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陈洋中学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证明这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找到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闪烁,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C.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D.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8.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4分)
9.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特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特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
雕文刻镂伤于农事,锦绣暴组害于女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欲禁人为盗,是扬火而欲无炎,挠水而望其静,不可得也。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故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弃美丽之华。以谷帛为珍宝,比珠玉于粪土。何者珠玉止于虚玩,而谷帛有实用也。假使天下瓦砾悉化为和璞,砂石皆变为隋珠,如值水旱之岁琼粒之年,则壁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饥也。虽有夺日之鉴,代月之光,归于无用也。何异画为西施,美而不可悦,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与食,唯生人之所由。
先王治国,有九年之储,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尧、汤之时,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载大旱,不闻饥馑相望、捐弃沟壑者,蓄积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故也。夫螟螣①秋生而秋死,一时为灾而数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为螟螣,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
(节选自《刘子·贵农》,有删改)
【注】①螟螣:蛀食禾苗的害虫。
材料二: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替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选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一夫之A力B督之C必尽其所D任E一日之F用G节之H必量其所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指等同,与《过秦论》“度长黎大,比权量力”中的“比"词文不同。
B.值,指遇到,与《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中的“值"词义不同。
C.饥馑,泛指饥荒,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中的“饥馑"词义相同。
D.捐,指抛弃、舍弃,与成语“捐躯赴难”“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子认为雕琢刻镂妨碍农业生产,农事受损会使粮食歉收;绣彩织锦影响纺纱织布,纺织业受害会使百姓受冻。
B.刘子认为不可御寒的和氏璧、不能充饥的隋珠,正如画中西施和雕刻的桃李一样,只能用来把玩却无实际用途。
C.欧阳修认为如今的为官者鄙夷谈农业,忽视农业发展,却把征收赋税当成重要的事,这是错误的做法。
D.材料二从“民无遗力"至“使不相困”一连五句,反复强调了“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关于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①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风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
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
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
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
16.(6分)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的诗句,写了极为平常又最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鸡鸣狗吠,一下子让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2)《沁园春·长沙》上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短歌行》中诗人借《诗经·小雅》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兴手法表达了如果贤才能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的想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家常菜才代表平民的生活,跟我们成长的有一定关系。
“是这些无名英雄在求生存的同时,延续着饮食文化的香火。"张北海在为王宣一《国宴与家宴》写的序中说,1974年,在北京吃到发黑的面做的烙饼,咬起来有点牙碜,味道仍然地道。他对创意菜的轻蔑,虽然只是_____________,却大对我心。我知道在那烟火气中,是顽强的生存意志,延续着真正属于我们生活的香火。
我喜欢去小馆子。小馆子里通常比较喧闹,喧闹才是中国式餐饮的标配。我既可以在小馆子里和同伴撸起袖子放肆漫谈,不必_____________,仿佛戴着面具,吃顿饭都要隔几米远,生怕沾染别人身上的味道;我也可以在小馆子里一个人安静地独酌,看烟雾腾腾,耳闻目睹飘过的各种世相故事,上演了各种商业传奇。这种烟火气,在里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种生活,有人气的生活,不就是我们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吗?
18.(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底色寥寥数语衣冠楚楚高堂大屋
B.底色只言片语衣冠楚楚高楼大厦
C.本色寥寥数语正襟危坐高堂大屋
D.本色只言片语正襟危坐高楼大厦
1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也可以在小馆子里一个人安静地独酌,看烟雾腾腾,耳闻飘过的各种世相故事,上演的各种商业传奇。
B.我也可以在小馆子里安静地独酌,看烟雾腾腾,耳闻目睹飘过的各种世相故事,听到各种商业传奇。
C.我也可以在小馆子里安静的一个人独酌,看烟雾腾腾,耳闻目睹飘过的各种世相故事,上演了各种商业传奇。
D.我也可以在小馆子里安静地独酌,看烟雾腾腾,耳闻飘过的各种世相故事,听到各种商业传奇。
20.(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至于辣椒对健康的影响,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忌辛辣”这一描述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医生的医嘱中。实际上,除了辣椒素以外,辣椒果实中还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类黄酮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物质。
近年来,随着国内食物的极大丰富,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何有效控制体重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的最大问题之一。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②。其主要原因在于辣椒素造成的心跳加速、汗液分泌能够使身体能量更快地以热能形式散发出去。而辣椒素在刺激脂肪代谢方面似乎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在摄入辣椒素后,人们对脂肪、甜味和咸味食物的食欲也会降低,会变得更加具有饱腹感。所以说,辣椒在瘦身产品开发中的潜在作用不可小觑。除了③,辣椒在人体健康的其他方面似乎也有一定的作用。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对该国居民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每周吃辣椒4次以上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23%,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31%,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则降低了近一半。
21.(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辣椒对健康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B.吃辣椒对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C.吃辣椒对健康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D.辣椒对健康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一位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他拦住了一名奔赴前线的八路军战士。
记者:你多大了?
士兵:16岁。
记者:你觉得中国会胜利吗?
士兵: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记者:中国胜利后你打算干什么?回家娶妻生子,还是继续从军?
士兵笑了笑:那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
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误,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
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C。
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
A项符合论述中心。
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
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
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故选A。
4.【答案】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
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
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才能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
【答案】观点一:能改变。
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
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
观点二:不一定。
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
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
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
6.B(“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理解错误。他并不是“始终"毫无畏惧,如“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可见他此时是有畏惧心理的。“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见,他此时并非信念坚定。)
7.C(“均以故事情节取胜”和“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
8.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2分)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2分)
9.分析: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每答出一点给1分)效果: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每答出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EG11.B12.D
13.(1)懂得从事(重视)农业生产却不知道通过节约用度来爱惜农力,这也是没能彻底落实重视农业生产的方略啊。(画线部分为参考采分点,每处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地表的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啊。(定语后置句1分黄泉1分,用心一也1分,句子通顺1分)
14.材料一:粮食短缺的原因是游荡求食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多徭役之费。
材料二: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农民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统治者过度浪费,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每点2分)
译文:
材料一:
衣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依赖衣服和食物,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国家依赖人民,就像人依靠脚一样。鱼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人失去脚,就无法行走;国家失去人民,也就无法安定太平。先王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使人民衣食丰足。
男子都去精雕细刻奢侈品,就会妨碍农业生产;女子都去编织华美高贵的丝织品,就会妨碍织布缝纫等事。农事受损是饥饿产生的根本,纺织受害是受冻产生的根源。挨和受冻周时到来却想要禁止人们偷窃,这就像煽动火却不想让它燃烧,搅动水却希望它还平静,这都是不可能的。吃饱穿暖,才能懂得荣耀和耻界;粮仓般实,才能顾及礼仪和规矩。所以施政者一定要重视耕种蚕桑,而抛弃华而不实的事物。把粮食与布帛当作珍宝,把珠宝和玉石等同于粪土。为什么呢珠宝玉石仅可用来把玩观赏,而粮食和布帛却有实际的用途,就算让天下的瓦砾都变成和氏壁,砂石都变成隋候珠,如果遇到水涝或者千旱的年份,米粒贵如珠玉的时候,那么和氏壁也无法用来御寒,隋侯珠也不可用来充饥。它们即使有能胜过太阳的光亮,有能取代月亮的光芒,终归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画出的西施,美丽却无法使人高兴,雕刻的桃李,形似却不可食用又有什么区别呢穿衣与吃饭,是人们生存所依赖的。
先王治理国家,有九年的粮食储备,可以防备意外情况,摆脱灾难和困苦。尧、汤时代有十年的粮食储备,等到遭遇九年的洪水、七年的干早,也没有听说食物严重匮乏、把人遗产在沟渠中的情况,这正是积蓄充足的缘故。粮食之所以没有储备,是因为游荡求食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蛀食禾苗的螟、螣秋天生而秋天死,一时成为灾患会使很多年都粮食匮乏。如果现在一人耕种供百人享用,这就像蛀食未苗的害虫螟、螣,也很严重啊!因此先王将历法赋予百姓,鼓励并督促耕田与植桑,减少游荡求食的人,降低征发劳役对人力的耗费,那么粮仓就会充实,赞颂之声就会兴起。
(节选自《刘子·贵农》,有删改)
材料二: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古代治国者不敢忽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处理公文听取陈述作出裁断罢了。他们听说谈论农业方面的事,就一起取笑说:真是见识短浅。他们只知道征收赋税是紧要公务,不懂得把务农之事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处理政事的本来轻重啊。懂得务农之道却不知道通过节约用度来爱惜农力。
古找选业的人,上上下下讲求互相帮扶,互相朴充。下面的民众劳作得非常勤苦,上面的统治者使用时财物非常节俭。民众不遗余力,国家也不过度浪费,上面爱下面的民力,下面的民众供给上面的统治者,双方都不使对方陷于困境,一个农夫的力量,加以督责必定都能尽到所承担的育任;一天的用度,必定量入而出地节俭安排。一年的耕作,交公或自用,都可从田地中产出并常有结余,因此三年里经常有一年的结余用来备用,如今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教官青尽力耕种,消费的人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够充公,可农民自己够吃的粮食不超过几个月。更有甚者,庄称刚打完场,用簸箕去除糠皮麦麸,吃不饱满的秕谷稗子,有的还采集橡子果、贮存莱根来准备度过冬春两季。一旦不幸赶上水灾旱灾就会有许多饿死的人,尸体横七竖八地压着。这真是令人哀叹啊!
(选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答案】18.A19.D
20.①运用了反问的手法。②构成:“不就是我们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吗?"不就是……”一层否定,“……吗?"反问本身又表示一层否定,这样就等于肯定,答案自然包含在问句中。③表达效果:加强了语气,表达作者对“家常菜”的肯定以及对平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底色:打底子的颜色。本色:本来面目。根据语境“家常菜才代表平民的生活,跟我们成长有一定关系”,家常菜是我们生活的底子,可知应该用“底色”。
寥寥数语:非常简洁概括地说。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和片段的话语。语境是对这些话表示赞赏,强调其简短,所以应该用“寥寥数语"。“只言片语”有“不完整"的意思,不符合语境。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整齐漂亮。正襟危坐:正一正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下文语境是“仿佛戴着面具”。侧重指穿着方面,所以选“衣冠楚楚"合适。
高堂大屋:高大的房屋。高楼大厦:高大的楼房。根据前文内容,小馆子,烟火气,这里主要是指和小酒馆相反的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鱼糜制品市场消费趋势-洞察分析
- 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2025年度协议离婚原因探讨及共同财产管理协议3篇
- 2025年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借款协议2篇
- 设备销售及安装合同
- 业务桥梁2024:居间合作条款3篇
- 个人对个人租车简单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遗产分配与父母子女权益维护协议书2篇
- 细胞命运调控策略-洞察分析
- 2024年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 废品创意与制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 TCACM 1603-2024 手法通乳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医疗科研伦理审核制度
- 市政道路及设施零星养护服务技术方案(技术标)
- 钻机操作规程专项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助贷委托服务协议合同模板
- 工程款结算协议书-景观绿化结算
- 成人教育培训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