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大同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永远坚持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晋城玉皇庙、隰县小西天、朔州崇福寺、忻州佛光寺……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走红,也带火了游戏背景中的山西古建筑。据报道,这些背景是制作团队经实地考察,对古建筑精细还原而成,效果震撼,更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玩家。既悠久、又厚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绽放时代光彩的基础。近年来,从依托中国历史、神话打造的大型游戏,到《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领域的鸿篇巨制,之所以吸引人、受欢迎,不仅在于这些作品中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符号,更在于其中蕴含着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比如《流浪地球》中,当地球面临危机,并不是像传统科幻作品那样选择逃离,而是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和对家园的珍视。当然,重视传统文化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巴黎奥运会霹雳舞赛场上,出身武术世家的中国选手亓祥宇,将醉拳、太极等元素与西方舞蹈元素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赢得满堂喝彩。“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黑神话:悟空》第二回里,一段陕北说书让许多玩家听得如痴如醉,更是第一次感受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民间艺术与电子游戏,传统文化与赛博空间,在这一刻打破界限、融为一体。(摘编自苏砥《国风成旋风:“悟空”带来的启示》)材料三: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是善于变革的民族,正是不断改革创新,让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禀赋。《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不断革新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管子·正世》主张“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批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和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姿态和变中求新、新中求进的精神追求。(摘编自王仕国、何兵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和包容性,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基础。B.实现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需要我们积极学习一切文明成果,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C.《黑神话:悟空》的走红,离不开团队的精心打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D.中华民族的变革精神源远流长,有史可循,早已发展为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禀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切入,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展开论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具有极强的逻辑性。B.材料一使用“从来”“根本”“必须”“始终”等修饰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感染力,同时又明确了我们即将建设成文化强国的现实情况。C.材料二的《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与《乡土中国》中“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体现的思想相近。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创新,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创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材料三强调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改革实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美术馆开展“美美与共”主题国际艺术展,共展出法国等国70余件作品。B.敦煌莫高窟精益求精,力求“1:1”比例还原壁画,让千百年前的壁画重获原貌。C.《唐宫夜宴》将传统舞蹈节目与新型AR技术完美结合,呈现了多元的艺术效果。D.“汉服爷爷”陈光宪十年坚持,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刻在心里。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原文观点,根据下面的材料谈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6分)电影《长安三万里》依托历史人物、真实事件进行创作,将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和中国美学相结合,融入国画造景写意的水墨与色彩中,使这些唐诗名篇呈现出前所未见的艺术效果,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厚重和浪漫诗情的大唐群像,满足了国人对大唐文人和大唐文化的浪漫想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寒风吹彻(节选)刘亮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在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每次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夜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太阳落地时,我装着半车柴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那个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姑妈。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蹚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有删改)文本二:把刘亮程向我们描述的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仅仅当作吹向大城市的一股“清新之风”,这样做有些不公平。我们从这部散文作品中了解的并不只是一个村庄,而是如何看待一个小小村庄的眼光,如何看待自己所处其中平凡无奇的生活的心情:温厚、悲天悯人。刘亮程仿佛是一位现代社会中的乡村“哲学家”,他用切身的人生体验,将读者带回那个久违的乡村世界。(节选自《中国现当代散文导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十岁的“我”对雪的到来,“漠不关心”又“期待”,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雪带来寒冷,并对此做了充分准备,对寒冷无所畏惧。B.母亲为“我”的出行准备饭菜,父亲有时会为“我”套好车,这体现出了亲人对“我”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情。C.“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反映出“我”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自己生命的冬天,体验到孤独。D.刘亮程被称作乡村“哲学家”,与他对生命的思考分不开,他能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从自然与生活中得到深刻的启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三十岁时的一个雪天作为叙述起点,在这个雪天,“我”围抱火炉,抚摩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引出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感悟。B.文章语言朴实但又不失生动,多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耐人寻味,颇具可读性。C.文章中姑妈和母亲两位老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死亡,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饱受了冷漠和孤独的煎熬,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D.文中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寒风”,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苦涩,使文章主题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8.“我”在不断地成长,对风雪带来的寒冷的感受也在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4分)
9.文本二指出刘亮程“看待自己所处其中平凡无奇的生活的心情”是“温厚、悲天悯人”,请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李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三: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以广之材A如此焉可B也C然D不可以E为法F何G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刁斗,晚上巡更的工具,与《燕歌行》“寒声一夜传刁斗”的“刁斗”意思相同。B.昧,此处意为“不了解”,与成语“素昧平生”的“昧”意思相同。C.“司马温公则曰”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则”意思相同。D.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的“相”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广和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治军极简易,屯驻休息时人人自便;程不识治军颇严整,军队不得休息。两位将军任边郡太守时都不曾遭遇危险。B.司马光引用《易》中的观点表明带兵打仗纪律严明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证明李广为将治理大军不用法纪,很容易出现覆亡的结局。C.司马光认为以士兵的喜好来评价将军将兵之法的优劣是不合适的,李广的将兵之法不仅难被后继者效仿,而且会给同时代的其他将军带来困难。D.王夫之认为守兵之将用严格谨慎的方法来管理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进攻,就容易被敌人发现进止的动向而无法取得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2)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14.司马迁、司马光、王夫之三人对李、程两人不同的将兵之道都进行了评价,相比司马迁和司马光,王夫之的评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五路岭强至①一径高盘十里余,人心马足厌崎岖。只凭顽石专为险,不识青云自有衢。地气难通树多瘦,阳晖应近草先枯。我行方欲奋遐蹠②,顾尔安能碍坦途。【注】①强至:字几圣。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北宋时期文学家。②遐蹠:远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五路岭道路盘旋高峻,十里有余,行人与马匹都厌倦了这种崎岖难行。B.颈联写五路岭地气难通树木瘦弱,阳光很近但草却先枯萎,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C.“十里余”“人心马足”“我行”等通俗易懂,整首诗歌用语较朴实,风格自然淳朴。D.本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既详细呈现了行走五路岭的过程,又表达了人生态度。16.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请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以辞抒情的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听者感受烘托弹者技艺,是《琵琶行》的一大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时“_________”,移船相见,琵琶女弹奏结束后,更是“______________”,足见琵琶女琴艺超绝。(3)《广雅·释器》云:“鉴,谓之镜也。”古人或以铜为“鉴”,或揽“镜”自照。请你写出古诗文中含有“鉴(镜)”这一意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我的猫是一个小小星球。很多时候,我会盯着猫的眼睛看上许久。它眼睛的虹膜在绿色、黄色和黄绿色之间切换,组成精致的花纹。它的黑色瞳孔时大时小,还有细微的变化,这变化无时不在,像一只蝴蝶轻舞薄翼,或者像一颗陌生星球般忽而靠近又远离。它的大眼睛明亮又深邃,藏着某些神秘,遥不可及。我常常被这小小星球吸引,想了解它如何组成,如何运动,甚至想探究更多秘密,譬如时间与空间如何捆绑,未来会塌陷还是膨胀……盯得时间长了,猫会率先打破尴尬,它将尾巴摇一摇,小脸一仰,目光朝旁边一挪,对我“嗯”一声。它的声音柔媚,像一枝毛茸茸的小草穗头,像一支轻飘飘的羽毛,___________。我明白它的意思,它说:喂,别看啦,我有点紧张。
现在,一种名叫“老”的东西居然奇袭了这小小宇宙。我伸手抚摸它温热的身体,想拥它入怀。然而它只在我怀里停留短短几秒,又回到沙发上。它仍旧与它的老为伴,再次地沉入睡眠。18.请将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依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仿写。要求:使用通感的修辞,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热爱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_A_。其中有一个处方能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抑郁症等数十种疾病,你是否想得到呢?它就是运动!“运动是良医”在2007年11月由美国运动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会正式提出,最初是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而对健康人群来说,运动不仅是“花费最少,防病最多”的“良医”,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根据研究表明,科学运动能有效提高免疫力,坚持规律运动的人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现象明显下降,每次进行20~4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就可见效。所以,当我们重新认识运动时,需要看到它带来的不仅是汗水和疲劳,还有满满的正能量。想要提升健康素养,需要我们先动起来。尼采说,运动是生活的兴奋剂。运动不是片刻的欢愉,_B_。当我们通过运动锻炼身体时,也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坚持力。所以,不管选择什么运动,都要学会热爱和坚持。热爱,可抵岁月悠长;坚持,总能追逐亮光。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次的话剧你担任什么角色?B.什么晒一天,晒三天也晒不干。C.他不喜欢踢足球什么的,就爱下棋。D.我现在有点饿了,想吃点什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几年,“泛知识类短视频”悄然兴起。“泛知识类短视频”将目光聚焦在生活技能、科普知识、学习技巧、分享经验等方面。对于其能否真正有助于受众获取知识,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可以激发受众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有人则认为它可能使受众产生惰性心理,仅仅依靠短视频求知,导致认知局限甚至偏差;还有人认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22题,每小题3分)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据原文材料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得知选项中的“学习一切文明成果”缺乏修饰限定,以偏概全,扩大文本原意。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分析论据与论点关系,联系教材的能力。思路点拨A.材料一首先引出话题,然后指出中华文明的特性,后又指出中华文明一直坚持的做法,整体上为递进式的结构。B.根据材料一“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知,文化建设是持久的工程,“即将建设成文化强国”于文无据。D.根据材料一“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可知选项张冠李戴,表述有误。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分析论据与论点的能力。思路点拨材料一第六段的观点是“中华文明永远坚持守正创新”。A.重在体现文化包容。B.体现的是对壁画原貌的还原。D.体现文化守正,无创新之意。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手法的作用的能力。答案①材料二引用陕北说书原文“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丰富事例,使文章更生动、有文采。②材料三引用《礼记·大学》《管子·正世》中的句子(或者写出具体内容也可),论证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坚持改革创新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学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提炼的能力,分析材料和论点关系的能力。答案①加强文化传承,薪火相传,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元素,助推传统文化绵延发展。在《长安三万里》中,对历史人物、真实事件的编创,中国传统写意的水墨与色彩的运用,都是在用传统文化讲好历史故事。(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文化守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基。在《长安三万里》中,大唐文化承载浪漫诗情,以唐诗名篇传达深厚内涵。)②推动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实现“破圈”。在《长安三万里》中,将传统历史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以全新的艺术手段描绘大唐群像,展现大唐盛世,抒发国人浪漫情怀。③坚持开放包容,积极学习优秀文化成果、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多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兴盛。在《长安三万里》中,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呈现前所未有的效果,兼收并蓄让大唐文化展现在国人面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我”长期在乡村生活,习惯了冬天的雪,知道它必然会来临,但是并不能说“我”对寒冷“无所畏惧”。7.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饱受了冷漠和孤独的煎熬”不正确。文章中对姑妈的描写只选择了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母亲为子女的成长操劳,晚年有子女的陪伴,说“饱受”“冷漠”“煎熬”言过其实。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梳理、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答案①少年时,风雪来临使“我”兴奋。(或:“我”对雪充满热情/“我”对寒冷的威力并没有很强的意识。)②十四岁时,因为冬夜中孤身捡柴冻坏了腿,对寒冷产生了畏惧。③成年后,“我”认真对待寒冷,并相信自己能熬过冬天。④经历了亲人的衰老与死亡,“我”认识到寒冷是无法抗拒的。/对于寒冷“我”感到无奈、无助。(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的重要词语的能力。参考答案:①“我”经受了寒冷带来的伤痛,但“我”仍然相信自己可以熬过冬天;亲人不理解“我”,认为“我”“很冷”,但“我”仍旧把温情留给亲人与爱人,体现了人性中的温厚与纯真。②从姑妈与母亲身上,“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渺小与卑微,孤独与死亡的必然,这是无可抗拒的宿命。谁也无法逃脱生命的冬天,“我”对此深怀悲悯,同时努力给予他人温情,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尊敬与抚慰。(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答案二:温厚:①珍视亲情。“我”在文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父亲以及姑妈的深厚情感,展现了“我”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激,体现了“我”内心的温厚。②积极面对生活。对于生活中的艰辛和寒冷,“我”没有抱怨或逃避,而是通过劈柴、扫院子等日常劳作来迎接冬天的到来,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了“我”内心的温厚。悲天悯人:①对生命必然有伤痛的感慨。“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再也无法恢复,姑妈与母亲也要面对孤独与死亡,这些象征着生命中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和伤痛,“我”对此深感无奈。②对亲人未来的担忧。文中提到姑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离世,以及母亲逐渐老去的身影,都让“我”深感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我”对亲人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无奈,这种情感也体现了“我”悲天悯人的心情。(每点2分,“温厚”“悲天悯人”两方面共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AC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思路点拨两个“相”都表示“动作偏指一方”。12.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文中是说效仿李广容易出现覆亡的结局,李广本身由于有卓越才能,是可以这样做的。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案(1)他的士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乐意)为他拼死。(关键词“佚”“咸”及第二个“乐”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2)这样看来,那么军纪简易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点了。(关键词“然则”“徒”“仓卒”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答案①王夫之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比较中立,评价比较公允客观。②王夫之倡导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策略,不同的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借鉴。③王夫之辩证地分析了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观点后,又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
孝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任未央宫的卫尉,程不识也任长乐宫的卫尉。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领兵屯驻。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军阵,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住宿停留的时候,人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记录之事,但也远远地布置了侦察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要求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非常严格规范,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他的士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乐意)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乐意跟随李广而苦于跟随程不识。材料二:臣司马光曰:《易经》说:“军队一出动就要有严格的军纪,如果不这样必隐藏凶险。”这是说统领大军而不用法纪来控制,没有不凶险的。李广统领军队,人人自由随便。凭李广的奇才,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为法则来效仿。为什么呢?因为后继者想沿用这一方法很难,更何况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这样看来,那么军纪简易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点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以军纪严明贯彻始终”,担任将领,也必须严格。这样的话,如果仿效程不识用兵,即便是打不了胜仗,但也不会失败;如果学习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啊!材料三:太史公司马迁说:“匈奴人畏惧李广的胆略,士兵们也乐于跟随李广而苦于受程不识指挥。”司马光则说:“效法程不识,即使没有功劳也不至于失败;效法李广,则很少有不败亡的。”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偏颇的议论。用武力平定天下的人中,有的统领士兵,有的统率将领。做将军的,有的(时)进攻,有的(时)防守,有的统率大部队,有的带领小部队。程不识严正军队纪律,要求军营夜晚敲击刁斗巡更,整理军中的账簿,这是守兵之将。李广治军简单便易,人人自便,这是进兵之将。队伍编制严整,侦察警戒周详细密,这是统率大军的方法;不用击刁斗来示警,军中文书简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队伍严整地去进攻敌人,则敌人容易观察到其动静而往往无法取得成功。作风简易的部队如果要防守,则敌人就会利用其漏洞而逼近攻打他。以简易的作风统率大军,则会因指挥不灵而导致军队容易溃散。以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则会因过于拘泥束缚自己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自有一方面的长处,都可以体现在统率将领的人身上。统兵之法各有不同,统率将领的人应当兼采众长,不可以拘泥于一种方法。君主,当然是统率将领的人。大将,既统率士兵又兼统将领。15.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详细呈现了行走五路岭的过程”理解错误,诗中叙述了行走五路岭的所见所感,但并非对行走过程的详细呈现。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体悟诗歌情感的能力。答案①借景抒情。“地气难通树多瘦,阳晖应近草先枯”,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或:“一径高盘十里余,人心马足厌崎岖”,描绘了五路岭道路盘旋高峻、崎岖难行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在旅途中的疲惫与厌烦。)②对比。“只凭顽石专为险,不识青云自有衢”,将五路岭的顽石之险与青云之上的平坦大道相对比,体现出五路岭的艰险,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直抒胸臆。“我行方欲奋遐蹠,顾尔安能碍坦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总监年终总结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全域综合整治与矿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 挂名股东协议
- 建筑总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工程质量监督与检验合同
- 煤矸石处理与环保服务合同(2024版)
- 美容店智能设备采购合同2024
- 手车买卖合同模板
- 全新安防监控系统安装合同书下载3篇
- 2024年度离婚案件律师团队胜诉后服务合同3篇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T/CFLP 0027-2020
- 网课智慧树知道《生理学(宁波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GB/T 17215.301-2024电测量设备(交流)特殊要求第1部分:多功能电能表
- 19物质结构式元素推断解题模型(原卷版+解析)
- (正式版)HGT 20593-2024 钢制化工设备焊接与检验工程技术规范
- 遇事如何不推诿培训课件
- 肿瘤病人临终关怀护理
- 网格员工作汇报 (第二稿)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及其构建
- 2024年保密法培训课件
- 应用心理学博士研究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