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漳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求启迪和力量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对今天有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中国只有坚持现有发展模式,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材料“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3分)

A.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

D.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北京大学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18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寻春

曾凡丽

玛莲最近很奇怪。

这一切还得从十年前讲起:我在代芬特尔一座僻远的小镇上买下了一套房子以安度晚年,这里毗邻艾瑟尔河畔,听说这的日出日落是极美丽的,柔和的日光被捻碎做了艾瑟尔河最忠诚的伴侣。然而我大抵是无法欣赏到的。这里的一切都很美好,简直美好得让人觉得是进入了天堂。然而纵使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偶尔也会突然插进那么一两段不合时宜的音符,就像玛莲——一个可怜的小哑巴,突然闯进了我原本打算平静流尽的人生沙漏中。

玛莲一家是在我入住的第五年搬来的新邻居,但不久玛莲的父母因工作谋生不得已将这个小可怜留在了我这。玛莲是个听话的孩子,但人们总是喜欢在茶余饭后不经意地谈起玛莲丧失的语言功能,譬如一些小姐会认为这个小可怜蛋是先天失声的,譬如一些先生们会觉得玛莲是遭遇种种不幸变得沉默寡言而退化了语言功能。但是这些我并不在意——两个身有残疾的灵魂能够相互依偎,这本身就是件不多得的伟大的事情不是么?

玛莲喜欢在春天推着我到小镇旁一块无人看管的草场上沐浴春光,我姑且亲切地称他为我的“寻春搭子”。彼时不知是谁栽下的郁金香也许已经盛情地绽放了,我想。这应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郁金花海图:也许是灰色的?白色的?可能蓝色更佳吧。可惜玛莲无法描述给我听。不过我也习惯了——远方呼呼作响的也许是废弃的机器。

然而我即将干涸的生命之河到底还是被这小家伙激起了一层涟漪——我开始对春天有了难以抑制的好奇感。“玛莲啊,你说我们每年都来这里感受春天,春天到底长什么样啊……"我喃喃地思考,回应我的是机器呼呼响声。春风停了,郁金香味逐渐淡去了,但不知怎地,我的感慨却愈发浓烈了。“是啊。74年了,我这根蜡烛应该也快燃尽了,这个世界该听的、该尝的、该闻的,74年时间足以让我完成了。唯独这个世界到底长什么样,我却是无法欣赏到的……”又是一片沉默。

玛莲一向听话,但他最近的举动实在奇怪。他似乎背着我在做一些“大事”,我疑心是他远方的父母经济有了不错的起色,要将玛莲带回他们的身边,玛莲决计要跟他们走了,看来今年的春天没有人再推着我到那片小绿地上享受美味的蜂蜜蛋糕了,我竟难过起来。

荷兰的天气总是变幻无常,即使已经在这居住多年,我依然摸不清这喜怒无常的天气。经历昨日一夜的暴雨后,此时我的关节已被风雨寒气侵袭得痛苦不堪。门口的晴天娃娃久违地放出晴天的信号,在一阵风铃仓促的碰撞声下,玛莲携着一抹午后和煦的日光再次光临了我的小屋。在他多次真诚地邀请下,我还是让他推着我出了门。

再次踏上熟悉的青草地,牛群哞哞叫声简直令我舒心。当熟悉的香味再次沁入心脾,我体内作痛的关节似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是春天到了吗?”我问玛莲,伸出手在空中毫无目的地抓了几把。玛莲只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拭去上头沾着的露水。耳旁再次响起机器运转的声音,但似乎要比以往更轻灵许多——许是我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好使了。但玛莲并没有停下他的步伐,我就这么一直被他推着,也不知是要到哪里。

终于,似乎是在一棵树旁,玛莲停下了。我们一老一少,就这么静静地站在树下,无风、无鸟鸣、无花香,这似乎是一个被春天遗弃的地方。整个世界仿佛静止了,陌生感顿时扑面而来,我有点儿不安,我打算走了,是的,这个地方寂静得让我害怕。

就在我打算转动轮椅逃离时,我竟感到有一阵无端的风正对着我吹来,而且似乎是从四面八方而来,空气中的粒子刹那间像被点燃似的活跃了起来,它们被赋予了生命,像活泼的精灵在我耳畔跳起了舞,我的耳旁喧闹无比。又是一阵呼呼声,比我先前听到的声音还要更清晰、更富有节奏感,似乎在那深处伴随着一股新的生命律动,在一浪又一浪地风声下呼啸着、愈来愈强烈。藏匿在那深处的生命力也愈热烈——我似乎落入了一片生命的汪洋。“呼——呼——"我身旁一瞬间变得拥挤起来。不知何时,我头发上竟被插上了一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头发也许已经白得不成样子了,小花如果也是白色的话,或许旁人就看不出来了,那还是鲜艳点好吧,我又一次陷入了思考。但不等我考虑到底哪种花色更合适时,我脚底突然感到一阵瘙痒,似乎是有新生的小草奋力地向上生长,强大的力量向我的脚脖子不断冲击。身旁不知何时,竟都开满了郁金香,它们推搡着向我挤来,还混着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花朵。似乎就在风响的一瞬间——开花了。

彼时我手里紧紧捧着一束被人精心包装好的鲜花,没有察觉地,我的泪水已经压弯了一片小小的花瓣。我再次颤着声问玛莲,春天是什么样子。又是一片沉默,玛莲轻轻摊开我枯瘦的手掌,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上面的每一条细纹,他一笔一划,写得仔细。我们就这样,在一个浪漫的午后,安安静静但又热热烈烈地感受着春天。

玛莲还是被他的父母接走了。我的生命也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春天慢慢走向了尽头。也许有一天,在白布彻底盖上我的身体前,我还能在回忆的走马灯里想起那日午后,玛莲精心计划了一整个冬天,走遍艾瑟尔河畔去收集风车,用无数风车转动的声音试图模拟百花绽放的生命之歌,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春天的所有,让我能够在生命的最后“看一看春天”。他无法发声,但字字句句震耳欲聋——就像那天被写在我手掌上的话:

“夫人,只要热爱还存心中,只要生命仍在绽放,春天就是你希望的模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荷兰,讲述了风烛残年的“我”和少年玛莲两位残障人士在郁金芬芳的季节,共同寻春的感人经历。

B.小说第三自然段插叙了玛莲的身体状态,“我"同大家一样怜悯马莲变哑的原因,而且还多了一份理解和共情。

C.小说的标题“寻春”二字意蕴丰富,既指寻找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春,又暗指寻找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之春。

D.文中的画线句子“安安静静"表现“我们”用心感受春天的情态,而“热热烈烈"则写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反复强调玛莲举动的奇怪,既符合“我”盲人视角的认知,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将春风、小花与小草的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相结合,由实到虚,由形到神,想象丰富,细腻生动。

C.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我因双目失明悲观厌世,后又在结伴寻春中重获生机,前后对比鲜明。

D.小说构思巧妙,在结尾处才提到马莲在我手掌上写的内容,既解开了阅读疑惑,又深化了主旨,引人深思。

8.小说从“我”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3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①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注】①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老子〉四章》中的“自见者不明"的“明”用法不同。

B.“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含义不同。

D“帝大说"中的“说”和《五石之》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用法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之人,就不会招致仇恨,中行氏也就不会灭亡。

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几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五石之瓠》)(4分)

13.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4~15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衣》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句式,重章叠唱,具有回环往复的艺术感染力。

B.《岁暮》中,诗人客居西蜀,渴望济世,不吝一己性命却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C.《岁暮》中,“烟尘"与“鼓角”视听结合,突出边地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岁暮》诗前四句陈时事,后四句抒怀抱,饱含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对国家的热爱。

15.《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种不同态度。(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上,李老师讲到《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这让李华想起臧克家先生曾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赞扬那些不失去人之根本精神从而死而不朽的人。

(2)明月之夜,晓清外出散步,行至九龙江畔,眼前的江月景象让她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起源之间:“??"

(3)17岁的高二学生彬彬带着4岁的弟弟到游乐场玩耍,看到有些小朋友排队玩滑滑梯,秩序井然,而有些小朋友正在用脚踢跷跷板,破坏公物;这时候彬彬对弟弟说了《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他以人为镜的道理。

(4)高二1班集体参观某大学,在图书馆里大家看到匾额上“格物致知"四个大字,小轩用《大学之道》对此进行阐述:“”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5)中秋家宴上,陶老师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劝请在座宾朋以酒助兴,及时行乐。

(6)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7)人有时内心充满矛盾,常常心里想着什么,可现实却难以如愿,两难之间更见张力。古诗文中能写出抒情主人公矛盾心理或行为的两句有:“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消费等话题时,难免涉及食品内容。尤其是提到“过期食品”,准有人谈虎色变,认为“过期食品不能吃”。孰料,偏偏有人反驳:你这也太偏激、太片面、太武断了吧。

市场、超市和家里都有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手拿包装食品,专心致志地翻看,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地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个“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管有的辅以提示,可有时还是给人“躲猫猫"的感觉——有的标注在“犄角旮旯”里,位置不好找;有的老年人戴上老花镜,还是看得“两眼一抹黑";有的标注易蹭掉,易脱落,易涂抹。凡此种种,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不便和困惑,甚至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

(甲)?从事食品、营养、医疗工作的专家们很是鼓励这般“较真”的询问。①针对食品过期后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②他们及时准确地开展科普宣传:③食品保质期是食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保持其品质和安全性的时间。④食品保质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⑤是为了给消费者划定一个“放心食用"的期限,也就是最佳食用日期,告诉你什么时间能吃、好吃。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该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并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在“保质期”内,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日期食品就不能食用了。也就是说,过期不等于变质,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即使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

此外,(乙)它是由不分割的删除、贮存条件两个元素构成的,如果贮存条件不符合常温、冷藏、避光等要求,食品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

17.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躲猫猫"犄角旮旯”“两眼一抹黑"三个熟语,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些熟语的表达效果。(3分)

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4分)

中国小说阅读一般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入手。但由于中外小说在诸如表现方法、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如果再用鉴赏中国小说的基本理论去鉴赏外国小说,往往①,左支右绌。

外国传统作家主要创作写实主义作品,强调的是直面外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理解这类小说,要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和与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而外国现代小说往往是“向内转"——作家们把人类心理世界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内心的深刻发掘来揭示人物命运,透视外部世界。

外国现代小说不拘泥于传统的人物真实和情节合理,而致力于以扭曲的、变形的乃至反讽的方式表现社会。这类小说往往从一个小说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遭际中,或者从一个类型化的情境、寓言化的故事中,透射人类的基本境遇,表现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表达人生的美好和无奈等。

用以命题的外国现代小说一般②,多通过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情绪,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段行动,勾勒人物精神面貌,反映独特社会生活。这类小说,在技法使用上变化多端——跳跃、突转、抑扬、巧合、误会、悬念、对比、省略、夸张、变形、荒诞、蒙太奇等等。理解这类小说,需要在情节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补足小说空白,逐步明晰小说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20.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结合文中内容,概括两个外国现代小说的整体特点。每个不超过15个字。(2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分)

从“糖水爷爷”到“煎饼奶奶";从淄博“鸭头哥”到安徽“盒饭姐"……普通人成为“网红”被过度围观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已经多次上演。缺失边界感的强势围观,不仅使当事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还严重干扰公共秩序。

边形感,也成了网络热词。有边界感,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需求、言行、想法和情绪负责,不过度介入他人的生活,同时能够在他人越界时及时表示反对,维护自己的自主性。边界感不仅在网络空间很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比如:人际交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

复兴中学高二(7)班拟组织一场关于边界感的讨论班会,请写一则发言稿,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漳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2.(3分)A(A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C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项于文无据。)

3.(3分)D(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4.(4分)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⑨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分,其中第①点2分,②③点各1分。)

5.(6分)①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有差异性,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②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国家有着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基于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③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维护文明统一性的观念,也证明了中华文明这一理念是鲜活的、动态的。(一点2分,三点6分。)

6.(3分)B(“我"同大家一样怜悯马莲变哑的原因,理解不正确,我并不在意。)

7.(3分)C(“悲观厌世”解读有误,从文中“我"选择美丽的艾瑟尔河畔以及对马莲的关心,都可以看出“我”并不厌世,只是感觉残缺的生命快到尽头了,有些落寞。)

8.(6分)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真实,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我"的心理状态,有代入感。(人称)②盲人的特殊视角带来“盲点”,如马莲的奇怪行为情节只能留白,引发读者的想象;叙事节奏也因此更为紧凑。(情节)③通过“我"的想象和体会,展现了残障人士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刻画了虽然身体残疾但心怀热爱、善良温暖的马莲形象。(人物)④“我”是春的寻觅者,也是春的感知者,由“我"来讲述,深化了热爱生命,讴歌生命力的主旨。(主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9.(3分)BEH(句意:口头上和行动上相反,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而”是连词,表转折,其前B处断开;“贤者之至"与“不肖者之退”对应,故中间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H处断开。)

10.(3分)B(B.错误。转折,却/假设,如果。句意:委以重任了却又不肯信任。/做人如果没有仁德。A.正确。形容词使动,使……明亮/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只要务求使他的火光明亮。/做事情只看得见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明辨事理。C.正确。家庭/卿大夫的封地。句意: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D.正确。高兴/使……高兴,取悦。句意:太宗非常高兴。/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

11.(3分)C(“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错误。由“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可知,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

12.(1)(4分)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不己用”,宾语前置;“贱”,看不起;“仇”,仇恨。)

(2)(4分)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或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龟”同“皲”,皮肤冻裂;“洴澼絖”,漂洗丝絮。)

13.(4分)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表示要依靠他来共同把政事办好,这体现出“任而信之”。(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的忧患,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一定(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退却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相反,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用火光照蝉捕捉的人,只要务求使他的火光明亮,摇动树身罢了;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用处。现在君主中如果能够彰明自己德行的,天下就会归顺,像蝉归向明亮的火光一样。

材料二: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种过分的做法虽然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怎么做会危害霸业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却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却不能委以重任,有损于霸业;委以重任了却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却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讲政事的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余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符合太宗心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我想出来的,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让马周担任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称职地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述奏章,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14.(3分)B(“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误。“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只能徒然寂寞。)

15.(6分)①与子“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意思是与你同穿战袍、共同前进对敌,体现了将士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用反问句式,意思是,面对惨烈战争时,唐朝将士却懦弱无能,无人担当大任,请命杀敌。(每点3分。)

16.(14分)(1)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7)示例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思量,自难忘

示例二:鲍照《拟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示例三:《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示例四:《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示例五:《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7.(3分)三个熟语①凸显了商家因保质期标注不当,给消费者造成的不便和困惑,②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增强了科普文的通俗性,贴近生活,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

18.(4分)第①处,修改示例:针对食品过期后是否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还能不能"亦可)第④处,修改示例:食品保质期存在的意义。(或删去“的意义”)

19.(4分)甲:过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乙:食品保质期不仅仅是个日期

20.(2分)①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顾此失彼②短小精悍

21.(2分)①深挖人物心理世界;②采用扭曲、变形乃至反讽方式。(每点1分,答“技法上变化多端"不得分,那是用以命题的外国现代小说特点。)

22.(60分)

审材料:

材料第一段举例说明网络缺失边界感的强势围观对当事人及公共秩序的干扰。没有边界感的网络围观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情感的倾吐,实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