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基础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①,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②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嬴溢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③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④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种:越王勾践的谋臣文种。④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A.伐,指讨伐,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不同。

B.疏,疏远,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

C.背,指反叛、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含义相同。

D.遇,对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一: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駏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旧唐书·李贺传》)

A.“所与游者”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含义相同。

B.“每旦日出与诸公游"与“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旦日"字含义不同。

C.“所至或时有著”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

D.“少之,长吉气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材料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域,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注:①靖:安定;安宁。

A.与战胜而得者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人君当神器之重

C.以自相屠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D.不至若此之速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意思相同。

B.“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与“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信”意思不同。

C.“或投之黄河"与“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两句中“或"意思不同。

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厌”的意思不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孔子所云言顾行者,何也?彼自谓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盖真未之能,非假谦也。人生世间,惟此四者终身用之,安有尽期。若谓我能,则自止而不复有进矣。圣人知此最难尽,故自谓未能。己实未能,则说我不能,是言顾其行也;说我未能,实是不能,是行顾其言也。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务以此四者责人教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吁!公果能自敬,则余何说乎!自敬伊何?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毋自欺,求自慊,慎其独。孔圣人之自敬者盖如此。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未之有也。所谓本乱而求末之治,无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更不言如何去平天下,但只道修身二字而已。

勿以修身为易,明明德为不难,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龙溪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到末年方得实诣,可谓无工夫乎?近溪先生从幼闻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岁,犹历涉江湖各处访人,岂专为传法①计欤,盖亦有不容已者。彼其一生好名,近来稍知藏名之法,历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无一道学不去参访。虽弟子之求师,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良知,更无工夫乎?然则公第用起工夫耳,儒家书尽足参详,不必别观释典也。解释文字,终难契入;执定己见,终难空空;耘人之田,终荒家穰。愿公无以刍尧②陶渔之见而弃忽之也。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李贽《答耿司寇》节选,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礼记·大学》节选,有删改)

【注】①传法,佛教用语,指传播佛法或以佛法传后人,这里指传播学问。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不同。

B.谨,指谨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不同。

C.盖,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盖"用法不同。

D.乐,指喜好,与《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意思不同。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柳子之论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非势也,圣人意也;郡县,非圣人意也,势也。然则封建可行乎?曰:道可,势不可。今之阡陌尽矣,城郭改矣,税法变矣。其所封者非纨绔之子弟,即椎埋①之武夫也。其能与三代比隆乎?且不特无其势,并无其道。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亲亲也,尊贤也,兴绝国也,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

(节选自袁枚《书柳子后》)

【注】①椎埋,意思是劫杀人而埋之。亦泛指杀人。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迟,即“凌迟”,是古代的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B.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古代的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C.理,指治理,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移之官理"中“理”词义相同。

D.特,指特别,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特”词义相同。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拔魏邢丘。范雎(魏国人)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材料二: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使须贾于秦。范雎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而坐须贾于堂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节选自《史记范雎列传》)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山东时”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山东”含义不同。

B.“披其枝者伤其心"与“哙遂入,披帷西向立”(《鸿门宴》)两句中的“披"字含义不同。

C.“尊其臣者卑其主”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字含义不同。

D.“范叔有说于秦邪"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坐有顷,太子不视也,又不问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豫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愆然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为遗我贼。”于是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魏文侯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五日,群臣皆素服而吊公子,成父独不吊。文侯复殿,公子成父趋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至,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豫,通“预”,预先,事先,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

C.贼,祸害,“遗我贼”即给我留下祸害,与“盗贼"窃贼”中的“贼"意思不同。

D.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后来也可指恢复帝制,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刘)晏。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逮。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绐。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相关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觇报四方物价"中“觇”应为“打探、查探"之意。

B.“他人效者终莫能逮”中“逮"在此处应为“及、比得上”之意。

C.“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中“稔”指谷物成熟。

D.“至某月须若干蠲免"中“蠲免”为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免”,“蠲”意为增加。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材料二:

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讨伐;砍。句意:吴王夫差兴兵攻打越国。/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

B.都是“疏远"的意思。句意:反而因此被疏远。/疏远贤士而不重用。

C.都是“反叛、背弃”的意思。句意:我背弃了楚国。/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遇,本文中是“逢”的意思,《答司马谏议书》中是“对待"的意思。句意:却没有遇到好的朝代。/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让伍子胥的尸体浮在江上。吴王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材料二:

从前,吴王夫差兴兵攻打越国,在就李被越军打败。当时,大风发疯似的猛刮,日夜不停。吴王说:“我白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争夺扫帚星,越王将要用扫帚扫我,我军要遭殃了吧?我们的军队还是回去吧?”伍子胥说:“大王还是要努力啊,越国军队要失败了!我听说井,是人们饮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说明食物有余。越国在南方,五行中属火,吴国在北方,五行中属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还有什么疑虑呢?风从北边来,是要帮助吴国。曾经武王伐纣的时候,彗星出现,周朝兴盛。武王问太公,太公说:‘我听说用扫帚与人打斗,把扫帚柄倒过去才能取胜。’我听说灾异有的吉利有的凶险,万物都有相互压服,制约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证据。希望大王赶快行动,这样的话,越国将要发生凶险,吴国将要昌盛。"

伍子胥过于正直,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身恳切进谏,效忠国家。他是非分明,无所忌讳,不停止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远。有人进谗言挑拨他和君主的关系,伍子胥将要被杀。范蠡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不知变通,说:“知道天命而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开,这可以称得上是聪明吗?”伍子胥听说了,感叹说:“我背弃了楚国,带着武器离开,按道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时遇到的是阖庐,后来遇到的是夫差。从太古以来,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大的荣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先君对我的恩泽,我至今难以忘记,我希望能一直到死去都报答他,怎么会离开呢?范蠡见到我外在的处境,不知我内心的想法。现在虽然有所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贡说:“伍子胥坚持忠信,死比生还重;范蠡权衡利害,离开而留下名声;文种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结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齐肩,只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大臣。为太子迎娶秦国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喜欢,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尽忠心,入宫进谏,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纠正楚王的做法。而楚王不听他的谏言,听信奸邪之人的话语,逮捕并关押了伍奢,等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一起处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刚勇难以被欺骗。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却没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在楚国进谏而死,伍子胥因在吴国进谏而死。《诗经》说:“奸邪之人没有极限,扰乱各个国家。"说的就是这。

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与”,介词,和、同;动词,结交、亲附。句意: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是不明智的。

B.白天;明天。句意:(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C.有时;有人。句意: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D.断绝;横渡。句意:一会儿,长吉气绝/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写了《李长吉集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最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骡子,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移置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骡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保存下来的李贺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蟠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写篇楼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嘒管的演奏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是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人世间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有删改)

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前往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辨》的文章(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试。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诵读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3.C

A.与: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句意: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B.当:动词,抵挡;动词,执掌、主持。句意: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C.相:都是“互相"。句意: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D.速:迅速;招致。句意:不至于像这样迅速。/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材料二: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三:

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不失业,百姓便安定了。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4.D

A.正确。都是“希望"的意思。句意: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

B.正确。忠诚/信物。句意:履行的是忠信/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么就无法接近秦王。

C.正确。有的人/有时。句意:有的人竟被投入黄河/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D.错误。“厌”通“餍”,满足。句意: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参考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身,(大家)就会志趣一致相互帮助;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大家)就会心思(观点)相同取得成功。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唉!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

5.D

A.正确。哪里/使……安宁。句意:哪有完全做到的时候/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B.正确。谨慎/慎重办理。句意:那就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行为也应谨慎检点/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C.正确。因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句意:也因为不容许自己停止不前/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名义与实际是否相符。

D.错误,意思相同,都指“喜好”。句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爱山。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所说的“言语要顾及行动”,是什么意思呢?他自称在子、臣、弟、友这四种道德方面没有做到,那是真的没做到,并不是假谦虚。人生在世,只有这四种道德是要终身奉行的,哪有完全做到的时候。如果说我做到了,那么自己就会停止不再进步了。圣人知道这四种道德最难完全做到,所以就说自己没能做到。自己实际没能做到,就说不能做到,这是“言顾行”;说自己没做到,实际上也没有做到,这是“行顾言"。不像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没有都做到,却致力于用这四种道德要求别人,教训别人。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多,而自己承担的却很少,人们难道肯相信他吗?

唉!您果真能自敬,那么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自敬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行为也应谨慎检点;在人们听不到的地方,讲话也要警惕畏惧,做到不自欺,求自我满足,在独处时,也保持谨慎。孔圣人的自敬就是如此。如果不能自敬,却能敬人,那是没有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根本(自身道德修养)败坏,而想末节(“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做到好,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说,要一概以修身作为根本。这才是正统,也是极为容易极为简单之学,是操持简单效果却显著的方法,所以说:“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然后影响别人,从而使天下太平。"又说:“每个人只要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并不另讲如何去平天下,只是强调修身二字而已。

您不要认为修身是很容易的事,发扬光辉的美德并不难,就担心人们在这方面不肯用工夫。龙溪先生活到九十,自二十岁开始做学问,又得明师指导,对天下之书都进行了探讨,到处向人请教求指正,到晚年才得到真实的造诣,能说没有下工夫么?近溪先生从幼年就开始领会一些道理,科举应试中进士十年后才去当官,至今已七十二岁,还经常远涉江湖各处拜访别人,难道是专门为了传播学问吗?也因为不容许自己停止不前。他一生好名,近来稍知隐藏名声之法,走遍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所有的道学先生都去参访。即使弟子拜师,也没有他这样的恳切急迫,可以说他真正获得了良知,难道能说他没下工夫么?这样那么您若也想用工夫,儒家之书尽可以参酌研究,不必再参看佛典。因为佛典的解说,很难契合您的心思;您固执己见,也难以对佛教有真正的认知;替别人田里除草,那会失去自己的收获。愿您不要轻视打鱼砍柴一类普通人的见解而弃置忽视它们。古人很喜欢考察这些话(常人的浅近之言)。

材料二: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思不在这里,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6.D

A.正确。句意: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

B.正确。

C.正确。句意: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移到为官治民上。

D.错误。仅仅、只是;/尤其。句意:并且,不仅没有推行分封制的形势。/考虑到我的孤苦无依,尤其严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封建制,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有的人说:“封建制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把他管辖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悉心爱护,使那里的风俗变好,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郡县制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论述,虽然详尽,可惜他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分封诸侯,不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圣人的意愿;推行郡县制,不是圣人的意愿,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分封诸侯可以实行吗?我说:从道理上讲是可以实行的,但从形势上讲则不可行。如今,田野的道路都已不存在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也改变了,税收制度也不同了。那些被封为诸侯的,不是世家子弟就是依仗武力的强人。他们能够与夏、商、周三代分封的诸侯相提并论,共同享有国运长久吗?并且,不仅没有推行分封制的形势,更没有推行分封制所应遵循的原则。古代帝王有把天下为公的心意,所以分封诸侯是为了亲近自己的亲属,尊重贤能的人,振兴衰亡的国家,祭祀已废弃的祖庙,希望百姓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爱护自己的子女,因此分封诸侯的制度推行以后,天下就安定了。后世的帝王有把天下视为私有的意图,分封诸侯只是为了宠爱自己的子弟,笼络功臣,以求保卫自己,他们把百姓的忧乐,看得如同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毫不关心,因此,分封诸侯的制度推行以后天下就大乱了。没有古代帝王大公无私的心意却推行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这就叫做空有政令而达不到治理的效果。

7.A

A.错误。均指崤山以东。句意:我在崤山以东居住时。/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国。

B.正确。折断/分开。果实太多会压折树的枝干。/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

C.正确。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卑微/低下。大臣过于尊贵会使君主卑微。/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

D.正确。游说/诉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诉说胸中无限的忧伤。

参考译文:

材料一:秦国攻克魏国邢丘。秦王日益亲信范雎,使他掌权,于是范雎趁机游说秦王道:“我在崤山以东居住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听说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魏冉,没听说有秦王。所谓独揽国政的人被称作王,决定国家利害的人被称作王,控制生杀大权的人被称作王。现在太后专擅不顾大王,穰侯魏冉出使别国不报告大王,华阳君、泾阳君处事决断无所忌讳,高陵君自由进退不请示大王,有这四种权贵而国家不陷入危亡,是不可能的。在这四种权贵的威势之下,可以说秦国并没有王。穰侯魏冉派使者控制大王的外交重权,决定与各诸侯国相关的事务,出使到天下各地,征讨敌国,无人敢不听从。如果战胜了,攻占了城池,他就把所获利益全部收归于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战败了,他就与百姓结下仇怨而把祸患推到国家身上。我还听说过,果实太多会压折树的枝干,枝干被折断会损伤树根;封地过多会威胁到国家,大臣过于尊贵会使君主卑微。淖齿管理齐国,用箭射齐王的大腿,抽去齐王的筋,把齐王吊在庙堂的梁上,齐王过了一夜就死了。李兑管理赵国,把赵主父关在沙丘宫里,一百天后赵主父被活活饿死。如今我看秦国四种权贵当权,这也正像淖齿、李兑一类的所作所为。

材料二:范雎已经做了秦国丞相,秦国人称他为张禄,而魏国人对此一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国(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后)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着破旧的衣服从小路步行到客馆,拜见须贾。须贾惊讶地说:“范叔原来没有出事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些时候得罪了魏国相国,所以逃跑到这里,怎么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范叔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心里怜悯他便取出自己的一件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大摆宴席,请来所有诸侯国的使臣。而让须贾坐在堂下,范雎责令他说:“替我告诉魏王,赶快拿着魏齐的脑袋过来!不然的话,我将要屠平大梁。"

8.B

A.正确。往、至/出嫁。句意:经侯前去拜访魏太子。/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B.错误。预先,事先/欢乐。二者不相同。句意:魏国有徒师沼治理,市场上就没人敢欺价。/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C.正确。祸害/偷东西的人。句意:不要为我留下祸害。/偷窃和劫夺财物行为的人。

D.正确。

参考译文:

经侯前去拜访魏太子,左边带着玉饰佩剑,右边挂着玉环玉佩。左右宝玉的光彩互相辉耀。坐了好一会儿,魏太子既不看他,又不问他。经侯说:“魏国也有宝物吗?”太子说:“有。"经侯问:“那宝物是什么样?”太子说:“君主诚信,臣子忠实,百姓拥戴君主,这就是魏国的宝物。"经侯说:“我问的宝物,不是说的这个,而是问那些器物。”太子说:“有。魏国有徒师沼治理,市场上就没人敢欺价;郄辛治理阳邑,百姓就道不拾遗;芒卯在朝,四周邻国的贤士没有不互相荐举引见的。这三位大夫就是魏国的大宝。"于是经侯默不作声,解下左边的玉饰剑,解下右边的玉环玉佩,丢弃在座位上,自愧自责地站起来,沉默着也不告辞,急步走出,上车赶马离去。魏太子派骑使带着玉剑环佩追上去交还经侯,并让使者告诉经候说:“我不会感谢你的宝物,也不能守护你的珠玉。这些东西冷了不能当衣服穿,饿了不能当饭吃,不要为我留下祸害。”于是经侯闭门不出,不久惭愧而死。

魏文侯的府库发生火灾。文侯穿上白色衣服避开正殿五天。群臣都穿上白色衣服前来慰问,只有公子成父一人不来慰问。魏文侯回到正殿,公子成父快步入殿祝贺,说:“主君的府库遭灾,这是特大的好事。"魏文侯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那府库是我收藏宝物的地方。如今发生火灾,我穿上白色衣服避开正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