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董仲舒李白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化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中国古代思想在经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汲取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好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知能提升课Ⅰ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7页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上的旺盛供应了物质上的条件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定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文化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起先接受教化;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见,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确定权威和政治限制的状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争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问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见。3.特点: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汲取、融合。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困难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旺盛,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见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动身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疼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教化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2.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想自然和社会改变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阅历和哲学思想。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最终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2)述而不作: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高校》《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1.思想主见核心思想:“道”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确定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实辩证法思想“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看法,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评价(1)主动意义: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见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②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其中充溢才智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老子所勾画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溢朝气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日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宏大志向。(2)局限:其辩证法忽视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定走向不行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看法。四、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1)孟子:“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见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夫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主见“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和善的,恻隐、羞恶、尊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复原和扩充人的善性提倡“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杀身成仁,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2)荀子:政见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气,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闻名论断“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对“礼”的相识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化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见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3)庄子: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逍遥”就是对事物实行一种旁观、超然的看法。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主见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社会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需顺应自然哲学思想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2.墨家思想(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见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退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全部的人。(2)“非攻”:反对不义斗争,主见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扬和平四处奔跑。(3)“尚贤”:敬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见“节用”“节葬”,反对奢侈奢侈。(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消遣)、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3.法家思想(1)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确定的权威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嘉奖耕战(2)影响: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②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渐渐消逝,但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③严刑峻法等主见,加强了对人民的限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冲突。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9页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百家争鸣”的争辩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①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见;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动身,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动身,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提出人应顺应自然。(4)治国理念:孔子主见“德治”;孟子主见“仁政”;荀子主见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见“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2.诸子百家对现实社会秩序的不同主见(1)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需面对社会现实。儒家思想主见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2)道家思想企图躲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3)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殊是手工业者的利益。(4)法家思想适应中心集权政治体制时代的须要。3.诸子百家思想主见的相像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看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诸子百家思想主见的相像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详细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见“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见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见“无为而治”;等等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见“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见“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等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见“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见顺应自然;等等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见主动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见“天命观”;等等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见“兼爱”“非攻”;儒家主见尊卑有序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将来”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思索]以上三段史料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怎样的思想主见?[教你读史]解读史料关键是抓住史料的关键语句,在史料中“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可知儒家要实行“仁政”思想;“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反映了法家的治国理念;“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若视其身”反映了墨家的“兼爱”思想。[自主分析][提示]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行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行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行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行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思索]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假如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会接受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见?理由何在?[教你读史]读史要抓住史料的关键语句。史料中“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行易也”“然其强本节用,不行废也”“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行改也”分别反映了司马迁对儒、墨、法三家思想的不同评价。[自主分析][提示]评价: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墨家有利于“强本节用”;法家有利于“正君臣上下”。观点及理由:观点一:接受法家思想。法家主见变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须要。观点二:接受儒家思想。儒家主见“仁”和“礼”,主见“仁政”,这有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点三:接受道家思想。道家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主题(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1)仁爱思想。孔子主见“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见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这两种思想都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意社会秩序。孔子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意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志向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志向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思想:①重视传统、注意继承;②政治和伦理结合;③在治国方略上主见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④重人治:注意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⑤和贵中庸;⑥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思想:强调仁和礼,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思想: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宝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化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化的新时代。先秦儒学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意培育为政治国的实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3.对待儒家思想的看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①孔子强调“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思想,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这种强调和谐的思想,在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②孔子还强调诚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这些思想精华对增加中华民族的凝合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对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须要大胆批判。孔子所要复原的“礼”,事实上是西周时的等级制度,这种保守观念要批判。另外,孔子还推崇君权、父权、夫权等,这些观念同样须要批判。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将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冲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探讨。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莫非舜不阻挡法官吗?”孟子说:“他怎么能阻挡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欢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思索]舜作为天子,不能阻挡法官抓其“犯罪”的父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法制观念?同时,孟子又主见舜放弃天子之位来救其父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教你读史]抓住史料主旨是理解本段史料的关键。这段史料是孟子与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探讨,主旨是治理国家须要用法制,当法制与人伦道德发生冲突时,要维护人伦道德。[自主分析][提示]法制观念:治国须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思想:当法律与人伦发生冲突时,维护人伦道德,这体现了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史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思索]从史料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详细的主见?[教你读史]通过史料“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可以看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自主分析][提示]继承发展:提出仁政思想。主见:让农夫有地可种,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0页1.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学问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现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表明分封制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结合所学,“士”是分封制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气,“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反映的是宗法制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学问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现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答案:B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剧烈的社会责随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意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行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答案:B3.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转睛。如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德。德字的嬗变可用于探讨()A.绘画艺术的起源 B.官府垄断教化的状况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缘由解析:依据材料“《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德”并结合所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德”字的演化发展恰恰可以用来说明儒家的历史渊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发展演化,解除A项;同理,材料不涉及古代的教化问题,解除B项;秦统一文字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解除D项。答案:C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见“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见“爱无差等”,杂家主见“治国公允”“为民谋利”,这些主见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见“礼”“法”并用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见“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答案:C知能提升课Ⅱ儒学官方化——汉代儒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1页一、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随着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指责时政,反对郡县制。(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接受。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①“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②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2.罢黜百家(1)背景:①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②董仲舒建议皇帝提倡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2)经过: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的建议,实行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由此起先提升。(3)影响: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②汉王朝起先重视思想、文化和教化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主动意义的。3.太学的出现(1)概况:汉武帝创建国家培育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化系统。(2)影响: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有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在确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允公正的原则;使整个学问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气,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心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教化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化被儒家垄断②中心: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形势须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逼、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须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改变和形势的须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合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见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缘由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须要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2页主题(一)糅合了“王道、帝道、霸道”的新儒学思想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重点探讨神学问题探讨现实问题功能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对“真理”的追求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调地位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支配,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联。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恒久当牛马和奴隶。——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索]依据史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教你读史]对史料进行分层,也是把握史料的一种方法。本段史料共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把“天”塑造成了有意志的人格神,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反映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其次层(其次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反映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思想;第三层(第三句)提出的“性三品”学说,反映了人性分等级的主见。[自主分析][提示]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见。目的: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立场动身,神化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志向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行估量的主动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思索]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教你读史]史料从两个方面评价了董仲舒的思想,一是确定了董仲舒思想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对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主动的影响。[自主分析][提示]评价:史料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说明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主题(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缘由: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须要而成为正统思想。客观上反映了儒学的长盛不衰,其缘由如下:(1)内因:①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②体系开放:能不断汲取其他学派的思想及外来思想。③适应时代:能依据社会发展的须要进行改造调整。④个人贡献:历代儒学家的创新发展。(2)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符合统治须要。汉代儒学之所以成为正统,是其内外调整、发展的结果。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1)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济之以道”:①“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调。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②“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见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③“帝道”: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养精蓄锐,以复原和发展生产。道家的“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2)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起先,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道德性,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供应的有限舞台上,依旧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思索]概括史料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教你读史]抓住史料主旨是读懂史料的关键。本段史料中“秦汉士人面对权势时,往往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怯懦和奴性”“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等信息,反映出了当时儒家思想的两重性。[自主分析][提示]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确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旧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论证: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见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这些思想和主见,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史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心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提倡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敬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索]依据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教你读史]史料中“利于中心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敬重”等信息,反映了在加强中心集权、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以及国计民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主分析][提示]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冲突,有利于国计民生。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3页1.汉初极力减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志向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爱”的“长者”。这说明当时志向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爱’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B2.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多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拓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究自然规律解析: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究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答案:B3.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状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君权实行措施压制相权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解析:依据材料“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并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渐渐确定,可知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C4.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学问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改变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渐渐消逝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士”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学问分子,这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化、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项;汉朝贵族制度渐渐消逝与史实不符,解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重文”,没有涉及“轻武或重武”,解除C项;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了,“士”概念的改变不能说明此含义,解除D项。答案:B高考探讨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料考纲卷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15·孔孟儒学思想,对待孔子与儒学的看法;201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2024·《墨子》中的科学学问的记载202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讲在全国卷的高考中,通过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指责、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等,考查了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说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引导,也体现了高考全国卷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演化。试题呈现出以核心素养立意,“高于教材”的特征全国卷Ⅱ2015·孟子思想主见;2015·儒学志向化的政治诉求202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全国卷Ⅲ——2024·儒家思想的影响全国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4页(2024·高考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学问定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中的科学学问的记载。[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题干中属于隐含的时间概念,即《墨子》一书,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历史说明本题须要对《墨子》中关于科学学问的记载做出说明,即《墨子》书中记载了“圆”“直线”……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学问,由于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所以,这些科学学问的出现是当时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材料中未涉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见,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学问的记载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记载的科学学问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探讨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探讨科学的,故D项错误。[答案]C(2024·高考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学问定位]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渊源。[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可知本题可定位于先秦、汉代历史说明《尚书》等五部经典成书时间早于《论语》,故儒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意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故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4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4·高考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须要;到汉武帝时期,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命题点:儒家思想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许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重,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需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干脆引起佛教造像面部表情和服饰的改变,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改变与绘画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答案:D3.命题点:古代儒学者的政治志向(2015·高考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符合现实政治须要,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备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志向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不是希望复原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4.命题点:儒家纲常伦理不断强化(2014·高考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改变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爱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看法趋同,未体现血缘关系淡化,B项错误;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胎记的临床护理
- 儿童学习能力障碍的健康宣教
- 《机械制造基础》课件-05篇 第八单元 超精密加工
-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第5章
- 《计算机表格处理》课件
- 【培训课件】青果园 万名大学生创意创业园区项目介绍
- 《认识HS商品分类》课件
- 社区户外旅游组织计划
- 生物学课程的扩展与拓展计划
- 提升师生互动频率的计划
- 人力资源的降本增效操作
- 村级财务课件教学课件
- 干股股份合作简单协议书范本(35篇)
- 中央2024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2年《数据结构(本)》形考任务实践活动3
- 2024年贵州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部分试题(含答案)
- 英语听力技巧与应用(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航空学院
-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测试试题及解答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互联网文案写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管理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