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清毕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清毕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清毕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清毕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清毕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清毕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16分)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

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

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

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

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

使,言于太祖日:“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

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

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

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万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

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

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

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

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

昂杀刺史、太守。

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

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放欷悲甚。叙曰:“何为乃尔?"阜曰:“守城

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

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

义,多衅易图耳。”

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等结谋。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

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

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

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

鲁。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阜出使许都回来后,对袁绍和曹操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受到曹操的肯

定,被任命为安定长史,但他不愿做,弃官离去。

B.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后攻打下冀

城,拘押了杨岳,并杀了刺史、太守。

C.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讨伐马超,最后夺取冀城,逼走马超。

D.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马超袭击历城,姜叙的母亲被

抓。但她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11.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杨阜的远见卓识?请简要概括。(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2)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3分)

(3)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3分)

第2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1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

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

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目:“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麦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C.王之蔽甚矣。蔽:毛病。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9.与“皆以美于徐公”,串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日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0.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他才敢与齐国美男子比美。妻、妾、客人也都认为

他比徐公漂亮。

B.邹忌由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到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进见威王,以事设喻启

发诱导,使威王决心纳谏。

C.齐威王接受邹忌劝告,悬赏纳谏,广开言路。后来终于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

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D.邹忌在一片赞美声中昏昏然,甚至沽沾自喜,直到亲眼见到徐公才逐渐清醒过来。

11.翻译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奠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

译: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译:

第3题:

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

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

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

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

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鲫生说我曰:'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

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

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

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

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

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

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B.张良出,要项伯(邀请)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臣为韩王送沛公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D.因言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分)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分)

10.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善用对比手法刻画刘邦、项羽的形象。请结合上面的

文本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第5题:文言文阅读(16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夜缱而出夜:在夜间

B.敢以烦执事敢: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C.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D.与郑人盟盟:建立同盟

5、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2分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夜绸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于危

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

利。

C.“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计好了防御工事。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7、翻译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6分)

译:

第6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

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

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

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

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日:“第国家养育

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

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费为军费。明年正月,

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

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

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

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

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

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

吏卒日:“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H、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见故相江万里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君其勉之

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失其所与,不知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3

分)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

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赞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

姓?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

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

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

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

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分)

第7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一—21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

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日:

“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

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

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

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

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

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

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

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

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

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

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B.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

遣幸:希望

C.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陈:陈述,列举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矜:怜悯

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鲁阳山遇贼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或流声上闻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C.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昭犹惮芝,不为通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

其书,一皆如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抑强扶弱,私请不

行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

D.①④⑥

2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

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

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

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

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⑵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第8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5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翻译每句5分,

共10分)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

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

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

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时炀帝将改置宗庙,亮奏议日:“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

详立别图附之。”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

亦以笔札为玄感所礼,降威定县簿。当时寇盗纵横,六亲不能相保。亮与同行,至陇

山,徽遇病终,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好事者皆传写讽

诵,信宿遍于京邑焉。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及举灭,太宗闻

亮名,深加礼接,因从容自陈。太宗大悦,赐物二百段、马四匹。从还京师,授秦王

文学。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

风,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应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勋劳帝业,阡食思

政,废寝忧人。用农隙之余,遵冬狩之礼。获车之所游践,虞旗之所涉历,网唯一

面,禽止三驱,纵广成之猎士,观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规,而皇王之壮观。至

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何者?筋力骁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长戟

才捻,不能当其愤气。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如或近起林丛

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高祖甚纳之。

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又与杜如晦

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致仕归于家。卒时年八

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旧唐书》)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亮幼聪敏好学,善同文属:写

B.亮亲加棺敛,睡|之路侧瘗:埋葬

C.画遍于京邑焉信宿:两天时间

D.军中宴筵,必画欢赏预:事前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B.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C.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D.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褚亮年幼时聪颖过人,博览全书,过目不忘,祯明初年,担任陈朝尚书殿中侍郎,

陈朝灭亡,归顺隋朝。

B.褚亮针对隋炀帝要改置宗庙进献奏议,他认为如果依照周制,于情于理均不合理,

而汉朝礼仪不能采用。

C.薛举称帝,重用褚亮•等到薛举灭亡,听到褚亮的名声,唐太宗招贤纳士,礼遇了

褚亮,并重用了褚亮。

D.褚亮上疏劝谏高祖的冬天狩猎的行为,太祖很认真地采纳。十六年,加官进爵,去

世后,太祖扼腕痛惜。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5分)

译文:—

第9题:阅读《鸿门宴》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

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日:'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

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

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

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

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约为婚姻(这里指结为儿女亲家)

B.备他盗之出入(指防止农民起义军进进出出)与非常(指意外的变故)也。

C.沛公居山东(指靖山以东)时

D.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内: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表示转折的一项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项王按剑而踞曰

C.拔剑切而啖之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1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具告以事B.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使人言于项羽日

C.贪于财货D.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

1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

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

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

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

羽的大事。

第10题: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0分)

义牛者,宜兴铜棺山农人吴孝先家水牯牛也。力而有德,日耕山田二十亩,虽饥甚,不

食田中苗。吴宝之,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之。希年跨牛背,随牛所之。牛方食草涧

边,忽一虎从牛后林中出,意欲攫希年。牛知之,即旋身转向虎,徐行啮草。希年

惧,伏牛背不敢动。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牛将迫虎,即遽奔

以前,猛力触虎。虎方垂涎牛背儿,不及避,蹊而仰偃隘涧中,不能辗。水壅浸虎

首,虎毙。希年驱牛返,白父,集众舁虎归,烹之。

他日,孝先与邻人王佛生争水。佛生富而暴,素为乡里所怨,皆不直之,而

袒孝先。佛生益怒,率其子殴死孝先。希年讼于官。佛生重赂邑令,反杖希年。希年

毙杖下,无他昆季可白冤者。孝先妻周氏,日号哭于牛之前,且告牛曰:“曩幸藉

汝,吾儿得免果虎腹。今且父子俱死于仇人矣!皇天后土,谁为我雪恨耶?”牛闻

之,大怒,抖搜长鸣,飞奔至佛生家。佛生父子三人,方延客欢饮,牛直登其堂,竟

轼佛生,佛生毙,复轼二子,二子毙。客有持杆与牛斗者,皆伤。邻里趋白令,令闻

之,怖死。

注释:

舁:抬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吴宝之”中的“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粪土当年万户侯B.纵之顺之

C.春风又绿江南岸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虎方垂涎牛背儿/方延客欢饮

②皆不直之/牛直登其堂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D.①②意思均不同

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

(2)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22.文中刻画的“水牯牛”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第11题: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6—10题。

范增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

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日: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

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

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

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

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

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

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

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

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

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

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以此时

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征兆。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

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

熊心为义帝。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渐渐

C.方羽杀卿子冠军当……时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浅陋,没有见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B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D当于是去耶?/于是余有叹焉

8.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

无疑之主哉

B.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

无疑之主哉

C.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

疑之主哉

D.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

无疑之主哉

9.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

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

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

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

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3)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第12题:

第13题: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日:“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II.22)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对症

下药。

B.子路闻义勇为,急躁冒进,孔子便要压压他,教育他在行动之前,必须征求父兄的

意见。

C.冉有天生怯懦,闻义逡巡,孔子便要激激他,鼓励他果断前行,不要畏首畏尾不敢

行动。

D.孔子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既要有子路一般的勇敢,也要有冉有一般的

深思。

(2)这段话反映孔子怎样的教学方法?表现孔子什么样的思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

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

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

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

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

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

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

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

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

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

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圻、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

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

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

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

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阶日:“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

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

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4.对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案:止住、停住

B、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诣:往、到

C、迁尚书,典选举典:主管

D、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南:向南、往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闻其为张羡谋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之谋

B、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C、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其地

6、下列对句子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

于败而欲自往

B、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

败而欲自往

C、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

于败/而欲自往

D、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

于败/而欲自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2)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第15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3分)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

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

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

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第16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勇

果有盛名。梁大将王檀镇渭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

之。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

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

耀州团练使。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

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

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

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

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镣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

迁镇凤翔。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世

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连陷弯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

上邦,斩首数万级。

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太祖宴赐加等,复以为西面

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元靖。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日:

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

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

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H》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景隶麾下隶:做奴役B.景以所部归晋

祖以:带领

C.周祖微时与景善善:友好D.民有讼必面诘

之诘:审问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B.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C.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D.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景家里世代种田。他不从事生产劳动,早期曾三易其主,先后归附后梁后唐后

晋。

B.后晋二年,在戚城大败契丹军,多次升迁直至横海军节度,但后来契丹攻入汴京,

王景就退守常山,然后趁机返回投靠契丹。

C.王景虽出身行伍,但办案公正不刻薄,亲力亲为,深得民心,广顺初年进朝做官,

百姓们想将他留住。

D.朝庭派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5分)

(2)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5

分)

第17题:阅读贾谊的《过秦论》(节选),完成1—5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道

小题3分,共15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

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嵯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

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慢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

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蒙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

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嵯函为

宫;一夫作难而七庙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赢粮而景从景:影子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匹敌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繁大繁:衡量

D.一夫作难而七庙第黑:毁坏

2.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C.作《师说》以贻之

D.斧斤以时入山林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译文: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

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突然兴起在田间小道间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靖山以东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并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D.序八州而朝同列

译文:招致八州来归,朝见六国诸侯

5.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且夫”一句,写出秦朝灭亡时江山险关依旧。正说明秦非

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第二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非常鲜明地得出了“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的结论。

C.作者总结经验教训,意在讽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点出全文写

作意图。

D.第二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

篇,点明主旨。

1.

第18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嘎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

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①,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

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

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②,

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

百,汆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

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

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③,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

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

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

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

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瘠,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

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一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④,臣亦念堂阜⑤之

囚。”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

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

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

下矣。蹉跄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②泉:钱。③爨

(cuan):烧火做饭。④莒(ju):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⑤堂阜:

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为所厌厌:满足B.岁又大凶凶:谷物不

收,年成坏

C.母子十月身亡寸棉亡:同“无”,没有D.适在体适: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母子乃得半饱臣乃敢上璧

恐其开口假贷陵见其至诚

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慎勿为妇死

D.吾痛母氏之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谈及富人拥有“千金之产”与穷人“得十金”的不同表现,认为这是因为生活

环境有异、生活方式不同。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

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

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

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2)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

第19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骸骨,指的是封建社会,官员乞求死后自己的尸骸能够回归故土.

B.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司.

C.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做

官.《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以及《琵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