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随着罗马衰亡而进入了黑暗时代,亚洲则成为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外交事务》(ForeignAffairs)

中世纪的世界史,就是亚洲的历史。——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务一:探究西亚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任务二:了解南亚和东亚各国的社会状况及特点。复习目录CONTENTS二、多种宗教的南亚12一、政教合一的西亚(一)沟通东西文明的使者:阿拉伯帝国(二)东西文明的桥梁:奥斯曼帝国(一)笈多帝国(二)德里苏丹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2(一)古代日本(二)古代朝鲜【伊斯兰教】概况: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回教等。伊斯兰原意:“顺从”“和平”信奉者: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基本信仰:信安拉、信他的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六个方面(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1、建立过程一、政教合一的西亚632年8世纪中期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622年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1、建立过程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之间是什么关系?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一、政教合一的西亚(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2、帝国统治(1)政治:①君主专制: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强化地方管理③政教合一:哈里发即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首领庞大的帝国如何治理?一、政教合一的西亚哈里发源于阿拉伯语“继承”一词的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2、帝国统治(2)经济一、政教合一的西亚东亚西欧北非桥梁纵横七海的阿拉伯三角帆船一、政教合一的西亚【学思之窗】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结合教材P23地图,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4分)从贸易范围来看:贸易范围广泛,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从贩卖商品来看:商品种类繁多,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2、帝国统治(3)文化:一、政教合一的西亚A.文学①在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②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都来自这部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2、帝国统治(3)文化:一、政教合一的西亚B.科学①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③伊本·西那:《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④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各领域成就斐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影响深远总结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2、帝国统治(3)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将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到西方,推动西方社会转型一、政教合一的西亚造纸术:杜环在游历撒马尔罕时,看到来自唐朝怛罗斯战役的战俘,开设了造纸作坊,造纸术因而传到了大马士革、开罗等城市。火药:早在八、九世纪时,硝也和医药、炼丹术一起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2、帝国统治(3)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阿拉伯人为何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一、政教合一的西亚材料一:帝国的庞大规模,它同欧亚大陆各地区的实际联系,它从几大文明中心获得的极为丰富的遗产,都大大有助于伊斯兰教科学的真实成就。例如,以“智慧之城”自誉的巴格达,就拥有一批翻译,一个图书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学校。那里的学者们翻译、研究了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以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十分热心扶植科学文化事业。曾派著名学者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将这些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以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酬劳翻译者。他还在巴格达创建了规模宏伟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馆,把从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收藏在这里。智慧馆集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既是科学研究所,也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据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册)整理帝国疆域辽阔、交通发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区域内诸多古文明遗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学者的勤奋研究……(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1、帝国建立一、政教合一的西亚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2、帝国统治对比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政治经济文化哈里发政治、军事、宗教领袖苏丹政治、军事、宗教领袖疆域辽阔、政教合一、君主专制工商业、海外贸易发达信封伊斯兰教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一、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演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2、帝国统治奥斯卡帝国垄断东西方之间传统商路西方国家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线新航路开辟的到来

旧商路沿线国家采取外交、军事等措施积极应对新航路的挑战,努力维护旧商路上的贸易和国家利益。正是由于旧商路沿线国家的努力以及葡萄牙的衰弱,旧商路于16世纪中期又重新复兴和繁荣起来,并与新航路并存、竞争,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奥斯曼帝国经济的繁荣。一、政教合一的西亚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二、多种宗教的南亚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特殊的地形地貌,多山脉、高原、河流,易造成割据历史上的印度和中国不同,经常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二、多种宗教的南亚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笈多帝国(320-540年,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二、多种宗教的南亚笈多帝国(4-6C)德里苏丹国(1206-1526)统治区域北印度北印度政治统治宗教文明类型婆罗门教——印度教

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大部分地区仍由藩王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政教合一;地方划分为行省。伊斯兰教

印度文明的继承者阿拉伯文明的延续者多种宗教文化并存二、多种宗教的南亚印度文化发展1.宗教与制度①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推行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②佛教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③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吸收多种教义,崇拜三相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保护之神湿婆——毁灭之神二、多种宗教的南亚印度教三相神:三大主神的合体,梵天象征创造,湿婆象征毁灭,而毗湿奴则是这两种相对立的准则的平衡者。印度教强化了种姓制度,打破了婆罗门的垄断特权,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当今印度教的信众超过11亿,是印度第一大宗教。二、多种宗教的南亚文学艺术数学文字诗集“四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印章文字(哈拉帕文明)印章文字(选必三)印度文化发展(一)古代日本

-早期文明(前300-592年)-飞鸟时代(592-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平安时代(794-1185年)-幕府统治(1206-1526年)-镰仓时代(1185-1333年)-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1336-1573年)

-安山桃土时代

-江户时代(1609-1867年)

-明治时代(1868-1912年)

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一)古代日本1、大化革新,中央集权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斯塔阿诺斯《全球通史》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日本隋唐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二官八省制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国、郡、里郡县制选官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科举制经济土地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均田法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租庸调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古代日本

2、幕府统治

(1)幕府政治(12C末-1867)

①背景: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经济: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政治:中央集权开始瓦解形成庄园保护财产,蓄养打手脱离生产,专侍武职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中央集权衰落,幕府政治的形成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一)古代日本2、幕府统治

(1)幕府政治(12C末-1867)①背景: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社会:武士集团壮大“幕府”:原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后来日本武士的首领将军控制中央政权,又把将军为首的政权称为幕府。源赖朝镰仓幕府初代将军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一)古代日本2、幕府统治

(1)幕府政治(12C末-1867)

②特点

幕府是古代日本一种权力机构,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日本历史上从1185年到1867年共682年,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1)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2)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3)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一)古代日本2、幕府统治

(1)幕府政治(12C末-1867)

③衰落:17C开始衰落,18C后期进入锁国时期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贸易的唯一地点——长崎出岛结合教材【问题探究】P26,分析日本幕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积极:对内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维持国内和平,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独立消极:阻碍日本进行对外交流,导致日本的落后及近代遭受西方侵略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1)神道教与武士道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天照神)的后裔。②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一)古代日本3、文化表现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一)古代日本3、文化表现(2)文学、建筑及艺术浮世绘《富岳三十六景之神亲川冲浪里》,1831年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浮世绘指表现不断变幻的浮动世界的绘画,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此种风俗画主要以版画的形式存在,常见题材包括风景、美人、历史和民间传说、动植物.(二)古代朝鲜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

——《三国史记》卷三八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和服

汉服

韩服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冯友兰男有烈士之风,女有守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朝鲜成宗实录》三、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归纳】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的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2)儒学与佛教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社会制度等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②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南亚:多教并存文明东亚:儒家文化文明特点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多宗教并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本课复习小结思考:15世纪前后,当时世界上有两大文明圈——伊斯兰教文明圈,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为何新世界的探索确没有发生在这两大文明圈区域,而是发生在当时比较落后的欧洲?它们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具有内向性的社会。它们的变化速度缓慢,且局限在较早时代承袭下来的基本结构内……自相矛盾的是,正是这种富足和高度发达的水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因而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农耕文明的封闭性、封建统治者的闭关自守、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亚洲自然资源丰富、欧洲国家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迫切性……1.(2024·南昌)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上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