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1次月考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3分)C2.(3分)D3.(3分)D
4.(4分)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5分)①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关切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②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错,材料一表述是“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原文表述的是“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B.“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错,材料一表述是“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原文强调的是胡适的观点,且主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D.“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错,材料二表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原文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诗人创作已经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只要……就……"条件关系错,材料二表述是“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由此可知选项过于绝对。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围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论述。
A.强调了诗歌的大众化。B.强调了“新意象新形象”,与材料二强调了现今中国诗人的做法无关。C.强调了新诗与“古汉语”“传统文化"的关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明确提出了观点;第二段“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有目的活动的特性”,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第三段“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第四段是过渡段,第五段“真正伟大的诗篇……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论述了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根据“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可知,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B(3分)7.D(3分)
8.(5分)①第一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②)第二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③第三次笑:老锁匠对自己成功打开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以及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与愉悦。
作用:多次写老锁匠的笑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也凸显了老锁匠技艺精湛等的人物形象。
9.(6分)①高超精湛的制锁技艺。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坚守。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③守信磊落的职业道德。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错误。从文章的主旨看,蕴含的是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错误。这里写出了老锁匠对古锁即将被带走的不舍,痛心但愿赌服输的矛盾纠结心理。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和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笑:年轻人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认为自己不用钥匙就能将锁都打开,而老人认为自己做了一辈子锁,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
第二次笑:本处写到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工具来看老锁匠做的锁,过了好一会,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
第三次笑:本处是说有一处居民区发生了事故,需要年轻人打开门锁,在危急的时刻,年轻人却没能将锁打开。这时,老锁匠主动要求来试试能否打开,在危急的时刻,老锁匠成功打开了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并且前面写到年轻人将老锁匠做的锁全部打开,所以本处可以说是老锁匠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了一城,体现出老锁匠的自豪和愉悦。
文章三处写到老锁匠的笑,这三处笑是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老锁匠不同的心理,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够突出老锁匠的人物形象,突出老锁匠技艺的精湛。在情节上,能够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同时并且前后情节相互呼应。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展连连竖起大拇指"可知,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可知,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可知,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ADF(3分)11.B(3分)12.D(3分)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4.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依仗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荒废学业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
10.AD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比数年来”作状语,其后A处断开;“自惩艾"是“颇发愤”的目的,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自惩艾"后D处断开;“前所为”是“悔"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开。
11.B[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12.D[“有文采的句子”错。材料二是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
(2)无如之何:表示“没有办法”的意思。长,成年。庶几,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意思是“或许可以,也许"。
14.解析:秦观年少时读书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所以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以作为反面论据来论证《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即先明确可不可以论证,再阐述自己的理由。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我年轻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而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有三千名精锐的骑兵,足够抵挡你几万名瘦弱的士兵。”(我)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3分)
16.(6分)①《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②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说法错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故选A。
16.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意蕴的能力。
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生机勃勃、竞争向上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立意积极奋进,昂扬豪迈。而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在诗歌的首联就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塞”指边塞。“河"指黄河,“霜威”“云色"直接点出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汾水”这一意象则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诗人强调了自己“思归”之情的深远。
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太原早秋》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以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因此,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不容小觑②声名鹊起③熠熠生辉
(3分)D
20.(5分)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18.解析第①处,结合横线前的“改造文章的祖师”“不蹈袭前人成""不断追求新变”可知,此处是说曹操对音乐的贡献很大,可用"不容小觑"之类的成语。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
第②处,结合横线前的“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与后文中的“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可知,此处是说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的知名度大增,可用“声名鹊起"之类的成语。声名鹤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第③处,结合横线前的“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依然"可知,此处是说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散发光彩,可用“熠熠生辉”之类的成语。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3分)
19.两个紧挨的书名号之间通常不用顿号隔开。
①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如:“日"月”构成“明"字。
②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③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又如: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20.解析①看主谓宾,句子的前半部分“通过曹操……表现力”中,谓语是“拓宽”,宾语是“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没有主语。这是滥用介词“通过"造成的主语残缺,应删除“通过”。
②看词语搭配,“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中,“拓宽了艺术表现力”搭配不当,应是“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③再看句子的后半部分,“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语序不当,“清商乐的形成"是较小的概念,“中国音乐史的走向”是较大的概念,二者应调换顺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①需要直觉和想象力②数学和诗歌更为突出③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
22.①三个“更加"构成一组排比,句式非常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②由“意境”到“抒情"再到“哲理”,三方面内容依次排列,有助于突出诗词的对仗所起到的三个重要作用。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句“当然,任何科学和艺术的创作都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可知,前句的“数学和诗歌的创作”也需要这两种能力,所以此处应填“需要直觉和想象力"。
第二处,这段谈论的主要对象是“数学和诗词”,根据关联词“当然……但是"表示转折,可知是想要突出强调“数学和诗词”更需要这两样能力,所以此处应填“数学和诗歌更为突出"。
第三处,针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直觉和想象是源于诗人的形象思维,而这个对于数学家来说,考虑的是高度,所以此处应填“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意境更加优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连用三个“更加"构成一组排比,从句式上来看,字数相同,结构一致,非常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从内容上来看,由“意境”到“抒情"再到“哲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三方面的内容依次排列,有助于突出诗词的对仗所起到的三个重要作用。
四、写作(60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展现了四种不同的青春风采,青春是毛泽东的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是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是《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攀登者和蜘蛛的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是香雪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青春有不同的样子,也有不同的价值。题目启发学生思考青春的价值。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人的能力增加、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的价值在于什么?在于奉献、担当、进取、奋斗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一定要体现正能量。
试题要求针对“青春价值”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可以先写自己不明白青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而在自己亲身经历过某件事,或看到过他人的青春选择之后,终于明白青春的价值何在。比如疫情期间看到一批批青年医生在抗疫一线奋战,或自己在此期间当抗疫志愿者,终于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出奉献;或者自己最开始安于享乐,对待学习很懈怠,但是在看到像宋玺等优秀的年轻人在他们的青春时期勇敢奋斗、拼搏,自己也受到了鼓舞,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勇敢奋斗。
立意:1.青春的价值在于敢梦敢追求。
2.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3.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
【例文】
青春的价值在于不断重新站起
五月的一个下午,夕阳的光照给地面镀上了金黄,阳光在这样的日子里显得很厚重,重到在空气中漾起油画般的质感,漾出一朵朵藏在天空背景后的纯白的蒲公英。
而我此时正站在英语比赛的候场区。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比赛了,但却是第一次进入复赛,内心紧张极了。
轮到我了。
我默念了三遍“阿弥陀佛”,走到了评委的面前。
没想到评委身后还坐着我的英语老师,与她对视,我更是慌了神,生怕自己的表现会让她失望。紧张和不自信扑面而来,我开口便错词连篇,几轮问答之下,最终铩羽而归。
夕阳已经落山,最后的余晖也躲到了树林后面。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难掩内心的沮丧。
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英语老师追了过来。
我转头看看她,愧疚地低下了头。但是老师并未生气,还是用她那一贯温柔的语调说:“你其实反应蛮快的嘛,为什么会紧张呢?是不是还缺少锻炼呢?”她耐心地陪着我分析,并希望我在明年的比赛中取得理想的名次。
我的内心渐渐明朗起来。
回到家里,看到满满一墙的奖状,回想自己一路的求学历程,我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我突然想起契诃夫说过的一句话:“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是啊,我们就是要在挫折的考验中打掉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惰性,剩下的就是积极向上和永不服输敢于吃苦的劲头。
思及此处,我满血复活。
之后的日子,我不断练习自己的发音,学唱英文歌;放学后常常待在教室里大声朗读,以此来增强自信心;上课积极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我不能放弃,因为世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都在孤独地翻山越岭。
至今仍记得那段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光阴,却不太记得那一年的比赛究竟取得了第几名。
而如今,到了高中,更多优秀的同学聚在一起,我更是不敢放松。一路之上尽管会经历挫折与失败,但我明白,青春的价值就在不断被打败、不断站起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我坚信青春的价值就在于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1次月考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否则,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锁匠
曹杰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沏上一壶茶,用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4)“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5)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6)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7)“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8)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9)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10)“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12)“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13)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14)“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
(15)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16)“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
(17)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18)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19)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20)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21)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弹子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22)“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23)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24)“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25)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26)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客家古镇“土著"老锁匠,一个是喜欢收藏古锁的城里新客家年轻人,二人本无交集,因锁结缘。
B.危急情况下老锁匠用古老的工具打开了新式锁具,让年轻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
C.文章写锁匠铺苍劲有力的题字,实则为老锁匠人物形象的虚写映衬,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年轻人的一系列行动。
D.第(9)段“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一丝亮光"颇有韵味,既有锁匠对自己制锁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统古锁工艺的骄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轻人在锁匠铺里解开了墙上的所有锁,而事故现场的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前后两次开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B.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简单的故事中含转折。年轻人接到求助电话及老锁匠冷静打开门锁,均为故事的重要转折。
C.小说开篇,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富特点的语词,如“斑驳"祖辈传下来的”“尘封已久"等,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
D.“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
8.小说第(11)段、(15)段、(25)段三次写老锁匠的“笑”,请简要说明“笑"的不同含义及多次出现的作用。(5分)
9.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谈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请结合本文,谈谈老锁匠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性恶论”。
C.“辄复不省"与“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两句中的“辄"意思相同。
D.“比读《齐史》”中的“比"与词语“比来”中的“比"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第一段中运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材料一第二段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奋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材料二中,秦观说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4.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阐明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负责人借贷合同样本
- 个人向个人贷款合同样本
- 减肥代理合同样本
- 众筹认购合同样本
- 农民公寓购房合同样本
- 养殖合伙协议合同样本
- 买车装潢合同样本
- 出租野营设备合同样本
- 农夫山泉授权合同样本
- 内部股权认购合同标准文本
- 汗青堂丛书013百年战争简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 含详解
- 楼顶发光字采购安装投标方案
- 组建生物质燃料公司方案
- 铁路转辙机 ZDJ9型电动转辙机认知
- 2021年4月四川省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
- 《关于“人工智能”》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 钢平台铺板计算excel(可当计算书)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环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