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
目录
N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
N2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49-
N3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133-
N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N1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
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
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
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
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
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
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
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于不变,这
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
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
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
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
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
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
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
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I日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
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
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
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
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
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
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
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
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
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
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15.怎样理解文中“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
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这句话的含意?(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
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在力量巨大的机缘际遇面前,尽管人奋力抗争,可依然显得无力孤弱,只
能任凭命运摆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渺小、人生变化无常的无奈。(或“对因缘不可思议,
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的无奈”)解析:含意2分,情感态度1分,共3分。①审要求一
一明确答题指向的“理解含意”;②审位置——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开头、结尾、段
首、段末);③审手法——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④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
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
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
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
之门的钥匙。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
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
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
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有些语句采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如果所给的语句是一个结构复杂的语句,可以采用分析其句子成分,提取主干,梳理枝叶的
方式,理解其含意。
16.文章围绕“预约”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1)开篇由朋友邀约看秋天的菅芒花,点出题目“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
(2)接着朋友的邀约让我想到菅芒花可以预约,而这两年中的人生却无法预约,进而引发对人
生中“常”与“变”困局的思考;(3)最后作者写了面对人生的不可预约,该如何认识和对待
生命里的“恒常”与“变化”。解析:每点2分,共6分。①审题目——明确答题指向“梳
理写作思路”;②审文本——看内容,明确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③分层次——看文章怎样
安排材料的。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通览文本,把握大意。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
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
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2.留心标志,辨明层次。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
上下文的标志性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提示、总结或承上启下等作用,正是我们分析文章结构
时需要重点研读的。这些标志性语句分为三类:中心句、结构句、议论句。3.概括文段,把
握整体。有些文章没有外在的语言标志,阅读时可采用一边读文章一边概括每段内容的方法,
理清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快速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
17.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6-10段所用材料的作用。(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内容上: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两年中“我”与朋友们人生的“变”(因缘的变迁
离散离散),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2分)形式上:与上文菅芒花可以预约形成对比,引
出下文“我”对生命中“常”与“变”困局的思考(为下文写“我”对生命中“常"与“变"
困局的思考作铺垫)。(2分,对比1分,引出下文或者铺垫1分)效果上:写我与朋友人生
的亲身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2分)解析:①审题目——明
确考查的语段和要求;②审语段一一细品语段的内容;③审关系一一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位
置,与上下段落的内在联系(内容上、结构上、表现的主旨上)。
【思路点拨】类题通法:1.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要对语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
定位,因为位置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①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
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②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
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
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③结合表现手法
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3.了解答题方向和答题句式。
18.文中“常”与“变”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
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7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1)“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种理想的恒常生活状态。“变”,指
的是人们在生命历程中不愿面对的种种变化。(每点1分,共2分)(2)作者的态度:①有悯
恕之心。要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②有欣赏之心。要善于体
味欣赏变化中的美丽。③有希望之心。要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
点1分,共3分。)(3)能选择一种态度,并举出生活实例,谈出对待人生中的“常”与“变”
的态度的理解。(2分)解析:①审题目——了解考查的能力类型和探究点;②审探究点一
一文中“常”与“变”的内涵,对这两个字的探究,实际上是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
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
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
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
景,解读创作意图。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
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
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
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
识储备。
【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十校(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N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城市牛峰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
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
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
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
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
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
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眸,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
它们认出我来了一一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锹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
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
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
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
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
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
和情欲。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
它们耕了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
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
的一次荣耀而忘记一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
无悔。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⑤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⑥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⑦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⑧我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
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
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眸,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
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
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
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阵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咯或一个屁被
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⑨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
一根抽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
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锹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
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
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
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
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⑩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
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
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
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本文有删改)
11.文章第①段中,“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
(3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1)因为“我”是农民(或“对乡村生活有浓厚的感情”),牛粪引发
我对乡村生活的亲切感和想马上看到“牛粪”时的急切的心情。(2分)
(2)乡村的牛粪出现在美丽的城市花园里,“我”很好奇。(1分)
解析:第(1)点中,“我”对乡村生活的感情,学生可根据文章主旨回答,也可根据后文的“一
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来回答。本句有三个“举动”:翻、抓、闻,体现“我”
的急切的心理。虽然两者感情指向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心情是有差别的。所以设置2分,
一点1分。第(2)会被部分学生遗漏,就算对牛粪再怎么亲切,如果不是因为出现地点的奇
特,一般农民也不会如此急切地“抓”着“闻”,所以街心花园这个地点,让“我”好奇地“翻”
进去;文章第①段“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
也有所提醒。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①细读全文,抓住关键再品味。②从字眼、意思、意境等
方面来考虑他们的相同之处,题目有时会很明确地指定了阅读范围,所以也要注意题干要求。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每题2分,共4分)
(1)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2)我感到惭愧。
【答案和解析】答案:(1)①“我”逃离乡村、背弃朴实的生存方式。(1分)②“我”在城
市生活得很窘迫。(1分)
(2)①城市人饱读诗书,而我没有文化底蕴,生存境况明显处于劣势。(1分)②“我”伪装
得不像农民,混迹于城市文人的队伍。(1分)
解析:第①点只要学生说出“我”逃走(或离开、背弃、仍掉)乡村、农村、乡村文化、朴实
生活方式等即可。第②点“我”在城市生活得很窘迫,可以从“挟”包“在人群中奔波”中
看出。
第(2)小题:第①点意思相近即可。第②点:结合文章第⑨段中有相关的信息“伪装得不像
农民”、“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想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句子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
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
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
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②是句子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
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③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
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
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13.请赏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1)排比,运用“耕”、“拉”、“驮”这个动作描写,强调了牛辛劳的
命运和奉献的精神。(2分)
(2)拟人,将牛比作“老工人或劳动模范”来城里旅游,与牛被宰杀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反差,
表达“我”对牛的悲悯和自身生存状态的反省。(2分)
解析:写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14.文章第⑨段中的“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
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作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承上启下(或“呼应开头、照应结尾”):承接开头“我”在花园
里发现牛粪,引出下文邀请朋友亲近牛粪。
(2)坐在牛粪上的“我”被城市人忽视,说明繁华工业城市对乡村事物的漠视,引出了作者
对于文明冲突这一主旨的思考。
解析:这里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指是结构和内容主旨上的作用,各2分。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作用,常常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去判断,解答时从结构和内容两个
方面考虑。
15.本文标题是“城市牛眸”,有人建议改为“城市牛粪”,你觉得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
观点和具体理由。(5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城市牛眸”更合适:
(1)“牛口车”与“牛粪”相比,显得文雅。
(2)“牛咋”是“我”在喧嚣的工业城市中因逃离乡村的苦闷心情的宣泄,是“我”对乡村
文化的深厚感情的流露和表达,而牛粪无法起到“宣泄”的作用。
(3)“牛阵”呼吁工业城市对于乡村蓬勃生命力的重视,进而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而牛粪
无法起到“呼吁”的作用。
“城市牛粪”更合适:
(1)“牛粪”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而牛眸只在文章中间出现。
(2)“牛粪”与“城市”对举,在视角上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的感官造成强烈冲击,从而
更好地表现了城市和乡村文明冲突这一主旨。而“牛眸”缺乏强烈视觉的冲击力。
(3)“牛粪”是乡村蓬勃生命力的养分的象征,也正是工业城市发展中欠缺的。而牛口牟是“呼
吁”的象征,但缺乏呼吁的具体内容。
解析: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理解,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
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
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语文卷•2015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10月月考(201410)1N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22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
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
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
菅芒花。
⑸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
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
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
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
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
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
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
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
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
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
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
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
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
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
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
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
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
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
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
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
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
深更广处,我们••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
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
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19.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一种理想的恒常生活状态。
“变”,指的是人们在生命历程中不愿面对的种种变化。
解析:第14段开始对“常”“变”做出阐释。“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说明人生向往常
态;而在15-19段介绍人生中的变数,即生命中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第20段进行深化。
【思路点拨】理解散文中的重点词语,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看一看那些语句在分析这些词
语,第二,要结合文本中分析的事例,找到重点语句,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20.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浮木、把人生中的机缘际遇比作巨浪
风波,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力量巨大的机缘际遇面前,生命无力孤弱、只能任凭命运摆布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化无常、生命渺小无奈的认识(“因缘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不可
预约”的观点)。(手法2分,内容效果2分,共4分)
解析:“仿佛”“浮木”“巨浪”等词语暗示我们这是一句比喻句,写出我们在“变”面前手无
足措,在命运面前的渺小。
【思路点拨】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解读,首先要分清句子特点,看一看是否有修辞,是否有
象征,是否具有表层、深层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结合语境及文章主旨,在从浅到深
这一顺序去解读。注意:解答时,不能直接写出深层的、主旨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答题思
维过程。
21.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1)文题中“可以预约的雪”意指秋天的菅芒花,文章内容也是写由朋友预约看
菅芒花而引发的人生感悟,虽然没有写雪,但“菅芒花”和“雪”都有“可以预约”、可与人
的主观期许愿望达成一致的相似点•(2)与人生的“不可预约”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人生的
变化无常,更能凸显文章主体内容。(3)“可以预约的雪”别致而富有诗意,与文章清新雅致
的风格一致,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每点2分,共6分)
解析:首先,这里的“雪”是指“菅芒花”,由和朋友预约欣赏,而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可
见,这里的“雪”只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凭借。由于“雪”的可预约性,写出人生的“变”,即
无常,二者对比,凸显主题。同时,文中不出现雪,而题目有雪,使读者更加有有兴趣读下
去。
【思路点拨】解答本类题,首先,辨明文本特征,如本文是散文,我们可以从散文的特点去
解读。散文是抒情性的,因此,文中所述事件、描绘景物一般为抒情凭借。然后,再进一步
说明与作者情感以及篇章结构的关系。
22.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
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解析】作者观点:(1)悯恕之心,要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
之心。(2)欣赏之心,要善于发现体味变化中的美丽。(3)希望之心,要永远保持着预约的
希望,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1分,3分)
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2分)
评价作者观点(2分)
解析:从第20段起,开始阐述作者的观点,对“常”与“变”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学生对作
者观点简单概括即可。而作答时,从作者观点引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有自己的认知去解
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
【思路点拨】探究题作答,要在理解作者文本的基础上加进行,对文章所抒之情,所表达的
观点加以概括,并能够用这些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正确的观点理解生活,这才是命题
者的本意。
【语文卷•2015届山东省潍坊市重点高中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word版】N1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19〜22题。
倾听蛙鼓
杨军
①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
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
一份精慎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②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
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
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③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
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
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
脆脆地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④在乡村的黄昏,张开耳膜,最先听到的一定是这像镰刀放倒麦子一样的放倒夜色的蛙
鸣。蛙鼓来时,•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
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
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
梢眉间、眼角耳际……
⑤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
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
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
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
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⑥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
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
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
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
韵律。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如天籁,•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
的动感。
⑦在温暖的乡间,蛙鼓唱的时间长了,累了,随着一声清亮而感染力极强的蛙鸣,更多
的蛙鼓便会四声:声,以至两声一声,慢慢的越来越稀薄,瞬间便了无声息,那流动的韵脚
也随之化为弥散的音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泅染溶化开去。这时只有人的内心还在强烈地跳
跃,在脉搏震颤的节律中感悟那从自然时空中迸涌而出的、富有生命穿透力的鼓点。
⑧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
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
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
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
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⑨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
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
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⑩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着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至
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
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
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佛山文艺》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9.从全文看,蛙鼓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①铺天盖地,声势浩大,激越壮观;②富有灵性;③极富诗意,含蓄;④渗透
了哲理意味和活力(展示了生命力和生命态度)(每点1分)
解析:文章从第一段到第九段写蛙鼓的特点,我们将其分层,找到关键句。“蛙鼓唱起来的
时候是激越壮观的”“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蛙
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
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在作答时,考生要注意提炼,不能原搬照抄。
【思路点拨】散文阅读中,筛选物象的特点,要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全篇范围
内找到描写物象的语段,从中找到关键语句(即概括性语句),然后将其整理成答案。
20.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
合分析)。
【答案解析】①表明了欢悦的、了无愁绪和高亢的蛙鼓对身处异乡憔悴不堪的我的抚慰,强
调了蛙鼓对人的灵魂的作用。(2分)
②承上启下,由上文对蛙鼓声音的具体描写过渡到蛙鼓对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影响,由实到虚,
升华主题。(2分)
解析:第五段写了蛙声在城市中响起,使我想起了家乡的蛙声,想起了家,蛙声是对我的安
慰。同时,第五段起一直到结尾,是在写蛙声对人的生命的影响,所以,它还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思路点拨】作答语段的作用的习题,首先,分析语段的具体内容,并对其概括;其次,注
意语段的具体位置,分析它和前后语段的关系。语段在文首、文中、结尾处的作用各不相同,
考生要熟练掌握。
21.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
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
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运用排比(比拟),连用几个“唤醒”,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充分表现了
蛙鼓的灵性和生气。②运用比喻,将蛙鼓比作“行云流水”“种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蛙
鼓的美妙和强大的生命力。(每点2分,手法和作用各1分)
解析:“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为排比,表现出蛙声的活力。“这丝丝缕缕的天
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是比喻句,行云流
水写出蛙声的美妙,而种子写出蛙声的生命力。
【思路点拨】赏析文章中的语句,首先,要分析语句所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整散句等,
考生根据语句特点进行判断;其次,说明语句在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作答时,要既结合语
句,用结合主旨。
22.本文写蛙鼓,却多次提到“生命”一词,你认为作者借写蛙鼓表现了那些“生命之思”?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要像蛙鼓一样有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表现,这样才能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②要像蛙鼓一样具有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和一
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
③要像蛙鼓一样在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中,进行执着地生命表白。
④蛙鼓一样的乡音刻进灵魂深处,成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清洗人的内心。(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文章在最后两段向考生展示了蛙声使作者产生生命之思的思维过程,使文章主旨的升
华,考生根据作者阐述,分条整理。
【思路点拨】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阐释的人生情感,一是要看文章思路,将散落在文章各个部
分的情思组合起来,进行概括;一是看文章结尾,作者做了哪些升华,根据文章主题,进行
概括。
【语文卷・2015届山东省日照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阶段复习质量达标检测(201410)】N1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
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
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
寥落寒修;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
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
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
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
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
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
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
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
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
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
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
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
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
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
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
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
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
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
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
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但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
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
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
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
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
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
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
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
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就如那日与友人所谈起的思乡话题,开
始时都不免有些许的激动,各个争相夸耀自己的城市和那一方的风物人情。可一想到终究要
回到那些烦心的勾心斗角与倾轧之中,回到那种种莫名其妙的关心与掣肘、还有那少不了专
横和欺瞒的压抑之中时,那心便直凉得寒气四溢。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
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
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啊,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
(选自作者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有删改)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
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1)描写了寥落寒怆、苍凉凄楚、阻郁低沉的海德堡冬日景色.(2)照应题目中
的“暮雨”。(3)为下文阐释“乡愁”的内涵做铺垫(答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可)。【第一点2
分,后两点各1分】
解析:第一段的景色有:薄暮、瑟缩着它们的枝条、深黄的枯叶,特点是“苍凉凄楚”的,
这是海德堡的景色,是一幅哀景,为下文思乡做了铺垫;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思路点拨】景色描写在散文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往往是抒情的基础。作答时,要概括景物
特点,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与文章的情感的关系,考生交代清楚即可。而在本题中,题目
即是一种景色,二者又有照应作用。
19.“乡愁”在本文中有多层内涵,请简要概括。(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
评价)。
【答案解析】(1)乡愁是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2)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
里同来但在的愁思。
(3)乡愁是时间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4)乡愁是自恋,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每点1
分】
解析:文章第三段总体介绍了乡愁的种类,以下各段对乡愁进行进一步解释,可以收,将第
三段分层,重新组织语言即可。同时,在段首“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
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可见,这“简单的理解”也是乡愁的一
种。
【思路点拨】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借助外在事物来完成的,我们作答时,要分
析文章语言中,哪些是介绍描写景物(事物)的,哪些是作者情感升华的关键语句,要将它
一一抽取出来,然后再组织语言。
20.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这样有什么好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
合分析)。
【答案解析】(1)使文章的吾言更加真雅、富有诗意.(2)表现出作者滩的文学功底.(3)使作
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含蓄深沉.(4)更好地烘托了文章“乡愁”的主题.【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一般而言,只要是引用古诗文,都会增加文章的古典韵味,而所引诗词“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去年今H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等都是为了说明乡
愁,因此这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
【思路点拨】回答引用的作用,首先分析引用文字的内容,说明引用文字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其次,回答出引用这一手法本身的作用,比如,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增加文化底蕴,更加深
刻的表现主题等等。
21.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的理解。(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
究)。
【答案解析】(1)故乡正离体越来越近,是因为你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争执着又强烈的向往,
这拉近了你与故乡的距离。(2)故乡也离你越来越远,是因为真正的故乡是回不去的。你变了,
故乡也变了。(3)从消极的角度分析,那些美好的年华、那个美好的故乡是永远回不去了,只
能把回忆珍藏在心里;从积极的角度分析,珍惜眼前的时光,打造美好的当下,他乡即是故
乡。(每点2分,前两点必须有,第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因为乡愁,作者思念家乡,家乡即在眼前;“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
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说明家乡越来越远,“真正的
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回不到过去,回不到家乡;“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
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家乡和“我”都在变化。考生可根据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思路点拨】探究散文作品中的情感,首先,理解文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情感取向,对文中主
旨进行阐释;其次,散文中的情感一般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所以可根据现实生活,对文中情
感倾向进行评价或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卷•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01410)word版】N1阅读下面
的文章,完成15—18题。
生活的视角
李林荣
①在课堂上常教训学生,立论作文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视角。其实何止纸上谈兵写论文、
发议论,需要视角,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一定的出发点和观察位置。别的不说,就
以这几年我外出上班从骑车到挤公共汽车的交通形式变化而论,同•个北京城就因此而在我
的感觉里有了很多改观。
②住在北四环外龙王堂时,因为多次经受自北太平庄坐公共汽车回家几乎被别人的前胸、
后背和膀子、胳膊肘挤成薄片的苦难,所以下定决心骑车出门。到了东三环麦子店安家之后,
我的骑车生涯达到了一个小小的巅峰状态。最辉煌的一次纪录是在2002年冬的一天,从早到
晚马不停蹄跑了一大圈,将大半个北京城区尽收眼底。
③直到近一年前突然调到二外,把家搬到远郊通州,在大货柜车和小汽车密集交织的车
流和它们吐出的浓烈尾气、卷起的阵阵尘土合力的排斥、包围中,我的亲爱的自行车,实在
是有点黔驴技穷,再也无从施展它的身手了。
④于是,我不得不改以坐公共汽车为主要的外出方式。也许正因为换了交通方式,先前
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那种生活所特有的感触,现在倒越发清晰、明确起来。骑车人的视角,比
挤在公共汽车上的人,要开阔得多,也自由得多。跨在小小的自行车上,每一步行程都得自
己出力气,这是真实的;每一处眼前的人、物、景观,也都是行迹所至,自然扑近的,这也
是真实的;路面上每一个坑坑洼洼的细节,也都是必须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及时小心予以
应对的,这同样是真实的。自行车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与一个城市近距离接触、甚至水乳相融
的真实感和细腻感。
⑤骑在自行车上,大概是一座城市里只比坐着、躺着和随便走着的时候高一点的••种生
活姿态。骑在车座上,•个人看不到比自己站着时更远的一片视野。但是感谢会旋转的车蹬
和车轮吧,它会把一个人原本很平常、很狭小的这片随意往那儿一站就可以得到的视野无限
放大、无限铺展,最终,使一个经常骑自行车的人赢得远胜过一个只满足于步行和原地彷徨
的人的丰富见识和宽广心胸。当然,这判断仅限于城市生活,要是有人像徒步探险家那样勇
于迈步走出城市,双脚走路也是完全可能走出一片无边的天地的。
⑥这么一想,挤在沙丁鱼罐头甚至压缩饼干桶一样的公共汽车里,就成了一种最没出息、
最没诗意的生活状态。靠着这么一种状态,自然也可以在一个城市里四处出没、东游西荡,
但对于公共汽车上的常客,就算他有永不消退的热衷于挤车的饱满激情,他所得到的,至多
是一些困在车窗框里的一掠而过的风景片断,一连串似是而非、指鹿为马、南辕北辙的车站
名称和行车线路,还有那种成分极其复杂、味道永远可疑的公共汽车车厢里专有的气息。
⑦而在自行车车座上和公共汽车车厢里,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不知道是入乡随俗呢,还
是象由心生呢,反正总是会有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表情。骑自行车的人,有悠然自得的
逍遥派,有越蹬越来劲的自我陶醉派,也有自言自语的思索者,还有横冲直撞外带呼啸的野
蛮豪放派。愁眉苦脸面露狰狞的骑车人,大概也是有的,但一般总是难得•见。可在公共汽
车上,情形就大为不同。失去了审美必要的距离感,又缺乏流通的空气、敞亮的环境,大家
一律油汗涔涔,倦容满面,最低限度也总有一种坐着和站着两种乘客间暗自较劲的心理失衡
挂在嘴角眉梢,至于丑恶的抢座和该让座不让座,以及因为挤手踏脚怒颜相向、恶语相加等
现象,更是令车厢生态进•步逼近了道道而远离了人道。
⑧我唯一的奢求是,下一回挤在公共汽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法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在学校打架烫伤和解协议书(2篇)
- 简易城市隧道养护工程合同模板
- 军事设施人防设备招投标
- 建筑项目合同
- 通信工程招投标政策解读与应用
- 国际图书馆地暖系统安装工程合同
- 影视制作公司摄影师聘用协议
- 通信网络施工协议
- 大型超市装修石膏板吊顶施工合同
- 牛顿迭代的并行化算法
- 建筑垃圾清理运输服务方案
- 中国新茶饮行业政策、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哈尔滨 研学课程设计
- 护士人文素养授课护理
- PowerPoint使用详解课件
- 2024年保密知识教育考试试题试卷附答案(突破训练)
- 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急诊医学课件)
-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英语试卷
- 系统迁移方案
- 房屋租赁管理条例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