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经过8s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若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约为()A.11m/s2 B.5.0m/s2 C.1.4m/s2 D.0.6m/s2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C.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它对水平面的压力D.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水平面发生了形变3、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物块在垂直于墙壁F的作用下紧压墙壁保持静止,F的大小为50N,物块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3,则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g取10N/kg)A.3.0N B.10N C.15N D.50N4、下列关于速度、速率和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速率和加速度均为矢量B.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C.速率等于位移与经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D.速度变化越慢,加速度越小5、随着钓鱼岛局势的日趋紧张,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分队平均速度v甲=v乙B.小分队行军路程x甲=x乙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D.y-x图象表示的是位移x-t图象6、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倒数的变化规律图线如图所示,a0和t0已知,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在t0前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B.物体在t0时刻的速度为a0t0C.物体在0~t0时间内速度增加量为a0t0D.物体在0~t0时间内速度增加量为a0t0/27、物体在以下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1N、6N、8N B.7N、2N、6NC.4N、6N、2N D.5N、9N、15N8、有一串佛珠,穿在一根长1.8m的细线上,细线的首尾各固定一个佛珠,中间还有5个佛珠.从最下面的佛珠算起,相邻两个佛珠的距离为5cm、15cm、25cm、35cm、45cm、55cm,如图所示.某人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佛珠紧靠水平桌面.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第2、3、4、5、6、7个佛珠()A.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B.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相等C.其中的第5个佛珠落到桌面上的速率为3m/sD.依次落到桌面上的速率关系为1:2:3:4:5:69、水平的皮带传输装置如图所示,皮带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轻轻地放在A端皮带上,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C后滑动停止,随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在传输过程中,该物体受摩擦力的情况是()A.在AC段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在AC段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在CB段不受静摩擦力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10、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一端B.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二、实验题11、(4分)图示纸带记录的为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则:(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______(填选项代号)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有滑轮一端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低压交流电源(2)计算:打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m/s;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10分)在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起,每5个打印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上0、1、2、3、4…,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x1=30c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4=48c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m/s,2与3两点间的距离x3=cm,小车的加速度为m/s2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9分)如图所示两物体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重,被绳悬挂于点,均处于静止状态,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求:⑴对的拉力大小;⑵受到水平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4、(14分)一物体沿一直线从静止开始运动且同时开始计时,其加速度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关系图线(a-t图)如图所示,求:(1)物体在第4s末的速度;(2)物体在前3s内的位移;15、(13分)在某部队的演习中,一空降兵实施空降。假设空降兵出飞机舱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了58后打开伞包以4.8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10s到达地面,取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1)空降兵着地时的速度(2)空降兵下降的总高度。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C【解析】试题分析:速度变化量:△v=v2-v1=60km/h-20km/h=40km/h≈11m/s,则加速度为.故选C.考点:加速度【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加速度的求解公式;解题时注意单位的换算;1.6km/h=1m/s;此题考查基本公式的掌握.2、D【解析】

AB: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两物体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故AB两项错误.C: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是物体对水平面的作用力,两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不一样,不是同一个力.故C项错误.D: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水平面发生了形变,水平面对物体的弹力.故D项正确.3、B【解析】

对物块受力分析,设物块受的重力为G,摩擦力为f,墙支持力为N,压力F,示意图如下:根据受力平衡的条件:f=G=10N故选:B.4、D【解析】

A、加速度和速度都是矢量都有大小和方向;速率是指速度的大小,为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A错误.B、物体的速度很大,但不一定会变化或变化很小,则加速度很小或等于零,如匀速直线的物体,速度很大,但加速度为零,B错误.C、速度对应位移是矢量,平均速率对应路程是标量,C错误.D、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速度变化慢是指对于一个速度的变化量所用的时间很长,则表示加速度小,D正确.故选D.【点睛】把握加速度的定义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加速度的定义的基础.5、A【解析】试题分析:位移表示物体始末位置的有向长度,甲乙的始末位置相同,所以位移相同,又知道两队同时到达A点,所以根据公式v=xt可得两小分队的平均速度相等,v甲=A正确,路程表示物体的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从图中可得甲的大于乙的位移,B错误,图像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CD错误,考点:考查了对图像的理解点评:做本题的关键是对路程和位移的区别,先判断图像的含义,再根据概念分析解题6、BC【解析】A项:由图知,物体在t1前加速度不变,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故A错误;B项: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则知物体在t1时刻的速度为a1t1.故B正确;C、D项:物体在t1时间内速度增加量为a1t1.故D错误,C正确。点晴: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明确图象斜率等于速度,可结合数学知识来理解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7、BC【解析】

A.1N和6N的合力范围为,而8N的力不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不可能平衡,所以物体就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7N和2N的合力范围为,而6N的力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可能平衡,物体就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4N和6N的合力范围为,2N的力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可能平衡,物体就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5N和9N的合力范围为,15N的力不在这个范围内,三个力不可能平衡,物体就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BC。8、BD【解析】

AB.佛珠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下降的位移之比为1:4:9:12:25:1.根据,知落地的时间之比为1:2:3:4:5:2,知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相等。故A错误,B正确。C.第5个佛珠距离地面的高度为80cm,则故C错误。D.根据v=gt知,依次落到桌面上的速率关系为1:2:3:4:5:2.故D正确。9、BC【解析】

在AC段滑块向右加速运动,加速度向右,故合力向右;滑块受重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向右,故A错误,B正确;在CB段滑块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故合力为零;滑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若有摩擦力,合力不为零,矛盾,故C正确,D错误.10、BC【解析】试题分析:实验中,物体下落过程所用时间非常短,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实验信息,我们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远离滑轮的一端,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放置,A错误,B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这样可以打出更多的点,C正确,实验中如果小车运动的过快,则所得到的点非常少,故不能说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D错误故选BC考点:考查了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点评: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应联系实际做实验的过程,结合注意事项: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断开电源;二、实验题11、AC0.340.40【解析】

(1)[1].A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A正确,B错误;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C正确;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V交流电源,D错误。故选A。(2)[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得打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x=aT2可得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2、0.3,41,0.2【解析】解: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0.3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有:s4﹣s1=3aT1;所以:a==0.2m/s1.则有s4﹣s3=aT1;解得:s3=0.48﹣0.2×0.01=0.41m=41cm;故答案为0.3,41,0.2.【点评】题借助实验考查了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的应用,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⑴⑵,方向向左【解析】

(1)M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M,绳的拉力TA、TB

因为M处于平衡状态,故M满足平衡条件:

x轴方向:TBcos60°-TAcos30°=0y轴方向:TBsin60°+TAsin30°-G=0联立解得:TA=10N(2)如图对m进行受力分析,有

如图m受到绳B的水平拉力F2和绳A的拉力F1,地面的摩擦力f以及重力G和支持力N.

由题意知F1=TA=10N假设摩擦力向左与F1同向

根据m平衡可知,在水平方向有:F1+f=F2即:因为f是正值,故f的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左.14、(1)8m/s(1)11m【解析】

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结合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详解】(1)根据加速度图象的物理意义,0~1s内物体加速度a1=8m/s1,1s末物体速度为v1=a1t1=8m/s,1~3s内物体加速度a1=-4m/s1,3s末物体速度为v1=v1+a1t1=8m/s-4×1m/s=0,3~4s内物体加速度a3=-8m/s1.4s末物体速度为v3=v1+a3t3=0+8×1m/s=8m/s.或根据加速度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速度变化可知3s末物体速度为零,4s末物体速度为v=a3t3=8m/s(1)0~1s内物体位移1~3s内物体位移物体在前3s内的位移x=x1+x1=4m+8m=11m【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进行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