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宁二甲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

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

B.融贯说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纯真的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那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本体真相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终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很小,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两则材料认为了解真相是困难的原因。(4分)

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上述材料中的哪些观点。(6分)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于木匠

侯发山

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在过去那个年月,木匠有干不完的活儿——除了平常家用的桌椅板凳,嫁闺女娶媳妇要打新家具,人老了要做寿木,这些都离不开木匠。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不分农忙和农闲,背着刨子大锛之类的工具走村串户,成为乡下的一道风景。

大家当面尊称他“于师傅”,背后称呼他“榆师傅"。为何?其中的原因是我成为他的徒弟后才知道的。

我的个子矮,中学毕业后,还没锄把高,爹让我跟于木匠学本事,说木匠干的虽然是粗活儿,但好赖有个手艺,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请去干活儿时还高接远送的。我答应了,于木匠却不答应,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

当学徒的第一天.师父就问我:“你想学油漆还是学木工?”师父会做家具,也会给家具上漆,即油漆匠的活儿也会干,是个全把式。

我说:“都学。"爹给我说过,武艺多了不压身,多一样手艺多一条活路。

“别蹬鼻子上脸,给你点儿颜色,就想开染坊啊?”师父冷着脸。

我不知道师父的意思,傻乎乎地瞅着他。师父说:“只能学一样。"我想了想,觉得油漆匠的活路简单——不就是拿起刷子涂抹吗?跟小时候用泥糊墙壁差不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便说:“学木工。”

师父看着我,没再说话,算是应允了。

木工的活儿看似粗活儿,实际是个细活儿,不比其他活计轻松。师父做家具不画图纸,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料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数,即刻就能动手,而且他画线时不用墨斗不用尺,线却画得笔直。他忙活的时候,哑巴似的极少说话,让我打下手。有时候,我手脚迟一点儿,他就会用身边的工具惩罚我——或用尺子打我,或用铅笔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自己还小,真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有时我觉得一天也干不下去,真想撂挑子,但想到爹低三下四地求他的样子,我忍了,拿着“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古话来安慰自己。

那天晚上,给一户人家做完活儿后,天已经黑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再三挽留,让我们住下。师父拒绝了,说:“三四里路,抬脚就到家了。”走出大门没多远,师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说好的,管吃不管住,不能给人落下话柄。"

走到半路上,忽然,路旁蹿出一只野狗。可能看我个子小好欺负,它不声不响地扑向我,朝着我的小腿肚咬了过来。我又怕又疼,“哇”地一声哭了。师父听到动静赶紧回过头来,挥舞着手中的铁斧,连叫带吼才将野狗吓跑了。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来到镇卫生院。谁知道,镇里没有狂犬疫苗,他就拦了辆顺路的货车,把我送到县防疫站打了疫苗,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后来,我爹给师父送医药费,师父不耐烦地说:“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跟着我出的事,咋能让你出钱?"

我学徒三年将要期满的时候,本村的张全请师父做一张梳妆台。师父照例去看主:人家备的料。张全说:“要是有剩余的料头,可以做个小板凳或小桌子。”“料头"指的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边角料。

“你方圆左近打听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

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瞅就是不高兴。

张全知道自己捅到了马蜂窝,赔着笑脸解释:“于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真不是那个意思。"

师父不再理睬他,开始选木料。

果然,梳妆台做好后,没有剩余一块板一根横撑,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锯末和刨花。

师父说过,高明的木匠从来不多费木料,用边角料做小家具是同行在讨好主人,在遮自己的丑。

梳妆台做好后,张全拿出事先预备好的油漆,让师父给刷上颜色。

师父拒绝了,说:“我只做家具,不干这活儿。”

“您不是会这个吗?"张全说。

在他看来,这是放羊拾柴火——顺手捎带的事。

“会也不干!”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能砸个坑。

“加钱也不干。"师父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

张全没辙,只得讪讪地说:“好,好,我再找油漆匠。”看他的表情,好似还有“离了王屠户也不吃连毛猪"的意思。

师父真是不开窍,怪不得人们都叫他“榆师傅”。难道他的脑袋真是榆木疙瘩?还是怕我学了他的本事?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师父,有钱怎么不赚呢?"

师父叹口气,说:“巩县有个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是‘留余匾’。画上讲,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遇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啰唆这么多,到底说的啥呢?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如此可亲,如此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匠虽然做的是粗活儿,但是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么累,所以木匠的生活都过得比较从容散淡。

B.于木匠是位油漆和木工的全把式,但他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

C.于木匠严厉的教授方式让“我”一天也干不下去,但“我"还是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辜负爹的一片苦心。

D.文本通过张全想用料头做小家具和让于木匠给家具上漆两个情节,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以“我"向于木匠学艺为线索逐层展开,结构清晰完整,情节集中紧凑。

B.文本多次使用俗语、歇后语,如“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等,通俗又生动。

C.于木匠连夜带“我"打疫苗,与他授艺的严厉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D.文本用大段文字,借于木匠之口介绍“留余匾”,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

8.于师傅为什么被称作“榆师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侯发山小说一个鲜明特点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保持平民的本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持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进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危死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若A以誉进能B则臣离上C而下比周D若以党E举官F则民务交G而不求H用于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文中“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的“贤”,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贤”含义相同。

B.“奈何”,文中“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的“奈何”,与“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中的“奈何"含义相同。

C.“就”,文中“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就”的含义,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含义相同。

D.“蔽”,文中“其蔽多矣”的“蔽"的含义,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蔽"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相符谈起,引出观点。

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论说,层次清晰,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

C.墨子的尚贤,要求不避富贵贫贱、亲疏远近,这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可见墨子思想高远宏大。

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会直接导致国家灭亡。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自《老子<四章>》)

14.先秦诸子的论说都闪耀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讨论的共同话题,但谈论的侧重点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浣花赏梅①

陆游

老子②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③。

春回积雪层冰里,香动荒山野水滨。

带月一枝低弄影,背风千片远随人。

石家楼上贪吹笛④,肯放朝朝玉树新⑤。

【注】①此诗于淳熙四年12月作于成都。浣花:即浣花溪。②老子:作者以老子自比。③乌巾,古代指隐居不仕者的帽子。④石家楼上贪吹笛:用西晋石崇金谷园旧事;石崇,富可敌国。⑤玉树新,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事抒情,叙写自己赋闲在家、不惜污损乌巾而插梅的自在生活。

B.颔联写梅花生存环境:春回大地,积雪冰冻,荒山野水,仍香气四溢。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写梅花,月光下梅花低头弄影,叶片随人。

D.尾联运用西晋石崇金谷园的旧事和《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来表情达意。

1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年级从《论语》十二章中选取一句话:“______,______。”作为口号,激励学生要用坚强的意识、远大的志向完成历史的重任。

(2)海明威笔下的老人虽然没有完全战胜自然,但是他超越了自己,他就是强者。正如《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所说的一样。

(3)蜿蜒曲折的邕江,在春天来临之时,两岸开满鲜花,月光朗照之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市民说这不就是张若虚笔下的:“______,______”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的短板也日益凸显,令人担忧。

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①根据数据显示,②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1分钟。③刷视频猛烈吞噬我们的时间,④会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⑤促使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世界的感知。一些短视频看似引人入胜,实則毫无“营养”,无需费脑的快乐要靠不断加强刺激或延长时间来维持,不知不觉消磨人的专注力、创造力,使人的思维变得浅薄和僵化。

假幸福真孤独,沉迷短视频损害心理健康。与其他上瘾现象类似,短视频成瘾者也表现出与家人朋友疏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如同追逐梦幻泡影,指尖余温尚存,幸福却一触即散。短视频中普遍使用的美化和滤镜效果,侵蚀人们的审美观念;长时间高频次的广告洗脑,削弱人们理性消费的定力;鱼龙混杂的生态、(A)的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联手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潜在危害尤其不容忽视。

热现象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B),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道德感往往被忽视。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但不容野蛮生长。面对短视频领域丛生的乱象,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杀时间”是英语“killtime"的直译,一般我们会把“killtime”翻译为“消磨时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直言“杀时间”,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而被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①______。虽然睡觉采取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②______,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婴幼儿或少儿的骨架柔软,他们的睡姿可以千态万状。③______: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某是国有化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B.该文章以某种线索串起了一个故事。

C.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请转告刘某,做事情不要太过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艺术创作领域发挥作用,有人认为这是艺术的进步,也有人担忧其会取代人类艺术家。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宁二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

语文答案

1.A【解析】“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与材料一原文“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不一致,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2.C【解析】A选项只是命题假的其中一种可能,以偏概全。B选项“比逻辑真相更可靠"无中生有。D选项依据在材料二第四段“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并非是“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曲解文意。

3.B【解析】材料二第二段认为: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只有B选项是不同时代的审美,其他三个选项都是真假混淆。

4.①材料一认为,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材料二认为,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利害关系的缘故,难以把真相宣示出来。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

③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真相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

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解析】A项中,“所以木匠的生活都过得比较从容散淡”曲解文意,文中说“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可知是因为于木匠有手艺才“日子过得从容散淡”,而不是所有的“木匠的生活都过得比较从容散淡”;B项“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错误:一则结合后文“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可知于木匠认为只能学一样,是因为“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二则父亲也只是希望我能多学一门技艺“技多不压身”,而不是要我“两样都要学";D项“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错误,这两个情节主要是衬托于木匠“从来不多费木料”,突出其手艺高超,以及“凡事留有余地”的品德。

7.D【解析】“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错误,借于木匠的口介绍“留余匾”,主要是凸显于木匠做事“留有余地"的品德。

8.①字面上,“榆”与“于"谐音,“于”是姓,“榆"是树木,“师傅”的职业是木匠,称其为“榆师傅"也符合木匠的职业特点;

②人物形象上,于师傅性格特点与榆木有相似性。他只肯教我一样手艺、不夜宿在主人家里、拒绝漆梳妆台等思想行为,像榆木疙瘩一样固执。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以平民视角,刻画平民形象。以“我”这个学徒工的视角,刻画“于木匠"等平凡百姓的形象。②关注平民生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于木匠走村串户揽活、教徒弟学木工等情节,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

③发现并赞美平凡百姓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之美。

④语言的平民化——用个性化且富有乡土气息的平民质朴语言,通俗易懂,民百姓生活。

(评分参考,可从人物、情节、主旨、语言特色等方面去思考答题。每点2分,答出三占即可满分)

10.BDF【解析】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11.C【解析】C项,排列/靠近,含义不相同。A项,有才德的人,含义相同。B项,怎么样,含义相同。D项,隐藏/被蒙蔽,含义不相同,用法也不相同。

12.D【解析】“直接导致”错误。由材料二“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可知,这种结果才是“亡之本也”,这是直接原因。君主不依法衡量功过、选拔任用人才,会导致忠臣退隐,奸邪之臣进用做官的结果,因而君主的选择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13.(1)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

(评分参考:“常"译为“永远”“长久"1分,“终”译为“一直"1分,“举”译为“提拔"1分,“下”译为“罢免"1分)

(2)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

(评分参考:“伐”译为“夸耀"1分,“功”译为“建功"1分,“矜”译为“夸耀"1分,“长”译为“长久"得到敬重”1分)

14.①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的人才的任用问题。(1分)

②论说的侧重点:墨子主张崇尚才德,让有才德的出来做官。(1分)

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1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臣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庶,人口众多,刑法与政治都井井有条。然而国家没有得到富庶却得到了贫困,人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社会没有得到治理反而引发了混乱,那么就是从根本上失去了所希望的,而得到了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这个原因在于朝廷里从政的王公大臣们,不能用尊重贤士、使用能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有人问:“那么聚集贤良之士的办法是什么呢?"墨子说:“比如想要聚集国家中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裕、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做之后,国家中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变得)众多了。何况是道德、行为淳厚,言谈辞令精辩,通晓治理国家的方法的贤良之士啊!这些人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裕、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然后国家中的贤良之士,也就可以得到并且(变得)众多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说:“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和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贵的人听了,都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被国君所信任的人听了,也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被信任,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在国君身边的人听了,也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国君身边,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身处远地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直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侍卫、城内的百姓、四方边境的百姓听了,都争着做仁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道:“君主用来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事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国家,以德行给予位次并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只要有才能就提拔他。在那个时候,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

材料二: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能够除去臣下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而追求实施国家法令的国家,百姓就安定,国家就太平;能够除去个人的任意妄行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国家,就会兵力强大而敌人弱小了。所以,仔细考察是非得失时掌握了法度规定的君主,凌驾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狡诈虚伪的手段欺骗。现在如果根据声誉来选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来推举官吏,那么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再在法律的规定内凭功劳求得任用。所以官吏不称职,他的国家就会混乱。(这些人)结交广泛、党羽众多,在朝廷内外结成私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们掩盖罪责的人也很多。忠臣遭受危难而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罪,那么贤良的臣子就会隐匿了;行奸作恶的臣子平安得利并不是因为有功,那么奸臣就能得到进: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是由于君主在上位不按法裁决事情,而听任下面的大臣任意为之。所以英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择人才,不凭自己的感觉来提拔;用法制来衡量功劳,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估量。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败坏事情的人就不能掩饰,徒有虚名的人就不能进用,遭受非议的人就不会被降职或罢官,那么君臣双方都能够明确地辨别功过是非,而国家也就容易治理了,所以君主用法就可以了。

15.C【解析】“从侧面与梅化”说法有误。诗歌颈联且接描写梅花低头弄影、叶片随人的状态,是正面描写。

16.①对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的肯定;

②对梅花独守清贫的品格的赞赏;

③对富贵糜烂生活的鄙弃。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解析】

诗歌首联中,“自在身"一句指心离烦恼、舒适自在的身躯。此处诗人以“老子人间自在身”的豪放之语,表明了他对自由自在、不理世事的自由状态的喜爱快乐。而结合第二句中的“乌巾”,可知诗人此时处于隐逸状态,故首联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的肯定。

诗歌颔联中,诗人写了梅花“香动荒山野水滨”以突出梅花在荒山野岭仍相传千里,展现了梅花孤高自洁的状态。而颈联中,“带月一枝低弄影,背风千片远随人"描绘了梅花在夜晚无人之时,一枝在月亮下都漂亮,当花落之时,万片飞舞,落英缤纷,生机盎然的状态。诗人描写梅花,单单立足于梅花在野外和夜晚无人时独自芬芳美丽的状态,可知他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梅花独守清贫的品格的赞美。

但陆游喜欢梅花,不是那种文人清赏的小感觉,他本身就是生活在北宋南宋交界时段的特殊乱世,使他萌发最深沉浩大的爱国心,那就是山河统一,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收复失地的统一大业。他对于梅花孤高自洁的赞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暗含了他自己的心志。因此,他在尾联中所用的“石家楼上贪吹笛”和“玉树新"的这两个典故,其实不仅仅是讲述这两个事件本身,而是为了借此讽刺那些夜夜笙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人,所以,这里诗人也借对梅花的正面赞扬和典故中奢靡生活的反讽,表达了对富贵糜烂生活的鄙弃。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8.A良莠不齐(良莠不一、良莠淆杂、良莠不分)B如出一辙(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相差无几)

【解析】A处,所填内容要与前文“鱼龙混杂的生态"相呼应,同时也能体现出后文“泛娱乐化的倾向”以及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在这里是说短视频中既有好的内容,也有不好的内容,呈现出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