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基础练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头耕牛

陶沙岸

蛮牯子暴烈,谁也别想安稳地坐在它背上,虽然它的背是那么平整宽厚。

那个早晨,太阳刚爬上榨油坊旁的橡树梢,蛮牯子闷头冲出牛栏,躬身几跳,眨眼间跃出村外,跑过田间,奔上山岭,倏尔消遁。四个后生骂骂咧咧从牛栏里鱼贯而出,有人手上攥着盘成套的麻绳。

彪悍的蛮牯子第一次逃脱了牛圈穿鼻。然而一个多月后,几番挣扎,蛮牯子还是被捆住四肢放倒在地。四五个后生合力,终于把一个榆木圈插进了它稚嫩的鼻子,系上半截麻绳,拴住它冥顽不化的灵魂。待它半岁,在一片倾斜的湖滩沙地上,村里的老把式为它套上牛轭①缆绳,一声“哦——起”,正式开教犁地。平坦而有些坡度的沙地上,铺开大片深浅不一新翻出来的泥沙,一行行,如扭动的蟒蛇。蛮牯子虽难驾驭,但蛮力十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拼牛生涯。

经年累月,人和牛,都老了。蛮牯子颈部曾经流畅的线条不再,一层层的痂结了掉,掉了结,拱起一道麻石般光秃秃的高坎,牛轭可以妥妥地安放在那里,似嵌进了量身定做的模子里。

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另外两头老牛。众多的耕牛被一些牛贩子买走,多半大卸八块挂吊在市场的木架上,一条条一线线凌迟一般被人买去。

有外出打工的人引来一位张老板,廉价从农户手中租下他们的田地、山冈,挖鱼塘,种糯谷与瓜果,养黑山羊,办起农家乐。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

蛮牯子闲得发慌,性情倒是变得温顺,仿佛明白眼下可能随时沦为刀下鬼盘中餐的处境。

父母亲过世以后我进了城,离开之前,我将蛮牯子交给老实巴交的堂哥,他是屋场里仅剩的两三户依然在耕种田地的人家,除了自家责任田,他还另外借种了别人家三亩水田。他问将蛮牯子给他要多少钱,我说不要钱,只是拜托他养着,一直到老死,埋了就好。埋了?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②。我知道他恐怕不情愿,因为即使是老死的牛,也是要食其肉熬其骨的。蛮牯子辛苦一世,我不想它死后还要被敲骨吸髓。说话时,蛮牯子默默地看着我,一动不动。

仲秋,水退到遥远的湖心。湖床裸露在艳阳和雨水中,十天半月即呈现出一派辽阔的新绿,在阳光普照下娇嫩而温软,仿如春日。

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没有明确的方向。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吃饱了,蛮牯子随地一躺,半抬着头,默默反刍,慵懒散淡。一只八哥站在它背上跳了两下,又跳了两下,迟迟不肯飞走。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却连影子也没有,恍若幻觉,又仿佛许久前的回响。

湖的深处,有一方稍高的墩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牛羊不吃的苦草。堂哥为蛮牯子套上缆绳,戴上牛轭,要把这二十多亩高地犁出来,种油菜。村里的耕地已经少得可怜,大家拿着租金去镇上买粮吃。堂哥觉得种田人买粮吃丢脸,还在耕种着自己的田地。他放牛时早瞄好了这块墩地,离岸远,不积水,也没有什么杂草,更无须下肥料。犁过后让太阳晒几天,耙两三个来回,撒下种子便万事大吉。蛮牯子有了用武之地,很是努力,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

端午节,我回老家,堂哥格外开心。他说搭帮有蛮牯子;去年在湖里种的油菜收了近万斤,还是租张老板的卡车拉回家的。蛮牯子见到我,停了咀嚼,扇扇耳朵,让我摸它的脑壳,很受用的样子。

湖洲上种油菜与放牧被禁止了,堂哥少了一笔钉实梆硬的收入,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

再没有多少农活需要蛮牯子出力,蛮牯子的脊背不再宽厚,毛日渐稀落,冬天里看得见它毛皮下排骨历历。堂哥在牛绹上又接了一卷长长的麻绳,将蛮牯子系在湖岸荒山的灌木上,任它去啃食牛绹所及范围内的茅草。

吹着洞庭湖夹着腥味的长风,蛮牯子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频繁翻栏脱出,白天经常挣脱牛绹,甚或是把系绹的灌木或小树连根拔起,向洞庭湖飞奔。

一个天上挂着白太阳的冬日早晨,堂哥站在空荡荡的牛栏门口叹气:唉,它又跑出去了。

我接堂哥电话赶来,已近黄昏。

堂哥曾经种油菜的湖洲墩地里,牛蹄印与人的足迹,混乱交叠,密密匝匝。牛绹半挂在一丛枯草上,一头的榆木牛圈倾向地面。豆腐脑样晃荡的稀泥眼看就要漫向蛮牯子凸起的脊背,

蛮牯子冲着硕大的长河落日竭尽全力昂着头。一定是有人拉住牛绹驱赶蛮牯子,发生了互不退让的纷争。听到我的叫喊,它艰难地转过来看着我,被扯掉牛圈的鼻子仍流着血。

冇③得救了。堂哥摇摇头嘟囔一声。然而堂哥依然麻利地把两根麻绳绞到一起,结个套。屋场里同来的一个后生将绳套朝着蛮牯子使劲甩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甩了多少次,终于套住蛮牯子的角。半个时辰过去,蛮牯子才被拉动不到一米。再拉,蛮牯子竟侧起头,让泥水浸染的麻绳滑出了直挺的牛角。一串人顿时倒退数步跌倒在泥地里。

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

(节选自《散文》2023年11期,有删改)

【注】①牛轭: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②牛绹:拴牛的绳子。③冇:方言,即没有,“有”的反义词。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牯子最初有地可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蛮牯于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其存在也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B.作者赋予了蛮牯子人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劳作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

C.“我"在离开老家前拜托堂哥养着蛮牯子,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

D.“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指蛮牯子不能在湖洲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空中的一个坐标

在玛多,我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

几乎无人不知,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那伤害的程度足以用对生命的摧残来形容。有人给我透露了一个冷酷的数字,在玛多这地方,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左右。而一个人在高原上待了多年后,哪怕离开了高原,在余下的生命里也将是一个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药罐子"。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地方干部,一般干够二十年就可以轮换或退休了,而像谢会贵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还极为罕见。所谓地方干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是用黄河人的眼光来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而玛多水文站麻雀虽小,却也是黄委会垂直管理的一个最底层的中央直属单位。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很少与人打交道,与地方上、社会上少有接触,社会上对他们的存在也不大关注。他们时常被人们看见,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很多人看到这些一脸黢黑、木讷寡言的水文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

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第一线的水文人工资待遇很低,比那些同在玛多工作的地方干部低多了。如果说一个人年轻力壮时来到高原打拼就是“四十岁前拿命换钱”,这个目标谢会贵过了五十岁没有实现,一辈子也难以实现。从刚到玛多水文站每月拿三十多块钱工资,到如今,他每月也就能拿到三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别说拿双倍工资,愣是连一天的出车补助他也没有拿过。如果说这微薄的工资就是他拿命换来的钱,那谢会贵的命、水文人的命也太不值钱了,太廉价了。而“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却是谢会贵用生命来验证了的痛苦的现实。他从二十二岁那年获得了“玛多打冰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如今这台“打冰机"也日渐磨损老化了,一身的高原病加上水文人的职业病——风湿痛、关节痛、胃痛,还有致命的脑血栓,从三十岁之前就开始折磨他,年岁越大越是厉害,无论在玛多水文站还是西宁的家里,那大大小小的药罐子,不是治胃病的,就是治风湿痛、关节痛的,有时候药罐子摆得太多了,他还得在这些药罐子上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一不小心,就吃错了药。

那么,谢会贵又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回首二十岁时,他用一张纸把自己送到了这个雪域高原,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以自己的坚守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夸奖,几乎每一任站长都这样夸奖他,“别看老谢是咱们玛多站资历最老的,可干起活来愣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夸奖的话多了,既是不断地重复,也是在不断地强调,而他每次听了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换来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黄委会系统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水文人,应该说,他已经抵达了人生荣誉的高峰,然而说穿了,同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同他一生最宝贵的强壮年岁月相比,这些荣誉证书也不过是一张纸。而每次在光环闪耀中领奖时,他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如果这一切都是纸,但他还用生命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玛多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那上面记录了黄河源头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类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泥沙量等数据,这每一个高精度的水文数据,都在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不可能打造一条数字黄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源头的水文数据将是绝对空白,一条如同巨龙般的黄河,从龙头开始就是个处于失明状态的瞎子。想想也知道,要不,国家怎么会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设一个水文站呢?这里根本不具备设站条件,但必须设站!玛多水文站就是黄河的第一只眼,谢会贵就是这只眼睛里的一只瞳仁……

一个人,从二十岁的憧憬与抵达,到知天命之年步履蹒跚地离去,这就是他漫长而简单的人生履历。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热血沸腾还是心血来潮,他已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以三十二年的生命和岁月验证了,那就是他矢志不移的选择,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选择。我有幸抵达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又有幸找到了一个走得离他最近的机会,但他不愿意谈自己,他谈得最多的是那个水文站和他的那些老前辈和同事,“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但黄河可以做证,青藏高原可以做证,一个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坚守三十二年,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

而如今,随着黄河源头从过去的无人区变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又没有生态环保意识,老谢对游人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损害也格外担心。他多么希望有幸来此一游的游客们,能够像那些心有神明的藏胞一样,对这里的每一滴水,对我们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虔诚而纯粹的信仰。

对于我,玛多只是一条必然之路上的短暂驿站。在我离去前,又一次深深凝望,一个仅有五间房的小小院落,它的存在,让我们错杂的内心一下变得简单明了,而对它,一切都会得以逼真地映现。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

(原载《清明》2016年第2期)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玛多水文人“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

B.作者谈及水文人的工资待遇很低,既指出像谢会贵那样坚守多年的水文人并非是为了利益,展现其崇高,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C.作者用“漫长而简单"形容谢会贵的人生履历,“漫长”是指三十多年的坚守漫长,而“简单"是指他的人生履历简单,只做玛多水文人。

D.作者开始称呼谢会贵全名,后来称呼“老谢”,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可见谢会贵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担忧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尊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段叫父爱的距离

远方

在我老家,管“父亲”叫“爹爹"。小时候,我觉得这个称呼特别的土,和它一样土的还有我那寡言少语的爹爹。我那个起早贪黑在刀具厂干活的爹爹,常年穿一身破旧的衣服,趿拉着两只四处开裂的鞋,稀疏花白的头发常蒙着灰尘,黝黑的脸上有几处被烫伤的斑痕。

1999年夏天,我考上县一中,要去40公里外的县城读书,离家的前一晚,昏黄的灯下,爹爹单腿跪地使尽全身力气在为我捆扎行李。正值盛夏,他额头上的汗混着灰尘往下滴,滴在了他的衣服上,滴到了我崭新的被子上。我心里一阵嫌弃,说了句让我悔恨终生的话:“明天你还是别去送我了,你要是去了,别人还以为你是我爷爷呢。”爹爹一怔,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接着又忙活起来,他没有抬头看我,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家丫头大喽,知道要面子嘞。"

第二天,因为行李太多,爹爹还是去送我了。他换了身新衣服,穿了双新布鞋,但在我那时的眼里,他沧桑的脸上依然写满了“土气”。那天爹爹没怎么说话,只是弯腰弓背默默地扛着东西,始终和我保持着一段距离。到了宿舍,他放下东西就默默地退了出去。中午我们在校门口的小店里吃饺子,老板娘热情而饶舌地搭讪:“这小姑娘和爸爸长得真像!"一直没开口的爹爹赶忙说道:“我家丫头长得好看,像她妈,不像我。”爹爹说这话时,看我的眼神是幸福的,又是怯怯的。

我的爹爹正默默地拉开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他在努力着不让我因他而难堪,甚或不让陌生人知道我俩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只是当年懵懂的我竟然一点儿都不觉得我伤害了父亲。

从此,在外面刻意地和我保持一段距离,成了爹爹的习惯。学校开家长会,他从不参加;他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给予我最大的宽容与支持。年龄渐长,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心,随之,愧疚和悔恨也在我内心里潜滋暗长……

以后,我一回到老家,即使明知道爹爹出去干活了,却还是在第一时间找他。总是问:“妈,我爹爹呢?妈,我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因为我害怕,我害怕他又再刻意地拉开和我的距离。

2012年2月,我的女儿出生了,大家都说孩子长得像外公。爹爹听到这话时,悄悄地瞥了我一眼,那眼神是怯怯的,却又是幸福的。

我试图通过我的女儿来消弥我对爹爹的愧疚和悔恨,我时常抱着孩子骄傲地对别人说:“我家宝宝像极了外公。”爹爹也把这个外孙女疼到了骨子里,任我女儿在他身上撒野疯闹。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爹爹一起散步,他抱着孩子,我挽着他……

幸福的时光总是流转得很快!转眼,女儿两岁半了,爹爹也一天天地老去,爹爹他还在老去!那天,带着一身辛劳汗味的爹爹刚进院子,就被我女儿扑了个满怀。我在旁边幸福地看着他俩,突然,女儿皱着眉头说:“外公,你身上怎么臭臭的?放我下来!"我抬手给了女儿一耳光,那是我第一次打她,女儿哇哇大哭起来,爹爹第一次冲我大吼:“你干什么!”他放下孩子,一边哄她,一边尽量弓着身体,使自己和孩子保持着一段距离。

两岁半的女儿一定不知道,她的话一下子击溃了我内心伪装的忘却。那天,我固执地逼女儿向爹爹道歉,女儿含着泪似懂非懂地向外公说了声“对不起"。

其实那句“对不起”是替十五年前的我说的。原以为借女儿之口说出来,我心里会好受一些。可内心却明确地告诉我: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弥补,更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由别人替代!

在一次与妈妈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当年县一中每次家长会后,爹爹都会拉着她问东问西,会一遍又一遍地看我的成绩单;那些年里,每当我放假回家,晚上一个人出门时,爹爹都会悄悄地跟在后面;最近这几年来,爹爹经常向他的老哥们炫耀我给他买的小礼物,甚至是我发给他的每一条短信。而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

父亲就像子女人生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很多名人都说过类似的话,而我却要说,我的爹爹更像我身后的那盏灯,不耀眼,不炫目,但却给了我最温馨的守护!

也许在以后的时光中,我的爹爹还是习惯与我保持一段距离,但我知道,维系这段距离的是爹爹力所能及的爱。幸好,他从未走远;幸好,他还未走远!

(原文有删改)

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渭水遇

苏沧桑

后来,我在地图上找过那条小河的名字,没有找到。再后来,我问到了那条小河的名字叫“大南川"。它来自群山,清澈而湍急,在甘肃渭源县罗家磨村与212国道甘川段之间奋力跃动,像一个踽踽独行的少年。

从海拔3000米的高处下来,路过罗家磨村,我遇见了大南川河,遇见了河边的一幅画。

她毛衣的大红色彩,在绿水青山间显得有点突兀,仔细看,又觉得好看。她坐在高出河滩十米、石块垒砌成的路基上,低头在绣着什么,土红色的皮肤,花白的头发梳成两条小辫子挂在胸前。我站在河滩上仰望她,看到了她身后的蓝天,杨树,已经枯萎的一丛丛党参,低矮的砖房,砖房前趴着一辆灰扑扑的蓝色轿车。她静静地坐着,身旁呼啸而过一辆辆急转弯的车。她那么土,那么静,公路那么新,车那么快,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她的手里是一只鞋垫,绣的是一幅熊猫竹子图,粉色底,绿色竹子,黑白熊猫,上面还有一个“乐”字。我由衷地说,你绣得真好看啊,是你自己画的吗?

通过不太通顺的交谈,我得知她从小在这里长大,从来没有走出去过。公路对面的砖瓦房,是他们的家,颜色暗的,是老房子,颜色亮的,是新盖的,屋檐的每个角度都嵌着一个“福"字,小轿车是邻居家的。他们家有十几亩地,种庄稼,也种党参之类的药材。收入不算高,但日子越来越好了。她的儿子盖房子时摔下来没了,女儿嫁到了外面,她和老伴带着十二岁的孙子,一心把他培养好,送到县城里读书。她说这些时一直笑着,露出好像还没发育完整的小小的短短的牙齿。

她的老伴和两个老邻居也穿过马路走过来。他们问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在城里看到了什么好看的,眼神里充满真诚的好奇。于是,在午后的昏昏欲睡里,我向他们描述了我刚刚看到的渭源。

我在八米高的秦长城上,看到了绵延不绝、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梯田,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田野。积淀着厚重而灿烂文明的渭水流域上,最古老的长城蜿蜒起伏,每隔一里有一小烽燧,每隔十里有一大烽燧。此刻,我没有看到烽烟,碧蓝的天空下,麦子和油菜籽丰收在望,一个农人在长城下的梯田里,将一大捆油菜秆收拢,驮下山去。我们跟随他来到山下,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看到了一千个甚至更多的碌碡,像在炫耀它们曾经经历的一场场丰收。而在关于粮食的陈列馆里,我拍下了一张张不忍卒读的老照片,饥荒年代饿得皮包骨,甚至活活饿死的人。不忍看,又一张张删去。它们像石碾子一样,在我心里来回碾压,碾出了道道血痕。我摸着比南方大好几倍的粮车,闻到把手的皱褶之间残留的粮食的香味,紧皱的心才渐渐舒展。

在渭水的源头鸟鼠山,我被另一种异香牵住了脚步,那是一大片我从未见过的紫红色花朵,散发着童年记忆里的香味。我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富贵的花,没有牡丹芍药玫瑰,只有野花。我一个人在花丛边坐了很久,这野花的香,多么微小,此刻于我,是最母性的,最故乡的。如同渭水之源,弹丸之地流出的三股清泉,绽放出一条渭河,汇入滔滔黄河,绽放出华夏璀璨的文明之花。

坐在罗家磨村口的河滩上,我和四个老人交流着互相听不太懂的话,晕乎乎的我根本不知道向他们描述了一些什么样的画面,正在我陷入某一段回忆时,她突然站起身来,说,我家里有绣好的鞋垫,我送你,我送你。她转身就往马路对面走。

我继续向她的丈夫和两个老邻居描述我刚去过的渭源县城,它和很多我走过的县城很像,甚至与我东海之滨的老家很像,很古老,也很鲜亮,热气腾腾的。不一样的是食物。这里有我最爱吃的土豆,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土豆,无愧于“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称号,圆圆的匀称的土豆种子,被高科技工厂里的人们当成孩子般精心培育。这里有我最爱闻的当归,母亲常用来煲羊肉汤给我们养胃,煲出来的汤带着一点点甜。这里到处都是党参、贝母、柴胡、甘草等药材,我想,在某地的某一家店铺里,一定摆有代替他们走出大山的党参。

我最忘不了的,是深夜在回民朋友家里吃羊肉、看星空。一路泥泞抵达一个山谷深处时,快夜里十点了,又饿又累,炕桌上的油饼、馒头、凉拌菜、酥油茶什么的很快落肚,主人提醒我们别吃那么快,还有更好吃的。然后,老人和孩子们轮番端上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泥状的羊肉筏子等等。坐在炕上吃累了,就站起来吃,吃饱了就爬下炕,到院子里看星空。微微的高原反应让我产生轻微的眩晕,渭源,真像一个世外桃源啊,看到的、吃到的、喝到的,以及遇到的人,都有着泥土的气质,那么实在,那么淳厚。我感觉这里离天空特别近,离世界特别远。

他们听我语无伦次的描绘,并不惊奇,只是呵呵呵笑。我想,我其实是描述给自己听的。

一双粉色底的鞋垫,递到了我面前,是她自己画的牡丹样子,花了三天才绣好。河滩那一边,同伴们在招呼着上车出发了。

我说怎么办呢,我什么都没有带,包也在车上,我拿什么送你呢?

她咧开嘴,露出一口小碎牙,笑道,哎呀呀,不要不要,是我要送你的。

我的心泛起当归汤落肚般浓浓的暖意。她为什么送我呢?只因为我是远方的客人,和她闲聊了几句,赞美了她?还是与生俱来的淳朴热情?

匆匆说了再见,应该永远不会再见了。回到车上,下意识地将手伸进包里,迅速抽出一张一百元,下车朝他们飞奔过去。

她不收,我塞到她衣兜里,她掏出来硬塞给我。我说这是我的一点点心意,你买鞋垫坯子也要花钱的呀。塞她老伴手里,也将纸币一次次塞回我手里。这一次,我将钱一把塞到她衣兜里,转身就跑。她追了几步,哇啦哇啦在我身后叫,脸上是笑着的,露着小小的短短的牙齿,红红的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一个少女。

回到车上,当地朋友说,在这里,谈恋爱时,姑娘都会送小伙鞋垫。女人们一辈子都乐意给心爱的人做鞋垫。

他们一生拥抱土地,拥抱苦难,拥抱自己,也毫无防备地拥抱外面的世界,对未知的世界充满莫名的热爱。她从未走出过大山,但爱在她生命里的比重,一点都不比我们的少,即使对素昧平生的外人也毫不吝啬。他们脸上永远是生动的而非麻木的表情,随时准备笑,准备问候,或回应问候。

后来,我一回想起“渭源"这个地名,就会想起一条清澈而湍急的小河,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有关她的画面:她将汗水和豌豆种子一起撒进土里;她扎着小辫扛着锄头去收割党参;她揭开锅盖,新麦馍馍的热气打湿了她短短的睫毛;她穿着大红毛衣,坐在石块垒成的路基上,在绿水青山间,一针一线地绣着老伴的粉色鞋垫。多么土气,多么美好。

作者向罗家磨村的村民讲他看到的渭源,描述了哪些内容?请分条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回答: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16岁,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我却面露难色。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检豆子。看见有人来,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我们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

我想,我已经很久没读孙犁先生的小说了。春天的时候,我重读了《铁木前传》,我依然深深地受到感动。《铁木前传》的出版距今几十年了,孙犁先生对当代文学语言的不凡贡献,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却会长久不衰地渗透在我的文学生活中。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几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

河北文学馆馆内,一张孙犁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使很多人过目不忘。那是一张他在抗战时期与战友们的合影,他头戴一顶山民的毡帽,目光敏感而又温和,他热情却是腼腆地微笑着。对于今天的我们,这是一个遥远的孙犁先生。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越来越相信病床上那位盖着碎花棉被的枯瘦老人确已离我们远去,切近真实的,是这位头戴毡帽、有着腼腆神情的青年和他那些永远也不会颓败的篇章。

(有删改)

孙犁先生是铁凝非常敬仰的作家,孙犁先生给铁凝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都红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比王大夫和小孔还要早些,当然,也早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都红学推拿不能算是专业,顶多只能算是半路出家。还在青岛盲校的时候,她的大部分精力一直都花在音乐上了。如果都红当初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她现在的人生也许就在舞台上了。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钢琴老师像一个木匠,她把都红打成了一张凳子,放在了钢琴的前面。都红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去形容,仅用了三年的工夫,她的钢琴考试达到了八级。都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初中二年级,都红的奇迹突然中断了。是她自行了断的。都红说什么也不肯坐到钢琴的面前去了。

这一切都因为一次演出,是一台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来了许多大腕,都是过气的影视明星和当红的流行歌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她“无名指无力”这个老问题再一次出现了。为了增加无名指的力量,都红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发力,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这一来都红手指上的节奏就乱了,都红自己都不敢听了。这哪里是巴赫?这哪里还是巴赫?

都红是唯美的。她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停下来,从头开始,重来一遍。可是,这不是练琴,这是公开演出。都红只能顺着旋律把她的演奏半死不活地往下拖。都红的心情严重地变形了。很不甘。她像吃了一大堆苍蝇。手上却又出错了。她的演奏效果连练琴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都红只有破罐子破摔。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懊丧。

等完最后一个节拍,都红吸气,提腕,做了一个收势。总算完了。第三创意曲丑陋不堪。太丢人了,太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都红终于有些憋不住了,想哭。掌声却响了起来,特别地热烈,是那种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红就百感交集。站起来,鞠躬。再鞠躬。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女主持人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她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就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音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女主持人抓住都红的手,向前拉,一直拉到舞台的最前沿。音乐响起来了,是小提琴,一点一点地,由远及近,由低及高,抒情极了,如泣如诉的。女主持人的情感早已酝酿起来了,现在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她情声并茂地问了一个大问题,“都红为什么要在今天为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都红自己也想听一听。台下鸦雀无声。女主持人的自问自答催人泪下了,“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小提琴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回响在“全社会”的每一片大地。这是哀痛欲绝的旋律,像挽歌,直往人伤心的地方钻。女主持人突然一阵哽咽,再说下去极有可能泣不成声。“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是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有能够。为什么是报答?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都红的老师站在后台,她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都红不能理解她的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喜悦与悲伤,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应答。她只是在感受老师鼻息,炙热的,已经发烫了。都红似乎是被老师的鼻息烫伤了,再也没有走进钢琴课的课堂。老师一直追到都红的宿舍,问她为什么不去。都红把宿舍里的同学打发干净,说:“老师,钢琴我不学了,你教我学二胡吧。”

老师纳闷了:“什么意思?"

都红说:“哪一天到大街上去卖唱,二胡带起来方便。”

都红的这席话说得突兀了。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都红内心“苍凉”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C.“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分析不当,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只是猜测堂哥不愿意等牛死后埋掉的嘱咐,但并不是说堂哥不情愿养蛮牯子。

2.C

A.“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强加因果。依据第二段“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可知,玛多水文人发呆不是因为待傻了,而变得木讷寡言,而是因为这成为了他们下意识的习惯。

B.“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曲解文意。从整篇文章看,写他们的待遇是为了凸显他们的纯粹崇高,并不是暗含作者的同情。

D.“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曲解文意。称呼的改变并不是表明“我"对谢会贵的尊敬是从这时才开始,对谢会贵的尊敬赞美的情感是贯穿全文的。

3.①少女时:觉得父亲的“土气”丢自己的面子,故而嫌弃他。②懂事后:理解父亲的爱,心生愧疚、悔恨。③有了孩子后:想尽力用爱回报父亲,弥补懵懂少女时给父亲造成的伤害。

整体上看,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读中学之前,不让父亲送自己入学,觉得父亲会让自己丢人,对父亲的情感是“嫌弃";

第二阶段是“年龄渐长,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心”,“害怕,我害怕他又再刻意地拉开和我的距离”,开始理解父亲,感到愧疚;

第三阶段是女儿出生之后“试图通过我的女儿来消弥我对爹爹的愧疚和悔恨”,努力用爱回报父亲,弥补自己曾经给父亲造成的伤害。

4.①渭源壮观的田野;②散发着异香的紫红色花朵;③渭源丰富的物产;④热情好客、有着泥土气质的回民。

结合“我在八米高的秦长城上,看到了锦延不绝、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