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
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
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
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
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
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
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
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
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
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
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
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
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
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
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
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
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他是在钓个人一一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
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
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一一《渔歌子》
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
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
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
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
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
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
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
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
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
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
笔画)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
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
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
道的?“青箸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
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
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
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
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
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
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
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
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
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
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
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
(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
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
芳扑鼻而来,一起读一一(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一一《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
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
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
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
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
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蹶鱼、箸笠、蓑衣、等),孩
子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结
合词义和孩子们的想象说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鹭?
什么样的流水?孩子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
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
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作者不
想回家的原因,孩子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蹶、箸、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
“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
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
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
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
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复习学生学过的词一一《忆江南》。了解学生对
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
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
蹶鱼肥、青箸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一一“箸笠、蓑衣、
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
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
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
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
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3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一一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一一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一一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
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
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
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
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
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
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蹶鱼,箸笠,蓑衣,斜
风细雨、桃花流水)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
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
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
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
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
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
蹶鱼、箸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
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
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箸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
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一一再
闻闻一一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
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
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
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蹶鱼在水中自由自在
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
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
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一一生:细雨桃花
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一一桃花流水蹶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一一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
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
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一一《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箸笠,绿
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
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箸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
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
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一一(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
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
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
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
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
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
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
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
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
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鳏鱼肥。青若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
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
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
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
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蹶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
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
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
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
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
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一(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
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柳宗元(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
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
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
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
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
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
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
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软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
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
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
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箸”、“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
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
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
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
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
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敝谶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
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
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
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
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鳏、箸、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
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
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
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
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
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蹶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
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
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
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
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
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
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
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
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
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
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
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
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
天”。(读)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水中
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
柔柔的。(读)真有意思,真悠闲。(读)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
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
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蹶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
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
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
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
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
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
鸥鹭,肥嫩的蹶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
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
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
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
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
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蹶、箸、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
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
是一首一一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一一《渔歌子》。(板书
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
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
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蹶、箸、
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saise)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
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
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
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
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
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
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
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一一《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
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
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
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
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i);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
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
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
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
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
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
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箸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
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
①他头戴箸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
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箸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生③在
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
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
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
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
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蹶鱼、风雨、箸笠,蓑
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蹶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
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
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西塞山:郁
郁葱葱青翠;桃花:粉红;蹶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
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蹶鱼肥板书)⑤
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蹶鱼鲜美,多么清新,
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
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一评讲一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
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
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
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蹶鱼。
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
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
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
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蹶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
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一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
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
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
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
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③第
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
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
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o
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张志和《渔父乐》
可乐天
蹶鱼肥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7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
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一一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鳏鱼、箸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蹶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
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
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
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
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
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
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
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
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
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
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
来是这位头戴“青箸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
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
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
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
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
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
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
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
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
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
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一一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
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
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
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
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
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
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张志和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
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
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
成了一首绝美的词一一《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
禁的吟诵到一一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
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
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
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
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
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
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
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
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
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
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
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
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
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
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
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
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
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
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
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蹶、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
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
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
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
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箸
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箸笠,绿蓑衣,单
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
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
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
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
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
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
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
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蹶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
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
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箸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箸笠是渔
翁的箸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
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濠濠,
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
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
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
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
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
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
其实就是一一(……)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
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
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
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
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
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
钓到蹶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
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
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
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
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
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
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
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
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
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
群洁白如玉的鹭鹭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
是一■幅多么明明、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
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一一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蹶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鳏
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
水蓝,蹶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
现出来吗?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
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
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
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
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
色动静)
5、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劳动合同样本2篇
- 旅游区租赁管理合同3篇
- 挡土墙施工合同范本3篇
- 新版住宿酒店合同3篇
- 改正错误承诺书3篇
- 搅拌机购买协议3篇
- 方式预售合同补充协议3篇
- 新项目建议立项3篇
- 政府采购保密协议3篇
- 居民意见小区改进措施3篇
- 支气管动脉造影护理
- 校园春季安全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MOOC】工程力学-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产房年终总结及明年计划
- 北京交通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足球体育说课
- 【粤教】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所有古诗及文言文(人教版)
-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工艺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