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第6章机械加工质量技术分析6.1机械加工精度随着机器速度、负载的增高以及自动化生产的需要,对机器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保证机器零件具有更高的加工精度也越显得重要。我们在实际生产中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工艺问题,多数也是加工精度问题。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目的是研究加工系统中各种误差的物理实质,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工艺系统中各种误差与加工精度之间的关系,寻求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以保征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机械加工精度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机械加工精度概述(一)、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1、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加工精度越高。一般机械加工精度是在零件工作图上给定的,其包括:1)零件的尺寸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与零件理想尺寸相符的程度。2)零件的形状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形状与零件理想形状相符的程度。3)零件的位置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位置与零件理想位置相符的程度。2、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1)试切法:即试切--测量--再试切--直至测量结果达到图纸给定要求的方法。2)定尺寸刀具法:用刀具的相应尺寸来保证加工表面的尺寸。3)调整法:按零件规定的尺寸预先调整好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来保证加工表面尺寸的方法。3、加工误差:实际加工不可能做得与理想零件完全一致,总会有大小不同的偏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称为加工误差。加工误差的大小表示了加工精度的高低。生产实际中用控制加工误差的方法来保证加工精度。4、误差的敏感方向:加工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方向,为误差的敏感方向。例如:车削外圆柱面,加工误差敏感方向为外圆的直径方向。(二)、加工经济精度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精度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加工方法,只要精心操作,细心调整,并选用合适的切削参数进行加工,都能使加工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但这样会降低生产率,增加加工成本。加工误差δ与加工成本C成反比关系。某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不应理解为某一个确定值,而应理解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说是经济的。(三)、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因素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计算或实验、测试等方法,研究某一确定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般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同时作用,主要是分析各项误差单独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中一批工件的实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用以控制工艺过程的正常进行。主要是研究各项误差综合的变化规律,只适合于大批、大量的生产条件。(四)、原始误差这些误差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工作条件下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扩大、或缩小)反映为工件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中凡是能直接引起加工误差的因素都称为原始误差。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主要有:1、加工前的误差(原理误差、调整误差、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定位误差)2、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3、加工后的误差(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以及、测量误差)等。二、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一)加工原理误差:定义:由于采用近似的加工运动或近似的刀具轮廓所产生的加工误差,为加工原理误差。(1)采用近似的刀具轮廓形状:例如:模数铣刀铣齿轮。(2)采用近似的加工运动:例如:车削蜗杆时,由于蜗杆螺距Pg=πm,而π=3.1415926…,是无理数,所以螺距值只能用近似值代替。因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螺旋轨迹是近似的加工运动。(二)机床调整误差:机床调整:是指使刀具的切削刃与定位基准保持正确位置的过程。(1)进给机构的调整误差:主要指进刀位置误差;(2)定位元件的位置误差:使工件与机床之间的位置不正确,而产生误差;(3)模板(或样板)的制造误差:使对刀不准确。(三)装夹误差:定义:工件在装夹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为装夹误差。装夹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采用调整法加工时因定位不正确而引起的尺寸或位置的最大变动量。定位误差由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造成。1、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一般情况下,工序基准应与设计基准重合。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或测量)时的定位基准(或测量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或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基准不重合误差等于定位基准相对于设计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所产生的基准不重合误差,只有在采用调整法加工时才会产生,在试切法加工中不会产生。2、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是由夹具上的定位元件来确定的。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同时,工件上的定位基准面也会有制造误差。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基准不重合误差的方向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的方向可能不相同,定位误差取为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的矢量和。(四)工艺系统集合误差1、机床的几何误差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一般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因此,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链误差。机床的磨损将使机床工作精度下降。1)主轴回转误差机床主轴是装夹工件或刀具的基准,并将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件或刀具,主轴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它可分解为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三种基本形式。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本身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绕度等。但它们对主轴径向回转精度的影响大小随加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采用滑动轴承时主轴的径向圆跳动产生轴向窜动的主要原因是主轴轴肩端面和轴承承载端面对主轴回转轴线有垂直度误差。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轴回转误差所引起的的加工误差也不同。主轴回转误差产生的加工误差见教材1)径向跳动:影响工件圆度;2)轴向窜动:影响轴向尺寸,加工螺纹时影响螺距值;3)角度摆动:影响圆柱度;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主要是要消除轴承的间隙。??适当提高主轴及箱体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对高速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2)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车床导轨的精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a)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卧式车床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1将直接反映在被加工工件表面的法线方向(加工误差的敏感方向)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最大。b)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卧式车床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2可引起被加工工件的形状误差和尺寸误差。但△2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要比△1小得多。由上图2可知若因△2而使刀尖由a下降至b,不难推得工件半径R的变化量。c)前后导轨存在平行度误差(扭曲)时,刀架运动时会产生摆动,刀尖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空间曲线,使工件产生形状误差。由右图可见,当前后导轨有了扭曲误差△3之后,由几何关系可求得△y≈(H/B)△3。一般车床的H/B≈2/3,外圆磨床的H/B≈1,车床和外圆磨床前后导轨的平行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很大。d)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误差:若车床与主轴回转轴线在水平面内有平行度误差,车出的内外圆柱面就产生锥度;若车床与主轴回转轴线在垂直面内有平行度误差,则圆柱面成双曲回转体。因是非误差敏感方向,故可略。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使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导轨磨损是机床精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3)传动链误差传动链误差是指机床内联系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一般用传动链末端元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内联系传动链:两端件之间的相对运动量有严格要求的传动链,为内联系传动链。例如:车削螺纹的加工,主轴与刀架的相对运动关系不能严格保证时,将直接影响螺距的精度。减少传动链传动误差的措施:1)减少传动件的数目,缩短传动链:传动元件越少,传动累积误差就越小,传动精度就越高。2)传动比越小,传动元件的误差对传动精度的影响就越小:特别是传动链尾端的传动元件的传动比越小,传动链的传动精度就越高。2、刀具的几何误差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成形刀具、展成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制造误差会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而对一般刀具(如车刀等),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磨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地改变。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地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地刃磨刀具,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可有效地减少刀具地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1、夹具的几何误差夹具的作用时使工件相当于刀具和机床具有正确的位置,因此夹具的制造误差对工件的加工精度(特别使位置精度)有很大影响。夹具误差包括:(1)夹具各元件之间的位置误差;(2)夹具中各定位元件的磨损。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误差:(一)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1、基本概念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在切削力、夹紧力、惯性力、重力、传动力等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变形,从而破坏了刀具和工件之间的正确的相对位置,使工件的加工精度下降。如下图a示,车细长轴时,工件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使加工出的轴出现中间粗两头细的情况;又如在内圆磨床上进行切入式磨孔时,上图b,由于内圆磨头轴比较细,磨削时因磨头轴受力变形,而使工件孔呈锥形。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加工误差敏感方向)的径向切削分力Fy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之间的比值,称为工艺系统刚度k系,k系=Fy/y式中的变形y不只是由径向切削分力Fy所引起,垂直切削分力Fz与走刀方向切削分力Fx也会使工艺系统在y方向产生变形,故?y=yFx+yFy+yFz2、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其最大变形量可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估算。3、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刀杆变形也可以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估算。4、机床部件刚度1)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分析实验曲线可知,机床部件刚度具有以下特点:(1)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2)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作的功和接触变形功;(3)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4)机床部件的实际刚度远比我们按实体估算的要小。2)影响机床部件刚度的因素(1)结合面接触变形的影响(2)摩擦力的影响(3)低刚度零件的影响(4)间隙的影响5、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在切削力作用下,都将分别产生变形y机、y夹、y刀、y工,致使刀具和被加工表面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刚度的倒数等于其各组成部分刚度的倒数和。kxt=1/(1/kjc+1/kdj+1/kj+1/kgj)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的刚度随受力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用三爪卡盘夹紧工件车削外圆的加工,随悬壁长度的增加,刚度将越来越小。因而,车出的外圆将呈锥形。2)由于切削力变化引起的误差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的加工余量发生变化、工件材质不均等因素引起的切削力变化,使工艺系统变形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若毛坯A有椭圆形状误差(如下图)。让刀具调整到图上双点划线位置,由图可知,在毛坯椭圆长轴方向上的背吃刀量为ap1,短轴方向上的背吃刀量为ap2。由于背吃刀量不同,切削力不同,工艺系统产生的让刀变形也不同,对应于ap1产生的让刀为y1,对应于ap2产生的让刀为y2,故加工出来的工件B仍然存在椭圆形状误差。由于毛坯存在圆度误差△毛=ap1-ap2,因而引起了工件的圆度误差△工=y1-y2,且△毛愈大,△工愈大,这种现象称为加工过程中的毛坯误差复映现象。△工与△毛之比值ε称为误差复映系数,它是误差复映程度的度量。(见P203公式7.14)尺寸误差(包括尺寸分散)和形状误差都存在复映现象。如果我们知道了某加工工序的复映系数,就可以通过测量毛坯的误差值来估算加工后工件的误差值。3)由于夹紧变形引起的误差工件在装夹过程中,如果工件刚度较低或夹紧力的方向和施力点选择不当,将引起工件变形,造成相应的加工误差。4)其它作用力的影响6、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由前面对工艺系统刚度的论述可知,若要减少工艺系统变形,就应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减少切削力并压缩它们的变动幅值。具体如下:1)提高工艺系统刚度(1)提高工件和刀具的刚度减小刀具、工件的悬伸长度:以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2)减小机床间隙,提高机床刚度:采用预加载荷,使有关配合产生预紧力,而消除间隙。(3)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式2)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合理地选择刀具材料,增大前角和主偏角,对工件材料进行合理的热处理以改善材料地加工性能等,都可使切削力减小。(二)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40%~7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当单位时间传入的热量与其散出的热量相等时,工艺系统就达到了热平衡状态。1、工艺系统的热源——内部热源和外部热源内部热源:如系统内部的摩擦热(由轴承副、齿轮副等产生)、切削热等;外部热源:如外部环境温度、阳光辐射等。2、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1)工件受热变形:工件受热温度升高后,热伸长量△L为:△L=αL△t式中:α为工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L为工件长度;△t为工件的温升。例如:死顶尖装夹工件时,热变形将造成工件弯曲。在磨床上为消除热变形的影响,而采用弹簧顶尖。2)机床受热变形:当机床受热不均时,造成机床部件产生变形。例如:机床主轴前、后端受热不均,将造成主轴抬高,并倾斜。3)刀具受热变形:刀具受热以后,引起刀具热伸长,刀尖位置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加工精度。3、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1.减少发热和隔热2.改善散热条件3.均衡温度场4.改进机床结构5.加快温度场的平衡6.控制环境温度(三)刀具的磨损引起的误差:刀具在切削过程中,由于摩擦,刀具将产生磨损,使刀具尺寸发生变化,而造成加工误差。三、加工后存在的误差:(一)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1、基本概念没有外力作用而存在于零件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又称内应力)。工件上一旦产生内应力之后,就会使工件金属处于一种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它本能地要向低能位的稳定状态转化,并伴随有变形发生,从而使工件丧失原有的加工精度。2、内应力的产生热加工中内应力的产生,在热处理工序中由于工件壁厚不均匀、冷却不均、金相组织的转变等原因,使工件产生内应力。上图示一个内外壁厚相差较大的铸件。浇铸后,铸件将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壁1和壁2比较薄,散热较易,所以冷却比较快。壁3比较厚,所以冷却比较慢。当壁1和壁2从塑性状态冷到弹性状态时,壁3的温度还比较高,尚处于塑性状态。所以壁1和壁2收缩时壁3不起阻挡变形的作用,铸件内部不产生内应力。但当壁3也冷却到弹性状态时,壁1和壁2的温度已经降低很多,收缩速度变得很慢。但这时壁3收缩较快,就受到了壁1和壁2的阻碍。因此,壁3受拉应力的作用,壁1和2受压应力作用,形成了相互平衡的状态。如果在这个铸件的壁1上开一个口,则壁1的压应力消失,铸件在壁3和2的内应力作用下,壁3收缩,壁2伸长,铸件就发生弯曲变形,直至内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推广到一般情况,各种铸件都难免产生冷却不均匀而形成的内应力,铸件的外表面总比中心部分冷却得快。特别是有些铸件(如机床床身),为了提高导轨面的耐磨性,采用局部激冷的工艺使它冷却更快一些,以获得较高的硬度,这样在铸件内部形成的内应力也就更大些。若导轨表面经过粗加工剥去一些金属,这就象在图中的铸件壁1上开口一样,必将引起内应力的重新分布并朝着建立新的应力平衡的方向产生弯曲变形。为了克服这种内应力重新分布而引起的变形,特别是对大型和精度要求高的零件,一般在铸件粗加工后安排进行时效处理,然后再作精加工。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丝杠一类的细长轴经过车削以后,棒料在轧制中产生的内应力要重新分布,产生弯曲,如上图示。冷校直就是在原有变形的相反方向加力F,使工件向反方向弯曲,产生塑性变形,以达到校直的目的。在F力作用下,工件内部的应力分布如图b所示。当外力F去除以后,弹性变形部分本来可以完成恢复而消失,但因塑性变形部分恢复不了,内外层金属就起了互相牵制的作用,产生了新的内应力平衡状态,如图c所示,所以说,冷校直后的工件虽然减少了弯曲,但是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还会产生新的弯曲变形。3、减小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1.改进零件结构——设计零件时,尽量做到壁厚均匀,结构对称,以减少内应力的产生。2.增设消除内应力的热处理工序1)高温时效:缓慢均匀的冷却,适用于铸、锻、焊件;2)低温时效:缓慢均匀的冷却,适用于半精加工后的工件,主要是消除工件的表面应力;3)自然时效:自然释放;3.合理安排工艺过程——粗加工和精加工宜分阶段进行,使工件在粗加工后有一定的时间来松弛内应力。(二)测量误差:1、量具本身的制造误差;2、测量条件引起的误差:1)冷却后测量与加工后马上测量尺寸有变化;2)测量力的变化也引起测量尺寸的变化。三、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前面对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从分析方法上来讲,这是属于局部的、单因素的。而实际生产中影响加工精度是多因素的、是错综复杂的。用单因素估算法去分析因果关系是难以说明的。为此,生产中常采用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一批工件进行检查测量,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找出误差分布与变化的规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加工误差的分类加工误差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1、系统误差:包括常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1)常值系统误差:定义:在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的系统误差,称为常值系统误差。例如:原理误差,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的制造误差,工艺系统静力变形等原始误差,都属于常值系统误差。如铰刀的直径偏大0.02mm,加工后一批孔的尺寸也都偏大0.02mm。特点:①与加工(顺序)时间无关;②预先可以估计;③较易完全消除;④不会引起工件尺寸波动(常值系统误差对于同批工件的影响是一致的,不会引起各工件之间的差异);⑤不影响尺寸分布曲线形状。(2)变值系统误差:定义:在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称为变值系统误差。例如:刀具的正常磨损引起的加工误差,其大小随加工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属于变值系统误差。特点:①与加工(顺序)时间有关;②预先可以估计;③较难完全消除;④会造成工件尺寸的增大或减小(变值系统误差虽然会引起同批工件之间的差异,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依次变化的,不会造成忽大忽小的波动);⑤影响尺寸分布曲线形状。注意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在温升过程中,一般将引起变值系统误差,在达到热平衡后,则又引起常值系统误差。2、随机误差:定义:在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无规则地变化着的,这样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例如:毛坯误差(加工余量不均匀,材料硬度不均匀等)的复映、定位误差、夹紧误差(夹紧力时大时小)、工件内应力等因素都是变化不定的,都是引起随机误差的原因。特点:①预先不能估计到;②较难完全消除,只能减小到最小限度;③工件尺寸忽大忽小,造成一批工件的尺寸分散(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随机误差的数值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注意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加工一批零件时,如果是在机床一次调整中完成的,则机床的调整误差引起常值系统误差;如果是经过若干次调整完成的,则调整误差就引起随机误差了。注意3:误差性质不同,解决的途径也不同。对于常值系统误差误差,若能掌握其大小和方向。就可以通过调整消除;对于变值系统误差,若能掌握其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则可通过自动补偿消除;惟对随机误差,只能缩小它们的变动范围,而不可能完全消除。(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常用的统计分析法有两种:分布曲线法和点图法。?(一)分布曲线法1、实际分布曲线(直方图):1)样本和样本容量:样本:采用调整法成批加工某种零件,随机抽取其中一定数量(50~100)进行测量,抽取的这批零件称为样本。样本容量:样本的件数称为样本容量。用n表示。2)尺寸分散与尺寸分散范围:由于随机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的存在,这些零件加工尺寸的实际数值是各不相同的,这种现象称为尺寸分散。样本尺寸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之差,称为尺寸分散范围。3)分组及组距d:将样本尺寸按大小顺序排列,分成k组,则组距d为:d=(Xmax-Xmin)/k,分组数k的选定表如下:4)频数m:同一尺寸间隔的零件数量,称为频数,用m表示。5)频率f:频数m与样本容量n之比,称为频率。用f表示。即:f=m/n6)实际分布曲线(直方图):以工件尺寸(或误差)为横坐标,以频数或频率作纵坐标,即可作出该批零件加工尺寸的等宽直方图。2、正态分布曲线: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当用调整法加工一批总数极多的而且这些误差因素中又都没有任何优势的倾向时,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曲线(又称高斯曲线),见上图(b)。(1)正态分布的曲线方程:当采用该曲线代表加工尺寸的实际分布曲线时,上式各参数的意义为:式中——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工件的分布密度;——分布曲线的横坐标,表示工件的尺寸或误差;——工件的平均尺寸(分散中心),=;——工序的标准偏差(均方根误差),σ=;n——一批工件的数目(样本数)。(2)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1)均值α: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中心位置,且在其左右对称:当X=α时,是曲线Y的最大值,即:2)标准偏差σ是决定曲线形状的参数:?σ值增大,则Ymax减小,曲线将趋于平坦,尺寸分散性越大;相反,σ值越小,则曲线瘦高,尺寸分散性越小。故σ值表明了一批工件加工精度的高低(σ值小,Ymax值大,加工精度高)。σ的大小完全由随机误差所决定。3)正态分布曲线与横坐标轴没有交点,即Y≠0:说明工件尺寸分散有一定范围。4)分布曲线下所包含的全部面积代表一批加工零件,即100%零件的实际尺寸都在这一分布范围内。对于正态分布曲线来说,由α到X曲线下的面积由下式决定:当X-α=3σ时,则:2A=0.9973=99.73%,即工件尺寸在±3σ以外的频率只占0.27%,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一般都取正态分布曲线的分散范围为土3σ。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函数利用正态分布曲线计算产品合格率3、分布曲线的应用1)判别加工误差的性质:假如加工过程中没有△变,那么其尺寸分布应服从正态分布,这是判别加工误差性质的基本方法。Ⅰ)实际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基本相符,说明加工过程中没有△变;Ⅱ)根据平均值X是否与公差带中心重合,来判断是否存在△常:平均值X与公差带中心重合,说明不存在△常;平均值X与公差带中心不重合,说明存在△常。Ⅲ)△常仅影响平均值X,即只影响分布曲线的位置。符合正态分布;δ≥6σ;且尺寸分布中心与公差带中心重合。说明:加工条件正常、△系几乎不存在,△随小,加工过程中无废品出现,工序精度满足要求。符合正态分布;δ≥6σ;但尺寸分布中心与公差带中心不重合,存在△常。说明:△变几乎不存在,△随小,有突出的△常存在。它主要是由于刀具安装调整不准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了废品也是可以通过调整加以避免的(调整刀具起始加工位置,消除△常)。符合正态分布,δ<6σ,且尺寸分布中心与公差带中心不重合。说明:△变几乎不存在,存在突出的△常,△随较大。即使通过刀具调整消除了△常,也不能完全避免废品的产生。工序精度不能满足工件加工精度的要求。应换用一种比现用工序更精确的加工方法来完成加工(即减小工序σ值)。例如将车削加工换成磨削加工,将扩孔加工换成铰孔等。Ⅳ)实际分布曲线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如出现的分布曲线呈平顶分布、双峰分布或偏态分布时,说明加工过程中有突出的△变存在。机加工误差分布规律平顶分布在影响机械加工中的诸多误差因素中,如果刀具线性磨损的影响显著,则工件的尺寸误差将呈现平顶分布。平顶误差分布曲线可以看成是随时间而平移的众多正态误差分布曲线组合的结果。
双峰分布
同一工序的加工内容中,由两台机床来同时完成,由于这两台机床的调整尺寸不尽相同,两台机床的精度状态也有差异,若将这两台机床所加工的工件混在一起,则工件的尺寸误差就呈双峰分布。
偏态分布
在用试切法车削轴径或孔径时,由于操作者为了尽量避免产生不可修复的废品,主观地(而不是随机地)使轴颈加工得宁大勿小,则它们得尺寸误差就呈偏态分布。
2)确定工艺能力及其等级Ⅰ)工艺能力:是指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加工误差正常波动的幅度。例如:加工尺寸服从正态分布时,其尺寸分散范围应是6σ,所以工艺能力就是6σ。Ⅱ)工艺能力等级:以工艺能力系数Cp来表示,Cp代表了工艺能满足加工精度的程度。其值按下式计算:Cp=δ/6σ式中:δ为工件尺寸公差。根据工艺能力系数的大小,将工艺能力分成5级,其值见教材P209。注:一般情况下,工艺能力不应低于二级。3)估算合格率或不合格率:Q废=0.5-A(二)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应用分布图分析工艺过程精度的前提时工艺过程必须是稳定的。由于点图分析法能够反映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此,它是进行统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稳定的工艺过程,也可以用于不稳定的工艺过程。对于一个不稳定的工艺过程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艺过程的进行中,不断地进行质量指标的主动控制,工艺过程一旦出现被加工工件的质量指标有超出所规定的不合格品率的趋向时,能够及时调整工艺系统或采取其它工艺措施,使工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对于一个稳定得工艺过程,也应该进行质量指标得主动控制,使稳定得工艺过程一旦出现不稳定趋势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得措施,使工艺过程继续稳定地进行下去。点图分析法所采用的样本使顺序小样本,即每隔一定时间抽取样本容量n=5~10的一个小样本,计算出各小样本的算术平均值和极差R。点图使控制工艺过程质量指标分布中心的变化的,R点图是控制工艺过程质量指标分散范围的变化的,因此,这两个点图必须联合使用,才能控制整个工艺过程四、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减小加工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误差预防和误差补偿。(减小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以及误差补偿。)(一)、误差预防技术:1、直接减小原始误差法:主要是在查明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误差因素之后,设法对其直接进行消除或减小的方法。例如:加工细长轴时,主要原始误差因素是工件刚性差,因而,采用反向进给切削法,并加跟刀架,使工件受拉伸,从而达到减小变形的目的。2、转移原始误差法:是把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转移到不影响或少影响加工精度的方向上。例如:车床的误差敏感方向是工件的直径方向,所以,转塔车床在生产中都采用"立刀"安装法,把刀刃的切削基面放在垂直平面内,这样可把刀架的转位误差转移到误差不敏感的切线方向。3、均分原始误差法:采用分组调整,把误差均分:即把工件安误差大小分组,若分成n组,则每组零件的误差就缩小1/n。4、“就地加工”法:例如:车床尾架顶尖孔的轴线要求与主轴轴线重合,采用就地加工,把尾架装配到机床上后进行最终精加工。又如六角车床转塔上六个安装刀架的大孔及端面的加工。(二)、误差补偿技术:1、在线检测:加工中随时测量工件的实际尺寸,随时给刀具补偿的方法。2、偶件自动配磨:此法是将互配的一个零件作为基准,去控制另一个零件加工精度的方法。
6.2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为了保证机器的使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就要提高机器零件的耐磨性、疲劳强度、抗蚀性、密封性、接触刚度等性能,而机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零件的表面质量。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与机械加工精度一样,是机器零件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以机械零件的加工表面和表面层作为分析和研究对象的。经过机械加工的零件表面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微观不平、冷作硬化、残余应力及金相组织的变化,虽然只产生在很薄的表面层,但对零件的使用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本节主要讨论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表面质量对使用性能的影响、表面质量产生的机理等。对生产现场中发生的表面质量问题,如受力变形、磨削烧伤、裂纹和振纹等问题从理论上作出解释,提出提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6-2.1机械加工后的表面质量机械零件的破坏,一般总是从表面层开始的。产品的性能,尤其是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零件表面层的质量。研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机械加工中各种工艺因素对加工表面质量影响的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控制加工过程,最终达到改善表面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目的。一、基本概念(一)加工表面的几何形状误差1、表面粗糙度:是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其波长与波高的比值一般小于50。2、表面波度:加工表面不平度中,波长与波高的比值等于501000的几何形状误差称为波度。3、伤痕:是加工表面上一些个别位置上出现的缺陷。例如:砂眼、气孔、裂痕等。(二)表面层的物理及机械性能1、表面层的加工硬化:机械加工过程中,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有所提高的现象。一般情况评定冷作硬化的指标有如下三项:(1)表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2)硬化层深度h;(3)硬化程度△H,其按下式计算:△H=(H-H0)/H0%式中:H0为工件内部金属原来的硬度。2、表面层金属的金相组织的变化: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热的作用引起表面层金属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3、表面层金属的残余应力:已前已经介绍,在此不重复。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一)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1.表面粗糙度对耐磨性的影响一个刚加工好的摩擦副的两个接触表面之间,最初阶段只在表面粗糙的的峰部接触,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理论接触面积,在相互接触的峰部有非常大的单位应力,使实际接触面积处产生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和峰部之间的剪切破坏,引起严重磨损。零件磨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表面磨损的影响很大。一般说表面粗糙度值愈小,其磨损性愈好。但表面粗糙度值太小,润滑油不易储存,接触面之间容易发生分子粘接,磨损反而增加。因此,接触面的粗糙度有一个最佳值,其值与零件的工作情况有关,工作载荷加大时,初期磨损量增大,表面粗糙度最佳值也加大。2.表面冷作硬化对耐磨性的影响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使摩擦副表面层金属的显微硬度提高,故一般可使耐磨性提高。但也不是冷作硬化程度愈高,耐磨性就愈高,这是因为过分的冷作硬化将引起金属组织过度疏松,甚至出现裂纹和表层金属的剥落,使耐磨性下降。(二)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金属受交变载荷作用后产生的疲劳破坏往往发生在零件表面和表面冷硬层下面,因此零件的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影响很大。1.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表面粗糙度的凹谷部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表面粗糙度值愈大,表面的纹痕愈深,纹底半径愈小,抗疲劳破坏底能力就愈差。2.残余应力、冷作硬化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残余应力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很大。表面层残余拉应力将使疲劳裂纹扩大,加速疲劳破坏;而表面层残余应力能够阻止疲劳裂纹的扩展,延缓疲劳破坏的产生。表面冷硬一般伴有残余应力的产生,可以防止裂纹产生并阻止已有裂纹的扩展,对提高疲劳强度有利。(三)表面质量对耐蚀性的影响零件的耐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值愈大,则凹谷中聚积腐蚀性物质就愈多。抗蚀性就愈差。表面层的残余拉应力会产生应力腐蚀开裂,降低零件的耐磨性,而残余压应力则能防止应力腐蚀开裂。(四)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将影响配合表面的配合质量。对于间隙配合,粗糙度值大会使磨损加大,间隙增大,破坏了要求的配合性质。对于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一部分表面凸峰被挤平,实际过盈量减小,降低了配合件间的连接强度。6-2.2机械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一、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切削加工时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几何因素、物理因素和工艺系统振动。1.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留下了切削层残留面积,其形状时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减小进给量、主偏角、副偏角以及增大刀尖圆弧半径,均可减小残留面积的高度。此外,适当增大刀具的前角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程度,合理选择润滑液和提高刀具刃磨质量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和抑制刀瘤、鳞刺的生成,也是减小表面粗糙度值的有效措施。2.工件材料的性质加工塑性材料时,由刀具对金属的挤压产生了塑性变形,加之刀具迫使切屑与工件分离的撕裂作用,使表面粗糙度值加大。工件材料韧性愈好,金属的塑性变形愈大,加工表面就愈粗糙。加工脆性材料时,其切屑呈碎粒状,由于切屑的崩碎而在加工表面留下许多麻点,使表面粗糙。3.切削用量二、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正像切削加工时表面粗糙度的形成过程一样,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也时由几何因素和表面金属的塑性变形来决定的。影响磨削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有:1.砂轮的粒度砂轮粒度:主要是表明磨粒的尺寸大小,粒度号数越大,磨粒的尺寸越小。砂轮的粒度号数越大,磨粒的尺寸越小,参加磨削的磨粒就越多,磨削出的表面就越光滑。2.砂轮的硬度3.砂轮的修整:修整质量越高,磨削出的表面就越光滑。4.磨削速度砂轮磨削速度v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就越多,工件表面就越光滑。注:磨削加工中,工件的速度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将减少,反而会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加。?5.磨削径向进给量与光磨次数6.工件圆周进给速度与轴向进给量:7.冷却润滑液6-2.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在切削加工中,工件由于受到切削力和切削热的作用,使表面层金属的物理机械性能产生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表面层金属显微硬度的变化、金相组织的变化和残余应力的产生。由于磨削加工时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和切削热比刀刃切削时更严重,因而磨削加工后加工表面层上述三项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会很大。一、表面层冷作硬化1.冷作硬化及其评定参数机械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力作用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和纤维化,甚至破碎,这些都会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提高,这种现象称为冷作硬化(或称为强化)。表面层金属强化的结果,会增大金属变形的阻力,减小金属的塑性,金属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被冷作硬化的金属处于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只有一有可能,金属的不稳定状态就要向比较稳定的状态转化,这种现象称为弱化。弱化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温度的高低、温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化程度的大小。由于金属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同时受到力和热的作用,因此,加工后表层金属的最后性质取决于强化和弱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评定冷作硬化的指标有三项,即表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V、硬化层深度h和硬化程度N。2.影响冷作硬化的主要因素①刀具1)切削刃钝圆半径的影响:切削刃钝圆半径↑径向切削分力↑表层金属的塑性变形程度↑导致冷硬↑2)前角γ0的影响:前角γ0在±20°范围内,对表层金属的冷硬没有显著影响。在此范围以外,则前角γ0↑塑性变形↓冷硬↓3)其它角度:对冷硬影响较小。②切削用量1)切削速度v的影响:切削速度v越大,刀具与工件的作用时间缩短,金属的塑性变形就越小,因而可使加工表面层的硬化程度和深度降低。2)进给量f的影响:a、进给量f超过一定值时,加大进给量,切削力将随之增大,表层金属的塑性变形加剧,使冷硬程度增加。b、进给量f过小,切削厚度也小,刀刃圆弧对工件表面层将产生挤压,反而使表面层硬化程度增大。③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塑性愈大,冷硬现象就愈严重。二、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当切削热使被加工表面的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后,表层金属的金相组织将会发生变化。1.磨削烧伤当被磨工件表面层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以上时,表层金属发生金相组织的变化,使表层金属强度和硬度降低,并伴有残余应力产生,甚至出现微观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在磨削淬火钢时,可能产生以下三种烧伤:①回火烧伤如果磨削区的温度未超过淬火钢的相变温度,但已超过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工件表层金属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将转变成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这种烧伤称为回火烧伤。②淬火烧伤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再加上冷却液的急冷作用,表层金属发生二次淬火,使表层金属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其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氏体的高,在它的下层,因冷却较慢,出现了硬度比原先的回火马氏体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这种烧伤称为淬火烧伤。③退火烧伤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而磨削区域又无冷却液进入,表层金属将产生退火组织,表面硬度将急剧下降,这种烧伤称为退火烧伤。2.改善磨削烧伤的途径磨削热是造成磨削烧伤的根源,故改善磨削烧伤由两个途径:一是尽可能地减少磨削热地产生;二是改善冷却条件,尽量使产生地热量少传入工件。①正确选择砂轮?②合理选择切削用量?③改善冷却条件三、表面层残余应力1.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①冷态塑性变形:切削时在加工表面金属层内有塑性变形发生,使表面金属的比容加大由于塑性变形只在表层金属中产生,而表层金属的比容增大,体积膨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它相连的里层金属的阻止,因此就在表面金属层产生了残余应力,而在里层金属中产生残余拉应力。②热态塑性变形:切削加工中,切削区会有大量的切削热产生③金相组织变化:不同金相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亦具有不同的比容如果表面层金属产生了金相组织的变化,表层金属比容的变化必然要受到与之相连的基体金属的阻碍,因而就有残余应力产生。2.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最终工序在该工作表面留下的残余应力将直接影响机器零件的使用性能。选择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须考虑该零件主要工作表面的具体工作条件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机器零件表面上的局部微观裂纹,会因拉应力的作用使原生裂纹扩大,最后导致零件断裂。从提高零件抵抗疲劳破坏的角度考虑,该表面最终工序应选择能在该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的加工方法。6-2.4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一、减小残余拉应力、防止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的工艺途径对零件使用性能危害甚大的残余拉应力、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均起因于磨削热,所以如何降低磨削热并减少其影响是生产上的一项重要问题。解决的原则:一是减少磨削热的发生,二是加速磨削热的传出。1、选择合理的磨削参数为了直接减少磨削热的发生,降低磨削区的温度,应合理选择磨削参数:???减少砂轮速度和背吃刀量;适当提高进给量和工件速度。但这会使粗糙度值增大而造成矛盾。生产中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通过试验来确定磨削参数;先按初步选定的磨削参数试磨,检查工件表面热损伤情况,据此调整磨削参数直至最后确定下来。2、选择有效的冷却方法选择适宜的磨削液和有效的冷却方法。二、采用冷压强化工艺对于承受高应力、交变载荷的零件可以来用喷丸、液压、挤压等表面强化工艺使表面层产生残余压应力和冷硬层并降低表面粗糙度值,从而提高耐疲劳强度及抗应力腐蚀性能。1、喷丸喷丸是一种用压缩空气或离心力将大量直径细小(40.4—2mm)的丸粒(钢丸、玻璃丸)以35—50m/s的速度向零件表面喷射的方法。2、滚压用工具钢淬硬制成的钢滚轮或钢珠在零件上进行滚压,如图8.14(b),使表层材料产生塑性流动,形成新的3光洁表面。表面粗糙度可自1.6μm降至0.1μm,表面硬化深度达0.2—1.5mm,硬化程度lo%一40%。三、采用精密和光整加工工艺精密加工工艺方法有高速精镗、高速精车、宽刃精刨和细密磨削等。1、光整加工工艺光整加工是用粒度很细的磨料对工件表面进行微量切削和挤压、擦光的过程。光整加工工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与磨削深度相对应的磨削用量参数,一般只规定加工时的很低的单位切削压力,因此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和切削热都很小,从而能获得很低的表面粗糙度值,表面层不会产生热损伤,并具有残余压应力。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浮动连接,由加工面自身导向、而相对于工件的定位基准没有确定的位置、所使用的机床也不需要具有非常精确的成形运动。这些加工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表面粗糙度,—般不能纠正形状和位置误差,加工精度主要由前面工序保证。(1)珩磨珩磨是利用珩磨头上的细粒度砂条对孔进行加工的方法,在大批量生产中应用很普遍。(2)超精加工超精加工是用细粒度的砂条以一定的压力压在作低速旋转运动的工件表面上,并在轴向作往复振动,工件或砂条还作轴向进给运动以进行微量切削的加工方法。(3)研磨研磨是用研具以一定的相对滑动速度(粗研时取0.67一0.83m/s,精研时取0.1一0.2m/s)在0.12一0.4MPa压力下与被加工面作复杂相对运动的一种光整加工方法。(4)抛光抛光是在布轮、布盘或砂带等软的研具上涂以抛光膏来加工工件的。抛光器具高速旋转,由抛光膏的机械刮擦和化学作用将粗糙表面的峰顶去掉,从而使表面获得光泽镜面(Ra=0.04一0.16ym)。6-2.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一般说来,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现象,它对于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很大影响,必须认真对待。在切削过程中,当振动发生时,加工表面将恶化,产生较明显的表面振痕。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1、强迫振动:是由于工艺系统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振动。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与一般机械中的强迫振动没有什么区别,强迫振动的频率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它的倍数。2、强迫振动产生的原因:强迫振动的振源又来自机床内部的机内振源和来自机床外部的机外振源两大类。机外振源甚多,但它们都是通过地基传给机床的,可通过加设隔振地基来隔离。机内振源主要又:(1)机床电机的振动;(2)机床高速旋转件不平衡引起的振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竞业限制保密协议
- 航拍合作协议示范
- 室内装潢分包协议
- 废弃钢材购销协议书
- 好老公应有的十大承诺
- 郑州西亚斯学院《城市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独生子女保证书写作要点
- 保证书格式编写指南
- 设备监造与生产合同
- 牛奶采购合同范本模式
- DB34∕1659-2022 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技术规程
- 牙体牙髓笔记整理 牙髓病、根尖周病
- 翻车机篦子层清理操作风险及控制措施
-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纳尼亚传奇》第一部――狮子女巫与魔衣橱 英文版)
- (学习)同型半胱氨酸PPT课件(PPT 31页)
- 2020 新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翻译版玉二医【复制】附有答案
- 大班打击乐《孤独的牧羊人》课件
- 注射机与注射成型工艺详解
- 小升初学生个人简历模板
- (完整版)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规划
- 细心度测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