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非文学文本阅读目录TOC\o"1-2"\h\u明晰学考要求 1基础知识梳理 2考点精讲讲练 4考点一:客观辨析题 4考点二:主观解答题 19实战能力训练 32学业要求能力层级考点解读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学业质量水平1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③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⑤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⑧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学业质量水平2文体基础知识科普文1.定义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分类(1)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守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通俗易懂。(2)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3.文体特征(1)内容的科学性。(2)文笔的生动性。(3)语言的通俗性。论述文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和评论三类。论文: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包括科技论文和学术论文两大类。科技论文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引领性、针对性五个特点。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四大特点。杂文:杂文也叫杂体文章。杂文是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评论等文体的总称。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战斗性和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应用;短小精悍。评论: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评论分为新闻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社会评论。阅读方法与解题步骤阅读方法1.注意标题。通过标题可以知道文章的说明对象及核心内容。科普文的标题往往会点明介绍对象,有时也可兼有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抓题目,把握中心论点。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住题目,也就间接地抓住了论点,如:《尊严是心灵的防线》。2.浏览文本,整体把握。(1)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2)理清文章顺序。说明类文本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议论文则可以为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把握文章论点。注意画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段;注意逻辑词,比如首先、其次、再次等。3.通读全文,微观勾勒。(1)把握对象特征。方法主要是划分层次,提取核心内容。划分层次时可重点关注段首、段尾句以及过渡句。(2)勾勒关键词。简单勾画,并且勾画可能在选项中出现考查的词,以及对答题有用的关键词。尤其是一些修饰词(“已经”“将要”“或许”“可能”“都”“或许”等)、关联词(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障碍)、否定词(多重否定的考查)。(3)留意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引用、分类别、列图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论证方式主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4)把握情感。有些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关注文中情感倾向的词或句子,注意文末语句。解题方法一是“找”。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可根据题干确定选项的大致范围,开始找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有时候选项的语句散见于文章的各处,也一定找准原句。二是“比”。比较时重在关注意思、关注逻辑关系。比如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中,如果把“阻隔或护卫”替换为“联结”就是错误的。另外,有时需要统观全篇,不能只盯住一处。三是“判断”。推断时,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考点精讲讲练考点一:客观辨析题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可根据题干确定选项的大致范围,开始找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有时候选项的语句散见于文章的各处,也一定找准原句。比较时重在关注意思、关注逻辑关系。比如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中,如果把“阻隔或护卫”替换为“联结”就是错误的。另外,有时需要统观全篇,不能只盯住一处。推断时,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注意理解有误、张冠李戴、范围不清、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时空错误、无中生有等常见错误。【典型例题】(202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文学是从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由于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概念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答案莫衷一是。有些学者干脆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讨论。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说“人的自觉”。从本质上说,文学即人学,“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因此,将“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种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境地。这才是衡量“自觉的文学”最基本的标准。笔者赞同通常将“生命意识的觉醒”视为文学创作核心的观点。但是,并非有了“生命意识”便是“自觉”了。人类何时没有最基本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到了某个时代才忽然产生的吗?比如说魏晋时期的文学具有生命意识,就证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没有吗?“日月其迈”(《诗经·蟋蟀》)、“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这些如何不是“生命意识”呢?但有生命意识,未必意味着“自觉”,它只是自觉的开端而非结果。当我们说“但愿长醉不愿醒”时,只是对生命的一种伤感而绝非“自觉”。《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确实流露出较为强烈的生命意识,但这种生命意识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着眼于“自觉”的本质意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我们不能说依靠酒精麻醉是“自觉”的。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但原长醒不复醉”。从生命意识角度说,哪一种是“自觉”。应该是很清楚的。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一类是“超越”主题,它们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说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在艺术上,它们通常也有一种通透、通脱、圆顿的特征。南宋禅僧道济作《辞世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传说道济平生举止超乎寻常,这首偈可以说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诗人明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收拾归来”,接下来的“水连天碧”,显示着一种大彻大悟之境。一个人在临终之时,依旧如此清醒,保持着鸢飞鱼跃、海阔天空般的想象,令人震惊。文学史如果将这样一些真正代表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自觉观照的作品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自觉”的。再说“文体的自觉”。它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这也符合“自觉”概念中“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两个属性,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同样,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但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自觉过程,可谓由“自发”到“自觉”的一个漫长历程,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说“学者每东面而望,不睹西墙,南向而视,不见北方,反三举一,执偏概全”。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足可深长思之!由此可以了然,为何关于“文学自觉”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文学的自觉”与时代无关,只与创作者的个体心态是否“自觉”有关。总之,“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觉的文学作品既在内容上具备超越个体经验和体验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又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B.“但愿长醉不愿醒”体现的只是一种生命意识,“但愿长醒不复醉”体现的是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特点的生命意识的自觉。C.“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道尽了道济追求人生真理的艰辛,体现了其清醒意识,“依旧水连天碧”表现了他的人生境界。D.人们讨论“文学自觉”时犯了钱锺书所说的那种错误,即没有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的比喻意在说明“文学的自觉”表述不恰当,“自觉的文学”才更为贴切。B.生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不同,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的,其相同点是生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都不是某个时代突然产生的。C.“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文体上又很难将“文学的自觉”绝对指向某个时代,所以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D.杜牧的《阿房宫赋》以“赋”这种成熟的文体总结了秦亡的教训,给唐朝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的一项是()A.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B.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C.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D.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答案】(1)D(2)B(3)C【解析】(1)D.“即没有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错,曲解文意。材料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故选D。(2)A.“意在说明‘文学的自觉’表述不恰当,‘自觉的文学’才更为贴切”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第三段中的内容,可知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探究“文学的自觉”这一问题时要找准主语,“自觉”的主语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B.正确。C.“……所以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错,强加因果,“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与选项前半部分的内容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且作者并未说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只是说“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D.“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错,曲解文意,根据“再说‘文体的自觉’。它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可知,不能因为杜牧以汉代成熟的“赋”为文体行文,就将该作品视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故选B。(3)材料认为“自觉”的本质意义是“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且材料第六段指出,“自觉的本质意义是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第七段说“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自觉意义上的作品。A.“好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现了直面现实情况下对美好品质的追求;B.“先据要路津”体现了人面对犹如尘土般的一生所做的积极决定;C.“隐遁”“托蓬莱”是逃避人生的表现,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感伤、无奈,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D.面对“农桑苦”的现实,希望“得大裘长万丈”来庇护洛阳城的贫寒百姓,体现了“超越”的生命主题。ABD三项都体现了主体的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只有C项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无奈。故选C。【即时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材料二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注]者”可能更恰当。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拉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摘编自《国学》)材料三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准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与中医类似的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就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至于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至今强盛,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摘编自医学教育网)【注】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B.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C.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量学标准还不能准确解释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C.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D.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3.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B.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掂、看、拍、弹,其结果也准确。C.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D.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答案】1.A2.C3.A【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表述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在一项调查中,有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故此文中并没有对中西医的优劣进行比较,主要是基于各自固有的就医习惯,也不存在影响受访者的选择和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的结果。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的说法错误。从原文“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可知,是在看到中医中“针刺、中药”的实效后才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而“实证”是西医科学的标准的范畴,所以这并不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科学的标准比作“好的尺子”。B.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中医的诊断方法与老练的瓜农采用的“掂、看、拍、弹等方法”进行类比。C.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将不能否定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和不能否定新的基本粒子“夸克”的客观存在相类比。D.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将西医的理论与中医理论的不同与“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进行类比。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道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异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异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李德裕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B.杂剧至元代发展显著,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汇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C.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D.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从唐代至清代我国从杂剧到传奇的发展历程,以及在都城的流行。B.文中举出柳永《鹤冲天》的记载,说明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当时杂剧也会受此风气影响。C.文中通过北曲和南曲在音阶、声调和伴奏乐器等方面的对比,说明二者风格迥异,难以相融。D.《琵琶记》“临川四梦”《长生殿》《桃花扇》都在都城演出过,证明都城中人比较爱好传奇。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可能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B.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有关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C.传奇没有因明清改朝换代而衰落,孔尚任《桃花扇》与洪异《长生殿》都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作,可见杂剧盛行期应该延续到清乾隆年间。D.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答案】4.C5.D6.B【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曲解文意。“杂剧有……出场人……的限制”不正确,原文第五段第三句说“出场人物虽不一”,可见“出场人物”“不一”。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将“或然”误为“必然”,“……都在都城演出过”不恰当,原文第五段中只是推测《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而非既成事实。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无中生有,“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有关杂剧盛况的记载”错,据第一段“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可知,“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只是提到杂剧名称,并未说记载当时的“杂剧盛况”。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振奋人心的号召。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目的是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日前,中医药服务已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逐渐为五大洲的民众所接受,尤其是针灸、气功、太极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喜爱。这说明,中医整体医学、整体健康的观念和方法是有效的,大众是受益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中医药是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伟大发明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繁衍。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中医古籍数量相当可观,深入挖掘大有可为。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别是《道藏》中与医药养生相关的宝贵资源。这些都是“物”的资源。此外,还要重视“人”的资源。关注健在的国医大师和各级名老中医专家,做好口述史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明确从哪里挖掘,更要明白挖掘什么。这可以从“道”和“法“两个层面下功夫。在“道”的层面,应挖掘中医药宝贵的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如天人合一、调中致平、顺应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中医药注重人体自身形神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稳状态和抗病潜能的激发,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疾病预防的“治未病”思想。这是中医药的“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法”的层面,应梳理历代中医药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等技术方法。历代中医的方剂数量是惊人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方近10万个,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中医药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过程。例如,西汉中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吸收了当时天文、历法、音律、物候的知识。在当今社会,中医药如果排斥现代科技,与现代社会相隔离,那就不可能发展创新,不可能走向世界,其结果必然是为时代所抛弃。事实证明,越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越能创造出重大成果。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只有部分国家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而且大部分只认可针灸而不认可中药。这就需要改革中医药体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让科研先走出去,让数据说话,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药现代化。只有研发出既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让外国人从心存犹疑到心服口服。(选自张其成《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删节)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目的。B.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再经过长期实践,从而发明创造了中医药。C.中医药注重人体自身形神的和谐统一,也注重疾病预防的“治未病”思想等。D.要想让外国人对中药心服口服,需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提出观点,即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接下来分析为什么及怎样走向世界。B.文章的主体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角度,层次分明,逻辑清晰。C.文章以《黄帝内经》为例,意在证明中医药就是不断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形成的。D.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就从“物”和“人”方面挖掘,在“道”和“法”上下功夫。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逐渐被世界接受,说明中医整体医学、整体健康的观念和方法是有效的。B.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数量很多,如果深入挖掘大有可为。C.《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近10万个中药方,需要精心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D.目前承认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只认可针灸,是由于他们还不很了解中医药。【答案】7.D8.B9.D【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需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错误。应为“需要研发出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确切的产品”。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四个方面”错误。应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承认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只认可针灸”错误。应为“大部分承认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只认可针灸”。故选D。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一切始于世博会“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世界范围内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两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的。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摘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10.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各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人类关注的。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1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能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其最根本意义是整体性人类文明的交流。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答案】10.C11.A12.B【解析】10.B项,结合文本内容“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分析可知,“起步于”与文中提到的“不无关联”概念混淆。11.B项,原文表述是“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与“获得举办博览会的资格”不是一个概念;C项,“都是”太绝对;D项,把未然当已然,应是“将成为”。12.B项,缩小范围,“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是“相对落后的中国”。考点二:主观解答题解答试题需要审清题干,依据题意回顾文本,找准关键词句;在确定的答题范围,再次明确重点,联系前后文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值等分点分条,进行总结归纳。【典型例题】(202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文学是从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由于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概念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答案莫衷一是。有些学者干脆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讨论。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说“人的自觉”。从本质上说,文学即人学,“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因此,将“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种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境地。这才是衡量“自觉的文学”最基本的标准。笔者赞同通常将“生命意识的觉醒”视为文学创作核心的观点。但是,并非有了“生命意识”便是“自觉”了。人类何时没有最基本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到了某个时代才忽然产生的吗?比如说魏晋时期的文学具有生命意识,就证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没有吗?“日月其迈”(《诗经•蟋蟀》)、“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这些如何不是“生命意识”呢?但有生命意识,未必意味着“自觉”,它只是自觉的开端而非结果。当我们说“但愿长醉不愿醒”时,只是对生命的一种伤感而绝非“自觉”。《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确实流露出较为强烈的生命意识,但这种生命意识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着眼于“自觉”的本质意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我们不能说依靠酒精麻醉是“自觉”的。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但原长醒不复醉”。从生命意识角度说,哪一种是“自觉”。应该是很清楚的。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一类是“超越”主题,它们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说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在艺术上,它们通常也有一种通透、通脱、圆顿的特征。南宋禅僧道济作《辞世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传说道济平生举止超乎寻常,这首偈可以说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诗人明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收拾归来”,接下来的“水连天碧”,显示着一种大彻大悟之境。一个人在临终之时,依旧如此清醒,保持着鸢飞鱼跃、海阔天空般的想象,令人震惊。文学史如果将这样一些真正代表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自觉观照的作品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自觉”的。再说“文体的自觉”。它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这也符合“自觉”概念中“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两个属性,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同样,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但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自觉过程,可谓由“自发”到“自觉”的一个漫长历程,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说“学者每东面而望,不睹西墙,南向而视,不见北方,反三举一,执偏概全”。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足可深长思之!由此可以了然,为何关于“文学自觉”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文学的自觉”与时代无关,只与创作者的个体心态是否“自觉”有关。总之,“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1)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的文学自觉从魏晋开始,因为文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文学的“自觉”是以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魏晋时代,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个性得到张扬。学界观点与本文观点中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对其界定的标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首先从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的答案莫衷一是引出观点——“中国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然后分别从“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方面展开论述,并分别得出结论: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与时代没有必然联系;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文体的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有关“文学的自觉”的观点可以统合起来,并且认为有关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2)①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学界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存在“文学”创作者处于意识觉醒状态;而本文认为“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能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②界定标准的不同:学界认为,其界定标准是文学是否独立,是否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同时还要看人的个体意识是否觉醒、人的自身价值是否得到肯定、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本文认为“人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文学创作主体是否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文体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是否完备、成熟。【解析】(4)材料划分为四层。第1—2自然段是第一层,根据第1段“中国文学是从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由于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概念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答案莫衷一是”,和第2段“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概括:笔者以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的答案莫衷一是,引出观点——“中国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第3—9段是第二层,论述了“人的自觉”。根据第9段中“‘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分析,该段总结指出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第10—12段是第三层,论述了“文体的自觉”。根据第10段中“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第11段中“比如,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和第12段中引用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的话分析,这三段指出不同文体的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将“文学的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第13—14段是第四层。根据第13段“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和第14段“‘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概括:总结全文,认为有关“文学的自觉”的观点可以统合起来,并指出对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考生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的模式答题即可。(5)首先要筛选与“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及对其界定的标准有关的信息。题干中学界观点不难得出:学界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存在“文学”创作者处于意识觉醒状态;文中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在第2段,而对其界定的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一种自由活动”“再说‘文体的自觉’……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可得出:本文认为“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能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再找出二者界定标准的不同。由题干中“因为文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文学的‘自觉’是以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魏晋时代,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个性得到张扬”可得出:学界认为,其界定标准是文学是否独立,是否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同时还要看人的个体意识是否觉醒、人的自身价值是否得到肯定、个性是否得到张扬;而本文的观点是“‘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境地。这才是衡量‘自觉的文学’最基本的标准”可得出:本文认为“人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文学创作主体是否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文体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是否完备、成熟。【即时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少年时,黄家驷不满足私塾所授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的指引下较快掌握了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得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了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号召留美学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地搭乘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他完整无缺地带回了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回国后,他一边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边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他总是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8年制医科大学,他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及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设备购置等问题。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是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希望,我来到了甘肃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1979年,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他被任命为组长。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笔耕不辍。由于《外科学》再版将定位为大型外科参考书,要大量充实内容,他夜以继日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将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对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他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摘自《历史上的今天》)②黄家驷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摘自方国栋《纪念黄家驷老师逝世三十周年》)1.作为一代医学宗师,黄家驷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2.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3.“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①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②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③培养了一批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④主编了《外科学》和《外科学各论》等著作;⑤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学,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2.①从结构上看,呼应了上文,印证了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②通过他人回忆的方式介绍传主,使文章的内容更真实、更饱满;③衬托了黄家驷作为知名胸心外科专家的谦逊品质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鼓励。3.(1)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治学当如黄家驷,应面向世界,不断超越自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推动祖国科学发展做出贡献。(2)济世担当——名利无法成为个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行医当如黄家驷,生命不息,仁心不止。只有心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进步。(3)志存高远——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必要条件。处世当如黄家驷,“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你的人生才会焕发夺目的光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该题的答题信息分布在第5~11段;明确答题区间后再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如第6段中的“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得出第一点答案;由第7段中的“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确定答案第二点;由第7段中的“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确定第三点;由第8段中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确定第四点;由第10段中的“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确定第五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思路、段落作用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该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首先要明确该段所写的内容,该段写方国栋将要奔赴西北,黄家驷赠给他行李箱和医学书籍的事情。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上文主要写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而该段回忆就体现出他对学生的教育,得出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呼应了上文,印证了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通过黄家驷学生回忆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希望”,使用间接的方式介绍传主,使文章的内容更真实,丰满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可读性和可信度,得出答案②表达效果上的作用。结合“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藤条箱说……”“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他编写的书送给学生,并签上他的名字,“正是黄老师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得出答案③形象塑造上,衬托了黄家驷作为知名胸心外科专家的谦逊品质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鼓励。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白题干关键词的意思,即要理解“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的含意,然后在文中找出叙述黄家驷治学、行医、处世三方面内容的句子,最后结合材料与实际谈自己的理解看法。(1)结合倒数第二段“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以及链接第一段“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他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得出第一点,创新治学方面的楷模体现。(2)结合原文第六段“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他总是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确定答案第二点,责任担当方面的体现。(3)结合原文中间部分“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第四段“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地搭乘美军运输机回国”确定第三点,行医处世方面的体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陶渊明:归去来兮(节选)鲍鹏山①陶渊明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在诗歌中,在散文、辞赋中,他不厌其详地津津乐道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荒谬的人生一变而为圆满的人生,这是田园的赐予,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他心灵孕育的成果。他认识到了,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有与自然一体,过自然的生活(人之本性亦自然之物),才能超越荒谬性而返璞归真。②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尚。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展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③他是能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可以避开荒谬的大智者。他使生活即是人心、人心即是生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不仅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且真正从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合二为一了。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他“委心任去留”的“心境”。④是的,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他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虽然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时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得到一种灵感与境界,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着陶之色彩。⑤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忍及对苦难的容忍。他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夫。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些能拥有自己的人最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那陶渊明所拥有的太少了:名誉、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他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虚室有余闲”。什么叫“虚室”呢?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幸福的人。生活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先生一人而已!4.作者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作标题,有何妙处?5.说说“陶渊明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这个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6.第二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7.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请概要简答。【答案】4.①表明了写作对象,引用陶渊明作品篇目名(语句),贴切地体现了其人特征:回归田园,从专制体制及纷扰世俗中赎回了自己,重获自由与幸福。总领了全文对陶渊明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的解读。5.比喻在专制体制和黑暗社会中找不到灵魂依托之所的人。6.对比,表明了陶渊明的独特之处:田园成为其“心境”,他只求在田园中安顿灵魂,且于中获得了满意、宁静、愉悦和幸福。因而他是第一个能把田园写得如此美好而充满魅力的。7.在作者看来,“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陶渊明是幸福的,因为他在田园中找到了灵魂皈依之所(或:使自己重获自由,能拥有自己的最有福;)由此摆脱了专制体制的束缚,摒弃了得失荣辱的念头,充满阳光的心灵清空而无世俗的欲念,宁静自由,从容安详。【解析】4.分析本文标题,可以将该标题分为两个部分,“陶渊明”,点明的是写作对象;“归去来兮”既可以指陶渊明的作品,又可以概括陶渊明的思想;然后从整体来看,这一标题也体现了本文的主旨,根据这些考虑即可。5.文中的“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等语句,根据这些提炼出相关信息作答即可。6.文中画线句是在谈陶渊明之前的隐士的,而第二段则是重点谈陶渊明的归隐,由此可知这里是形成了一种对比,将陶渊明与他之前的隐士进行对比,从而突出陶渊明归隐的与众不同。解答时分点作答即可。7.试题分析:“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忍及对苦难的容忍。他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等。从中提炼相关信息,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不带走一片云彩——送别曾华鹏先生吴周文1去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仿佛沐浴于漫天飞雪,又仿佛身陷冰河。就在立春的前几天,我的老师、扬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曾华鹏教授,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他正如那首诗所吟诵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2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3最初得知老师身陷沉疴,是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我请几位毕业生吃便饭,一位博士表示不能赴约,在电话里吞吞吐吐,无奈之下才说,正在陪曾老师在医院做检查,老师交代不可声张。后来,曾老师悄悄地住进了医院,谢绝同事、朋友、学生去探望。月余之后,我去看望老师,他笑谈生死:活了八十多,不折腾了,实行“三不”政策——不开刀,不化疗,不放疗。就这样,他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了最低调的维持。4老师一辈子低调。虽然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扬州市两届政协副主席、多届的扬州大学文学系主任,虽然头上还有“突出贡献专家”、多个学术团体的副会长、理事之类的头衔,可他从没把这些“云彩”当成可以炫耀的事,却悄悄地把它们扔到“爪哇国”里去。他人淡如菊,智者自清,过着穷教师最简单的生活。直到晚年,他一家人还住在校园一角那个黑暗、潮湿、破旧,总面积不到100平米的宅子里,这与他的名望和地位相去甚远。然而,他乐意,安贫,将名利抛在身后,无怨无悔。在每年的研究生见面会上,他都要对门生约法三章,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准给导师送礼,要求师生自律自廉,让文学院的这个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抱朴守真的净土。5在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上,曾老师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老师是该专业同辈学者中的人杰与权威。我初到扬州师院读书,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人民文学》杂志上他与范伯群教授合作的《郁达夫论》。上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思想普遍僵化,这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作家论得以在那个时候诞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解放以及研究的开拓性与先锋性。之后,曾师又与范师合作了一些有分量的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上。曾师与范伯群教授被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双子星座,而为同辈和后辈学者所敬仰。6曾老师把自己永远定格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终极的使命。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最想见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学生。弥留之际,毕飞宇和吴义勤来了,他各牵着他俩的一只手。毕飞宇如此描述:“他认出了我们……先生大约也知道自己说不清楚,很急,满脸涨得通红,他的手开始晃动……先生的手就那么晃啊晃,一直晃到我们离开。”先生将一生的智慧、知识和仁爱,润物无声地奉献给弟子,他将此视为生命中最大的荣耀。7告别仪式上见到了老师的遗像,那大概是在病榻上与学生谈笑时拍下的,清癯的微笑是那么的真诚,又流露出平时难得一见的满足。老师的一生总是低调、俯首做人,只有在面对他的学生之时,才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孩童一般将笑意绽放在脸上。此刻,老师应该欣慰地走了——就在会场的左边,由学科掌门人徐德明教授领头,依次站着老师教授过的、大多已经成为栋梁之才的50多位研究生,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散立在会场中间的大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新高一数学初升高衔接《三角函数的概念》含答案解析
- 商场租赁合同诉状范本
- 班丹纳方绸围巾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活动构造地貌》课件
- 竹工艺品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电铁锅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乐器弦市场洞察报告
- 标枪课件教学课件
- 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电气阀位变送器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职称申报诚信承诺书(个人)附件4
- 仓库管理培训课件
- 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酒店客房打扫培训
- 传感器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网络平台运营合同三篇
-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 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职责
-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长郡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道 法+敬畏生命+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湖南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