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强化练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强化练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强化练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强化练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强化练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强化练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

死也不倒下

①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②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③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④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⑤“你说怎么办?”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⑥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问。

⑦“你就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⑧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逮捕(dǎidài)处决(chùchǔ)挨枪(āiái)

2.写出画线词的近义词。

(1)(敌人)妄图吓唬他。()()

(2)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3.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死也不倒下”的正确含义是()

A.坐在椅子上死了都倒不下去。B.他死也不愿倒下。

C.他宁可死也不向敌人屈服。

一顶红军帽

①胡东生是长征开始时加入红军的小战士,当时才16岁。东生是个苦娃子,从小父母双亡,参加红军以后,打仗、行军、饿肚子他都不怕,惟有一件事,他的心里总是觉得委屈,那就是他一直没能戴上一顶红军帽。

②唉,要是有顶红军帽多好,那才像个真正的红军呢!没有帽子怎么能算正式的红军呢?

③因此,行军路上,东生总是找一切机会缠着指导员要帽子。指导员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身体不太好,一路上,东生总是听到他不停地咳嗽。指导员对东生特别关心,每次东生缠着他要帽子,指导员总是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半哄半劝地说:“以后一定发给你。"

④可是,东生的帽子一直没有得到,因为当时的行军路上,连一根布条都难找到,哪里有帽子发啊!

⑤有一天,在爬过第二座雪山时,小东生实在走不动了。他两天没有吃粮食,饿得两眼直冒金星,脚上的鞋子早走烂了,光着的脚丫子冻得裂开了血口,一步一步,小腿也肿得老粗。东生看着望不见顶的雪山,心里想,这下完了,不由得哭了起来。

⑥“东生,为什么哭啊?”

⑦指导员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东生赶紧擦了擦眼泪抬起头来。只见这几天指导员变得更加憔悴了,他的颧骨突得更高,胡子有半寸长,脸上苍白消瘦,一走就喘粗气,显然指导员的病更严重了。

⑧“指导员,我饿得走不动了。"

⑨指导员坐到东生的旁边,帮他揉了揉脚。这时,小东生从指导员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爱,他的心里热乎乎的,于是,他站起来,跟着指导员又向前走了。

⑩东生和指导员一边走,一边听指导员讲话。他用低低的声音对东生说:“革命是艰苦的事,可是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因此,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甚至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住。”

第二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东生又落在队伍后面了。突然,他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雪地里,走近一看,啊,竟是指导员!东生吃了一惊,连忙上去,想把指导员扶起来,可是,指导员的脸差不多像地上的白雪一样,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指导员睁开了眼睛,看着东生说:“不要管我……你去吧……不要掉队……"

东生伏在指导员的身上哭起来,指导员慢慢脱下自己的帽子,轻轻地说:“东生……红军帽子……给你……”

东生心里就像刀扎一样难受,大风卷着雪块,疯狂地吼叫着。也不知过了多久,东生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指导员的身躯已经僵冷了,这时,东生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他坚强地站起来,找了些树枝掩埋了指导员,戴上指导员的帽子,迎着风雪,毅然向前走去。

泪水在东生的脸上像决了口的河流一样,一串一串地顺着腮面滚落下来。

东生就是戴着指导员的红军帽走完了长征路。

在忻口保卫战中,东生英勇牺牲了。临死前,他从身上掏出那顶红军帽,交给班里的战士,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和死去……"

(选文有删改)

5.选文标题“一顶红军帽”有怎样的含义?

6.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简要概括指导员的形象特点。

只见这几天指导员变得更加憔悴了,他的颧骨突得更高,胡子有半寸长,脸上苍白消瘦,一走就喘粗气,显然指导员的病更严重了。

7.东生临死前对班里的战士说了一句话,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加点词的深意。

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和死去……"

8.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扩展选文第段的内容。(150字左右)

背向大地的爱

①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②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③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④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他知道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

⑤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⑥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接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⑦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9.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描写,这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10.“父亲搂住女儿"这一动作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请找一找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被吸到高空时→()→()

11.对于第⑤段出现的“电缆”情节,下列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电缆"的出现,给当时身处绝境的父女俩一次生命的转机,给了活下去的希望。

B.“电缆”是串联故事前后的重要因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电缆"让父亲受了伤最终导致重度脑震荡。

D.“电缆”是联结父亲与女儿之间“爱"的依托。

12.短文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你觉得好吗?请你联系短文内容,说说理由

13.文中的父亲在危难时处处想着自己的女儿,而在《桥》一课中,老支书在灾难面前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里揪出来。你怎么看待这两位父亲?说说你的想法

①一位知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我国留德高材生,毕业后在德国四处求职,可是他拜访了好多大公司都被拒绝了,就是小公司也大门紧闭。气急败坏的他最后才知道,原来他居然有三次乘车逃票的记录,这在严肃的德国人看来大概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②我当初听说这件事时,只是想这位留学生不该贪图小便宜,以致因小失大。直到最近,不断听人说起,国际经济就是信誉经济,似乎才明白了德国人为什么把逃票的小事看得那么重要--一个人在三毛两角的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你还能指望在别的事情上可以信赖他吗

③一个人的信誉、人格当然要靠自觉去做,但如果全凭自觉,怕很难是人人都自觉,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放纵,而放纵的结果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真正自觉的人只能越来越吃亏。一味强调自觉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不成熟,还太软弱。

④还听人说过,在新加坡机场看见一个旅客拿着机票没有登上飞机,因为有证据表明,他借阅的图书还没有归还图书馆。而那些曾经在新加坡有过劣迹的,他就别想再踏上那块国土,因为他从前的行径都已经记录在案,有关部门随时都可以查到。

⑤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力量的社会,()要考察每一个人,()要为他们建立必要的档案,这个档案是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你的可信度的。这样,银行才可以把钱借给你,公司才可以聘用你……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于这个文明的社会。

⑥如果你不讲信誉呢()你敢借钱不还,或者你敢乘车逃票、偷税漏税、化公为私,总之,()你敢有一次不讲信誉,你就会上没有信誉者的黑名单,那()会失去许许多多的机会,银行当然()不会借钱给你,哪家公司都不会雇用你……你在这个文明社会()难以立足。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饶恕()信赖()聘用()信誉()

1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6.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7.请根据上下文,谈谈第四自然段所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8.请你模仿“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写两个句子。

例:信誉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桥梁。

信誉就是你

信誉就是你

19.你对文中“只要你敢有一次不讲信誉,你就会上了没有信誉者的黑名单……"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沸腾了的北平城——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

刘白羽

①二月三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这天,从早晨起,人民就一群群一队队地向前门广场拥去。前门广场上,人民的行列像海洋,各色各样,红的绿的,猎猎飘动的旗帜,就像翻腾的海浪。

②十时,四颗照明弹升上了天空,庄严隆重的入城仪式开始了。远远地从北面,从前门那边,黑压压地一片人迎上前来,前面一面欢迎大旗迎风飘舞;从南面,人民军队的头一辆带队的装甲车,摇着一面红色指挥旗,朝着欢迎的人群开过来,随后是高悬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四辆红色胜利卡车,满载着乐队,铜管乐器金光闪闪,吹奏着雄壮的进行曲。招手呀!呼喊呀!多少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光荣呀!只有人民的军队才能得到这样的光荣!

③十二时,人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人民的英雄炮兵出现了,绿色道奇卡车一辆接着一辆。这里面有从辽西、从沈阳缴获的几个美国装备的重炮团。看啊!人民是多么喜爱自己的武器:一门巨大的榴弹炮上面,骑着一个北平的小孩子,他骄傲地高举着手里的旗子笑着过去了。随后驶过的另一门大炮上站着五六个女学生。还有一个商人站在炮座上挥手高呼“解放军万岁!”箭楼下,庆祝解放联合会的扩音车,领导着唱起:“我们的队伍来了!"我们的队伍来了!”开麦拉轧轧地响。数也数不尽的炮车,从欢呼的人们身边奔驰过去,两旁锣鼓喧天,人们扭起秧歌舞来,左面是清华,右面是燕京。他们唱呀,舞呀。

④一时十分,突然谁发现了前门牌楼旁边冒起了青烟,喊了声“我们的坦克来了!"一阵轰隆隆的坦克声音传了过来,第一辆坦克从远而近,一个青年学生挥着两只手,站在坦克的炮塔上,狂热地喊“万岁!”“万岁!"每个坦克上飘着一面红旗。人群里激起一片欢呼,有的欢喜得流出泪,也忘了擦了。戴着无边皮帽子的坦克手,从坦克塔里露出上身,向人民招手、微笑、敬礼。

⑤这时,一片“东方红,太阳升……”歌声响彻天际。远远好像一片麦浪波动,近来一看,原来是戴着皮帽子的人民骑兵来到了。人们叫呀,鼓掌呀,把五彩的纸旗都抛向天空。的哒的哒的马蹄踏着柏油马路,那样整齐、雄壮,骑兵们手上的马刀闪着寒光。三时,作为前导的军乐队一出现,人民的欢腾达到了顶点。战士们在千万只热爱的眼光下前进。一个胸前挂着六个奖章的战斗英雄,被人们热烈地围着、拉着。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站了整整一天,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依恋地舍不得这些英雄,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我永远跟着你前进”,昂然通过一向为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

⑥将近下午五时的时候,夕阳照进了广安门,在高大的城门前有无数人群欢送钢铁机械部队。在驶行一整日的战车上、坦克上,飘闪着无数小红旗,战士们手上还捧着人民献给他们的一束束鲜花。这时虽然暮色苍茫,可是整个北平还到处充满愉快的歌声。北平是真正沸腾了。

(选文有删改)【资料卡】

“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北平和平解放是中国解放战争平津战役的尾声。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北平的国民党守军陷于绝境。16日,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邓宝珊代表总司令傅作义与解放军代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会面商谈,双方于21日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北平傅作义所部25万守军按协议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改编。31日,解放军和平入城,平津战役结束。至此,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华北主要城市及大片地区。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北平"更名为“北京”。

20.阅读全文,说说选文描写了哪六个场面。

21.第⑤段中“昂然"一词体现了人民群众怎样的情感?

22.你从选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沸腾了的北平城”?选文是如何表现“北平城的沸腾"的?

23.素朗读基调你想为大家朗诵这篇文章,应该读出________的感情基调,并说明理由。

A.悲伤抑郁B.委婉含蓄C.激动昂扬D.浪漫抒情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海拔最高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24.第①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5.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6.第⑨段中“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请分析将军“惊愕"的原因是什么。

27.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你选出你最崇拜的一个人,说说原因。

参考答案:

1.dàichǔái2.妄图威吓体无完肤3.暂时停止工作进行放松、缓解疲劳死亡吉鸿昌知道自己即将牺牲,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要抓紧时间宣传抗日,表现了他坚定的抗日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4.C

1.本题考查的是字的读音。

“逮”

读音:dǎi,意思:捉,特指经过追赶或试图抓。

读音:dài,意思:①到,及。②捉拿。

逮捕(dài)。结合文章内容,吉鸿昌被敌人逮捕,“逮"在表示捉拿之意时,读音为“dài”。

“处"

读音:chǔ,意思:①居住。②存在,置身。③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④决定,决断。⑤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

读音:chù,意思:①地方。②点,部分。

处决(chǔ)。在文中,“处决”表示对吉鸿昌进行处死的决定。

“挨"

读音:āi,意思:①依次,顺次。②靠近。

读音:ái,意思:①遭受。②拖延。

挨枪(ái)。这里“挨枪”表示遭受枪击。

2.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

(1)在文章中,敌人用“立刻处决"的电报想吓住吉鸿昌,让他投降,“妄图”体现出敌人不怀好意的目的。其近义词例如:妄想、企图等。

“吓唬"在文中的意思是使吉鸿昌感到害怕,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让吉鸿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达到敌人的目的。其近义词例如:恐吓、恫吓等。

(2)文章里说敌人用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强调吉鸿昌遭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其近义词例如:伤痕累累、皮开肉绽等。

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吉鸿昌知道自己即将被敌人杀害面临死亡,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心系抗日事业,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永远的“休息”,同时抓紧最后的时间多宣传抗日,表现出他坚定的抗日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忠诚。

故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暂时停止宣传抗日活动进行放松、缓解疲劳;第二个“休息”指死亡。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吉鸿昌在被敌人逮捕后,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始终坚贞不屈,积极宣传抗日。在就义前一夜还在狱中宣传抗日,当有人劝他休息时,他说出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把抗日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即使面临死亡也毫不畏惧,一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4.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吉鸿昌在面对敌人的逮捕、审讯以及即将到来的处决时,始终表现出坚定的抗日决心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敌人妄图吓唬他让他投降,用尽毒刑拷打他,他却毫不畏惧,在就义时,他从容不迫,坚决不跪下挨枪,要求坐着死,并且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他的,文章第⑧自然段中还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行为都充分表明吉鸿昌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向敌人屈服,“死也不倒下”体现的正是他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故选C。

5.表层含义:指指导员在临牺牲前送给胡东生的这顶红军帽。深层含义:代表着坚强、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红军精神,更代表着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6.这是描写指导员外貌的句子,刻画出了指导员憔悴、消瘦、虚弱的形象。7.活着:坚持革命,吃苦受累,不畏艰苦,为了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为了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活着。

死去: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流血牺牲,舍身殒命,只要死得其所,虽死不悔。8.天刚蒙蒙亮,天上就飘起了鹅毛大雪,行进变得困难起来。整个队伍十分沉默,大家都弯着腰,缩着脑袋,试图抵挡一丝寒冷。突然,东生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雪地里,走近一看,啊!竟是指导员!东生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地扑到指导员身边。可此时指导员眼睛紧闭着,他的脸上结上了冰霜,脸色也差不多像地上的白雪一样,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由第段“东生伏在指导员的身上哭起来,指导员慢慢脱下自己的帽子,轻轻地说:‘东生……红军帽子……给你……’"可知,表层含义指指导员在临牺牲前送给胡东生的这顶红军帽;由第⑩段指导员说的话“革命是艰苦的事,可是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因此,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甚至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住”可知,深层含义代表着坚强不屈,奋勇向前,不畏艰险的红军精神,还代表着这种精神的继承相传。

6.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由“憔悴"颧骨突得更高”“胡子有半寸长"脸上苍白消瘦”“一走就喘粗气"可知,这是对指导员的外貌描写,指导员没有心思打理自己的形象,连走路都呼吸不顺,刻画了指导员憔悴、消瘦、病弱的形象。

7.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由第⑩段指导员说的话“革命是艰苦的事,可是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因此,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甚至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住”可知,指导员在教导东生要坚持革命,为了百姓的生活而奋斗。“活着"是指在有限的生命里,要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意义地活着;“死去”是指为了人民百姓的美好生活,哪怕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8.本题考查扩写句子。

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如:第二天,天空变得阴沉,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场大雪,给行军的队伍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每个人都低着头,想把脑袋尽可能地缩到衣服里,然而寒风冻伤了他们的耳朵,冰雪拖住了他们的步伐。突然,东生看见前方不远处似乎有个人影躺在雪地里,他感到一阵惊慌,快步走过去,试图看清那人的面孔。当他走近时,惊愕地发现那正是指导员。指导员躺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仿佛已经陷入了昏迷。他的脸庞被雪花覆盖,几乎和地上的白雪一样苍白。东生立刻冲上去,想要扶起指导员。然而,指导员的身体僵硬而冰冷,如同被冰雪冻住一样。他脸上的皮肤几乎没有任何的血色,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助。

9.环境为故事营造了紧张、恐怖的氛围,为后文龙卷风的出现作铺垫。10.女儿害怕时看到电缆时向下坠落时11.C12.这个标题很好,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父亲在危难时刻保护女儿的动作,同时也象征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13.两位父亲都表现出了无私的爱和牺牲精神,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和保护。

9.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从内容上看:

天色方面:天色由阴沉变得越来越黑直至如黑夜,体现出环境逐渐变暗,给人压抑之感。

乌云方面: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视觉上给人沉闷沉重的感觉。

闪电和雷声方面:闪电如利剑刺穿黑暗,频繁且强烈;雷声像炸弹在头顶炸裂,威力巨大。这些从视觉和听觉上营造出了紧张、恐怖、恶劣的环境氛围。

故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

渲染氛围:通过“阴沉的天色”“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闪电如利剑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且像炸弹一样炸裂"这些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极为阴森、恐怖、紧张的氛围。例如“闪电如利剑”“雷声像炸弹"等表述,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可怕威力。

铺垫情节: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着即将有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从后文可知,龙卷风突然来袭,而前面这种恶劣的天气环境描写就为龙卷风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让龙卷风的出现显得不那么突兀,使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

故这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暗示灾难即将来临,为后文龙卷风的出现作铺垫。

10.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父亲搂住女儿”这一动作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第②自然段“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可知在女儿害怕时的情况下父亲搂住女儿。

根据第⑤自然段“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可知在看到电缆时父亲搂住女儿。

根据第⑥自然段“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可知向下坠落时父亲搂住女儿。

11.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内容的理解。

C.从第⑥自然段的“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可知并不是“电缆"让父亲受了伤最终导致重度脑震荡。选项说法错误。

12.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理解。

短文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我觉得好。从字面来理解,交代了父亲在这场龙卷风中,用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挽救了女儿的事;从主旨表达来看,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故这个标题很好,本文标题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13.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和《桥》一课的内容,结合两位父亲的做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例如:这两位父亲都展现了伟大的父爱。《背向大地的爱》中的父亲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儿;《桥》中的老支书在灾难面前,以大局为重,不徇私情,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群众,包括自己的儿子。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而无私奉献,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14.shùlàipìnyù15.信誉的价值16.不仅……还只要……,只要……,就……,就……,就……17.通过举例,一则说明缺乏诚信,将难以在社会生活中立足;二则为下文说明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为人们建立诚信档案作了铺垫。18.你通向成功的铺路石。你实现梦想的奠基石。19.在现代社会,信誉是与人交流合作的前提,如果失去了信誉,人将变得寸步难行。

14.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饶恕(ráoshù):原谅过错、冒犯或失礼之处,不计较或不追究。

信赖(xìnlài):信任并依靠,相信并托付。它表达了一种深厚的信任感,认为某人是可靠和值得依赖的。

聘用(pìnyòng):聘请任用,通常指企业、组织等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而雇佣具有相应能力和经验的人。

信誉(xìnyù):指在社会活动中,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对有关各方诚实守信程度的一种社会公认。它是个人或组织在社会中形成的良好声誉和信任度,是长期诚实、公平和负责任行为的结果。

15.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和论述,强调了信誉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不讲信誉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出一个简洁、准确且能反映文章主题的题目。

如:信誉的力量。

16.本题考查关联词的应用。

根据句子的语境和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空白处,使句子意思通顺、逻辑清晰。

第⑤段中“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力量的社会,()要考察每一个人,()要为他们建立必要的档案”,这里应该是递进关系,表示在考察个人的基础上还要建立档案,所以填入“不仅……还”。

第⑥段中“如果你不讲信誉呢()你敢借钱不还,或者你敢乘车逃票、偷税漏税、化公为私,总之,()你敢有一次不讲信誉,你就会上没有信誉者的黑名单,那()会失去许许多多的机会,银行当然()不会借钱给你,哪家公司都不会雇用你……你在这个文明社会()难以立足。”,这里表示条件关系,即只要满足某个条件(不讲信誉),就会有相应的结果(上黑名单、失去机会、银行不借钱、、公司不雇用),所以填入“只要……,只要……,就……,就……,就……”。

17.本题考查举例子的作用。

仔细阅读第④自然段所举的例子,理解其具体内容。分析这个例子是如何支持或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总结这个例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④自然段举了新加坡机场一个旅客因未归还图书而无法再次进入该国的例子。这个例子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不讲信誉的严重后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它也进一步强调了信誉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后文讨论建立信誉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8.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第⑤自然段“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信誉”比作“通行证”,将“信誉”与立足社会等积极元素相联系,强调了信誉在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仿写的句子也应保持这种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如信誉就是你获得成功的基石。信誉就是你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

1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第⑥自然段“只要你敢有一次不讲信誉,你就会上了没有信誉者的黑名单……"这句话强调了信誉的不可逆转性和重要性。它表明,一旦个人有了一次不讲信誉的行为,就会被记录在案并纳入没有信誉者的黑名单中。这种记录将严重影响个人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机会,因为银行、公司等机构在决定是否与个人合作时会考虑其信誉记录。因此,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刻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誉,避免任何不讲信誉的行为。

20.①人民欢聚广场;②南北欢迎军队;③扭秧歌迎接炮兵;④欢呼坦克到来;⑤欢腾围绕英雄;⑥人群欢送部队。21.“昂然”一方面体现出了北平和平解放后人民充满底气;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信任与爱戴。22.沸腾了的北平城:从第③段人们高呼的语言以及锣鼓喧天中;从第④段坦克轰隆隆的声音以及人们狂热的喊叫声中;从第⑤段人们的叫声、鼓掌声以及人们与军队一起高唱的歌声中;从第⑥段北平到处充满着愉快的歌声中体会到了“沸腾了的北平城"。

如何表现:选文从激动高呼的人群(敲锣打鼓、扭秧歌、鼓掌、高歌欢迎)表现了人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烈欢迎,体现出北平城的“沸腾”;从小孩、学生、商人等人的状态(小孩骄傲的神情、学生翘首的姿态、商人高呼的声音)表现了人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爱戴以及对他们的欢迎,体现出北平城的“沸腾"因此选文运用了多点罗列、点面交织的方法表现了“北平城的沸腾”这一场面。23.C

20.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段中“二月三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这天,从早晨起,人民就一群群一队队地向前门广场拥去"可知,这段主要写了人民观看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

结合第②段中“从南面,人民军队的头一辆带队的装甲车,摇着一面红色指挥旗,朝着欢迎的人群开过来,随后是高悬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四辆红色胜利卡车,满载着乐队,铜管乐器金光闪闪,吹奏着雄壮的进行曲”可知,这段主要写了人民军队入场;

结合第③段中“十二时,人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人民的英雄炮兵出现了"两旁锣鼓喧天,人们扭起秧歌舞来,左面是清华,右面是燕京”可知,这段主要写了人们跳起秧歌舞迎接英雄炮兵;

结合第④段中“每个坦克上飘着一面红旗。人群里激起一片欢呼,有的欢喜得流出泪,也忘了擦了"可知,这段主要写了人们欢呼坦克的到来;

结合第⑤段中“远远好像一片麦浪波动,近来一看,原来是戴着皮帽子的人民骑兵来到了”“战士们在千万只热爱的眼光下前进。一个胸前挂着六个奖章的战斗英雄,被人们热烈地围着、拉着"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我永远跟着你前进’”可知,这段主要写了人们围绕英雄们歌唱;

结合第⑥段中“将近下午五时的时候,夕阳照进了广安门,在高大的城门前有无数人群欢送钢铁机械部队"可知,这段主要写了人们欢送部队。

2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结合第⑤段中“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站了整整一天,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依恋地舍不得这些英雄,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我永远跟着你前进’,昂然通过一向为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可知,这段主要讲了人们围绕英雄们歌唱,走过曾经是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昂然"意思是挺胸抬头无所畏惧的样子,文中形容人们挺胸抬头的走过东交民巷,“昂然”一词体现了人们对于通过东交民巷的坚定决心和自豪态度,宣告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也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