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1页
第5课《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2页
第5课《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3页
第5课《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4页
第5课《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导入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导入“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80年过去,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尘埃里,但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南京城的不绝哀号已随风逝去,但“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还在。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略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不仅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将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唯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负重前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评论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杀人比赛学习目标1.学习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评论的特点。2.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感受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3.培养学生牢记历史,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热情。文体知识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它针对的往往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等。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和很大的影响力。文体知识新闻评论特点:(1)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新闻评论必须具备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文体知识新闻评论格式: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四个单项组成,每项既独立又统一。(1)标题相当于一个人的头,如果没有头,其他的身体部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标题可以是内容提示,也可以是一种设想,引人探索。(2)导语主要是概括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及结果,可以在导语中设个悬念或做个铺垫,让人有往下读的欲望。(3)主体即正文内容,新闻评论和议论文大致一样,有论点、论证和论据,重点是论点要新奇,论证要有力,论据要真实。(4)结尾一般是做概括总结或和导语相互呼应,让文章形成一种结构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不同点

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内容传播事实信息发表意见信息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以议论为主写作目的告知信息针砭时弊、引导舆论作用传播信息引导、监督、表态、深化文体知识作者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字词初衷(zhōng)杀戮(lù)篡改(cuàn)抵赖(lài) 妄图(wàng)辱没(rǔ)呓语(yì)遁形(dùn)铭记(míng)

彰显(zhāng)

惨绝人寰(huán)振聋发聩(kuì)国殇(shāng)字词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呓语:梦话。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遁形:隐藏形体。彰显:鲜明地显示。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课文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了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整体感知2.如何理解这篇新闻评论的标题?①标题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②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3.此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了课文内容,增强了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了课文内容,显示出庄重的气氛,增强了表现力。4.阅读第2段,分析其内容和作用,思考第2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内容:第2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如,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加利福尼亚州街头祭奠罗伯特•威尔逊,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作用:列举这些事例,表明了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有力地阐述了第2段结尾提出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特点: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研读文本5.第2、3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着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2段正义之士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3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作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的嘴脸。6.第4段中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用这两个事实具体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以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7.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报道单位,表明了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同时,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8.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介绍了南京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了课文的中心和主题,也使课文的结构更加完整。9.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课文开篇首先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1.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阅读课文,结合下面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合作探究(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企图”陈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作者用“那些”不用“这些”,在语气上拉开了右翼分子与作者、读者的距离,颇有将“表演”远置于聚光灯下,彰显其“丑态”的意味。“妄图”则突出了日本右翼分子行为意图的狂妄性,相比于“企图”,语气更重,批判力度更大。(3)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分子仍在梦中呓语。“仍然”和“仍在”分别修饰“顽固”和“梦中呓语”,准确地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歪曲历史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行为;“唯有”一词则略带嘲讽地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们“失道寡助”的可悲可耻。(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装睡”一语,道出右翼分子并非真的在梦中的事实,揭示了他们并非不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只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去承认、不敢正视而已。2.此文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的?文中的新闻事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此文在选择新闻事实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不厌其多、覆盖面广。

(1)正面的新闻事实多,体现出牢记历史、坚持正义是人心所向;反面的事实也不少,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怙恶不悛,也更彰显了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2)文中所写的事实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类型,众多新闻事实赋予课文开阔的视野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也使课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客观性——用“第三方”(国际社会)的共识来抨击日本右翼分子的丑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3)同时,课文也很重视所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代表性。与日本关系良好的美国、加拿大媒体、地方议会都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提示人们牢记日军暴行,更显得公义自在人心。文中提到的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都是具有相当权威的国际组织,它们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歪曲历史行为的批判和对中国所持立场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学们,通过对这篇新闻评论的学习,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我们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打击报复,而是为了反思历史,不让悲剧重演,珍爱和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害,牢记历史,不忘爱国责任!身为学生的我们,要立志成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小结铭记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