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1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B.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D.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正当深冬水落时,边沿许多部分都露出一堆堆石头,被阳光雨露漂得白白的,中心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还是异常美丽。特别是山上的松杉竹木,挺秀争绿,在冬日淡淡阳光下,更加形成一种不易形容的清寂。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画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大渡口终日不断有满载各种物资吼着叫着的各式货车,开上方舟过渡。此外还有载客的班车,车上坐着新闻记者,电影摄影师,音乐、歌舞、文物调查工作者,画师,医生..以及近乎挑牙虫卖膏药飘乡赶场的人物,陆续来去。近来因开放农村副业物资交流,附近二十里乡村赴乡场和到州上做小买卖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个觉醒是全面的。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南。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初来到这个溪边的我,环境给我的印象和引起的联想,不免感到十分惊奇!一切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这实在和许多年前笔下涉及的一个地方太相象了,可能对它仿佛相熟的不只我一个人。正犹如千年前唐代的诗人,宋代的画家,彼此虽生不同时,却由于某一时偶然曾经置身到这么一个相似自然环境中,而产生了些动人的诗歌或画幅。一首诗或者不过二十八个字,一幅画大不过一方尺,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永远是清新壮丽,增加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至于我呢,手中的笔业已荒疏了多年,忽然又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记忆习惯中的文字不免过于陈旧,触目景物人事却十分新鲜。在这种情形下,只有承认手中这支拙劣笔,实在无可为力。
我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慢慢的,慢慢的,站稳当点。你慌哪样!”
几个乡下人同声笑着说,“不要忙,不要忙,稳到点!"显然的事,我在船中未免有点狼狈可笑,已经不像个“家边人”样子。
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除了胸前那个绣有“丹凤朝阳"的挑花围裙,其余装束神气都和一般青年作家笔下描写到的相差不多。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一双辫子大而短,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新的社会正在起着深刻变化,她也就在新的生活教育中逐渐发育成长。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资分?"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像是还有话待我自己去体会,意思是:“你们城里人会做生意,一开口就是钱。什么都卖钱。一心只想赚钱,别的可通通不知道!"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
一位向我提出了个问题,“同志,你是从省里来的,可见过武汉长江大铁桥?”“看见过!那里有万千人笼夜赶工,电灯亮堂堂的,老远只听到机器哗喇哗喇的响,忙得真热闹!"
“办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好大一条桥!”
“你们难道看见过大铁桥?"那中年妇人问。
……说下去,我才知道电影队来放映电影时,大家都从电影上看过大桥赶工情形。我想起自治州百七十万人,共有三百四十万只勤快的手,为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生产劳动,长年手足贴近土地,再累些也不以为意。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有删改)
[注]1934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写下《湘西散记》,抒发他“无言的哀戚"。1957年沈从文再回湘西,写下此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详写了各式货车、各色人及人来人往等生活情形,极富生机活力,充满浓郁的湘西风情,表现出了时代的觉醒。
B.作者登上小渡船后被同船的乡下人笑,这笑是对在船中的我略显狼狈的真实反映,也饱含着他们对陌生人的善意。
C.在“多少工资分”的对话中,作者通过对女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弄船女孩的单纯和当地民风的淳朴。
D.文章结尾作者说对“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表明了作者对新社会感到迷茫。
7.关于文中小船渡口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船渡口、青苍崖壁、赶乡场的男女农民、渡船女孩的描写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湘西美景。
B.作者感到惊奇和熟悉,是因为作者眼前所见到的与曾经笔下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十分相似。
C.古人用诗和画将清新壮丽的美景再现给后人,而我因手中之笔荒疏多年且拙劣无法做到。
D.本段文字人景情融合,自然中透出情韵,平淡中见真诚,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8.本文的女孩和《边城》中的翠翠都生活在湘西,年龄相仿,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请分别谈谈作者笔下这两个形象的意义。(
9.如果要为文中划线语句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列出鉴赏要点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
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猇亭乎?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冲主:幼主。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③高宗:指赵构。④汝霖:即宗泽。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及其举国[A]托孤于诸葛亮[B]而心神无[C]贰[D]诚君[E]臣之至[F]公[G]古今之盛[H]轨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使……安定,使动用法,和《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B.从事,和《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怀抱”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C.制,制止,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相同。
D.固,本来,和《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A.司马光笔下的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超曹丕,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才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
B.王夫之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刘备在志向与策略制定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诸葛亮的志向也无法得以完全实现。
C.诸葛亮考虑的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不以为然;而猇亭战败,刘备死去,诸葛亮面对的又是非常不利的局面,无奈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张良、宗泽和诸葛亮,三位历史人物虽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大志,而他们的成败也与他们所遇到的君主、各自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际遇密切相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
(2)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14.三则材料都提及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但观点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本分别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_________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__________刘辰翁①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风起木飕飕。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
醉青州②,歌赤壁③,赋黄楼④。人间安得十客⑤,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壁,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注释】①刘辰翁:号须溪,南宋遗民。②③④三个典故分别来源于历史上的三位文人:欧阳修、杜牧和苏辙。⑤十客:用典,此处指志同道合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写明月普照,词人渴望在中秋之夜与异地的友人共沐清辉,表达了对离散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
B.上阕的三、四句,词人感慨如此良夜,古往今来不曾为谁而停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伤感之情。
C.上阕的五、六句写胡笳声传来,尚有未尽的欢乐,借景抒情,与第七句饱含萧瑟凄清之意的景物描写形成反差。
D.下阕艺术手法多样,情感丰富复杂,熔对与朋友欢聚的渴望、对皓月的赞美和对故国的眷念于一炉。
16.晚清词人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说:“须溪词风格似稼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报任安书》中,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不惮于承受酷刑的坚韧精神。
(2)在《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地去参加元宵盛会,反衬下文与众不同的“那人”。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在《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诗人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美妙,其中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
我知道凯撒与亚历山大就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当的生活乐趣。我想指出,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才是非常的活动。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
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诸种活动中最有光彩的。
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吧?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一切其他的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18.文中画横线句子重复出现是否会显得冗杂拖沓?请阐明理由。
19.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B.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C.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
D.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①),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A_________________。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②),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追名逐利,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B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C_____________,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否则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我常常劝有文字特长的同事朋友多多写作,向民众传播法治观念,但经常得到的回复是:这有什么好处,算核心期刊吗?算科研成果吗?有朋友(③)她告诫我:别浪费时间写这些东西,多写核心权威才是正道。我其实也想劝这些朋友看看《柏拉图》,但估计他们太忙了,没有时间去看。
20.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最热闹的行业当属文旅。在哈尔滨爆火出圈后,许多地方文旅部门纷纷跟风,甚至文旅局长亲自下场跳舞、喊麦……文旅部门借势营销,推介本地旅游产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过度宣介往往会造成审美疲劳,有些地方也并不如宣传那般美,有些做法更不能突显本地特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做好文旅事业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D
3.C
4.①运用了“东风"派单”“宝矿"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词语或诗句,有助于内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②列举部分事例来通俗化解释短视频传播的问题。
5.①要挖掘出端午节民俗文化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注重“以古观今”,构建端午节诗意的共情空间。②抓住“读秒时代”的特点,让大众能从端午视频中获得文化体验。③注重“以文化人”,用优秀的端午民俗感化教育今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错误,据材料一“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可知,“晦涩难懂”的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项偷换概念,因此“所以……"的因果关系也不正确。
C.“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错误,原文为“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是“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而非所有的传统文化短视频都立足于当下。选项扩大范围。
D.“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不准确,原文“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要始终追求"错误,文中只说“加速‘破圈’”,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现状"错误,第二段“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此处列举详细数字,主要是介绍短视频用户看短视频的情况,并非体现短视频用户规模的情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灶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可概括出,运用了“东风”“派单"宝矿”“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词语或诗句,有助于内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
结合“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可概括出,列举部分事例来通俗化解释短视频传播的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国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可知要挖掘出端午节民俗文化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注重“以古观今”,构建端午节诗意的共情空间。
结合“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可知,抓住“读秒时代”的特点,让大众能从端午视频中获得文化体验。
结合“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可知,注重“以文化人”,用优秀的端午民俗感化教育今人。
6.B(A“详写”错。C无“心理描写"。D“迷茫”错。)
7.C(“拙劣"非事实,是自谦之语)
8.①作者借助翠翠主要是展现其作为个体的人性美,还象征了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
②作者借助女孩这个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时期湘西人民质朴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显示出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交错运用,生动再现了渡口之景。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拟人手法写出了“万重群山"的寂静状态。③语言富有文采。“清莹澄澈”“挺秀争绿"无事可为”等四字书面语言简义丰。
(每点2分。其他角度如词语角度,色彩词语“白白"绿水”“清莹澄澈”,数量词语“一碧”等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DG(结合前面句子看,本段主要是作者对刘备的评价,画波浪线的句子则是针对他将国家和太子托付给诸葛亮的叙述和评价,故首先可排除A处,确定B处断开;后面对他的评价,可结合常用在句首的“诚”,判断D处应断开;再根据文言文句式的一致,“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可判断最后一处停顿为G处。参考标点: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11.C(《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是“控制”。)
12.A(“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不是刘备要求的,而是刘禅继位后刘禅的决定。)
13.(1)等到猇亭战败,先主刘备死去,国家的精锐力量在夷陵被全部消灭。(“迨”“殂"于夷陵”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洒在许昌、洛阳,却在猇亭白白地流干呢?(“虽"何”“徒”,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诸葛亮也向刘备表达了绝对的忠诚和决心。②材料二认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并非完全的信任与理解,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超过了对诸葛亮的信任。③材料三高度评价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将其看作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汉主刘备病危,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以自行取代他。”诸葛亮哭着说:“我怎么敢不竭尽辅佐的能力,献出忠贞的节操,至死不渝!"汉主刘备又制诏命令太子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贤明,只有德性,才能让人臣服。你与丞相共事,要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刘备病逝,太子刘禅继位,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材料二谈论君臣之间交情的人,都会竞相提到刘备与诸葛亮。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说:“孝直如果还活着,必定能制止陛下东征。"诸葛亮的志向能够在刘备手下完全实现吗?真是悲哀啊!诸葛亮的大节和苦心,不能在当时被理解和体谅,而白白地以为实现抱负而鞠躬尽瘁,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千古,宗泽临终吟咏着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句,悲痛哀惋地死去,这是有原因的呀!
诸葛亮的心愿,就是一定要保存汉室,一定要消灭曹魏政权。如果(蜀汉)不能与吴国交好,在内就会收到东吴掣肘而北伐不能顺利进行。他的这一心思,只有鲁肃了解罢了。孙权尚且可以体谅鲁肃与诸葛亮的用心,而刘备的志向却与他们不同。刘备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想要自己称王,雄心不曾收敛,与关羽相互投合罢了。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比不上对关羽的信任。刘备不死,吴国带来的灾祸就不能停息,祁山的蜀军就不能够北伐。等到猇亭战败,先主刘备死去,国家的精锐力量在夷陵丧失殆尽,一些与诸葛亮志同道合的老将如赵云都亡故了。诸葛亮面对疲劳不堪的百姓、愚昧暗弱的幼主,图谋北伐,但事情不可能有所作为了。诸葛亮所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唯有不顾自身来完成自己的志向,而事情的成败本来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如果当初先主能像笃信关羽那样信任诸葛亮,听从赵云的劝谏,停止东征,乘着曹丕刚刚篡位,人心没有稳固的时机,与东吴结盟来共同进取中原,(此时)实力还很雄厚,气势也很强盛,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洒在许昌、洛阳,却在猇亭白白地流干呢?
张良遇到汉高祖因而志向实现,宗泽遇到宋高宗因而志向受阻。诸葛亮,张良,宗泽,都怀着深远良苦的用心而不能轻易告诉别人,这是一样的,而他们的成败却各不相同。诸葛亮心怀大志却无法对别人表达出来,实在是千古的遗憾啊!
材料三先主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了解人才礼贤下士,有汉高祖的风范,有英雄的气度。至于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而毫无疑心,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楷模。
15.C【解题思路】C项,“借景抒情"说法错误。上阙的五、六两句并非写景而是叙事,这两句记述了在南楼听曲的乐事,在语意上与写萧瑟凄清之景的第七句形成反差。
16.①多用典故。上阕的南楼赏月、下阕的“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等典故,表达了词人赏月的愉悦之情;下阕用“十客"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佳友相伴、一同泛舟赏月的渴望。②意境开阔恢宏。上阕的“明月几万里”展现了阔大的空间,“古今良夜如此"着笔于悠长的时间,营造了恢宏深远的意境。③感情激越饱满。作品抒发了词人爱月赏月的高昂意兴、渴望与朋友谈笑放舟的豪情、一睹神州灯火的强烈故国之思,感情饱满强烈,极具感染力。
17.(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8.不会显得冗杂拖沓。理由如下:
①这两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这一观点。
②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19.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本文的主题是强调生活得惬意是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通过重复“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不断加深读者对这一核心观点的印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得惬意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次出现这句话初步提出观点,后文围绕“生活得惬意是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展开论述,如谈到我们的责任是调整生活习惯而非编书、打仗等,最后再次强调这一观点,可见这句话反复出现,与文章的层次有关,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重复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有规律的重复使文章在形式上更加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给读者带来一种语言上的美感和阅读的愉悦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
文中加点的“什么"表示任指,用在“也”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A.“什么"表示惊讶、不满;
B.“什么”表示任指,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C.表示责难。
D.“什么”表示疑问。
故选B。
【答案】20(1)急功近利
(2)救死扶伤
(3)语重心长21.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
22.
①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
②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
③写作带来名声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的“趁热跟进"可知这种做法使用的手段有些不合理,根据空后的“博人眼球”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获得好处,所以此空可用“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急于求得成功,只图近期得利,形容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②处,根据空前句“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可知,此空指医生的追求,所以此空可用“救死扶伤"。救死扶伤,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③处,本处是修饰“告诫,作“告诫”的状语,可用“语重心长"。语重心长,指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附随的技艺本身”搭配不当,“附随的"应修饰“名利”,而不能修饰“技艺”,应改为“附随的名利”;
二,“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语序不当,应先有“技艺本身的追求”,才能带来“随附的名利”,即应改成“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前文有关联词“不仅”,所填内容应有相匹配的关联词“也”,再结合后文“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可知,这是附随的好处,故可填: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
B.前文“而”表转折,所以所填内容应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对,再结合“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可知,此空是说可能得到附随的前程,故可填: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
C.依据后文“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可知,这里是说“名声”与“写作"的关系,写作会带来名声,故可填:写作带来名声。
【答案】例文:
在风口下保持冷静和底色
自哈尔滨文旅爆火出圈以后,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效仿,甚至文旅局长亲自下场跳舞、喊麦,一时间文旅事业站在风口,充上热搜。我们在欣慰于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和主管领导尽职亲民的同时,不妨将那份宣传的狂热冷却下来,挽在手中,细细叩问:文旅身在风口,当何去何从?窃以为,站在风口,当保持冷静和底色,方得长足发展。
曹雪芹曾有言:“好风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景区夜间保安聘用合同
- 办公区照明设施建设合同范本
- 桂林市拆迁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 贵阳市体育馆停车场使用规范
- 园林绿化车辆司机薪酬政策
- 法律行业学徒实习指南
- 通讯基站墙面施工协议
- 网络公司员工安全守则
- 供应商资质审查规范
- 国际化发展综合办公室管理办法
- 电力工程施工售后保障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美式家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五篇)
-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机器学习 课件 第10、11章 人工神经网络、强化学习
- 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书籍小兵张嘎课件
- 氢气中卤化物、甲酸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编制说明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机械制图》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通河县所属事业单位招聘74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