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5课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5课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5课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5课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第15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中西联系,认识到这一时期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复习主线:经济之变——思想之变——文化之盛——科技之光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课本88-89页,了解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领域表现影响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出现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提高粮食总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饮食结构农产品商品化,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增加收入,推动手工业发展新的经营方式产生;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农业之变:变在农业品种,变在经营方式;不变:小农经济占主导手工业之变:变在经营方式;不变:生产方式未有根本突破经济之变领域表现商业

货币的变化商人的变化城市的变化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帮:明清时期是以血缘和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群体)。商业之变:变在货币、商人、市场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之变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区、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3.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4.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时)受值”,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本质特征)。5、特征:①微弱、稀疏,发展水平低;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缓慢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资本:2.劳动力:3.市场:4.技术:5.政策:高额地租吸引地主和商人用钱买田置地,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重农抑商、安土重迁思想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有限;②“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扩大。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限制了人才的培养,技术手段落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拓展深化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将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税合并在一起,针对土地多少折合银两收税。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折银代役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明朝后期: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地丁合一)逐渐简化的赋税制度简化了税制,减轻了负担,货币税代替实物税,,白银逐渐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经济之变人头税彻底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身税→财产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赋役关于国本民生,中国古代普遍重视赋役制度的适时变革。赋役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维系统治的工具。拓展深化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人丁——资产(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征税形式实物——货币(一条鞭法开始征收白银)赋役关系严格分开——输庸代役(租庸调制)、纳银代役(一条鞭法)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征收(两税法)赋税种类不断简化(两税法、一条鞭法)影响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2、减轻人民负担;3、逐渐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4、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5、维系封建统治,保障政权稳定。█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知识拓展商帮的形成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凭借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血缘宗族)商人借助群体力量维护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影响:有利于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与整合1、下表是明清江南部分市镇的记载,它反映了明清时期(

)乌青镇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濮院镇客商来自闽广、两湖,北方各地朱家角镇京声标客往来不绝罗店镇镇上商贾凑集,大多徽商,贩卖棉布A.商业发展依赖商帮B.市镇主导经济发展C.长途区域贩运盛行D.全国形成统一市场课时精练C2.(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原因(1)新现象①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②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经济现象。③商业: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④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2)原因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下,对外贸易长期出超。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拓展深化1、陆王心学背景:主张:陆九渊王阳明陆王心学思想主张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逐渐失去活力。①宇宙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②方法论: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反对格物致知。①宇宙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是天理;②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良知就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思想之变评价: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王守仁也和朱熹一样,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体认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思想之变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共同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源主张实质目的不同点宇宙观方法论哲学范畴都融合了佛、道思想,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的结果承认理的存在,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唯心主义)发展儒学,维护封建统治地位“理”是万物的本源“心”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通过外物求理)(通过内心的反省求理)1、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2、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3、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读材料,总结李贽的思想主张。明后期泉州人(1)反对以孔子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2)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正当的私欲。(3)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2、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家李贽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二、思想领域的变化:思想之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人物思想主张①反对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②主张“工商皆本”①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②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批判君主专制②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唯物论)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继承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推动反封建斗争影响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课本90页,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相同点: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③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思想之变:变在陆王心学、进步思想的出现不变: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没有变明清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上: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3.思想文化上:礼教纲常,文化专制的束缚。拓展深化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的统治思想地位。⑵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使得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也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但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国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产生资产阶级。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积极性与局限性。拓展深化(1)积极:①冲击了君主专制,具有解放思想和早期民主启蒙的作用。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批判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2)局限:①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②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③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④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3.(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4.(2022·沈阳二模)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一方面重视民之所欲,谴责忽视人民欲求的苛政;一方面却不赞同人民自作主张,斥责逾越等级的行为。由此可知,王夫之意在()A.关注民情、民意 B.反对专制制度C.以善治维护秩序 D.提倡个性自由BC课时精练时间作者著作题材或特点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明中期吴承恩清中期吴敬梓曹雪芹

戏曲明汤显祖清孔尚任明清道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牡丹亭》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桃花扇》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三、小说与戏曲(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阅读课本91页,了解明清小说与戏曲的成就。文化之盛拓展深化明清时期小说等世俗文艺繁荣发展的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壮大;②科技: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广泛流传;④政治: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文人借小说等世俗文艺抒发个人情感。③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思想、压抑人性;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空前膨胀,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传统的封建礼俗崩坏,进入了“走出中世纪”的人性大解放时代。作为官方思想的程朱理学已不再适应人心的需要,人们不再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而是转向“心即天理”的人性追求。——李秀霞《秋风执扇——明代仕女画研究》阅读课本86页,了解明清科技发展的表现并归纳特征。时期人物贡献地位(意义)明朝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永乐朝清朝康熙朝乾隆朝特征:①总结性著作多②重实用轻理论③服务于农业《本草纲目》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天工开物》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徐霞客游记》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永乐大典》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科技之光④古代领先于世界近代落后于西方拓展延伸背景代表人物目的表现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1)国际: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③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④传教士的推动。(2)国内:①皇帝的支持;②有识之士的推广。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1)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西学东渐的影响:(1)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4)局限: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明朝到朝前中期(1368年—1850年)总结:明朝到清朝前期的阶段特征(1644--1840)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国家版图初步奠定;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高产作物引进,农产品商品化;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白银逐渐货币化。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15—18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出现差异的原因拓展深化明清中国西方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走出中世纪,迈进资本主义时代,积极进行殖民扩张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开展工业革命思想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未成主流;厉行思想控制(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冲破教会和封建思想的束缚科技传统科技仍领先,日益落后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①高产作物种植②多种经营兴盛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发展②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明朝中期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大量白银进入市场,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③长途贩运发展④出现商帮⑤工商业市镇兴起思想的变化陆王心学:内容、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文化的发展小说:章回小说、神话小说、讽刺小说、长篇小说戏曲:昆曲、京剧科技:

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6.(2023·长春模拟)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7.(2022·德州三模)明清徽商鄙视腰缠万贯而又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尊奉“利以义制”的信条,许多徽商还将诚实不欺、公平守信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该现象反映出()A.商人名利观念的淡化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

D.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课时精练AC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