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松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松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松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松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松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松柏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题(15分)

1.A解析“或"均为“有时”的意思;因:①依据,②于是;且:①暂且,②将近;已:①己经,②停止,放弃

2.B解析存:问候,探望。

3.D解析A项,“信”,古义为的确,实在,今义为书信;B项,“万里”,古义为远离故乡,今义为一万里的距离;C项,“百年”,古义这里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4.D解析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句与其他三项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5.C解析A、B、D项为比喻,C项为夸张。

6.C解析A.使动用法;B.名词作状语;C.名词作动词;D.意动用法

7.B解析A项,定语后置;C项,状语后置;D项,主谓倒装

8.D解析“创立了婉约词派”错误,在她之前的晏殊(开创北宋婉约派词风)、柳永(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就已经是婉约派词人了。

9.B解析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轼"是车前的横木,“瞻”是高瞻远瞩的意思,在马车上扶着车轼方便看,瞻与轼有关。

10.D解析: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与杜甫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对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③从“狂"杀”二字来看,此对联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对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11.C(选C,“静谧清幽的氛围”错,营造出的是凝重壮美的氛围。)

12.A(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同一个村落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由此构成熟人社会。)

1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A.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B.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bì颜色”(不偏袒亲人,不偏向有权有势的人,不看重美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的精神,与题干表述不符。故选D。

14.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的能力。

A.从文中“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知,“安土重迁,叶落归根"表达的是乡土的稳定性。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意思是: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表达的是乡土的守旧。文中相关的内容有“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C.“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表达的是讲义气,有正义感,这是指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一节中没有相关的表述,这不是“乡土本色”的特点。

D.“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这里指住的很近,但交往很少。从文中“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乡土的封闭性。故选C。

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说的是乡土社会的乡土本色,选自《乡土中国》中的第一章《乡土本色》。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

1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事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

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故选D。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简洁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故选D。

18.(4分)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每点一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构思技巧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需要从前文有关刘主任言谈举止的描写中筛选他也是盲人的细节。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停顿一下”表现了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过问的方式而不是“看"来确认。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问题时,是用的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看"不到,所以又问了一遍。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没做过梦,然而刘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两人讨论“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是,刘主任发出“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的感慨。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人的脚步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

19.(6分)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拉进与读者的距离。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一点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和艺术效果的能力。

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和两次找刘主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小说中,曾明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长?"做梦吗?”“先天的盲人更痛苦,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古诗文阅读(共49分)

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4题,19分)

20.所A不B朽C者D垂E万F世G名H孰I谓J公K死L凛M凛N犹O生

【答案】DHL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是判断句,“者"和“名”后断开,即DH处;

“孰谓公死"中,“孰”是主语,“谓"是谓语,“公死”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即HL处。故选DHL。

D【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长短句,文中指诗词"错。在文中指词。故选D。

2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由原文“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可知,是辛弃疾不顾部下反对,借粮给信州谢源明。故选C。

23.(8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4分)

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4分)

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致”,招致、产生;“弭”,消弭;“徒”,只。“恃”,依靠。

(2)“乐”,喜欢;“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

24.(2分)看法:①说明二人情谊深厚,辛弃疾对朱熹的去世深感痛惜;(任选一点1分)

②表现了辛弃疾不畏世俗、坚持正道的高贵品质。(1分)

【详解】由原文“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可知,两人同游山,说明二人情谊深厚,辛弃疾对朱熹的去世深感痛惜。

由原文“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可知,表现了辛弃疾不畏世俗、坚持正道的高贵品质。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下诏命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寨栅,招纳步兵两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各种费用上万计,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作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门生故旧。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古代诗文阅读II(本题共3题,10分)

25.A【详解】A.“由内及外"错误,由外在行动而内在心理,应该是“由外到内”。

26.D【详解】D.“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错误,“流景”指如流的光阴,句意为“在空闲时分才知光阴漫长”,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27.(4分)

①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大意1分)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大意1分)

②【形式】“又”和“更"都强化了无聊单调之感,(1分)【内容/情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1分)。

古代诗文阅读III(本题共10题,20分)

28.(1)契阔谈言燕,心念旧恩(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4)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尊还酹江月

(5)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0)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题,10分)

2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即承载着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的个人主义”说法错误,《差序格局》一章中明确说明承载着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的团体格局中的个人主义"。故选C。

30.C【解析】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语境指格局结构不协调,应选“格格不入”。潦倒归来:失意颓丧地回来。衣锦还乡: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语境以苏秦为例说的是人失势后社会圈子的变化,应选“潦倒归来"。世态炎凉: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人走茶凉: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语境指的是两种情况,没有特指人情淡漠,应选“世态炎凉”。

31.(4分)①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②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解析】第一处,前文有“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指的是两种情况,后文说的是“穷苦人家的街坊”少,那么此处应填相反的一种,即“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多"之类的意思;第二处,前文说的是“家庭可以很小”,也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取决于“中心势力的变化”,此处是一个总结句,说的是社会圈子伸缩的原因,应填“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五、写作(60分)

题目中“烟雨”目的是创造诗意感,以期文字表现上的文采,同时有一定限制性,看学生能否创造诗性情景,或者是有创造性,如果能脱离现实性烟雨场景,写出与诗歌、诗人相遇的烟雨般的心理境况,也是可以的。“诗路"两个目的,一是写记叙文,明确文体,一是内容上要求与诗歌有关系。松柏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巩固题(15分,每小题1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①且放白鹿背崖间②年且九十D.①迷花倚石忽已暝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适:适应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B.枉用相存存:生存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凋零、枯萎

C.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契阔谈讌契阔:久别重逢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陌度阡

A.烟笼寒水月笼沙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___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B.赢得仓皇北顾C.鼓瑟吹笙D.粪土当年万户侯

7.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A.马之千里者B.何陋之有C.狗吠深巷中D.暧暧远人村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其诗歌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美绚丽,语言清新自然,现存900多首。

B.杜甫,字子美,人称“诗圣”,风格以沉郁为主,讲求炼字炼句,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C.辛弃疾,字幼安,作品风格豪放悲壮,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量用典。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词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语言清新自然,创立了婉约词派,影响很大。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常见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行、引、曲等。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苏轼,字子瞻。

C.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D.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10.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下列对第一单元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B.《红烛》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

C.《峨日朵雪峰之侧》借助众多意象,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致云雀》用第二人称表明诗人视云雀为朋友、知音,更能直接倾诉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追求。

12.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由此形成熟人社会。

B.与西方社会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不同,乡土社会呈现出同心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

C.依靠传统的力量,通过教化,人们服膺于“礼”,乡土社会的秩序便得以维持。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13.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_________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14.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不能反映乡土文化的是()

A.安土重迁,叶落归根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路见不平,拔刀相助D.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5.下列文字最可能选自《乡土中国》中的哪一篇?()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A.《家族》B.《乡土本色》C.《文字下乡》D.《男女有别》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1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4分)

19.小说从曾明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共49分)

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每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所A不B朽C者D垂E万F世G名H孰I谓J公K死L凛M凛N犹O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诗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

D.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文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4.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正被朝廷宣布为“伪学”,门生故旧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弃疾却前往哭祭,对此你怎么看?(2分)

古代诗文阅读II(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韩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2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词开篇用七组叠字写词人的动作、感受、心理,由内及外,层层深入。

B.李词写大雁空是“旧时相识”,却再也无法为她传递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

C.韩诗因芳时难留,产生伤春之情,又因年老体衰,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D.韩诗末句的“堂堂"为公然、毫不顾及之意,写出了春光离去的浩荡之势。

26.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C.“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感之效。

D.“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烘托音乐之动人。

27.《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4分)

古代诗文阅读III(本题共10题,20分)

2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形。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以农村特有的声音来表现乡村安静的句子是“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和“____”,令人叹为观止。

(4)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一句形容南朝刘裕军队的浩大气势,下片中“____”一句写好大喜功的刘义隆的惨败局面。

(6)白居易的《琵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