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xx-20xx年上学期物理组青年教
师比武课总结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课堂教
学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从管理的视角看,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就抓住了学校提升教学
质量的“牛鼻子”,止匕外,抓课堂教学还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
建设和教学的各项基本建设。鉴于此,全校教师都要积极加入到课
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活动中来。
为了交流和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验,进一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我
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
中高级观摩课展示活动之后,又举行了青年教师比武课。
本次活动既是我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风采的一次展示,也
是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的一次良机,学校寄希
望于通过活动的开展,达到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
量的目的。按照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计划,11月14日-11月28日如期
举行我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现总结如下:
一、各位教师的教学实施
★、宋艳萍老师的课:
♦时间:n月16日第五节
♦地点:高一16班
♦课题:力的合成
♦听课教师:王爱杰姜友兴刘玉琴朱新婉倪向
新吴敬伟王建峡代建山季春周军吴东东李银
珠陈虹
♦《力的合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前三节学
习了力的概念,这节内容主要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力
合成的基本法则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矢量运算的工
具,矢量运算贯穿了整个中学物理,善于并掌握好矢量运
算,是突破力学难点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如果这节课力
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就无从谈起。同时这节课又会让学
生体会到物理中一种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一一等效
替代法。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
要。
二、教材处理
由于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性学习方式,将验
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在理解了合力、分力、力的
合成的概念之后,我就会给学生较多时间通过实验探究出
“平行四边形定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最后
把矢量合成定则上升到理论阶段,进行巩固提高。
三、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完成的知识目标有:(1)
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会用作图法
求共点力的合力,并能用直角三角形的关系求解合力。通
过教学就是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概念,并在
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这是这节
课的重点;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
生疏,所以这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会用实例
引导学生理解。另外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
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如何突破思
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探究和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无论是课
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
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教法与学法】,
为了让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调动
学习兴趣,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交流合作完成。
具体流程: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直观化。会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动手操作,
知道用恰当的方法和规范的操作可减小误差,培养学生的
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如何安排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一个大人提水和两个小孩提
水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这件事件启发学生思考一
个力可以代替几个力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举出生活中
类似的例子,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求
力的合成是用合力等效替代分力,不是物体又多受一个
力。
从生活实例出发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不是遥不可
及,就在我们身边,对物理学产生亲和感。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接着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在这个基
础上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互成角
度,求它们的合力是否也可代数相加。学生就会初步
进行猜测与思考。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创设一个真实的小情景让学生初步探究:叫同学上来
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物体静止,记下读数,再用一个弹簧
秤拉着物体静止,读出合力大小,学生会发现合力户不等
于人与凡的代数和。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时我
会启发学生: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得要想办法把
力的方向大小记录下来并方便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就会
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和急于探究的冲动。接下去的探究环节
就很自然的引出,而且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实验目的,为实
验探究铺下第一个台阶。
3、实验探究
①实验设计
将学生分组,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探究这个实验难度
较大,为了降低难度,为实验探究铺下第二台阶,要求学
生先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
会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描述从中得到一点提示,
然后回答问题,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可提高
学生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之后我再通过播放视频进
行补充完善,并用幻灯片把实验步骤展示出来,在学生实
验过程一直保留,使学生能朝正确的方向进行猜想和操
作,为实验探究铺下第三个台阶。
②实施探究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过程,教师巡视解惑,随时观察
学生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用自言自语方式提
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仪器的正确使用,操作的规范
等,帮助学生尽量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
③分析交流
完成了上述步骤后,我会有意识的引导:你们所画出的
四边形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真的是平行四边
形吗?为了科学的严谨性,要求学生以两个分力为邻边做
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对角线,来比较画出来的合力和
实际合力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④论证总结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结合多媒体动
画,加深理解。此时还应该强调物理学上任何一个规律的
得出,并不是一两节课的探究就可总结,它是前人经过多
次精细实验最后确认的。让学生再次感知科学的严谨性和
科学家的艰辛付出。
第三环节:定则应用
以课本例题分析,学生说解题思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
作图的板书演示,并强调各力的标度必需一致,加强培养
学生规范的画图习惯。
再采用数学中关于直角三角形知识进行合力的求解,比
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第四环节:
1、小结(幻灯片展出)
2、作业(幻灯片展出)
作业部分:布置两道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撑握,反馈学生情况。
3、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左侧为知识点用来突出重点,中间进行
作图演示,右边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助书写和演算步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老师的指导。谢
谢!
♦力的合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
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并能用直角三角形
的关系求解合力。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一一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实
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亲自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
道实验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体会在科学探究中即要大胆猜想,又要严谨求
证。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
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理解合力与分力关系、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协作学习,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
细绳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请两个小孩学把一桶水抬起,然后再让一个
大人把水提起.
对两次情况进行受力分析,FAFIR-F2
不管是只有一个力F作用,还
是有两个力Fl、F2共同作用,两
G▼G
次对于水桶来说,效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F与“F1
和F2”是等效的,我们可以用F替代F1和F2作用,也可
以用F1和F2来替代F作用,效果一样,此时,我们就可
以称F为F1和F2的合力,而Fl、F2就成为F的分力
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
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的概念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
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作
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那几
个力叫做分力。
注意:力合成的思想:为了问题简化,用一个力等效
代替几个力,并不是物体多受了一个合力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F,=3NFI=4NFX=4N
一弊>
F=
F=4N
F?=3N-----iF2=3NFJ=4N
.♦一城•.
K=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如果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但不共线,而是成一
定角度,那么求这样两个力的合力是否也可用算术加减
法?
2、演示实验: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钩码
保持静止,分别读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然后用一只
弹簧测力计提起这个钩码也保持静止,看这时弹簧秤的读
数
要求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注意读数方法,且计下
读数。判断两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和是不是等于一只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由实验数据得出一只弹簧测力计的
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和,而是比两只弹簧
测力计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而且两只弹簧测力计所成角
度改变,读数也改变。
4、小结引出问题:在这里一只弹簧测力计的弹力为两只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的合力,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
加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为了得到它们的关系,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用实验亲自探
究。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演示实验:
选择的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
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
阅读教材P页,回答问题
(1)怎样保证两分力Fl、F2和合力F有用效果相同?
(2)如何确定力的大小?
(3)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并回答问题(4)
(4)实验应记录些什么?
实验步骤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1)把木板平放在桌子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在木板
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G点(G点的位置应该
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
的另外一端是绳套,结点自然状态在E点。
(3)用两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
皮条,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0点。并记下0的位置,用铅
笔在白纸上从0点沿两条细绳的方向画直线,分别读出记
下两只弹簧测力计示数件、F2的大小。
(4)放开弹簧测力计,使结点重新回到E点,再用一只
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0点,读出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
(5)按同一标度作出Fl、F2和F的力的图示
(6)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观察得到:虚线和原来的两个分力构成了一个四边
形,这个四边形好像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活动:以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做
一个平行四边形,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比较这
条对角线和实验作出的合力Fo
展示学生实验成果
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近似的可以看成两个力大
小相等,方向相同。
结论: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以件、F2为邻边的平行
四边形的对角线。这就是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
出的结论。实际上在我们之前伟大的人们已经做过很多次
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不是简单的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
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
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理解。
【幻灯片展示例题】学生读题并尝试解决例题
例题:力Fl=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
直向上.
通过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思路)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演示
解:(作图法:作出力的图示)
取10cm长的线段表示15N的力
833.44求匕,4的自力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量出对角线长为50cm,
则合力大小F=15NX(50cm/10cm)=75N
用量角器量得合力方向:F与F1的夹角为53。
2、知识延伸:
(1)方法二:(计算法:作出力的示意图)
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求解上例O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
形定则,得出合力的大小为以两个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会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
四、板书设计
求解
遵循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李银珠老师的课
♦时间:11月17日第五节
♦地点:高一15班
♦课题:力的合成
♦听课教师:姜友兴刘玉琴朱新婉倪向新吴敬伟王建峡吴东东宋艳
萍陈虹邹庆
♦力的合成(说课稿)
说课
人:李银珠(物理组)
《力的合成》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I高中物理第一册
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弹力,摩
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
的一节。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
进行等效代替,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理解等效
替代法
2、能够通过实验的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
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
神,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遵循的
规律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两个重
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
小和方向的关系。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
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使学生发现力的合成不
是简单的代数求和。从而突出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设计
1、复习:(4分钟)1、如何简单直观地描述力的大小和方
向?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引入新课(8分钟)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能够体会一个力与几个力作用
效果。通过并联电阻的等效以及位移的等效,让学生能够
体会到等效替换的概念,从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
相同时,合力与分力的等效。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合力、力的合成概念
3、实验探究(大约20分钟)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关系,先将各组已制定好的探究方案进行交流,经互相补
充和完善后形成。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实
验过程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及时指出学生在试验中
出现的错误,尽量使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
选择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得出结论
的,(演示课件)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
[说明: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形象展示,启迪
学生思维。]
4、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大约5分钟)
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
向上。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
说解题的思路,在黑板上展示,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错
误,再多媒体出示规范的解题步骤。[说明:示范作用是
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规范地解题。]
5、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布置作业(大约3分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上下来,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主要分
成了两大块:一是关于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二是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中,我又分成三个层次来展开教学:首先是讨论同一直线
上的两个力的合成,然后提问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力
的合成是否依然遵循刚才的规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大家
发现合力应与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均有关系,从而进一
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处理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
路非常清晰,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比较紧。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首先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步
骤,在此过程中同时向学生点明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在
探究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新出现的问题,再拿出来共同
分析讨论,改进后鼓励他们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
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学生来讲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由于自己的习惯,在语言上不够精炼,废话有点多,对于
问题的设置也不是很好,由于实验耽误的时间要多,以至
于后面的练习没有做完就下课了,实验细节处理能力还要
进一步加强,多给学生铺设台阶,另外,情景引入太过单
调、枯燥了,若能增加一些学生体验活动的话效果会更好
些。今后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
教学目标授课人:
李银珠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4)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合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实验探
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体会在科学探究中即要大胆猜想,又要严谨求
证。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
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理解合力与分力关系、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协作学习,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
轻质圆环、细绳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图示怎么画?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标
度)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
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
点。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力的合
成,以电阻,位移为例介绍等效的概念,日常生活的经验
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力常常不止一个力,那么我们能不能
找到一个力等效的替代多个力的作用,以使我们对物体受
力的研究简单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
验:用一根绳子形成角度的穿过杯子,那么杯子就受到了
两段绳子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我们给出力的示意图,下面
我再用一根绳子作用下还有它自身重力作用在杯子上,同
样给出力的示意图,对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它们的作用效
果相同么?我们可以用F来等效的替代Fl、F2呢,回答是
肯定的。
(一)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结合演示试验我
们看什么是合力与分力呢?
我们说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
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
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
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
成。
2、注意力的合成的思想:为了问题简化,用一个力等效代
替几个力,并不是物体多受了一个合力。
那么我们再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它的分力的时候应该满
足怎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力的合
成,那么什么是力的合成呢?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
的合成。
3、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先来回顾初中
学的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我们从最简单的二力合成来
研究,二力合成最简单的就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哪
位同学帮我们回忆一下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有
几种情况
1、当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二力同向:F=F1+F2方向与Fl、F2方向相同
二力反向:F=|F1-F2|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了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但现实生活
中物体受到两个力的时候往往并非在一条直线上比如杯子
的两个拉力他们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的合力还是这
样简单的直接相加减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学生阅读实验部分,在探究之前,我们应该要注意什么
呢:
1、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2、研究力就应该注意力的三要素,把数据记录在白纸上,
3、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要注意定义中的等效性的问题
在此对等效性加以说明。
【展示幻灯片】
选择的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轻质
圆环、细绳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量角
器。
实验步骤设计:
(1)把木板平放在桌子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在木板
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G点(G点的位置应该
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
的另外一端是绳套,结点自然状态在E点。
(3)用两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
皮条,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点。并记下。的位置,用铅笔
在白纸上从0点沿两条细绳的方向画直线,分别读出记下两
只弹簧测力计示数3、F?的大小。
(4)放开弹簧测力计,使结点重新回到E点,再用一只
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0点,读出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
(5)按同一标度作出Fl、F2和F的力的图示
(6)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4、学生开始分组探究
(教师巡视解惑,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
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提出注意事项:
1、注意拉力要适度即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
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
些,以减小误差.
2、在同一次实验中,两次要使橡皮条拉伸到相同的位置0
3、弹簧秤不能与纸板发生摩擦,否则拉力不准确。
4、尊重事实。
学生开始合力与分力关系的探究实验
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
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
学生说出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们得到了一个近似的平
行四边形,
问:那么是不是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呢,现在大家以Fl、F2
为邻边做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看和刚才做的那个图形一
样不一样呢,现在就开始。找一位同学来说他们之间的关
系是怎样的呢?
6、总结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所做出来的和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相
差很少,大家想想我们使用尺规作图的而且是用刻度尺量
长度,必然在实验中会产生误差,那么如果能尽可能的减
少误差那么这两个图形能重合么?实际上在我们之前伟大
的人们已经做过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是可以重合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得到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法则,两个力合
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
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
就叫做平行四边形法则,在这里强调一下:平行四边形定
则是一个通则,以后只要是处理矢量的问题都可以用平行
四边形定则来处理。
趁热打铁,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四)巩固练习
【幻灯片展示例题】学生读题并尝试解决例题
例题:力Fl=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
竖直向上.通过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思路)
教师用课件演示:
图3.4Y求尸.的合力
解:(作图法:作出力的图示)
取10cm长的线段表示15N的力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量出对角线长为50cm,
则合力大小F=15NX(50cm/10cm)=75N
用量角器量得合力方向:F与F1的夹角为53。
(五)、多个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前面学习的都是两个力的合成,如果是三个力或者三个以
上的力的合成,应该怎样进行处理?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我们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
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
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
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力夹角在不定的情况
下,F合的大小
四、布置作业
课本64页课后习题”问题与练习”
板书设计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一个力
分力合力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二力同向:F=F1+F2方向与Fl、F2方向相同
二力反向:F=|F1-F2|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3、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定则
★、陈虹老师的课
♦时间:11月17日第六节
♦地点:高一17班
♦课题:力的合成
♦听课教师:姜友兴刘玉琴朱新婉倪向新吴敬伟王建峡吴东东
宋艳萍李银珠
♦力的合成说课(说课)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
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
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
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
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
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
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
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
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
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
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
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进一步了解
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等效法.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
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通过实验突破难
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
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
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
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
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
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
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
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
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
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
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
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
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
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
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新课教学
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都是关于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
物体上,与一个力作用在这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
同。师生共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实验探究
复习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让学生先看书上的实验介绍,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最后,
把主要的实验步骤通过幻灯片放在大屏幕上,学生边看边
做,老师指导,最后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平
行四边形定则。
总结本节知识并布置作业
♦“力的合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
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
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
法一一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
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
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
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新课教学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师:力的概念是什么?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生: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
体发生形变.
大家最近都参加了拔河比赛,咱们班光靠一个两个同学
力量太小,只有大家都使劲产生的力合起来才有可能赢
得比赛.如果知道每个人的拉力,怎样求合起来的力呢?
学习了这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力的合成
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
上.
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
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
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
法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生活中
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
(举身边的例子)狗拉雪橇在雪地上运动,打夯,抬重
物和起重机相比较等等.
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
么关系?
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
分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
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
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
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那几个力
叫做分力。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力的合成吗?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
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怎样求合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只弹
簧秤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重物,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
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
读数)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
师:看一下两只弹簧秤的示数之和是不是等于一只弹
簧秤的读数.
生:(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处理)
一只弹簧秤的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而是比
两只弹簧秤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
师:(微笑鼓励)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按照算术法
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应该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
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
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生: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师: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启发合力的定义)
生:(学生齐声回答)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
用的效果相同.
怎样设计实验呢?
学生说大概的实验步骤
教师边说边演示求合力实验
结论: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
边,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了合力的大小和方
向.
这个结论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
题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最后总结一下
a.当?=0°时,F=F1+F2,合力F与分力Fl、F2同
向.
b.当?=180°时,F=IFl-F2|,合力F与分力
Fl、F2中较大的力同向.
C.合力F的取值范围,IFl-F2IWFWF1+F2.
d.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
e.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分力.
课后总结
课后作业三维设计
★、吴冬冬老师的课
♦时间:11月16日第六节
♦地点:高一18班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听课教师:姜友兴刘玉琴朱新婉倪向新吴敬伟
王建峡陈虹宋艳萍李银珠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说稿人:吴冬冬(物理
组)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研究动力学的基本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
的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
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牛顿第一定律;
4、惯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认
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过程和结论,知道理
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知道惯
性大小的量度是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本节采用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法和归纳法,
对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教学
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
上”这一根本,同时说明理想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
方法,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虽然是一种
理想化状态,但它却能正确地反映出自然规律的本质所
在。
对惯性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例加以分析,澄清学生
的模糊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物体不论处于何种状态都具有惯性。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实例分析,导入新课一-
2电教法和阅读法想结合介绍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几
种看法--
3CAI课件模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及研究方法
4自然过度,介绍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结合实例
分析惯性的概念---
5巩固训练,拓展本节知识点的应用,最后进行小
结。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
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
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
量度。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
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
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
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到二章我们学习了怎么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但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
动。那么,要知道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
在物理学中,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
科,叫做运动学。
只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教师: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例如
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
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等都离不开动力学知
识。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的科学家牛顿,牛顿提
出的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第四章我
们将要学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教师:同学们在骑车上学过程中,是怎样是自行车加速
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
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可使自行车
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
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是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
么呢?
学生:刹车时的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
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必须对它
施加力的作用,同样要使物体减速也要对其施加力
的作用,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
律。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动力学的发展史
教师: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物体的受力及其
运动关系的研究,但由于受生活中错误经验的影
响,一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其有了一个正确的认
识,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的前7段内容,阅读过程
中注意下列问题。
教师:投影问题:1、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
人物?
2、他们各自的观点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第一位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那他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
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教师:古人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但在
力和运动的关系上却提出了一个错误的说法,且持
续两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
展。
教师:直到17世纪,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上出现了第二位代
表人物,他就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投
放课件)那么他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学生:伽利略的观点是: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
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教师:(投放课件)那伽利略如何证明其观点的?
学生:用理想实验和其推论来证明的。
伽利略理想实验思路
客观事实:小球从一个斜面的高处滚下,会滚上另
一个对接的斜面,摩擦力越小,越接近
原来的高度
假想:摩擦力大小为零,观察小球在另一个斜面
的运动情况
推理:小球将会达到同一高度
对接斜面倾角越小,运动距离越远
对接斜面倾角为零,小球永远运动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具体内容。(投放
课件)
内容:两斜面对接,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来,
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
到原来静止时的高度(课件模拟这一过程)
教师:我们在来看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论
推论1: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但要通过更长的距离.
(课件模拟这一过程)
推论2: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成为水平
面,小球不可能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沿水平面以不
变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课件模拟这一过程)
教师:伽利略理想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
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它把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
维结合起来,更深刻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教师: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科学
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师:那么第三位代表人物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儿,他的观
点为何?
学生: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
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
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即: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教师:运动状态的改变:
判断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即判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
化,可能是速度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速度的
方向发生了变化,或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变
化,个别同学往往只从速度的大小这一方面去考虑,
忽视了速度的矢量性.
教师:(投放课件)笛卡儿的观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
利略的观点,为动力学的发展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师:伽利略和笛卡儿对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做了准确
的描述,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自己
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三条
运动定律,其中第一定律的内容为:一切物体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
变这种状态为止。
教师:对定律的理解: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说明力是使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教师:好!同学现在注意观察桌面上的这个静止的粉笔盒
是否受到外力的作用?
学生:受外力的作用
教师:受那些力的作用呢?
学生:受重力、支持力的作用。
教师: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外力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什么粉笔盒仍处于静止状态呢?
学生: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
教师:能否找到不受外力的物体?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受外力作
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
种理想化状态,这种状态虽不能实现,但在现实中却
可以用合力为零的状态来代替它也就是:不受外力作
用二二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这时仍可以反映出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样就使牛顿第一定律
在实际应用中有了实际的意义。
思考练习:(投放课件)
1、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向后倾倒,为什么?
学生:这是由于当汽车开始运动后,人的下半身和车接触
较紧密,故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
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所造成的。
2、那么,在刹车时乘客会有何变化呢?为什么呢?
学生:会出现前倾。因为刹车时,乘客的下半身已经随车
停止了运动,而上半身仍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
教师:那么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学生:泼水、铲土、拍灰尘等
教师对上述例子进行讲解并总结出惯性的特点:(投放课
件)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
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是否运动或运动状态如何都具
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
量越小,惯性越小。
3、惯性的表现
三、巩固训练:(投放课件)
四、小结:
1、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法)
这是一种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把实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
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意义:
3、惯性定义:决定因素:
五、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练习:1、2、3题。
三维目标:本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一)历史的回顾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
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惯性:
1、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
质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李军伟老师的课
♦时间:n月22日第五节
♦地点:高二14班
♦课题:电阻定律
♦听课教师:王爱杰姜友兴刘玉琴朱新婉倪
向新吴敬伟代建山季春周军周豫东王文英
♦电阻定律说课稿
李军伟
一、教材分析
电阻定律是《恒定电流》的内容。它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
之一,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
率的定量关系,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电
阻定律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
法,而电阻定律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实施平台。所
以本节内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相吻
合的典型课例。
在本节课中,怎样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呢?研究的方法是采用控制变量法,这一点应该让学
生深刻体会。在通过实验得到定律之后,还要强调,电阻
率是表征导体本身材料性质的物理量,但并不是不变的,
它和温度有关。总之,本节教学要突出实验,强调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逐步培养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
(2)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
阻率与温度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理论探究,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能
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体验”通
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和数据处理
等的科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
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
三、难点分析
1、电阻定律的重点在于电阻定律的得出。
2、学生理解的难点是电阻率。
对于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一起教师引领,学生动
手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最后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导出定
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渗透。
对于难点,主要是通过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是导
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通过演示实验,
使学生知道电阻率和温度有关。
四、学法分析
以往的教学显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逻
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更是有待提高,学生往往不能全面考察问题、综合利用所
学知识得到结论,本节课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五、教法与教程
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
积极引导和评价,过程中体现
师生互动、控制变量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教程:
理论推导电阻R与长度
电阻R与长度L、横
L成正比、于
截面积S、材料及温度
横截面积S成
控制变量法
应用仁电阻定律
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学习欧姆定律,由RU得电阻R与电压U和电流I无
关。
问题: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
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
度、横截面积、温度,还知道导体越长、越细,电阻就越
大。
问题: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之间可能有什
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电阻和导体的材料、长度L、
横截面积S之间的定量关系。
推进新课
首先我们来考虑,我们要研究的是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横
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的关系,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
法来研究呢?
问题:如果我要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要保持哪些因素
不变?
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研究?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设计实验电路图。
经教师指导,学生按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
实验电路原理图连接实物图连接好实物图后,进行分工合
作,第一小组做探究1: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第二小组做探
究2: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第三小组做探究3:电阻与
材料的关系。把数据采集后填入表格,并完成表格后面的
实验结论,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2、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3、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师生共同活动:小结实验结论,得出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
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
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
材料有关。
2.公式:R=(决定式)
J
适用条件:粗细均匀的导体,浓度均匀的电解液。
教师指出:公式中P是一个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
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电阻率。
3.电阻率P: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单
位:Q•m
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rc的电阻率
讨论与交流:表中电阻率除了与材料有关,还可能与
哪个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总结电阻率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标题注
有20℃o
演示实验: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实验演示:加热灯丝观察电流表示数,进而验证电阻
率与温度有关。
利用导体电阻率与温度有关,我们可以制成工业上的
温度计;另外有些电阻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制
成标准电阻。
思考题:有没有哪一种导体在某种温度下,电阻突变
为零???
课堂巩固与反馈
教学任务:形成性测试:学生独立完成。时间:2分
钟。
课堂小结
同学自我小结本堂课学到知识和方法,由学生发
言。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侧面小结本节课
的学习活动。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教材。
2.完成课本课后问题与练习。
♦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六节电阻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影响电阻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2、理解电阻定律的内容;
3、理解电阻率的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材料、温度等因素
有关。
4、能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电路及实验
方案,能够连接电路,进行必要的测量,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5、会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猜想-探究-结
论”;
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
以及材料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合作交
流的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体会物理学研
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及科学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电阻R和长度L、横截面积S关系的探究方案,并根据
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探究方案的设计,电路的连接,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活动教学合作学习
教学器材
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电阻定律演示板6套、电
压表、电流表、热敏电阻、导线若干、多媒体课件及投影
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欧姆定律,由R=3导电阻R与电压U和电流I无
关。
问题: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电传感与检测器》课件
- 病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
- 医疗机构监管培训
- 仪表巡检培训课件
- 儿童培训机构早会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对数及其运算第课时对数概念及常用对数
- 中国医疗保障
- 《除氧给水系统》课件
- 宣传片制作培训课件
- 《全身状态高职》课件
- GB/T 699-2015优质碳素结构钢
-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 GB/T 4337-2015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
- GB/T 28762-2012数控剪板机
- GB/T 283-2021滚动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外形尺寸
- 品管圈徽SOS圈释义
-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课件
-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路和路径及其评课件
- 《墨梅》课件(省一等奖)
- 国际贸易之进出口流程操作课件
- 三美术上册第16课新颖的电脑课件1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