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重庆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重庆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重庆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重庆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重庆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重庆市泰江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

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分)

②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两句内容,简要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第2题:

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1小题5分)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得召下

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

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自《荆轲刺秦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剑长,操其室室,剑柄B.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D.轲自知事不

就就,成功

9、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图穷而匕首见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不如因善遇之

C.遂拔以击荆轲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0、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展现了荆轲与秦王你死我活的斗争,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是形势发

生转变的关键。

B.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体现了他视死

如归的英雄本色。

C.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眩良久”,这样写就是为了说明秦王是一个外表强大,

内心懦弱的纸老虎。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读来急促有力,突出地渲染了荆轲廷刺秦王的紧张气氛。

H、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第4题: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答客难

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

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

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

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

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得士者强,失土者亡,

故其身处尊位,泽及后世。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

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抗之则在青

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

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

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苟能修身,何患不

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

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

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

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

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

也。

今世之处士,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

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

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

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

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文字有删减)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不肖:不贤

B.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抗:抵御

C.子又何怪之邪怪:认为……奇怪

D.至则靡耳,何功之有靡:倒下,这里指失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句读之不知

D.今以下愚而非处士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

答辩。

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

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

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

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

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4

分)

(2)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3分)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第5题:

第6题:

第7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余虽好修垮以机羁兮,骞朝碎而夕替。③既替

余以蕙幺褰兮,又申之以揽苣。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⑤怨灵修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泳谓余以善淫。⑦固时俗之工巧兮,IE

规矩而改错。⑧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⑨性郁邑余佗僚兮,吾独穷困乎此

时也。⑩宁滥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

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

前圣之所厚。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虽好修娉以机羁兮

修烤:修洁而美好,实指美行美德。

B.怨灵修之浩荡兮

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众多女子,指楚王身边受宠幸的众多女子。

D.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方衲和圆凿,即方梯头和圆梯眼。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妻朝谛而夕替’余不忍为此态也

A•,R

,I既替余以蕙兮•双尤而攘诟

「亦余心之所善兮竞周容以为度

c«・D•

遥底谓余以毒淫〔何方阖之能用兮

8.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除开头两句承上外,是从自述遭贬黜写起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

了自己虽面对遭贬黜的巨大打击,但也决不放弃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B.节选的⑤〜⑧句以一个“怨”字领起,揭示了遭贬黜的诸多原因,由此不仅可以感

受到诗人的激奋,也可以看出诗人在逆境中的清醒与冷静。

C.节选的⑨〜?句表达了自己于失意与困窘中,宁死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要

发扬前圣所推重的“伏清白以死直”的献身精神。

D.作者想象丰富,善于比喻,他以“蕙必襄”“揽苣”比喻美行美德,以“鹫鸟”比

喻自己如同搏击长空的雄鹰一般的斗争精神,以“方圜”比喻自己不会与不同道者相

安。

9.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2)宁濡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

第8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

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

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

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

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

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

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

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

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

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

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

“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

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

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

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

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

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

《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4.对下列句子宏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入太学,有声一时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效:见效

C.犹虞其复用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按:根据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3

分)()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②未尝出一语于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

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

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

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

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第9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完成7—8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

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滞(xiti,污

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游必就士,所以降邪

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C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D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

(2)故君子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第10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

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日:“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

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东守剑门。仕衡预招贼众,得千

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铃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

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

耗。请调丁夫转粟,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日:“安边

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

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

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

钱,悉预假于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

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阙军储,议

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银万斛。

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

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

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日:“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

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

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心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人免除死罪;主

管剑州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

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

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

C.李仕衡屡遭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

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

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

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②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第11题:

第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小题。(16分)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

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

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

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

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

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

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蟾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

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聘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

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

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15.翻译画线句子(7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3分)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分)

第13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7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

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

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

弓而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照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

阳,销

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

不测之

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目

以为关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至尊:最尊贵的

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水池,池塘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以为桂林、象郡作《师说》以贻之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

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

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

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14题: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6—9题。

周亚夫与细柳营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

H;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己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骰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

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

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

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

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错误的一项()(3分)

A.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军:驻扎。

B.上自劳

军。劳:慰

劳,慰问。

C.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无何:什么

也没有。

D.天子且

至至:

来,到来。

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称善者久之②故为之文以志

B.①将以下骑送迎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成礼而去②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

D.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的军官骑马接送。作者这样

写是为了表现这两支部队将领的治军有方,军官们对天子是尊重的。

B.皇帝的先头卫队到了细柳军营,没能进去。皇帝到了以后,也没能马上进入。在细

柳营里,即使是皇上来,也要遵守军规。

C.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张得满满的,真是训练

有素、时刻有备。

D.最后一节中写文帝对周亚夫的称赞,从侧面突出周亚夫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表现

了周亚夫的“真将军”本色。

9、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3分)

⑵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3分)

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第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T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

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

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

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

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

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鸳,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

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口舌:能言善变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熟悉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见识浅薄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10.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与会---不欲与廉颇争列

C.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一一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D.且相如素贱人一一且庸人尚羞之

第16题: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长清僧【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

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

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

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

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

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

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疹,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

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

“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己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

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

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

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

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

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

余年事。

异史氏日:“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

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

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①性定,时时刻刻正念现前,内外身心都清净就没有任何的烦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适:恰逢

B.钱簿谷籍,杂请会计杂:纷纷

C.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遗:遗弃

D.人或至其乡,敬造之造:拜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众疑其谬,相视而笑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事之如平日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C.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D.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路幽昧险隘

7.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僧不自知死B.勿俾损坏

C.我即汝师D.事之如平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

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即出发

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

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

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斜线“/”给文段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4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

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3分)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3分)

第17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嘎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

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①,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

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

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②,

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

百,汆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

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

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③,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

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

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

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

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瘠,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

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J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④,臣亦念堂阜⑤之

囚。”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

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

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

下矣。蹉跄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②泉:钱。③爨

(cuan):烧火做饭。④莒(ju):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⑤堂阜:

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为所厌厌:满足B.岁又大凶凶:谷物不

收,年成坏

C.母子十月身亡寸棉亡:同“无”,没有D.适在体适: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母子乃得半饱臣乃敢上璧

恐其开口假贷陵见其至诚

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慎勿为妇死

吾痛母氏之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谈及富人拥有“千金之产”与穷人“得十金”的不同表现,认为这是因为生活

环境有异、生活方式不同。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

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

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

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2)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

第18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

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雕也,非

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

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

昧。夷昧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

“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逾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

馀、属庸将兵围楚之清;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

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

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

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鲤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日:

“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

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被。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

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

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

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亡:逃跑

B.故尝阴养谋臣以求

立阴:暗地里

C.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灌将:率领

D.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亲戚:亲属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以勇气闻于诸侯

B.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将兵围楚之海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光伏甲士于窟室中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

D.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由也

为之,可使足民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建议吴王攻打楚国,由于公子光的阻挠,吴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B.公子光认为夷昧死后,自己最有资格继承王位,所以谋划让专诸刺杀了王僚,自立

为王,也就是阖闾。

C.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率领的吴国大军被楚国断了后路,难以及时回国,这给公子光谋

刺王僚带来了最佳时机。

D.伍子胥知道,有公子光在就无法依靠王僚复己之仇,于是向公子光推荐专诸,好让

公子光早早完成内志,这体现了伍子胥的远见卓识。

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5分)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鲤之臣,是无如我何。(5分)

第19题: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7分)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

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

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

“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臼:“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

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

Ho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

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

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

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

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

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

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

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

S:“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

B.披帷西向立披:掀开

C.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奇怪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D.因左手把秦王之袖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节骨眼上,荆轲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

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樊哙面对项王慷慨陈词,似乎

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B.两篇文章都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精彩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精神世界和性格。如荆轲一“笑”一“顾”一“前”就将他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充

分表现了出来;而樊哙一“撞”一“立”一“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粗犷和勇猛。

C.两篇文章都善于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用

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来反衬荆轲的英雄虎胆;用项王的赐卮酒、赐

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

D.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

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而项羽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

的悲剧。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

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

S:“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

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

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

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

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田光日:“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

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

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

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

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B.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之:至I、往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