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河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案须做在答卷上;选择题填涂须用2B铅笔,主观题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曾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曾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缘?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曾揉《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3分)

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你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来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恼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幽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疼,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冬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桨,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纹。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剧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B.“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D.小说的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C.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特殊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8.“女孩子”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鹃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竟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袭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甫又A善陈B时事C律切精深D至千言F不少衰G世号诗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舜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D.“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4分)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②《式微》出自《诗经·邶风》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即描绘夕阳斜照村落之景,渲染暮色苍茫的浓郁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统摄全篇意境。

B.诗人目睹一位老人拄杖而立,正迎候放牧归来的孩童,这充满泥土芬芳的深情画面,深深触动了诗人。

C.田野间,农夫们三三两两,肩扛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不期而遇,彼此亲切絮语,流露出乐而忘返之感。

D.全诗通过工笔细描的笔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家晚归图,整体风格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15.诗歌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过渡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2)《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想摆脱官场束缚,向往田园隐居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4)《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小题(本题共2小题,共8分)。

我进城二十多年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可是每次回到农村老家,与父亲相对而坐,还是找不到什么话题。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又感觉①。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父亲城里的交通有多拥堵,那里的空气有多糟,我有多么想家:特别想告诉他我出差时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怪事。我期望得到父亲笑意盈盈的回应,可是见到父亲那副②的样子,便把这些话又咽了回去。我觉得这些生活离他太遥远,告诉他,反而会打破他内心的平衡。

我和父亲之间的爱是静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父亲的爱③,我越来越觉得有一些爱是需要及时表达的,虽然我说不出“爸爸,我爱你”,但我要让父亲知道,我渴望与他沟通,我愿意与他沟通,我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可以是平等交流的父子。

父亲啊,虽然我们一年只见两三面,虽然我们的电话沟通一周只有一次,但我对您的牵挂在漫长的时光中已经变成一本沉甸甸的账簿,压得我喘不过气,您感受到了吗?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但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要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

18.有人认为本文段内容亦能体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特点,请根据你对本语段以及《乡土中国》的理解,完成以下两个任务:(5分)

①模仿《乡土中国》的目录替本文段取一个四个字的标题:(2分)

②如果把该标题收进目录中,你觉得在提供的三个选项中,放在哪里比较恰当,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说明原因。(3分)

乡土中国

目录

乡土中国………………1礼治秩序………………58

文字下乡………………9无讼……66

再论文字下乡…………17无为政治………………73

差序格局………………25长老统治………………79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35血缘和地缘……………86

家族……44(C)

(A)名实的分离……………95

男女有别………………51从欲望到需要…………101

(B)

①标题:______

②放在______处比较好,因为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有人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你就能看到中国人种的菜。"有院子的种院子,没院子的种阳台,花盆、塑料盒、饮料瓶、泡沫箱统统都能拿来种菜!A!神舟十四航天员太空“种菜”的画面让网友直呼:“我的种菜DNA动了"!

不得不承认,B,我们习惯讲“土生土长”“落叶归根";讲“天涯若比邻”“出门靠朋友":远行的游子会在行囊里装一抔故乡的泥土,以解“水土不服”之症,等等。

这些现象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性格都进行了深刻精辟的思考与表达。“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等重要概念的提出,C。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神舟十四航天员太空“种菜”的画面让网友直呼。

A.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B.远行的游子会在行囊里装一抔故乡的泥土,以解“水土不服”之症,等等。

C.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三)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21题(共3分)

21.下列短语中属于同一类型的是()(3分)

A.拥军爱民铁路分岔竹子开花打得解恨

B.黄色菊花打篮球深更半夜我的表弟

C.古井幽深海风呼啸理由充分道路宽阔

D.蜿蜒曲折数学变量堤坝决口十分勇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

对材料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各异的精神追求,你有何思考和感悟?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河源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答案

1.A【解析】: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

2.8【解析】:“一切"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五段“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选项中的“一切"扩大了范围。

3.D【解析】: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句来自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意思是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寿命长和寿命短看成相同的是妄造胡说。这正好是对庄子《齐物论》中表达的“等生死”观的否认。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D.“离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意思是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顺应自然任由生命的去留,体现了对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

4.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②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③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

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每点2分)

6.B【解析】B.“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来表达歉意”说法错误,原文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由此可见是“我”主动道歉,不是女孩主动向“我"道歉。故选B。

7.C【解析】C.小说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选C。

8.①心直口快、泼辣直爽。如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表现了她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性格。

②淳朴善良、热情慷慨。如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如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表现了她淳朴善良以及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

③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如:“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表现她心灵手巧,勤劳能干。(每点2分,共6分)

9.①小说情节简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若重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联情节。

②小说情感的“诗意美"。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其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人物形象的“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女孩子"的精神面貌,发掘她内在的美好品质。(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解析】断CDG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翻译: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

11.8【解析】“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恭敬/只有。两者意义不同。句意:(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

12.C【解析】“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

13.(1)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那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评分标准:补充主语,“为……所”表被动,句意正确2分)

(2)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崩震惊。

(评分标准:“殷"栗”“惊")

14.D【解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并非工笔细描。

15.①反衬手法:诗歌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牧童归家、农夫扛着锄头下地归来的回“归”图,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②引用诗句或用典抒情: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直接引用了《诗经·邸风》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一典故,以此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③借景抒情:诗歌开篇通过“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晚归图,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补充:若答到: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亦可得分。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17.①无从说起②不苟言笑(沉默寡言)③与日俱增

18.①父子关系(辈分有别、父子有别、亲子关系、父子之情、亲情表达等类似均可)

②参考示例一:放在A处比较好。《家族》章节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特点,论及了家庭的多重关系,并谈到父子间因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父子关系是家族结构里的主轴,放在《家族》后面承接自然。

参考示例二:放在B处比较好。《男女有别》章节讲的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家庭成员内夫妇间的情感表达节制;而父子间的情感也是静默式的,讲完两性差异接着讲父子关系(父子关系、亲情表达)顺理成章。

参考示例三:放在C处比较好。《血缘和地缘》章节里讲的“血缘”主要是指由生育所生发的亲子关系,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力量,鲜有情感表达:父子关系是“血缘"关系的重要部分,放在这个章节后合乎逻辑。

评分标准:标题2分,选定位置并说明理由3分(分析上一章内容2分,放在此位置的合理性1分,理由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紧扣这两点),只选定位置,未说明理由不给分;说了理由,但选定位置忘了写,则扣1分。

19.C【解析】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否定:B.表示强调:D.表示反语、讽刺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