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1.(2分)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2.(2分)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和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英美的公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诉讼,中国官员不得过问,只能由各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裁判。这项规定说明()A.英美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B.我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C.英美对我国的商品输出更加便利 D.英美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3.(2分)条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某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与该条款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4.(2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到:“太平天国……其兴起蓬勃激昂,而其衰亡亦哀婉可悲。……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满清宫廷赶走了。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C.绝对平均的革命纲领 D.军事战略制定的错误5.(2分)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霍新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可能是()A.洪秀全 B.洪仁玕 C.曾国藩 D.郑观应6.(2分)随着洋务学堂的兴起,作为美术教育的“图学”受到重视,许多学堂都设有图画课程。如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就开设了“画法”科目,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设有“船图”、“几何画法”、“焦点透视”等美术课程。这些做法()A.重构了国人的审美观念 B.导致了传统美术的衰亡 C.便利了西方的文化渗透 D.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7.(2分)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这表明()A.政府积极筹备边防 B.边疆危机得到关注 C.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出现 D.向西方学习受学者重视8.(2分)“这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当时()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东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9.(2分)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焚烧了“万圆之圆”﹣圆明园10.(2分)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中国同盟会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B.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C.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政治纲领 D.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1.(2分)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使社会彻底移风易俗 B.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 C.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12.(2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屡见不鲜,短或数年、数十年,长或数百年,然周而复始,无非是王朝易姓而已。辛亥革命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更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时代。”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劳是()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C.结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D.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13.(2分)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4.(2分)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立宪派和绅商的要求,在江苏巡抚衙门前挂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广西、安徽的革命也大概如此。上述现象能够表明()A.清朝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官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 C.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中华民国政权得到空前支持15.(2分)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采取国家元首行政首脑一体化的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A.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C.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D.议会逐渐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16.(2分)“蔡锷与从前的老师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保卫中国四亿黎民的荣誉和骨气。云南革命党人……向袁发布通牒,给他两天时间取消帝制运动。当袁拒绝时,云南便于12月25日宣布独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17.(2分)《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 B.晚清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8.(2分)陈独秀曾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对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痛斥,提出国民要有理智与判断的自觉,才能避免亡国。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救国救民之路在于()A.发动武装革命 B.革新政治制度 C.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19.(2分)傅斯年反思五四运动时说“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此材料说明了五四运动()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凝聚了伟大民族力量20.(2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A.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21.(2分)中共一大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中共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了解决。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早期探索中()A.适时调整革命纲领 B.高度重视农村发展 C.十分关注百姓生活 D.致力改善国共关系22.(2分)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23.(2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A.虎门销烟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二、非选择题(共24分)24.(13分)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侵略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材料一:“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材料三:历史常把战争的痛苦与灾难尽量往战败者身上堆,同时又把痛定思痛、改弦更张的机遇留给战败者。……战局初开,赫德就说:“这场纠纷对中国来说,也许会产生某些好的后果。如果这次能够吃一亏,学一回乖,因而造成认真的改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伏荣玺《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态的影响》材料四: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各国军队在北京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摘编自《复兴之路》问题一:材料一中英国对旧中国采用的“暴力”是指哪一事件?你如何理解“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这句话?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外交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问题三:材料三所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了什么局面?梁启超所说中国“大梦之唤醒”有何表现?问题四:材料四中“国耻”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五: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25.(11分)某同学学习中国近代史期间,整理出来了如下的表格。时间事件学习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西方先进器物1898年A君主立宪制1911年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B问题一:请你写出A、B的内容,并为这位同学所拟的表格进行命名。问题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十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1.(2分)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和林则徐的思想分析材料现象。【解答】A.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当代史学家的阶级立场不同,排除A。B.林则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不如陈旭麓全面、准确,排除B。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中国士大夫阶层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这一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C正确。D.史家对历史的看法也带有主观因素,排除D。故选:C。2.(2分)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和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英美的公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诉讼,中国官员不得过问,只能由各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裁判。这项规定说明()A.英美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B.我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C.英美对我国的商品输出更加便利 D.英美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重点掌握列强从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的史实。【解答】领事裁判权,主要内容是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任何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员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其本国法律裁判,这一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因此材料说明英美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A项正确;《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国的关税主权,排除B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排除C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而该国不享有对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3.(2分)条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某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与该条款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向来洋药、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A.鸦片战争后没有实现鸦片战争合法化,排除A。B.根据材料“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条约中的“洋药”是指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的鸦片,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条约中规定中国出口鸦片合法化,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C.中法战争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此时鸦片贸易早已经实现了合法化,排除C。D.中日甲午战争都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此时鸦片贸易早已经实现了合法化,排除D。故选:B。4.(2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到:“太平天国……其兴起蓬勃激昂,而其衰亡亦哀婉可悲。……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满清宫廷赶走了。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C.绝对平均的革命纲领 D.军事战略制定的错误【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解答】依据材料“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军事战略制定的错误,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军事战略制定的错误,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绝对平均的革命纲领”,故ABC三项错误。故选:D。5.(2分)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霍新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可能是()A.洪秀全 B.洪仁玕 C.曾国藩 D.郑观应【分析】本题考查了洪仁玕。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开为干王,总理朝政。【解答】洪仁环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可能是洪仁玕。故选:B。6.(2分)随着洋务学堂的兴起,作为美术教育的“图学”受到重视,许多学堂都设有图画课程。如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就开设了“画法”科目,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设有“船图”、“几何画法”、“焦点透视”等美术课程。这些做法()A.重构了国人的审美观念 B.导致了传统美术的衰亡 C.便利了西方的文化渗透 D.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图画课程并不能起到重构国人审美观念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A。B.材料无法得出传统美术衰亡的信息,排除B。C.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美术课程的信息,不能直接得出便利了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排除C。D.根据材料“画法”“船图”“几何画法”“焦点透视”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近代化运动,这些科目的设立符合新式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了工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故D正确。故选:D。7.(2分)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这表明()A.政府积极筹备边防 B.边疆危机得到关注 C.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出现 D.向西方学习受学者重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边疆危机得到关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边疆史地著作强调“筹边”“谋防”,实际上是为了应对当时日渐严重的边疆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应对边疆危机的具体措施,更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8.(2分)“这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当时()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东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这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表明新亚洲霸主产生,即日本崛起,说明东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导致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排除AB;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近代化,排除D。故选:C。9.(2分)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焚烧了“万圆之圆”﹣圆明园【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答】“20世纪大幕拉开…世界大国们在东方的集体不光彩亮相”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匈、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签定《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故选:C。10.(2分)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中国同盟会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B.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C.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政治纲领 D.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的历史解释素养。【解答】A.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属于史实叙述,排除A。B.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属于史实叙述,排除B。C.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政治纲领,属于史实叙述,排除C。D.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说明了中国同盟会的性质,符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11.(2分)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使社会彻底移风易俗 B.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 C.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项正确;“移风易俗”在材料中未体现,“彻底”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未完成,“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说法夸大,在材料中也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12.(2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屡见不鲜,短或数年、数十年,长或数百年,然周而复始,无非是王朝易姓而已。辛亥革命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更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时代。”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劳是()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C.结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D.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重点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答】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更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不仅仅终结了清王朝,更终结了一个漫长的时代,即专制时代,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伟大转折,排除A项;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CD项。故选:B。13.(2分)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孙中山先生病逝”“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即要完成孙中山未完成的事业。结合课本所学,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项正确;BCD是孙中山已经完成的任务。排除BCD三项。故选:A。14.(2分)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立宪派和绅商的要求,在江苏巡抚衙门前挂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广西、安徽的革命也大概如此。上述现象能够表明()A.清朝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官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 C.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中华民国政权得到空前支持【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准确解读材料主旨。【解答】A.清朝官僚假装拥护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B.封建官僚不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他们只是在迎合革命,排除B。C.根据材料“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可知,旧官僚被动革命,他们仍掌握着实权,反映了封建旧官僚在革命迅速发展之时投机革命的现象,这虽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也使革命存在巨大风险,故C正确。D.中华民国政权在政治上很脆弱,缺乏牢固基础,排除D。故选:C。15.(2分)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采取国家元首行政首脑一体化的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A.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C.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D.议会逐渐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体制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从法律上调整中国政治体制,表明用法律武器防止专制独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袁世凯上台后,《临时约法》被废除,建立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议会作用更为突出,但并没有成为权力中心,排除D项。故选:A。16.(2分)“蔡锷与从前的老师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保卫中国四亿黎民的荣誉和骨气。云南革命党人……向袁发布通牒,给他两天时间取消帝制运动。当袁拒绝时,云南便于12月25日宣布独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护国战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护国战争,C项正确;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17.(2分)《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 B.晚清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分析】本题以《申报》时评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解答】据“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袁世凯死后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故D符合题意。故选:D。18.(2分)陈独秀曾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对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痛斥,提出国民要有理智与判断的自觉,才能避免亡国。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救国救民之路在于()A.发动武装革命 B.革新政治制度 C.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陈独秀曾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对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痛斥,提出国民要有理智与判断的自觉,才能避免亡国。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救国救民之路在于解放民众思想。AB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故选:C。19.(2分)傅斯年反思五四运动时说“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此材料说明了五四运动()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凝聚了伟大民族力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可知,此材料说明了五四运动使群众组织到处涌现,五四运动凝聚了伟大民族力量,D项正确;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排除B项;五四运动中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D。20.(2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A.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巴黎和约》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推行妥协政策,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的公车上书仅仅是几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影响有限,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斗争,主导力量强大,影响巨大,B项正确。C.列强侵华态度是一贯的,并未改变,排除C。D.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比较低的,并没有上升,排除D。故选:B。21.(2分)中共一大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中共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了解决。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早期探索中()A.适时调整革命纲领 B.高度重视农村发展 C.十分关注百姓生活 D.致力改善国共关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相关知识的掌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解答】据题干“中共一大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中共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了解决。”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早期探索中适时调整革命纲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中共在早期探索中适时调整革命纲领。故选:A。22.(2分)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的相关史实。【解答】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3.(2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A.虎门销烟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新文化运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和洋务运动,掌握相关史实的意义。【解答】结合所学知识,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故A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并未体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B;190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这是国家主权丧失的表现,不能体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成功,因此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未体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D。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24分)24.(13分)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侵略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材料一:“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材料三:历史常把战争的痛苦与灾难尽量往战败者身上堆,同时又把痛定思痛、改弦更张的机遇留给战败者。……战局初开,赫德就说:“这场纠纷对中国来说,也许会产生某些好的后果。如果这次能够吃一亏,学一回乖,因而造成认真的改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伏荣玺《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态的影响》材料四: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各国军队在北京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摘编自《复兴之路》问题一:材料一中英国对旧中国采用的“暴力”是指哪一事件?你如何理解“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这句话?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外交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问题三:材料三所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了什么局面?梁启超所说中国“大梦之唤醒”有何表现?问题四:材料四中“国耻”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五: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侵略中国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及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可知,“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说明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二:根据材料“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可知,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外交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外交意识。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丧失更多主权。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