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在“追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红、橙、黄、绿、蓝、靛、紫,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彩虹是由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坚强基石。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1800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后来,人们把这部分看不到但是能测到热量的光,叫做红外辐射。如今,红外辐射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身边检测体温的设备,大多是通过检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测温。电磁波也是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有人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流,也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从无线电波到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都是同一本性的电磁波。分成7种颜色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波长从400纳米到780纳米的很窄的一段电磁波。根据光的电磁波理论,人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并最终发明了无线电报。时至今日,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电话通信、无线网络基础设施,都依托这一理论而来。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即光的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对“光是什么”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借助这一理论,科学家从“波”的角度分析电子,找到了电子的波长与其质量和运动动量的关系,进而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经过近百年努力,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高达1埃(0.1纳米)量级,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成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不可缺少的利器。当今科学最前沿的光量子通信,也是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身处信息社会,光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半导体器件已经成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设备的基础元件,在各种各样的半导体器件里,都有与光有关的部分。自从人们发现了光的折射反射、波粒二象性后,固体光谱为半导体发展打开一扇大门。没有固体光谱,就无法制造出晶体管,先进集成电路就无从谈起。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工艺,随着器件尺寸、结构、功耗等需求的提升,半导体制造需要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当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用到了极紫外光(EUV)。生活中,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已经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必备要素;而各类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则给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装上了“眼睛”。可以说,与光有关的新技术,既为尖端科技作出了贡献,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光的作用已经开发殆尽了吗?远远没有。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还有许多光的问题尚无答案,还有新的利用方式有待开掘。光化学、光生物学方面,就有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如果科学家能最终解开这一谜团,那么真正的“人造食物”就能产生,将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提供新的答案。还有一些科学前沿问题,比如光的“克星”——宇宙黑洞。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比较近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经过广泛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将其拍成照片。这是人类认识黑洞的第一步,关于光与黑洞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远古时候,火把的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获取光的新知、开发光的新用,有待更多“追光者”一同努力,让光的科技应用更好照亮人类生活。(摘编自沈学础《点亮前沿科技的“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热痕”在文中是指赫歇尔在研究太阳光谱热效应时发现的看不到但却能测到热效应的光。B.“眼睛”在文中是指在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上安装的具备探测识别功能的半导体红外探测器。C.“人造食物”中的“人造”指解开植物光合作用的谜团后,不经过植物光合作用而生产食物的过程。D.“克星”在文中是指和地球相距遥远、能够吞噬光、让进入其中的光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宇宙黑洞。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形成彩虹:太阳光照射到红花绿叶、青山绿水身上,通过反射,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B.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分光后形成的图案,该图案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其顺次排列,科学家用以记录可见光范围。C.光是微小的粒子流或是一种波的观点相对于后来的认知尽管不全面,但都是人类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有价值的观点。D.不管是依托电磁波理论实现的无线电通信,还是利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的光量子通信,都离不开科学家对光的认识的进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人类对光的认识就会停留在一个粗浅的阶段,认为光只是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B.人的身体会产生红外辐射,且红外辐射的强弱会因体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红外辐射的方法来测量人体温度。C.随着社会发展,光刻技术对光的波长提出了越来越短的要求,极紫外光具有波长最短的特点,所以能用于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D.自动驾驶技术得以实现,是因为具有极快反应速度的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使用实现了光学避障,使汽车在行驶时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4.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家们“追光”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请简要概括。【答案】1.A2.B3.B4.①紧扣“光是什么”的话题,不蔓不枝。②以时间先后为序,脉络清晰。③科学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联系紧密。④聚焦问题,着眼未来,激发探究精神。5.①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②培养观察能力,重视身边事物带来的科学灵感。③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科学认知能力。④学以致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创新发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看不到但却能测到热效应的光”错误。由原文“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可知,“黑热痕”不是光,而是红光外面看不到但却受到红外辐射而温度升高的区域。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该图案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其顺次排列,科学家用以记录可见光范围”错误。由原文“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可知,原文信息是科学家记录了光谱图,而这个光谱图是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如果……就……”条件关系不成立。没有牛顿的突破,也可能会有其他人的发现,推动人类对光的认知的发展。C.“波长最短”错误。由原文“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工艺,随着器件尺寸、结构、功耗等需求的提升,半导体制造需要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当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用到了极紫外光(EUV)”可知,极紫外光的波长很短,但是得不出“波长最短”的结论。D.“……是因为……”错误。由原文“生活中,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已经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必备要素”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是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果,并非只是因为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的使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上的特色的把握能力。文章开篇提出了“光是什么”这一话题,又说到记录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肉眼看不到的荣外辐射。然后又说到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电磁波,接着又说到人类对“光是什么”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即即光的波粒二象性。接着又说到光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最后说到和光又关的一些前沿问题。所以,整篇文章紧扣“光是什么”的话题,不蔓不枝。本文是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叙述的,如先写到可见光的光谱图,然后又写到1800年发现的肉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接着又写到电磁波理论的被发现,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最后又写到深处信息社会,与光有关的新技术的应用。所以,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脉络清晰。本文在叙述“光是什么”的时候,解释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如光谱图、黑热痕、红外辐射等等,同时又说到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各种各样的半导体器件里,都有与光有关的部分;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各类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则给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装上了“眼睛”。所以,本文科学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联系紧密。文章不仅说到“光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的发展以及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文章的结尾更是聚焦一些科学前沿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所以本文聚焦问题,着眼未来,激发探究精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可知,要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由原文“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可知,要培养观察能力,重视身边事物带来的科学灵感。由原文“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比较近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可知,要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科学认知能力。由原文“借助这一理论,科学家从‘波’角度分析电子,找到了电子的波长与其质量和运动动量的关系,进而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可知,要学以致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创新发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迟子建这年的秋天,我开始在岩石上画画了。如果不是因为伊万打铁,如果不是因为打铁场地的泥土跟铁一样经过了冶炼,变得艳丽细腻起来,我就不会动了要把它当颜料的念头。你们现在都知道贝尔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在河畔已经风化了的岩石上,呈现的是一片血色的岩画。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我画岩画的时候,阿娘尼岩画还没被发现,虽然它早在我之前就存在了。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留下了许多处岩画,如今,知道岩画的人,也就只有我了。也许它们已经被岁月的风尘和雨水洗刷得消失了踪影,那些线条就像花瓣一样,凋零在山谷中。我把伊万打铁后遗留下的泥土搓成条,一条条地摆在希楞柱里,待它们阴干了,用它们做画棒。我第一次画岩画,是在伊马其河畔的岩石边。那是一片青色的岩石,所以赭红的线条一落到上面,就像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我没有想到,我画的第一个图形,就是一个男人的身姿。他的头像林克,胳膊和腿像尼都萨满,而他那宽厚的胸脯,无疑就是拉吉达的了。这三个离开我的亲人,在那个瞬间组合在一起,向我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男人的风貌。接着,我又在这个男人周围画了八只驯鹿,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一只,其次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一只,它们就像八颗星星一样,环绕着中间的那个男人。自从拉吉达离开我后,我的心底不再洋溢着那股令人滋润的柔情,很奇怪,当我在岩石上画完画后,心底又泛滥起温暖的春水了,好像那颜料已经渗入了我贫血的心脏,使它又获得了生机和力量。这样的心脏无疑就是一朵花苞,会再开出花朵来的。那年秋天,妮浩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孩,她给她取名为交库托坎,也就是百合花的意思。冬猎开始的时候,男人们又被召集到东大营受训去了。回来时,伊万没有回来。原来,有一天列队走步的时候,坤德老是出错,让他向东转,他却朝西转,而且老是出列。铃木秀男气坏了,他让坤德站在训练场的中央,放出狼狗撕咬他。那条狼狗三下两下就扑倒了坤德,将坤德的脸和胳膊抓出一道道伤痕。先前伊万跟大家一样,只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突发的情景,后来是在一旁观看这幕情景的铃木秀男所发出的笑声激起了他的愤怒,伊万飞奔过去,用右手揪住狼狗的尾巴,把它当成绳索,紧紧攥在手中,然后一圈接着一圈地把狼狗悠了起来。只听狼狗嗷嗷惨叫着,它的尾巴很快就与身体脱离了。这条失去了尾巴的狼狗疯了似的朝伊万猛扑过来,伊万眼疾手快地把它按在自己的裤裆下,伸出脚狠狠地踏它,只三五脚的样子,它就不能动弹了。伊万的脚与手一样,力大无穷。铃木秀男惊呆了,他怔怔地看着伊万把一条活生生的狼狗在瞬息之间变成一只死老鼠,他的额头沁出了汗珠。当伊万提着那条狗尾巴,一步步地走向铃木秀男,把它撇到他怀里时;铃木秀男这才反应过来,他咆哮着,唤来两个士兵,把伊万架走,关进营房西侧的牢房。那个晚上,牢房里传来阵阵皮鞭声,可人们却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着,不发出一丝呻吟。就在那个夜晚,伊万逃跑了。牢房铁门紧锁,窗户竖着铁条,可伊万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两个日本士兵带着狼狗去山中追捕伊万,然而连个影子都没寻到。达西讲述伊万的遭遇时,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着头,很愧疚的样子。依芙琳先是瞟着眼睛看着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说,你连日本人的狼狗都对付不了,算什么男人!坤德依旧低着头,什么也没有辩驳,只听火塘发出扑簌扑簌的声响,看来是他的泪水滑坠到火上了。伊万走了,我们就推举鲁尼为族长。那个冬天,我们猎到了三头熊。妮浩在为熊做风葬仪式的时候,总爱唱一首祭熊的歌。这首歌从那以后就流传在我们的氏族。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乌鸦我们把你的眼睛,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有删改)【注】“我”,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林克,“我”的父亲,雨季外出时遭雷击而死。尼都萨满,“我”父亲的哥哥,乌力勒的族长。拉吉达,“我”的丈夫。妮浩,“我”的弟弟鲁尼的媳妇。依芙琳,“我”的姑姑。坤德,“我”的姑夫。伊万:铁匠,个矮。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介绍了“我”的岩画创作缘起,表明了“我”的创作和生活的关系,“我”以感伤的情绪回忆了这段生活。B.作者画岩画时,将逝去的亲人形象融入画中,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透露出内心的孤独和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C.坤德的泪水滑坠到火上这一细节描写,主要体现了他对伊万的感激,也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化,可看出他内心的煎熬和自责。D.妮浩所唱的祭熊的歌中,“熊祖母”“虔诚”有着对熊的感恩、虔敬,这体现了鄂温克人的民族信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90岁老人“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又营造出怀旧氛围,透露出沧桑感。B.小说中喻体多是自然现象或景物,语言富有意蕴,如“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预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美好前景。C.伊万怒杀狼狗一段,通过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把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勇敢无畏、强大有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D.小说语言简洁传神、细腻逼真,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且富有民族特色,和沈从文的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小说《边城》有相似之处。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画横线句子的作用。9.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准备拍摄视频,需要根据文中伊万被关进牢房后的内容拟写脚本。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表格。画面内容(每个画面不超过15个字)音乐特点视频解说(每个画面不超过50个字)画面一画面二【答案】6.C7.B8.①丰富文章内容。画线句子追述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拉长了文本的时间线,赞美了鄂温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长久,丰富了内容。②引出下文。画线句子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环境特点,转入介绍生活在那里的人,由此引出下文“我”创作岩画和对亲人的回忆。9.画面一①内容:伊万遭受毒打。②音乐特点:低沉,悲缓。③视频解说:“啪!……”清脆的皮鞭声接连响起,伊万咬紧牙关,一声呻吟也没有,他用沉默维持着一个鄂温克汉子的自尊。画面二①内容:伊万掰断铁窗成功逃跑。②音乐特点:紧迫,快节奏。③视频解说:伊万站在牢房窗口,机警地观察了一下周围动静,双手用力生生掰断了铁窗,接着他轻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主要体现了他对伊万的感激”错,结合“达西讲述伊万的遭遇时,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着头,很愧疚的样子。依芙琳先是瞟着眼睛看着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说,你连日本人的狼狗都对付不了,算什么男人!”理解,坤德的泪水滑坠到火上这一细节,是他内心的痛苦的外化,主要体现了坤德对伊万为救自己反被抓的自责,以及亲人鄙视他时内心的煎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预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美好前景”错,“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暗示着“我”在亲人被害失去的心在绘画时又获得了生机和力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画线句子说“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追述阿娘尼河畔历史悠久的岩石画,拉长了文本的时间线,赞美了鄂温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长久,画线句子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2)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贝尔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在河畔已经风化了的岩石上”句,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环境特点;“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句,转入介绍生活在那里的人;联系下文“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留下了许多处岩画”“我第一次画岩画,是在伊马其河畔的岩石边……我画的第一个图形……这三个离开我的亲人……接着,我又在这个男人周围画了八只驯鹿……”可知,画线句引出下文“我”创作岩画和对亲人的回忆。考生若答“通过描述岩画的色彩和内容,吸引读者对岩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读者兴趣”“增强作品人文色彩”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在拟写脚本时,画面内容和视频解说可根据文中相关内容概括,音乐要和人物、情节吻合。画面一,根据“牢房里传来阵阵皮鞭声,可人们却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着,不发出一丝呻吟”概括内容为:伊万遭受毒打。此时播放的音乐应是低沉,悲缓的,抒发对伊万受刑的同情和心疼和对日本兵毒打伊万的愤懑。此时的视频解说应结合“阵阵皮鞭声”“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不发出一丝呻吟”写成:“啪!……”清脆的皮鞭声接连响起,伊万咬紧牙关,一声呻吟也没有,他用沉默维持着一个鄂温克汉子的自尊。画面二,根据“伊万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两个日本士兵带着狼狗去山中追捕伊万,然而连个影子都没寻到”概括内容为:伊万掰断铁窗成功逃跑。此时播放的音乐应是紧迫的,快节奏的,这样与伊万掰断铁窗时的紧张相吻合。此时视频解说应抓住“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来写,可以先写他站在牢房窗口,机警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动静,然后再写伊万双手用力生生掰断了铁窗,最后根据“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写伊万轻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享国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①矣。老子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而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摘编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材料二: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②。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曩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见其老幼,奉归勿伤。”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摘编自《司马穰苴兵法·仁本》)【注】①尚:久。②正:政治。③春蒐秋狝:蒐、狝,打猎。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火药[A]机械之窍[B]其先凿[C]自西番[D]与南裔[E]而后乃及[F]于中国[G]变幻百出而[H]日盛月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人,指“中和仁爱”,与《过秦论》“才能不及中人”中的“中人”词义不同。B.凶,灾荒,收成坏,与《齐桓晋文之事》“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词义相同。C.鼓,击鼓进攻,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鼓”词义不同。D.田,土地,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田”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帝作为有道明君,在位五十年,有苗部落还是不愿意接受他的统治,仍旧需要使用武力来征服。B.宋应星认为把发展兵器当作第一要义是不正确的,但他认为兵器研制还是要进行,不能停止发展。C.古代明君贤王,既制定礼乐法度教化百姓,也设置刑法惩罚罪人,还举兵讨伐道德败坏的诸侯。D.两则材料都对战争有所论述,认为战争是有必要的,但老子认为,兵器乃不祥之物,不能发动战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曩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2)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14.出于爱民的考虑,哪些情况下不能发动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D12.D13.(1)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用来表示礼让。(2)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来臣服,诉讼和战争都没有了,这就是圣明君主的治理。14.①农耕时节与疾病流行时节②别国遭遇国丧和灾荒时③严寒酷暑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用火药制造枪炮的技巧,最早由西番和南裔开创,而后传到中国,变化百出而且日新月异。“火药机械之窍”为定中短语,中心词是“窍”,作句子的主语,“窍”后断开;“其先凿自西番”为状语后置句,“自西番与南裔”为后置状语,其后断开;“而后乃及于中国”中,“于中国”作状语,引出地点,其后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中人,中和仁爱,句意:而不是出于中和与仁爱;中人,一般人,句意:才能比不上一般人。B.凶,灾荒,收成坏,句意: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凶,灾荒,收成坏,句意:欠收之年免于被饿死。C.鼓,击鼓进攻,句意: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鼓,敲鼓,句意:敲起钟鼓来取悦她。D.田,打猎,句意:不准打猎;田,田地,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二者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D.“不能发动战争”错误,由“佳兵者,不详之器”可知,文中只涉及老子对兵器的态度,“不能发动战争”于文无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曩者”,过去,以前;“奔”,动词作名词,逃跑的敌人;“纵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三舍”,九十里;“是”,代词,这。(2)“说”,通“悦”;“海外”,外国;“服”,臣服;“狱”,诉讼,案件;“弭”,平息、停止;“寝”,止息;平息;“圣德之治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前提是“出于爱民的考虑”,筛选信息是“哪些情况下不能发动战争”,据此找到关键句: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由“不违时,不历民病”可以概括出“在农耕时节和民间发生疾病的时候”不能发动战争。由“不加丧,不因凶”可以概括出“在其它国家遭遇丧事和欠收的时候”不能发动战争。由“冬夏不兴师”可以概括出“冬夏两季”不能发动战争,因为天气严寒酷暑。参考译文:材料一:译文: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而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老子说:“好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大概老子的话是说对待兵器要慎重啊。用火药制造枪炮的技巧,最早由西番和南裔开创,而后传到中国,变化百出而且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从事战争的人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难道这种想法正确吗?虽然这样,即便人类有着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怎能到此为止呢?材料二:译文: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正义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这就叫做政治。政治达不到目的时,就要使用权势。权势总是出于战争,而不是出于中和与仁爱。因而,杀掉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即使天下已经平定,全国欢腾,每年春秋两季还是要用打猎来进行军事演习,各国诸侯也要在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准备。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用来表示礼让。不杀尽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它的伤病人员,这是用来表示仁爱。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用来表示诚信。从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任用贤德的人,设官分职,并且分封诸侯,区分等级,按照爵位高低给以不同的俸禄。这样,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来臣服,诉讼和战争都没有了,这就是圣明君主的治理。其次,贤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置五刑来治理国家,发动战争讨伐不义。亲自巡视各诸侯的领地,访察地方,对那些玩忽命令、触犯法纪、败坏道德、逆天行事和迫害功臣的国君,便通令各国诸侯,公布他的罪行。冢宰和百官向军队宣布命令说:“进入该国的地区,不准亵渎神位,不准打猎,不准破坏水利工程,不准烧毁房屋建筑,见到老人和儿童,要护送他们回家,不准伤害。”惩办了首恶后,天子和诸侯们还要帮助整顿好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另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①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②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的最初几年。②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前者凄清冷落,后者狭小静寂,渲染了氛围。B.炉火映照在头上的凤钗上,凤钗显得更加明亮,词人观察敏锐,抓住了细节。C.“催”字富有表现力,号角声似乎催促着曙色的到来,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D.凄冷的西风留着旧年的寒意,春意迟迟不到,缺少花信,此处和上阕的雪呼应。16.在李清照的《菩萨蛮》和《声声慢》两首词中,季节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本词写早春之际,春寒料峭,百花不发。这里不仅指景色,暗喻南渡以后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一年尹始,在寒凝大地的氛围中,作者联想到国事和自身遭遇,心情格外沉重。②《声声慢》写晚秋时节,秋风带来寒意,吹落黄花;秋雁触发乡情;秋雨更填凄凉。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错误,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从“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中可以看出,本词是写早春:春寒料峭,百花不发。结合注释①可知,“不发”的不仅仅是“花”,还有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寒”的不仅是早春的天气,更有词人内心因国事和自身遭遇带来的悲凉。通过“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可知,《声声慢》写的是晚秋时节:秋风带寒,黄花凋零,北雁南归,秋雨填凉。诗人借景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虽一年才可一聚,但其美好却胜过诸多长相厮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语”近人——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地俨然成了众生踏春游乐的好去处。只见有的幼童正在草地上兴致勃勃地翻滚着身体,自娱自乐;有的孩童在草地上互相追逐打闹,玩得A;有的少年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踢着足球,不顾满头大汗。也有不少游客席地而坐,安静地休憩。更有部分游客自带折叠帐篷,将帐篷支撑开来,安放在草地一隅,人躲进帐篷里,逍遥自在,享受着独处的妙处。在草地上放风筝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就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抬眼望去,①二十余个风筝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分别被一线相牵,或大或小,忽左忽右,在空中恣意飞舞②。这些风筝有巨龙形状的,有骏马形状的,也有蝴蝶形状的,③形态各异,B,色泽也各有不同④。相传正月里放风筝,可以将不好的运气放飞。放风筝还起到了怡情、养身、锻炼等多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它就是一项让人C的娱乐活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老师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很可以读一读。B.不会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C.他这件事办得还可以,你不要再批评他了。D.这里就像火炉一样,一到夏天,就热得可以。20.“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不亦乐乎B不一而足C乐此不疲19.B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此处指儿童玩得高兴,可填“不亦乐乎”。不亦乐乎:指事物发挥到极致,有彻底、尽兴的意思。B此处和后文“色泽也各有不同”并列使用,指风筝种类很多,列举不完,可填“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C此处说风筝自古以来就让人喜爱,可填“乐此不疲”。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与文中的“可以”都是动词,表示能够。A.动词,表示值得。C.形容词,不坏,过得去。D.形容词,厉害。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赤橙黄绿青蓝紫”强调的是色彩的多样,与④处“色泽也各有不同”联系紧密。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21.感叹号连用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处连用两个感叹号传达出的情感。22.文中画波浪线处“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如果改为“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答案】21.连用两个感叹号展现了阿Q对未庄的人们“只拿他玩笑”等行为的强烈不满,传达出了阿Q内心的愤怒,凸现了阿Q的性格特征。22.①“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运用了反复手法,凸显了阿Q处境艰难、生活中别无选择的状况;②“割麦、舂米、撑船”无法传达这种意味,只是表明了阿Q的短工身份。【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体会其感情的能力。这两个感叹号是阿Q在未庄的人们拿他开玩笑的时候阿Q反驳的话语里的标点,根据前文介绍的背景“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可知,两个感叹号连用展现了阿Q对未庄的人们“只拿他玩笑”等行为的强烈不满,这两句话“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传达出了阿Q内心的愤怒,再加上感叹号增强了情感表达,更能凸现阿Q盲目自尊自大的性格特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运用了反复手法,凸显了阿Q生活的无奈,别人让干什么只能干什么,干活不能自己做主,突出了他处境艰难、生活中别无选择的状况;②改句“割麦、舂米、撑船”只是简单的叙述,无法传达这种别无选择的意味,只是表明了阿Q的短工身份,对阿Q干活身不由己的效果表达不强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春节档热播电影《飞驰人生2》里有一句台词:“我努力过无数次了、我很清楚真正的机会只有那么一两次。”但是,也有人说:“幸运每月都会来临,想哪天开始,哪天就是好日子。”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题提供了两种关于“机遇”的不同观点,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作为高三学生的身份,谈谈对这两种观点的感受和思考。在审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种观点的核心意思:第一种强调机遇的稀缺性和珍贵性,认为真正的机会并不多;第二种则持乐观态度,认为幸运时常降临,只要有心,每天都是好日子。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认同第一种观点,强调把握机遇的重要性,以及为此需要做的准备和努力;认同第二种观点,论述积极心态对于发现和创造机遇的作用;综合两种观点,辩证地看待机遇的稀缺性与普遍性,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写作时,如认可第一种观点,可以写珍惜机遇,把握人生。此立意强调机遇的稀缺性和珍贵性,认为真正的机会并不多,需要我们去珍惜和把握。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应该认识到当前阶段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机遇来临时能够牢牢抓住。同时,也要学会在平凡中创造机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认可第二种观点,可写积极心态,创造机遇。此立意主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认为幸运时常降临,只要有心,每天都是好日子。这种乐观的态度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前,积极寻找和创造机遇。作为高三学生,应该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报,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如认可第三种观点,即二者结合,可写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辩证看待。此立意认为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它们。一方面,机遇的来临往往伴随着挑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和克服;另一方面,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够发现新的可能性和机会。因此,作为高三学生,我们既要珍惜和把握机遇,也要勇于面对和战胜挑战,以此来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等等。立意:1.珍惜机遇,把握机会。2.创造机遇,幸运降临。3.有机遇要抓住,没有机遇要创造。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在“追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红、橙、黄、绿、蓝、靛、紫,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彩虹是由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坚强基石。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1800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后来,人们把这部分看不到但是能测到热量的光,叫做红外辐射。如今,红外辐射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身边检测体温的设备,大多是通过检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测温。电磁波也是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有人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流,也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从无线电波到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都是同一本性的电磁波。分成7种颜色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波长从400纳米到780纳米的很窄的一段电磁波。根据光的电磁波理论,人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并最终发明了无线电报。时至今日,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电话通信、无线网络基础设施,都依托这一理论而来。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即光的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对“光是什么”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借助这一理论,科学家从“波”的角度分析电子,找到了电子的波长与其质量和运动动量的关系,进而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经过近百年努力,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高达1埃(0.1纳米)量级,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成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不可缺少的利器。当今科学最前沿的光量子通信,也是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身处信息社会,光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半导体器件已经成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设备的基础元件,在各种各样的半导体器件里,都有与光有关的部分。自从人们发现了光的折射反射、波粒二象性后,固体光谱为半导体发展打开一扇大门。没有固体光谱,就无法制造出晶体管,先进集成电路就无从谈起。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工艺,随着器件尺寸、结构、功耗等需求的提升,半导体制造需要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当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用到了极紫外光(EUV)。生活中,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已经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必备要素;而各类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则给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装上了“眼睛”。可以说,与光有关的新技术,既为尖端科技作出了贡献,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光的作用已经开发殆尽了吗?远远没有。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还有许多光的问题尚无答案,还有新的利用方式有待开掘。光化学、光生物学方面,就有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如果科学家能最终解开这一谜团,那么真正的“人造食物”就能产生,将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提供新的答案。还有一些科学前沿问题,比如光的“克星”——宇宙黑洞。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比较近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经过广泛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将其拍成照片。这是人类认识黑洞的第一步,关于光与黑洞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远古时候,火把的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获取光的新知、开发光的新用,有待更多“追光者”一同努力,让光的科技应用更好照亮人类生活。(摘编自沈学础《点亮前沿科技的“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热痕”在文中是指赫歇尔在研究太阳光谱热效应时发现的看不到但却能测到热效应的光。B.“眼睛”在文中是指在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上安装的具备探测识别功能的半导体红外探测器。C.“人造食物”中的“人造”指解开植物光合作用的谜团后,不经过植物光合作用而生产食物的过程。D.“克星”在文中是指和地球相距遥远、能够吞噬光、让进入其中的光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宇宙黑洞。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形成彩虹:太阳光照射到红花绿叶、青山绿水身上,通过反射,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B.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分光后形成的图案,该图案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其顺次排列,科学家用以记录可见光范围。C.光是微小的粒子流或是一种波的观点相对于后来的认知尽管不全面,但都是人类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有价值的观点。D.不管是依托电磁波理论实现的无线电通信,还是利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的光量子通信,都离不开科学家对光的认识的进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人类对光的认识就会停留在一个粗浅的阶段,认为光只是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B.人的身体会产生红外辐射,且红外辐射的强弱会因体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红外辐射的方法来测量人体温度。C.随着社会发展,光刻技术对光的波长提出了越来越短的要求,极紫外光具有波长最短的特点,所以能用于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D.自动驾驶技术得以实现,是因为具有极快反应速度的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使用实现了光学避障,使汽车在行驶时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4.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家们“追光”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请简要概括。【答案】1.A2.B3.B4.①紧扣“光是什么”的话题,不蔓不枝。②以时间先后为序,脉络清晰。③科学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联系紧密。④聚焦问题,着眼未来,激发探究精神。5.①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②培养观察能力,重视身边事物带来的科学灵感。③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科学认知能力。④学以致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创新发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看不到但却能测到热效应的光”错误。由原文“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可知,“黑热痕”不是光,而是红光外面看不到但却受到红外辐射而温度升高的区域。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该图案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其顺次排列,科学家用以记录可见光范围”错误。由原文“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可知,原文信息是科学家记录了光谱图,而这个光谱图是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如果……就……”条件关系不成立。没有牛顿的突破,也可能会有其他人的发现,推动人类对光的认知的发展。C.“波长最短”错误。由原文“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工艺,随着器件尺寸、结构、功耗等需求的提升,半导体制造需要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当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用到了极紫外光(EUV)”可知,极紫外光的波长很短,但是得不出“波长最短”的结论。D.“……是因为……”错误。由原文“生活中,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已经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必备要素”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是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果,并非只是因为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的使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上的特色的把握能力。文章开篇提出了“光是什么”这一话题,又说到记录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肉眼看不到的荣外辐射。然后又说到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电磁波,接着又说到人类对“光是什么”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即即光的波粒二象性。接着又说到光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最后说到和光又关的一些前沿问题。所以,整篇文章紧扣“光是什么”的话题,不蔓不枝。本文是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叙述的,如先写到可见光的光谱图,然后又写到1800年发现的肉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接着又写到电磁波理论的被发现,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最后又写到深处信息社会,与光有关的新技术的应用。所以,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脉络清晰。本文在叙述“光是什么”的时候,解释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如光谱图、黑热痕、红外辐射等等,同时又说到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各种各样的半导体器件里,都有与光有关的部分;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各类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则给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装上了“眼睛”。所以,本文科学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联系紧密。文章不仅说到“光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的发展以及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文章的结尾更是聚焦一些科学前沿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所以本文聚焦问题,着眼未来,激发探究精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可知,要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由原文“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可知,要培养观察能力,重视身边事物带来的科学灵感。由原文“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比较近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可知,要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科学认知能力。由原文“借助这一理论,科学家从‘波’角度分析电子,找到了电子的波长与其质量和运动动量的关系,进而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可知,要学以致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创新发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迟子建这年的秋天,我开始在岩石上画画了。如果不是因为伊万打铁,如果不是因为打铁场地的泥土跟铁一样经过了冶炼,变得艳丽细腻起来,我就不会动了要把它当颜料的念头。你们现在都知道贝尔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在河畔已经风化了的岩石上,呈现的是一片血色的岩画。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我画岩画的时候,阿娘尼岩画还没被发现,虽然它早在我之前就存在了。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留下了许多处岩画,如今,知道岩画的人,也就只有我了。也许它们已经被岁月的风尘和雨水洗刷得消失了踪影,那些线条就像花瓣一样,凋零在山谷中。我把伊万打铁后遗留下的泥土搓成条,一条条地摆在希楞柱里,待它们阴干了,用它们做画棒。我第一次画岩画,是在伊马其河畔的岩石边。那是一片青色的岩石,所以赭红的线条一落到上面,就像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我没有想到,我画的第一个图形,就是一个男人的身姿。他的头像林克,胳膊和腿像尼都萨满,而他那宽厚的胸脯,无疑就是拉吉达的了。这三个离开我的亲人,在那个瞬间组合在一起,向我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男人的风貌。接着,我又在这个男人周围画了八只驯鹿,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一只,其次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一只,它们就像八颗星星一样,环绕着中间的那个男人。自从拉吉达离开我后,我的心底不再洋溢着那股令人滋润的柔情,很奇怪,当我在岩石上画完画后,心底又泛滥起温暖的春水了,好像那颜料已经渗入了我贫血的心脏,使它又获得了生机和力量。这样的心脏无疑就是一朵花苞,会再开出花朵来的。那年秋天,妮浩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孩,她给她取名为交库托坎,也就是百合花的意思。冬猎开始的时候,男人们又被召集到东大营受训去了。回来时,伊万没有回来。原来,有一天列队走步的时候,坤德老是出错,让他向东转,他却朝西转,而且老是出列。铃木秀男气坏了,他让坤德站在训练场的中央,放出狼狗撕咬他。那条狼狗三下两下就扑倒了坤德,将坤德的脸和胳膊抓出一道道伤痕。先前伊万跟大家一样,只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突发的情景,后来是在一旁观看这幕情景的铃木秀男所发出的笑声激起了他的愤怒,伊万飞奔过去,用右手揪住狼狗的尾巴,把它当成绳索,紧紧攥在手中,然后一圈接着一圈地把狼狗悠了起来。只听狼狗嗷嗷惨叫着,它的尾巴很快就与身体脱离了。这条失去了尾巴的狼狗疯了似的朝伊万猛扑过来,伊万眼疾手快地把它按在自己的裤裆下,伸出脚狠狠地踏它,只三五脚的样子,它就不能动弹了。伊万的脚与手一样,力大无穷。铃木秀男惊呆了,他怔怔地看着伊万把一条活生生的狼狗在瞬息之间变成一只死老鼠,他的额头沁出了汗珠。当伊万提着那条狗尾巴,一步步地走向铃木秀男,把它撇到他怀里时;铃木秀男这才反应过来,他咆哮着,唤来两个士兵,把伊万架走,关进营房西侧的牢房。那个晚上,牢房里传来阵阵皮鞭声,可人们却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着,不发出一丝呻吟。就在那个夜晚,伊万逃跑了。牢房铁门紧锁,窗户竖着铁条,可伊万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两个日本士兵带着狼狗去山中追捕伊万,然而连个影子都没寻到。达西讲述伊万的遭遇时,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着头,很愧疚的样子。依芙琳先是瞟着眼睛看着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说,你连日本人的狼狗都对付不了,算什么男人!坤德依旧低着头,什么也没有辩驳,只听火塘发出扑簌扑簌的声响,看来是他的泪水滑坠到火上了。伊万走了,我们就推举鲁尼为族长。那个冬天,我们猎到了三头熊。妮浩在为熊做风葬仪式的时候,总爱唱一首祭熊的歌。这首歌从那以后就流传在我们的氏族。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乌鸦我们把你的眼睛,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有删改)【注】“我”,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林克,“我”的父亲,雨季外出时遭雷击而死。尼都萨满,“我”父亲的哥哥,乌力勒的族长。拉吉达,“我”的丈夫。妮浩,“我”的弟弟鲁尼的媳妇。依芙琳,“我”的姑姑。坤德,“我”的姑夫。伊万:铁匠,个矮。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介绍了“我”的岩画创作缘起,表明了“我”的创作和生活的关系,“我”以感伤的情绪回忆了这段生活。B.作者画岩画时,将逝去的亲人形象融入画中,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透露出内心的孤独和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C.坤德的泪水滑坠到火上这一细节描写,主要体现了他对伊万的感激,也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化,可看出他内心的煎熬和自责。D.妮浩所唱的祭熊的歌中,“熊祖母”“虔诚”有着对熊的感恩、虔敬,这体现了鄂温克人的民族信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90岁老人“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又营造出怀旧氛围,透露出沧桑感。B.小说中喻体多是自然现象或景物,语言富有意蕴,如“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预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美好前景。C.伊万怒杀狼狗一段,通过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把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勇敢无畏、强大有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D.小说语言简洁传神、细腻逼真,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且富有民族特色,和沈从文的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小说《边城》有相似之处。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画横线句子的作用。9.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准备拍摄视频,需要根据文中伊万被关进牢房后的内容拟写脚本。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表格。画面内容(每个画面不超过15个字)音乐特点视频解说(每个画面不超过50个字)画面一画面二【答案】6.C7.B8.①丰富文章内容。画线句子追述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拉长了文本的时间线,赞美了鄂温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长久,丰富了内容。②引出下文。画线句子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环境特点,转入介绍生活在那里的人,由此引出下文“我”创作岩画和对亲人的回忆。9.画面一①内容:伊万遭受毒打。②音乐特点:低沉,悲缓。③视频解说:“啪!……”清脆的皮鞭声接连响起,伊万咬紧牙关,一声呻吟也没有,他用沉默维持着一个鄂温克汉子的自尊。画面二①内容:伊万掰断铁窗成功逃跑。②音乐特点:紧迫,快节奏。③视频解说:伊万站在牢房窗口,机警地观察了一下周围动静,双手用力生生掰断了铁窗,接着他轻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主要体现了他对伊万的感激”错,结合“达西讲述伊万的遭遇时,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着头,很愧疚的样子。依芙琳先是瞟着眼睛看着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说,你连日本人的狼狗都对付不了,算什么男人!”理解,坤德的泪水滑坠到火上这一细节,是他内心的痛苦的外化,主要体现了坤德对伊万为救自己反被抓的自责,以及亲人鄙视他时内心的煎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预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美好前景”错,“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暗示着“我”在亲人被害失去的心在绘画时又获得了生机和力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画线句子说“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追述阿娘尼河畔历史悠久的岩石画,拉长了文本的时间线,赞美了鄂温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长久,画线句子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2)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贝尔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岩石画,在河畔已经风化了的岩石上”句,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环境特点;“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句,转入介绍生活在那里的人;联系下文“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留下了许多处岩画”“我第一次画岩画,是在伊马其河畔的岩石边……我画的第一个图形……这三个离开我的亲人……接着,我又在这个男人周围画了八只驯鹿……”可知,画线句引出下文“我”创作岩画和对亲人的回忆。考生若答“通过描述岩画的色彩和内容,吸引读者对岩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读者兴趣”“增强作品人文色彩”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在拟写脚本时,画面内容和视频解说可根据文中相关内容概括,音乐要和人物、情节吻合。画面一,根据“牢房里传来阵阵皮鞭声,可人们却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着,不发出一丝呻吟”概括内容为:伊万遭受毒打。此时播放的音乐应是低沉,悲缓的,抒发对伊万受刑的同情和心疼和对日本兵毒打伊万的愤懑。此时的视频解说应结合“阵阵皮鞭声”“听不到伊万的呼叫”“不发出一丝呻吟”写成:“啪!……”清脆的皮鞭声接连响起,伊万咬紧牙关,一声呻吟也没有,他用沉默维持着一个鄂温克汉子的自尊。画面二,根据“伊万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两个日本士兵带着狼狗去山中追捕伊万,然而连个影子都没寻到”概括内容为:伊万掰断铁窗成功逃跑。此时播放的音乐应是紧迫的,快节奏的,这样与伊万掰断铁窗时的紧张相吻合。此时视频解说应抓住“用他那双打铁的手掰断了铁条”来写,可以先写他站在牢房窗口,机警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动静,然后再写伊万双手用力生生掰断了铁窗,最后根据“像一只出笼的鸟一样,轻松地逃离了东大营”写伊万轻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享国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①矣。老子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而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摘编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材料二: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②。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曩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见其老幼,奉归勿伤。”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摘编自《司马穰苴兵法·仁本》)【注】①尚:久。②正:政治。③春蒐秋狝:蒐、狝,打猎。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火药[A]机械之窍[B]其先凿[C]自西番[D]与南裔[E]而后乃及[F]于中国[G]变幻百出而[H]日盛月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人,指“中和仁爱”,与《过秦论》“才能不及中人”中的“中人”词义不同。B.凶,灾荒,收成坏,与《齐桓晋文之事》“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词义相同。C.鼓,击鼓进攻,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鼓”词义不同。D.田,土地,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田”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帝作为有道明君,在位五十年,有苗部落还是不愿意接受他的统治,仍旧需要使用武力来征服。B.宋应星认为把发展兵器当作第一要义是不正确的,但他认为兵器研制还是要进行,不能停止发展。C.古代明君贤王,既制定礼乐法度教化百姓,也设置刑法惩罚罪人,还举兵讨伐道德败坏的诸侯。D.两则材料都对战争有所论述,认为战争是有必要的,但老子认为,兵器乃不祥之物,不能发动战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曩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2)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14.出于爱民的考虑,哪些情况下不能发动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D12.D13.(1)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用来表示礼让。(2)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来臣服,诉讼和战争都没有了,这就是圣明君主的治理。14.①农耕时节与疾病流行时节②别国遭遇国丧和灾荒时③严寒酷暑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用火药制造枪炮的技巧,最早由西番和南裔开创,而后传到中国,变化百出而且日新月异。“火药机械之窍”为定中短语,中心词是“窍”,作句子的主语,“窍”后断开;“其先凿自西番”为状语后置句,“自西番与南裔”为后置状语,其后断开;“而后乃及于中国”中,“于中国”作状语,引出地点,其后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中人,中和仁爱,句意:而不是出于中和与仁爱;中人,一般人,句意:才能比不上一般人。B.凶,灾荒,收成坏,句意: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凶,灾荒,收成坏,句意:欠收之年免于被饿死。C.鼓,击鼓进攻,句意: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鼓,敲鼓,句意:敲起钟鼓来取悦她。D.田,打猎,句意:不准打猎;田,田地,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二者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D.“不能发动战争”错误,由“佳兵者,不详之器”可知,文中只涉及老子对兵器的态度,“不能发动战争”于文无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曩者”,过去,以前;“奔”,动词作名词,逃跑的敌人;“纵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三舍”,九十里;“是”,代词,这。(2)“说”,通“悦”;“海外”,外国;“服”,臣服;“狱”,诉讼,案件;“弭”,平息、停止;“寝”,止息;平息;“圣德之治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前提是“出于爱民的考虑”,筛选信息是“哪些情况下不能发动战争”,据此找到关键句: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由“不违时,不历民病”可以概括出“在农耕时节和民间发生疾病的时候”不能发动战争。由“不加丧,不因凶”可以概括出“在其它国家遭遇丧事和欠收的时候”不能发动战争。由“冬夏不兴师”可以概括出“冬夏两季”不能发动战争,因为天气严寒酷暑。参考译文:材料一:译文: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而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老子说:“好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大概老子的话是说对待兵器要慎重啊。用火药制造枪炮的技巧,最早由西番和南裔开创,而后传到中国,变化百出而且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从事战争的人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难道这种想法正确吗?虽然这样,即便人类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