翻译选段中浅易的句子,常考的句子往往是特珠句式或有重要的实词、虚词,要求能够根据语境,将句子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备考指南

03

1、重点掌握九篇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与虚词,虚词主要以“之"而”“于"为”“以"其”为主,结合课下注释和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实词与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强化记忆。结合专项训练查漏补缺。

2、重点掌握九篇文言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积累重要的实词与虚词,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综合学习文言文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多做练习,强化训练,学习文言文要克服畏难心理,多动脑,勤动笔,尤其要注意将自己的翻译结果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找到失分点,学会寻找命题人的赋分点,在答题时有意识地落实。

知识点

04

1.通假字

(1)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2)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

(3)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4)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江”“河”,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

(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中“山东"古义是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是指山东省。

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小学而大遗”(《师说》)中“小学"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感彩变化,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不断地演变,感彩甚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掉转,有的词语由中性变化发展成贬义。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中“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本义中性词,今义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词。

文言实词

3.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如:“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继而又引申为朝代。

文言实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可译为“每日"每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2)名词用作动词。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可译为“吃肉”。

(3)名词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可译为“使……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可译为“以……为老师”。

文言实词

4.词类活用

(5)动词用作名词。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讥”,可译“诬陷、嘲讽的话"。

(6)动词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可译“使……活命”。

(7)动词为动用法。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可译为“为……哀怜"。

(8)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可分别译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文言实词

4.词类活用

(9)形容词用作动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中的第一个“老”和"幼”,可分别译为“奉养"和“爱护”。

(10)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可译为“使……变绿"。

(11)形容词意动用法。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可译为“认为……小”。

(1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可译为“统一"。

文言实词

1.之

词性用法词义例句

音节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调节音节,无实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中心语“的”,或不译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补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或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宾语前置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代词代指人、事、物,代指人时多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指示代词这、这些,那些(人、事、物)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之十地点往,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文言虚词

2.而

文言虚词

词性用法词义例句

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并且”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递进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表转折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或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表因果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代词你,你的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3.于

文言虚词

词性用法词义例句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在,在……中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引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向,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对于,跟耻学于师(《师说》)

引出比较的对象比长于臣(《鸿门宴》)

表被动被不拘于时(《师说》)

文言虚词

词性用法词义例句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替,给,向,对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行为或目的因为,为了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表被动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感叹呢,啊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动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成为,变成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做(担任,干)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治理为国者《六国论》)

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作为,当作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有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4.为

5.以

文言虚词

词性用法词义例句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手段等用,拿,把,凭,凭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因为,由于,以便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连词表并列并且,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因果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表承接而,或不译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表修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菜,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表目的来,用来,以便还车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表结果以致,以至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6.其

文言虚词

词性用法词义例句

代词第三人称表示领有或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他,它(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第一人称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反问难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表祈使千万,一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序》)

表商量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使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一、判断句

(1)“……者……也"式,是古汉语表示判断的典型句式。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者……”式,该判断句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3)“……者也"式。如: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4)“……,……也”式,该判断句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如: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7)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文言句式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在动词前加“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

二、被动句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所+动词"的形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4)“为+谓语”式的被动句,用“为"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文言句式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之后,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等。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句式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5)“唯(惟)……之(是)……”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文言句式

2.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置于中心词之后,出现定语后置现象。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之……者"式:中心词+之+定语+者。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马说》)

(2)“之”式:中心词+之+定语。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如:

白璧一双、玉斗一双(《鸿门宴》)

文言句式

3.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以状语来理解,于是出现状语后置的现象。常用介词“以"于”“乎"等作为状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文言句式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哙拜谢,(哙)起,(哙)立而饮之。(《鸿门宴》)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

(3)对话省。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曰:“我持白璧一双……”(《鸿门宴》)

2.省略谓语

上下句谓语相同,下句省略谓语较为常见。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文言句式

3.省略宾语

如:问(渔人)所从来,具答之,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宾语

如:沛公奉卮酒为(之)寿。(《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

如:有碑仆(于)道。(《游褒禅山记》)

文言句式

方法技巧

05

1.代入检验推断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代入检验法就是把词义放到句意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这个词义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则可能是错误的。

2.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如:“怨天尤人”中“天"与“人”相关,可推测“怨"与“尤”义相近,即“尤"应为“抱怨,指责”义,代入词语中,意义合理。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3.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除了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来排列的,所以其对应成分位置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1.分清虚实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

2.语境推断法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3.代入检验法

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而”“且"都有表并列、承接、转折、假设等意义,若判断为并列关系,可用“又”替代(有时可不译);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若判断为假设关系,则可用“如果"假如”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通畅,说明判断正确;反之,则说明判断有误。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不同位置起不同作用。如“也"放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放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上下文推断法

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中的“乃”,可以联系前文的意思来判断,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廷,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可以看出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可以正确推断它的用法和意义。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

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皆须落实,对号入座(当然有的虚词无需译出)。翻译方法有:变换、增补、保留、删除、调整。

1.变换

是文言文翻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主,又有许多古今说法不同的词语。还有一些通假词语,偏义复词、单音复合词等。对于这些词语的翻译,要采取变换的方法。如:“学”译为“学习";“师”译为“老师";“日”译为“太阳";“走”译为“跑”,“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作";“妻子”译为“妻子儿女"等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增补

对文言文中各种不同情况的不同省略成分所实行的一种方法。文言文在引文的时候,出于不同目的或某种情况,常常要省略一些内容、成分、词语。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中“审视"之前省略主语“成名”,“短小"黑赤色”前省略了主语“促织”,“顿非前物”的“顿"后面又缺少“觉得它”,在翻译时都要补出来。只有补出省略或续少的成分内容,译文才能完整顺畅。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保留

保留不译,是指那些古今不变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器皿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宗法婚丧、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等。这些内容的名称,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就要照录不译,保持原样。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删除

去掉没有意义的词语。文言文中,常有些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毫无意义的虚词或与今天无对等的实词。在文言文中最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现代文中就毫无作用,因此,就要删除。如:“夫战,勇气也"怅恨久之”“陈胜者,阳城人也"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这些句中的“夫"也”

“之"者”“也"生”都没什么意义与对等的译词,译时就要删除,这样就能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而又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5.调整

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特殊句式翻译时,就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时,还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主题,辨明文体,弄清语言特色。

(2)必须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角度,从词语的前后关系、语境条件限制等方面着眼,不能孤立地去译某个词语。

(3)要考虑到词语的发展演变,不要望文生义;还要考虑到社会发展与礼仪、典制等的关系,不要超越时代而强加其上;还要考虑科学发展与某些内容的关系,不要超越科学的发展而解释某些内容。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感谢观看

四文言文阅读

例题精讲

1.(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___B.以为轮

C.故木受绳则直D.知明而行无过

C【解析】A项,有通“又”。B项,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D项,知通“智”,智慧。

2.(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己:停止

B.其曲中规规:圆规

C.不复挺者挺:直

D.金就砺则利金:黄金

D【解析】D项,“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倒装句)

B.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C.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判断句)

D.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C【解析】C项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定语后置),省略了主语“沛公”,数量短语“一双"作后置定语。

4.(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将选段中画线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处省略选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_________

【答案】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专项训练

(一)阅读《劝学》选段,回答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___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渊博

C.蚓无爪牙之利利:锋利

D.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为轮___无以至千里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风雨兴焉___圣心备焉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_________

【答案】1.B【解析】博学:广博地学习。

2.C【解析】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介词,把/“以”与前面“无"连用,构成“无以……”结构,解释为“没有什么(办法或东西)"。C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语气词,不译。

11.C【解析】《劝学》重在勉励人们学习,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12.(1)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非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2)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到达),它的功绩在于走个不停。

(二)阅读《师说》选段,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留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看不起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对本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

【答案】1.C【解析】“遗”是丟弃的意思。

2.B【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除B项外,都是倒装句。

3.B【解析】选段主要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4.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三)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段,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何如___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异乎三子者之撰___D.夫子何哂由也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异乎三子者之撰___B.浴平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吾与点也

3.将选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

【答案】1.B【解析】希:通“稀”,稀疏。

8.D【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倒装句。

9.(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四)阅读《公输》选段,回答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起于鲁___起:出发,动身

B.吾义固不杀人固:本来

C.义不杀少而杀众义:本意

D.再拜___再:第二次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闻之(夫子,即先生)愿借子杀之(您)

B.公输盘不说(通悦,开心)请说之(解释,陈说)

C.胡不见我于王(召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D.不可谓知类(类推事理)为与此同类(种类)

3.与“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北方闻子为梯B.必为有窃疾矣

C.子墨子解带为城D.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将选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

【答案】1.C【解析】义:坚持道义。2.C【解析】见:引见。

3.D【解析】介词,替;A.动词,造;B.判断动词,是;C.句中动词,作为,当作。

4.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样的器械,制成后,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

(五)阅读《种树郭橐驼传》选段,回答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___天:自然生长规律。

B.其置也若弃___置:放下。

C.根拳而土易___易:容易。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离:背离,远去。

2.下列“之"字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B.其培之也C.虽曰爱之D.其实仇之

3.下列“而”字表示并列的有()。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③旦视而暮抚___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4.将选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

【答案】1.C【解析】易:更换。

2.A【解析】A.为结构助词“的";B、C、D均为代词。

3.B【解析】①“而已”罢了;④于是。

4.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的诀窍,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

(六)阅读《促织》选段,回答问题。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翁归(你的祖父)

B.夫妻向隅(墙角)

C.取儿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D.目不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指睡觉)

2.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A.形若土狗B.覆之以掌C.儿涕而出D.夫妻心稍慰

3.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名妻得知儿子闯祸后,从惊到怒,严厉地呵责儿子。

B.儿子闯祸,跳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头撞地,口呼天。

C.成名“喜而收”促织,由忧生喜,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

D.成名家的喜怒哀乐由促织决定,可见其家命运的凄惨。

4.将选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

【答案】1.A【解析】“而"通“尔”,你;“翁”,父亲。而翁:你的父亲。

2.B【解析】“覆之以掌”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掌覆之"。句意:他用手捂住它。

3.C【解析】“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错误。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成名夫妻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4.夫妻二人对着墙角解析: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沉默无语,(感觉)再也没有了依靠。

(七)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B.因人之力而敝之C.共其乏困D.秦伯说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且贰于楚也___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___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夫晋,何厌之有

4.将选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

【答案】1.B【解析】A已,通“矣”;C通“供”,供给;D.说,通“悦”,赞同,高兴。

2.C【解析】A“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C“夕"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在傍晚;D“远”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句中指郑国。

3.D【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4.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

(八)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选段,回答问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