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凤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答案】1.A2.B3.D
4.①画线句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语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艺家深入群众生活的重大意义,增强了论断的气势和力量。
5.①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为文艺工作的目标;
②深入人民(工农兵)群众的实际生活,以获取文艺创作的源泉(获得最原始的创作材料);
③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让人民充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解析】
【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探讨了文学艺术的源泉和人民性的核心理念。材料一强调文学艺术源于人民生活,创作应深入群众,反映社会现实,推动历史前进。材料二则通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实例,阐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强调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本位,体现人民性。两则材料共同指出,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其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扎根于人民,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一切文学艺术都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错,原文是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可见,生活与文学之间不宜进行这样的优劣比较,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说明文艺创作中存在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错,不同情境下创作的作品能够相互借鉴,证明文艺创作有共通的规律;但据此得出文艺创作可以“主观随意”的结论则不妥当。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这说明一个作品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肯定"错,对照材料二,准确地说,“有些短视频有很高的播放量”,说明的是“只有人民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也“才能不断地提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中相关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效果的能力。
“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句中,使用了三个“到……去”和五个“一切……”,构成排比修辞手法,增强了论断的气势和力量;“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强调中国革命的、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这两种的修辞手法共同使用,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艺家深入群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要让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概括:文艺工作“人民性"的具体内涵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为文艺工作的目标;
由“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工农大众为创作的主体对象,鲁艺的文艺作品才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文艺,鲜明地指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基本立场,只有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人民文艺"概括:深入人民(工农兵)群众的实际生活,以获取文艺创作的源泉(获得最原始的创作材料);
由“只有倾听了人民的呼声,人民接受了、深入人民了、打动民心了,文艺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概括: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让人民充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C、7.D、
8、①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日战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②抗战结束后,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
9、①从小说角度看,葛覃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社会、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主题思想深刻。②从历史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所写的人与事,都准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
【解析】
6【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解答】C.“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错误。材料一中说“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材料二中说“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综合两则材料可知,葛覃不是隐士,而是战士。去深处取水是因为深处水更干净,体现了葛覃清高纯洁的文人性格。故选C。
7【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解答】A.“《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错,《葛覃》与孙犁早期的风格不同,是晚年孙犁深沉隽永风格的代表。B.“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错,葛覃青年时期爱写诗,有浪漫气质,后期当小学老师,不再写诗,转而关注现实人生。另“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也不准确,《诗经》呈现出的是一种多样风格的,而本文侧重于写实风格,在传统叙述角度上还是有差异的。C.“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错,“太史公曰"异史氏曰”这种论赞体发表的议论不都是肯定的,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题干让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葛覃所行,近斯旨矣”,也就是让分析葛覃的行为是接近评论的主旨的。先要弄清楚评论的主旨是什么。考查文本二的内容可知,其主旨是“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考查文本一,可以从“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结束后”两个角度作答。
“抗日战争期间”,文中说“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可见其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
“抗战结束后”,文中说“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可见其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无论是在什么时期,他都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符合文本二评论的主旨。
9、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内容是“当作小说"和“当作历史”。“当作小说"是说这篇小说具有小说的要素,具有小说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人物是葛覃,他个性鲜明,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小说的情节完整,写了葛覃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人生选择“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和抗战胜利后在农村教书;环境描写真实、自然,写出了美丽的水乡景色和抗日战争、战争胜利后的社会环境;小说主题深刻,“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由此,可以说此小说具有小说的艺术特征。
“当作历史”是说这篇小说有史料特征,历史要求真实、准确,反映时代特征。葛覃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有很多,他们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由此,可以说此小说具有历史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答案】1.CEH2.C3.C
4.(1)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
(2)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
5.①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
“后吴奔壁东南陬"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
“太尉使备西北”是兼语句,其后E处断开;
“奔西北"是动宾结构,后面H处断开。
故选CEH。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率领;引导。句意: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
C.错误。出现;起。句意: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D.正确。句意: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错误,材料一“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说明,直到吴楚之乱平定后诸将才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推知之前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降”,使……投降;“购”,悬赏征求;“购吴王千金”,状语后置,应为“(以)千金购吴王"。
(2)“并”,吞并;“殆”,懈怠;“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因果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可知,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
②由原文“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可知,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
③由原文“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可知,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
④由原文“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可知,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孝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假使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孝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
孝景帝三年,吴、楚两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孝景帝同意他的意见。
太尉周亚夫已经在荥阳会军,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孝景帝,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弓高侯等人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太尉始终不出战。夜里,汉军营中惊乱,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很饥饿了,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过了一个多月,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汉王朝。双方攻守共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
材料二: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对付敌人。
凡是用兵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战士因正义而激起义愤,才可以连续战斗。
作战的方法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保持士气;当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重重地犒赏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全部爆发就有更多的勇气,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
15.B
16.写法上“入于苏":都把自己和古人作对比,都写到“白发”。
情感上“出于苏":①苏词中头白苍老却功业无成的苏轼,与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带有自嘲自伤的意味,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或“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渴望现实中也有如此豪杰”)。②黄庭坚表达了自己“风流"不逊于二谢的豪迈情怀,并以“白发簪花”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强调了自己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催发词人以鬼门关的险峻来衬托内心抑郁愁苦,借酒消愁"说法错误,“及至重阳天也霁”中“及至"也”体现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出“催醉"之意,并非借酒消愁。“鬼门关”是用其险峻来衬托忘怀得失的胸襟和兀傲之气,并非衬托内心抑郁愁苦。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
写法上:
“入于苏"指的是黄庭坚的词在写作手法上效法了苏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运用了与古人对比的写作手法,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进行对比,将意气风发、指挥若定、功成名就的周瑜与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自己进行对比,同时还用“华发”这一意象道出了自己韶华不再的心酸。本词下阕也用了相同的意象“华颠"来表现自己不服老的气概,在“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几句中,与古人谢瞻和谢灵运进行对比,这种写法和苏轼很像,所以说黄庭坚在写法上“入于苏"。
情感上:
“出于苏”是指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塑造出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的青年英雄形象,反观词人,被贬黄州,处境坎坷,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词人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本词中,“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是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全是自负口吻。最后三句“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所以说情感上“出于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答案】18.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让整个大地都充满了它的欢声笑语。
A.不可或缺B.不以为意
20.③,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
④,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
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2.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拟人是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情感或思想,使之具有人的特征。要使风看起来像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
例句中水被描写为与每个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这些都是人的行为,体现了水的温柔守护和照顾。写风的句子时,也要突出风的性格特点,比如温柔、轻盈、调皮等。
可以想象风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如风吹拂田野,吹过稻穗,卷起落叶等。将这些动作拟人化,比如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前后文“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可知,水对人体非常重要,此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水重要性的成语,可填写“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
B处,结合前后文“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可知,不爱喝水的人不重视喝水这件小事,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此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不重视的成语。可填写“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这造成了"不合逻辑,“造成了”表示已经发生的事实,“风险"是还未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可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
④,“保持……水分"成分残缺,应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前后文“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可知,此处应填写水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后文“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可知,此处是描述水如何帮助调节体温,所以可填写“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或“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乙处,前文提到建议饮水量,结合“不过"以及“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可知,饮水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此处应填写一个句子强调饮水量的变化性,可填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或“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温和气候条件"指的是气候条件相对平稳、不极端的状态。
A.形容人的态度或表情,表示温柔、和善。
B.“温和”形容经济增长的平稳状态,表示没有剧烈变化
C.形容力量,指的是一种性格或态度上的柔和。
D.用来形容“雨"的特性,表示雨的状态温柔、不猛烈,与文中“温和”都是描述环境或自然状态的词汇。
故选D。
写作(60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潘展乐面对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质疑时的一句答话作为切入点,引出写作内容。作文立意关键就在于理解这句话。“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这句话表达了不被他人设限、勇于突破的态度。考生可以围绕“框框”,展开联想和思考。
生活当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框"。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传统的观念,也可能是自我的怀疑,他人的质疑。面对这些“框框”,我们应该敢于突破,敢于突围。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不好的“框”呢?
首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它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质疑时不轻易放弃。其次,我们要努力奋斗。奋斗是实现梦想的阶梯,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才能突破自我设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者,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前进的动力。最后,还需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勇气能让我们敢于面对挑战,决心能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述材料,提出观点,人生的精彩在于不设限。接着,结合材料和潘展乐的事例,分析为什么不要给自己、给他人设置框框。然后举例论证突破自我设限的重要性,如苏炳添突破黄种人百米极限、邓亚萍克服身材劣势打出世界冠军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如何打破不好的“框”,包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保持积极心态等。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突破“框框”的意义,鼓励人们勇敢追求梦想。
立意:1.突破“框框”,实现精彩。2.人生不设限。3.破“框”而行,成就非凡。
【范文】
破“框"而行,成就非凡人生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框”所束缚。而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与否定,可能是自我设定的局限,也可能是传统观念的禁锢。然而,正如潘展乐在面对质疑时所言:“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当这个人设是自己所认可的、积极的,它就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如同一个好的框,我们会主动跳进去,在其中努力成长、拼搏。而当这个“框"是消极的、不好的,我们则会勇敢地打破它,挣脱束缚,去追寻真正的自我。这展现了你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的精神,不被他人定义,只由自己主宰人生。愿你在面对各种“框”时,都能坚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唯有破“框"而行,我们才能成就非凡人生。
不好的“框”,是他人的质疑与贬低。它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真正的强者,不会被这些质疑所打倒,而是将其化作前进的动力。潘展乐在夺冠后遭到澳大利亚教练的质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以淡定的态度回应,将质疑转化为动力,继续在泳池中奋力拼搏。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在面对质疑时,都选择了勇敢地打破“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被世人嘲笑和质疑,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被人质疑无法再创作音乐,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人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打破质疑之“框"的勇气。
好的“框”,则是积极的人设和鼓励。它可以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潘展乐深知好的“框"的力量,他会主动跳进那些能给予他动力的“框”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框"。比如,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期望、朋友的支持等,这些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正能量。当我们身处这些“框”中时,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前进。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不断提升自己,以不辜负这些期望和鼓励。
然而,无论是好的“框"还是不好的“框”,我们都不能被其完全束缚。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的思考,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框"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有敢于打破“框”的勇气和决心。当我们发现某个“框"已经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时,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打破,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华为公司,在面对某些西方国家的无端打压和质疑时,华为没有退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封锁,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还有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受过各种质疑,但航天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一次次将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
破“框”而行,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打破“框"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突破束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破“框”而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分辨好的“框”和不好的“框”,用好的“框”激励自己,打破不好的“框"束缚自己。让我们破“框”而行,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成就非凡的人生。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学科: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
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选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其核心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讲话》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开始走向人民大众,走向民间。
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从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白毛女》这个集合全院力量创作的新歌剧,都是毛泽东提倡的雪中送炭的艺术。农民看了《白毛女》,投身到批斗恶霸的土改热潮中;战士看了《白毛女》,高喊着“为喜儿报仇”,杀敌立功。鲁艺文工团演员、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说《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支援了战争、支援了土改。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走向了新的道路,以鲁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错纠偏,造就了延安的文艺繁荣。正是因为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工农大众为创作的主体对象,鲁艺的文艺作品才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对当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讲话》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文艺,鲜明地指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基本立场,只有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人民文艺。《讲话》中关于解决文艺工作者的态度问题也体现了人民性这一深刻内涵。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态度怎么样,同时也决定着人民是否接受他们创作的作品。只有人民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只有倾听了人民的呼声,人民接受了、深入人民了、打动民心了,文艺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如是说。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同样将“人民性"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要让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摘编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延安文艺"带给我们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学“源”“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的生活最生动也最丰富,面对这个唯一的源泉,一切文学艺术都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
B.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都是“流”而不是“源”,研究者可以为其找出各自的源头。
C.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的“流”皆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但借鉴不应替代创作者的创造。
D.每个文艺家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之“源”,否则就有成为空头文艺家的危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自然形态的原料矿藏,对其进行发掘、提炼、再创造,文艺家大有可为。
B.彼时彼地写出的作品,可作为另一种情境下创作的借鉴,说明文艺创作中存在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C.写作有“文野”“粗细"高低”“快慢"之分,可见作家的素养和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创作质量。
D.凸现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实,使人民惊醒感奋、团结斗争,歌剧《白毛女》是一个范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是批判地吸收,一种是毫无批判地照搬与模仿,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B.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也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C.时代孕育出自己的文学经典,经典又成为时代的标识:经典与时代相互成就,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
D.有些短视频有很高的播放量,却也有人批评其格调不高,这说明一个作品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肯定。
4.细读材料一第二段的画线语句,简要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论证效果。(4分)
5.毛泽东、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文艺的人民性。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文艺工作“人民性"的具体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
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
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B.葛覃下乡很彻底,在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却毫无名气,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C.作者偶遇葛覃时,发现他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打水,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D.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后来就基本不再写诗了,是因为教学生读书是务实的事情,这种变化是他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景物描写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
B.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C.《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
D.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国家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8.文本二中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9.有人说,读《葛覃》“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这两个角度简析文本一的艺术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小心谨慎、慎重,活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14.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两个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安顺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2024年浙江客运资格证考试试题模拟c1题
- 2024年松原客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2024年西安客运资格证紧急救护试题和答案
- 中国挂锁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赛项规程-中职学生组(戏曲表演)
- 人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标准编制说明
-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 铜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 药品销售代理委托协议
- 某某商会某某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
-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课件
- 碳酸二甲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黑色渐变文明交通安全出行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课PPT模板
- 第7章散客旅游服务程序与服务质量《导游业务》(第五版)
- 后续服务的安排及保证措施
- 学习通《古典诗词鉴赏》习题(含答案)
- 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课件
- 异物管控记录表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小学安全课件《按章行路才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