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可知,选项将“青铜文明极盛期"替换为“封建”时期。

2.D。【解析】“王世仁提出保护中轴线的倡议并付诸实践"曲解文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完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考虑只是永定门复建工程开始的目的;另外,“王世仁……付诸实践”一说,文中并未指明。

3.C。【解析】“是为了阐明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错误,材料二中这一引用是为了说明儒家思想中的“中”与“和"如何体现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即城市规划如何受到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产生的影响。

4.①作为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②通过“中轴线"的变迁,强调北京中轴线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突出了北京中轴线的重要价值。③展现了“以中为尊”的理念在城市营建上的运用和完善过程,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营城制度及传统礼制思想的集中体现。②承载了历史信息,北京中轴线记录了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体现了北京历史的更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③逐渐成为北京的新标志,具有申遗的价值,可以给予新的城市建设以有益启示。(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B(此处只是表现玛克辛姆的怪异,并不能表现他的胆小懦弱,“我"也并没有看不起。)

7.C(错在客观全面,第一人称叙事往往带上叙事者的主观色彩。)

8.①表面上,这团火指的是火种;实际上,这团火指的是部族发展百年所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是部落传统文明的象征。(2分)

②部落的传统文明滋养了包括“我”在内的族人的生命,“我"对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依恋与热爱,会用生命来守护和传承它。(2分)

9.示例:

①朴实温厚,言简意丰。如开头一段,通过“老熟人”“看老"累累瘢痕”“随风而逝"的词,营造出厚重的苍凉感和历史感。如第7段有关于下山的态度,质朴的语言中传递出她对原住地深挚的情感。

②巧用修辞,细腻生动。文中所有的比喻,喻体都为自然景物,如把安草儿的笑比作菊花纹和葵花纹;写景时多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如写阳光“舔瘦”了河水,让人感觉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③灵动自然,富有诗意。描写安草儿撒桦树皮时,形容“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画面唯美,富有诗意。充满了诗情画意。

(1点3分,其中,特色概括1分,分析2分)

注:第①点答到“质朴”“朴实"即可得分。

温厚:亦指诗词温柔敦厚,合于《诗》教。

引证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

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

——宋.苏辙《答颜复国博》

例句:这首古诗的笔触温厚,字里行间流露出温柔敦厚的情感。

“温厚”作为一种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温暖、宽厚上。这种语言风格通常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如同春风拂面,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它强调的是语言的包容性和同理心,能够让人感受到说话者的善意和关怀。这种语言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文字,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以温厚的语言描绘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情。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这段文字语言平实、简洁,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情和眷恋,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厚的情感。

又如杨绛的《我们仨》,书中的语言质朴而温厚,充满了对家人的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种温厚的语言风格,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理会君主的荣辱,不理会国家的好坏,(只是)苟且迎合君主、无原则地求取容身,用来保持俸禄、结交党羽罢了。“君之荣辱"作“恤”的宾语,在B处断开;“不恤君之荣辱"与“不恤国之臧否”结构一致,在D处断开;“偷合"和“苟容”意思相近,结构一致,中间不可断开,故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开。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能力。“不堪母驱使"中的“驱使”意为使唤,意思不同。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极力向唐太宗进谏"错,陈叔达不是向唐太宗进谏,而是向太上皇李渊进谏。故选C。

13.(1)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假托生病坚决拒绝。这种忠义操守,实在值得称赞。(4分。固”,坚决,1分;“辞”,拒绝,1分;“嘉尚”,称赞,1分;大意1分。)

(2)(我)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而不更改前进的路线呢?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4分。“覆”,倾覆,1分;“所以”,……的原因,1分;大意2分。)

14.①属于下忠。(1分)②元善达见群贼叛乱,到江都向隋炀帝进谏,炀帝大怒,派遣他到边塞征调军队,最后死在瘴疠横行的地方,符合荀子所说,用正确的意见来劝谏君主的错误而触怒他,是下等忠诚。(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身死瘴疠之地"可知,元善达见群贼叛乱,到江都向隋炀帝进谏,炀帝大怒,派遣他到边塞征调军队,最后死在瘴疠横行的地方;结合“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可知,用正确的意见来劝谏君主的错误而触怒他,最后不能保全自己,是下等忠诚,故元善达属于下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忠臣烈士,哪一个朝代没有呢?你们知道隋朝谁是忠孝贞良的人?"王珪说:“我听说太常丞元善达留守京城,见群贼乘机叛乱,于是独自骑马远赴江都,向隋炀帝进谏,让他还师京城。炀帝不听劝告,元善达又哭着极力劝谏,炀帝大怒,于是派遣元善达到边塞征调军队,最后死在瘴疠横行的地方。”太宗说:“屈突通为隋将,在潼关与我军作战,他听说京城陷落,便领兵向东逃走。当我们的军队追到桃林的时候,我派遣他的家奴前去招安,他就杀掉他的家奴。后来我们又派遣他儿子去,他对儿子说:‘我蒙受隋朝任用,已经侍奉两代帝王。现在是我尽节而死的时候,你我过去是父子关系,现在我们是仇敌。’于是拿箭射他儿子,他的儿子避开逃走。最后他所带领的士兵全都溃散。只剩他一人,屈突通向东南方向大声痛哭着说:‘我承受国恩,担当统帅,智能与力量都用完了,导致今天的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竭尽忠诚。’话刚说完,追兵就擒住了他。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假托生病坚决拒绝。这种忠义操守,实在值得称赞。"于是下令有关部门,查访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因敢于直谏而被诛杀的大臣的子孙,上奏朝廷。

贞观六年,唐太宗任命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对他说:“武德年间,你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明说我有打败敌人平定疆土的功劳,不可以罢免我。我本性刚烈,如碰到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以致有患病终至死亡的危险。今天为了表彰你的忠心正直,所以将升迁你。”陈叔达回答:“我认为隋朝父子自相残害,是导致灭亡的原因,(我)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而不更改前进的路线呢?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太宗说:“我知道你并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大计。”

材料二:

有最大忠诚的人,有次等忠诚的人,有下等忠诚的人,有国家的敌人。用道德来覆盖君主而教化他,就是最大忠诚;用德行调教君主而辅助他,是次等忠诚;用正确的意见来劝谏君主的错误而触怒他,是下等忠诚;不理会君主的荣辱,不理会国家的好坏,(只是)苟且迎合君主、无原则地求取容身,用来保持俸禄、结交党羽罢了,这就是国家的敌人。好像周公对待周成王,可说是最大忠诚;好像管仲对待齐桓公,可说是次等忠诚;好像伍子胥对待吴王夫差,可说是下等忠诚;好像曹触龙对待商纣,可说是国家的敌人了。

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中“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理解错误。颔联“几年沙势自风湍”是写几年来沙石被风卷动,形成湍急的水势,这里只是写景,并没有表达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故选B。

16.(1)“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界阔大。

(2)“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看出。

(3)“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评分标准:结合诗歌,从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其言也壮”,各得2分;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志也豪”,得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从“其言也壮"和“其志也豪”两个维度出发,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晓披烟雾入青峦”,以烟雾缭绕的青峦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壮美的意境。随着视线的推进,“山寺疏钟万木寒”至“高秋更上九霄看”,从山脚到山顶,再到云霄之巅,展现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体现了“其言也壮”的特点。诗中运用了“万木"、“千古”、“天北极"、“九霄”等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宏大的内涵,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整首诗气势磅礴,体现了语言的壮丽之美。“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诗人通过对自然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的认识。这种感慨并非消极,而是激励诗人更加珍惜时光,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这两句以自然之力象征人的意志与力量,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高秋更上九霄看"则更是表达了诗人追求高远、超越自我的理想抱负,体现了“其志也豪”的特质。

【赏析】《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应该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17.(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示例一: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示例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示例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8.①耳目一新②一视同仁(随心所欲、畅所欲言)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指网络新词带给人的感觉,结合“刷新”“突破"可知是说其让人有新鲜感,可填“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

②“不分长幼、性别、身份"体现的是身份平等,这些人可以尽情表达,可填“一视同仁”“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③网络新词的鲜明特征是简、萌、倒、错,这些特征可归纳为两方面的特点:简单和情趣。故此处应说明网络语言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可填“简单明了"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简明扼要,一看就懂。一目了然:一眼就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通俗易懂:指内容阐述或论述浅显,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19.原句应改为:对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或:在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那里),网络使个性化的“自我”不仅获得了自由表达的领地,也能够集结成社区、团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网络使……"中途易辙,可改为“对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或“在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那里”,使之作状语;

第二处,“集结社区、团队”逻辑错误,“年轻人"不可能“集结社区、团队”,改成“集结成社区、团队"。

故句子应修改为:对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或:在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那里),网络使个性化的“自我”不仅获得了自由表达的领地,也能够集结成社区、团队。

示例:①“尊嘟假嘟"谐音“真的假的”,听上去比较可爱灵动,有网络词“萌"的特点。②“补刀”巧用比喻,借游戏术语,比喻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有“简"和“错”的特点。③“凡尔赛”,以引用手法贬低或否定一些事物,接着反转再高调的宣扬自己,假装在不经意间衬托出自己的优越。具有“简”和“错"的特点。④“卷”是一个网络流行词,采用比拟手法,表现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具有“简"的特点。(4分,每点2分,任选两个词语分析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尊嘟假嘟”谐音“真的假的”,将原本真的假的谐音同化之后,变成了搞怪的尊嘟假嘟,听上去也比较的可爱灵动,有网络词“萌”的特点。

②“补刀”,在网络用语中被用作形容语言攻击。比喻一件事物已经破败不堪,却又进行了再一次的攻击。补刀两字前常加神字,被称神补刀。此词巧用比喻,借游戏术语,比喻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有“简”和“错"的特点。

③“凡尔赛”,为引用的修辞手法,现在的意思是以讽刺或相反的语言和态度,去贬低或否定一些事物,接着反转再高调的宣扬自己,假装在不经意间衬托出自己的优越。具有“简"和“错”的特点。

④“卷"这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现比拟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具有“简”的特点。

A改句多了一个“而"字B节奏是否流畅(4分,每句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后文提到改句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语境强调改句意义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加上了“而"字,故可填“改句多了一个‘而’字”。

第二空,根据前文“读有读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和后文“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可知此处内容应为读体现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故可填“节奏是否流畅"。

22.“矣”字读来,声音悠长,节奏舒缓(2分);有助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长怀念与恍如隔世的深沉感慨(3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本句可以从文意与声音节奏关系的角度鉴赏。

由材料“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可知,句末的语气词“矣”,意思是“了”,读来声音悠长,舒缓了文章的节奏,读起来显得舒畅。

再由原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知,作者妻子已逝,但枇杷树茂盛茁壮,作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之情倍增;由材料“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可知,此语气词不是可有可无的,有助于作者表情达意,使作者感情有了“抑扬”,更能表达出对已故妻子的深切怀念与恍如隔世的深沉感慨。

23.作文指导:

如何进行思辨写作训练

——穷尽一切可能性

什么是思维周密?简单说,就是你提出的方案穷尽了一切可能性。这种思维在作文审题中,也十分重要。比如,下面这道题:

《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现代营销学:“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道题中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概念:自我谦抑与自我展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自我谦抑还是自我展示?通常同学会提出两种方案:第一:肯定“自我谦抑”否定“自我展示"第二:肯定“自我展示”否定“自我谦抑"这穷尽了所有可能了吗?很显然没有。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再补充两个方案:第三:全部肯定第四:全部否定到此为止,穷尽了所有可能了吗?如果用形式逻辑来看,确实已经包括了所有的情况,但是,从辩证逻辑来看,矛盾是会相互转化的,所以,还有一种可能:第五:融合二者,即谦抑的自我展示或充分地展示自我的谦抑。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穷尽了审题的所有可能性,确定了立意的五大方向:

第一:肯定“自我谦抑”否定“自我展示"

第二:肯定“自我展示”否定“自我谦抑"

第三:全部肯定

第四:全部否定

第五:融合二者,即谦抑的自我展示或充分地展示自我的谦抑。

得到这五大方向后,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论证这五种立场。这五大方向论述的侧重点是:

第一:给出肯定“自我谦抑”否定“自我展示"的理由;

第二:给出肯定“自我展示”否定“自我谦抑"的理由;

第三:给出“自我谦抑”和“自我展示"不矛盾的理由和全部肯定的理由;

第四:给出“自我谦抑”和“自我展示"不矛盾的理由和全部否定的理由;

第五:给出融合二者的方法,举例说明谦抑的自我展示或充分地展示自我的谦抑。

作文范例:

优秀结构(5篇)

题目:携自见与自谦,书人生之华章

坚守本心,谦虚谨慎,稳步而前行。

勇抓时机,敢于表现,度义而后动。

审时度势,携自见,拥自谦,书华章。

题目:自现抓机遇,自谦行致远

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不像别国修成一把长剑,破土而出;而是像一把利刃插入土中,仅留剑柄,这蕴含了我们几千年的理念:“藏器于身,以锋策己。”正如《老子》所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然人行于世,不仅要“以锋策己”,关键时刻,还要敢于亮剑,正如现代营销学所倡:“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毛遂、王安石、鲁迅)

自谦,关乎其内,是个人才华养成的沉淀;自现,出乎其外,是个人才华展现的平台,唯有做到能自谦,敢自信,才能抓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机遇,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题目:表现有度谱华章,稳重有方致远方

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因梅敢于表现,方得“傲骨”之誉,我们应像梅一般:不惧严寒,敢于表现。

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我们应在表现自我之外,以谦虚自牧,稳重前行。

表现有度,稳重有方,唯有敢于表现,而又稳重前行,方可行逆旅之途,展人生华章。

题目:摘自我展示之星,发谦虚为人之热

自我展示为星,扬自我之价值,方能有“增辉日月”之态。

谦虚为人为光,守谦虚之准则,方能有“照破山河"之举。

以自我展示为星,发谦虚为人之热,二者相辅相成,则可至星光璀璨之未来。

题目:不轻自我展示,不弃谦逊低调

蚯蚓地下无声色,不张扬,不声张,默默无闻,成就自有人知。

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偏倚,不自卑,声势浩荡,敢于自我展示。

茂树无声身亦巨,不自矜,不自低,只是矗立,无声而胜有声。

题目:以自谦丰满羽翼,以自荐搏击长空

以自谦为舟,丰满羽翼,积蓄力量。

以自荐为桨,劈波斩浪,直挂云帆。

以自谦为舟,以自荐为桨,勇往直前,浮沧海,立昆仑!

优秀主体段(13篇)

以适度彰显自我为灯,照亮人生前行之路。学会适度彰显自我,才会腾冲云间。君可见,海瑞锋芒毕露,引皇帝不满,终黯然入狱;张居正工于治国,拙于藏身,将自我的棱角一一展露,终晚年凄凉。而徐阶,深谙适度之理,被称为“甘草阁老”,润人心脾,却也与世无争,与群臣交好,得皇帝宠幸,故,过度暴露自我锋芒易遭人嫉恨,应学会适度彰显自我,该发声时发声,该隐介时隐介,彼时适度彰显自我,则如同末路中的光亮,驱散人生前途的黑暗,迎来光明大道。(209字)

在“隐"中积蓄力量,在“现”时大放异彩。我们应处理好时“隐"时“现”的关系,该隐忍时则隐忍,该表现时则表现,将二者统一起来,犹如沉睡之雄狮、盘卧之巨龙,并非已褪去光芒,而是伺机而动。每一只翱翔于天际的雄鹰,都曾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显然,他们在克服内心的脆弱。终于,在强风中丰满了自己的羽翼,在自由飞翔天际的一声鸣叫,划破了天空,向世界宣告着它们的到来。他们以微小的身形,在“隐"中成长,以强大的实力在“现”中发光,正是很好的把握了时“隐"时“现”的关系,才得以大放异彩。(235字)

让亮兼行,留名存身。让,即谦虚隐介;亮,则为自我表现,唯有二者兼行,方能“赢得生前身后名"。如诸葛亮,在得知南蛮王孟获造反后即刻挥师,剑指西南。此时有两种方案摆在眼前,主和派主张赐封孟获以招安;主战派则力谏诸葛亮血洗西南,永除后患。而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报怨,最终平息叛乱,令孟获诚心归降。诸葛亮即亮威严,也彰德行,以此为基,才令南人永世为臣,死守中国南大门。由此观之,当亮则亮,当让则让,亮让兼行,事半功倍。(206字)

喧嚣里,深藏功名也许才是最好的姿态。于山花绚烂之时,我却愿做一只凌雪的寒梅。正如明朝文渊阁的春秋中,徐阶就是那只不与为争的寒梅。他在朝堂混乱之时,先发制人,将徒弟张居正调到修缮书籍的小职位,保护他不受朝堂动荡的影响。在他的努力之后,朝堂秩序终于恢复之时,却甘居人后,将草拟皇帝遗诏的功劳交给张居正,自己甘做那一枝深藏功名的寒梅。如果没有徐阶的深藏功名,又哪来张居正越级升迁的明朝官场奇迹?在这个机遇纷繁、诱惑不断的时代,愿我们每位青年都能像与世无争、深藏功名的寒梅一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248字)

自我表现展才华,勇于把握赢成功。“现代营销学"讲究自我推销、自我表现才能成功。的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你不表现才华,便只能被淹没于滚滚向前的浪潮之中。郎朗在毫无名气的时候磨练钢琴本领,在突发情况下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烈,以美妙的钢琴独奏震惊四座。试想,若当时郎朗因没有大型演出经验而退缩,没有勇于展现自己,恐怕我们知道这位钢琴奇才的时间就要推迟了。因此我们要勇于展现自我,善于把握时机才能走向成功。(201字)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自见”是逐梦之路的明灯,指引光明。在近代中国的至暗时刻,人们忍受着它的腐烂,于黑暗之中“吞声踯躅不敢言”,但至暗之中仍有微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自见”,以笔为枪,击破封建毒瘤;工农阶级踊跃“自见”,联合罢工,维护国家主权;共产党人无畏“自见”,以身报国,抵御外来侵略。试想,若无先辈们以生命微光“自见”,点燃至暗时刻,我们又怎会享受这盛世的璀璨?吾辈青年应承先辈之志,以“自见”展人生、放光芒。(210字)

“藏拙"或“自见”,需要夺义而后动。毛遂奋发自强,寒窗苦读十余年,却不得入仕之途,在合适的时机,敢于展露锋芒,勇于自荐,最终不仅得名入仕,还被作为后世楷模,流芳千古;王安石藏拙十余年,在风雨如晦之时,露出锋芒,为大宋朝廷赢得繁荣光景,在历史的画卷上浓墨重彩;我国科研人员隐姓埋名,藏拙半辈子,奋斗一甲子,最终,“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北斗指路!由此得知:适时“藏拙”,适时“自见”,“藏拙”时,怀瑾握瑜,“自见"时,羽衣昱耀。(222字)

勇者均有一腔敢于表现的魄力,吾辈也应汲取勇于“自见”的力量,击破苍穹。君不见,王安石拉开改革序幕,面对“千夫指"万民怨”,如一棵青松,于风雨中撑起北宋的未来;君不见,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认为自己“该写点什么了”,于乱世中以笔为枪,以字为剑,刺破时代阴霾;君不见,戍边战士陈榕祥,面对敌人挑衅,以身护国,做到其“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此三者,皆以“自见"其身谋得光明,吾辈亦当如此,于时代浪潮中“自见”己身,力破苍穹。(211字)

敢于自我表现,方得个人圆满,红旗十里。自我表现,是挺膺担当,是不溢、不张、不急、不傲。且看大学生杨宁,未经长袍束缚,敢于回村做支书,卖了新房又换田,终助力“紫了糯米撑荷包”,贫困村一跃成为致富村,被网友列入旅游清单;再看黄文秀扎根百色助脱贫,帮村民养鸭问道,以满腔热血注入脱贫攻坚。试想,若无如她们一样的党员先锋勇于自我表现,这脱贫事业又怎能行稳致远?由此得知:敢于自我表现,可得个人圆满,红旗十里。(200字)

彰显自我有度量,成功才会有分量。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回望历史,盘庚迁都,面临民怨汹汹之境,他夺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面临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之境,他毅然“不量敌之众寡”,出力助上以抗之。他们都在合适的时机,彰显自我,趋向成功。我辈青年当学他们,在思想上求突破,在行动上求突围,在境界上求提升,在能力上求锤炼,而后彰显自我,将全部本领用在主动谋事,积极干事,努力成事上。(205字)

自谦以蓄势待发,自见以乘胜追击。适时的自见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艳,但“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在足球领域,梅西可谓将二者做到了极致,在机遇未到时,以谦处世,锤炼技巧;当机遇来临时,勇于自荐,乘胜追击,一举夺冠。屠呦呦亦是如此。在接受研发疟疾药物之前,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不关世故,不念窗外,而后,在研究中积极运用自身所学,并以身试药,终获成功。是的,屠呦呦将自谦和自见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当学他们,让自谦与自见融为一体,自谦以蓄势待发,自见以乘胜追击。(243字)

人生航程漫漫,茫茫大海中,我们当以自谦行稳致远。老子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诚如斯言,唯有懂得隐藏锋芒,才能韬光养晦,一鸣惊人,正如刘备一般,面对曹操百般试探,他隐而不发,甚至在曹操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之时,故作惊慌掉了筷子,作无志寡谋之态,使曹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刘备这才有了发展自己实力的空间。倘若刘备不分时机,展示出自己的野心,那曹操便绝不会给他发展的可能,又何来日后蜀汉大业?所以我辈青年当保持谦逊之心,方可行稳致远。(234字)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自谦如根,为自见输送养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自谦则如根,为自见输送养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一时多少豪杰,为何卖草鞋的刘玄德能称霸一方?这绝不是靠他“刘皇叔"的虚名,而在于他的谋略——弱小时善于藏拙。曹操曾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在听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之时,刘备双筷落地,展现出自己并无大志,从而让曹操放松了警惕,这才获得了发展的机会,雄踞一方。自谦的智慧贯穿古今,指导了无数名人志士的成才之路。我们青年当学之、用之,方可在人生路上走稳、走好、走远。(247字)射洪中学高2022级一模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条纵贯南北、穿越古今的城市中轴线,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发展史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提出“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在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曹操营造的邺城,出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沿线建筑已经具有礼仪性与等级性。东晋建康城中轴线进一步升华,以西南牛首山两个山峰为“天阙”,将城市中轴与自然相融,相映成趣。北魏平城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打造都城,形成以朝堂宫区、中阳门为轴线的中轴线规制。唐朝人对都城中轴线的礼制作用已经形成清晰的认知,但面对地理环境约束时,并不强求中轴对称。其理念播散影响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城市营建,到了北宋东京,御街同时具有中轴线和宫廷广场性质,宽达300米。元大都作为一座全新规划的都城,拥有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和规整的结构布局,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时光流转,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

(摘编自周冉《漫步中轴线》)

材料二:

虽然《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历朝历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其中的营城制度,直到元代这样的规制才被用于实践。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是历代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重要篇章。中轴线并不是简单的南北道路相通,而是城市空间按照仪礼制度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在营城制度之下,反映的是诸多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中和”“尊卑"阴阳“等关系给这条城市轴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可见“择中立宫"的观念一直贯穿礼制社会的发展。《中庸》曾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与“和”实质上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可将两者拆分来进行解读。“中"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于方位的描述,广义上则代表一种思辨的态度,表达的是一种平衡与稳定;“和”是统一矛盾后达到和谐的境界。在城市的规划中,以中轴线作为全城核心的骨架,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在城市中的体现。

在传统中,人们需要通过对环境中阴阳五行的平衡来达到安定的效果,因此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阴阳五行的理论也得到了应用。东方青龙属木,象征生机与活力,西方白虎属金,代表杀伐之神,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有“左文右武"之说。北京内城以正阳门为中,左为崇文门,右为宣武门;宫城内左为文华殿,右为武英殿,均是“文武”“阴阳"象征的体现。紫禁城内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取“象天法地”之意。

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却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中轴线的空间距离也由元大都时的不足4千米,到今天的7.8千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中轴线北延至燕山山脉、南延至北京大兴机场,从古城中心向新城两端生长,象征着从过去向未来的更迭与延续。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毫无疑问,北京中轴线已经逐渐成为北京的新标志。王世仁先生在2000年提出保护中轴线和复建永定门。为了完善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2004年永定门复建工程开始,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北京市政府全面开启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北京中轴线建设历程最长、规划理念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延伸与现代城市相融共生,具有匠心独运的空间艺术特色,这是西方城市中轴线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马全宝、李宇嘉《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空间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中轴线历时久远,并非一时一朝建成,始建于元代,明清乃至近现代又不断地完善。

B.“以中为尊”的筑城理念虽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因连年征战而难以实现。

C.“阴阳"中和”等理念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给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D.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在今天大多丧失了原本的功能,更多显现出文化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发展史的一个载体,凸显了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特征。

B.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出现在邺城,其沿线建筑兼具礼仪与等级的象征意味。

C.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重要轴线,对形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D.出于完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考虑,王世仁提出保护中轴线的倡议并付诸实践。

3.下列对于材料的论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使用了“700余年"约7.8千米”“300米"等数据,这种数据统计的方法,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B.材料一引用《周礼·考工记》中“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为后文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C.材料二引用《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并加以分析,是为了阐明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D.材料二第四段使用“大部分”“略有"几乎”等词语,虽然表意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谨性。

4.材料一第二段为什么列举三国邺城、东晋建康城、北魏平城、北宋东京的营建情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北京中轴线具有的重要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清晨(节选)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②我不怕天早,但我怕玛克辛姆①的哭声。柳莎②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③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③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晴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④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材料二:

我们是很崇敬火神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营地的火就没有熄灭过。搬迁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驮载的是玛鲁神,那头驯鹿也被称做“玛鲁王”,平素是不能随意役使和骑乘的。其后跟着的驯鹿驮载的就是火种。我们把火种放到埋着厚灰的桦皮桶里,不管走在多么艰难的路上,光明和温暖都在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还常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喜欢闻香味。火中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些规矩,我和列娜从小就懂得,所以尼都萨满给我们讲火神的故事时,我们都很入迷。

听完故事,我和列娜各自说了一句话。

我的话是对尼都萨满说的:额格都阿玛,是不是每天晚上火神都从里面跳出来跟你说话?尼都萨满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火,摇了摇头。

列娜的话是对我说的:你将来可一定要保护好火种啊,别让雨浇灭了它,别让风吹熄了它!我点了点头,就像夕阳对着要坠入的山谷点头一样。

(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⑤)

【注】①玛克辛姆是“我"的小侄子,其母妮浩为部落的萨满(巫师)。妮浩去世后,玛克辛姆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这预示着他要成为新萨满。②柳莎是“我”的儿媳妇,月圆之夜因思念逝世的丈夫而哭泣。③乌力楞:鄂伦春语音译,由通古斯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④希楞柱: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史实以及唯美的爱情故事。

6.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老熟人”表现了“我"和大自然的亲近熟悉,“看老”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小说的叙述基调。

B.第②处,大地旱得出现裂纹,玛克辛姆“哭”,“我”却“不怕”,因此“我”看不起玛克辛姆的胆小懦弱。

C.第③处,连用三个“一定”,通过设想下山后身体器官功能的必然损坏,表示“我”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D.第④处,亲人们搬离营地之后,“我"就把故事讲给雨和火听,可见在“我”眼中,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将拘束的城镇生活与自由的山野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前者的排斥与对后者的依恋。

B.选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安草儿的勤劳、质朴与善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老人视角叙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D.本文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展开叙事,交代了故事背景,延长了叙事时间线,概述了部族的发展变迁史。

8.材料一中波浪线句“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意蕴深远。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会上,你所在的小组要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撰写一则读书札记。请你结合文本一,分条列出札记的要点和依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谏炀帝,令还京师。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瘴疠①之地。"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愤,以致疾毙之危。今赏公忠謇,有此迁授。"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

材料二: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

(节选自《荀子·臣道篇·第十三》)

【注】①瘴疠:湿热疫病地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不恤君A之荣辱B不恤国C之臧否D偷合E苟容F以持禄养G交H而已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杨广的谥号,是在他死后对其一生做的评价与概括,“炀”是含贬义的谥号。

B.引,指率领、带领的意思,与成语“旁征博引"中的“引”意思不同。

C.驱使,任用之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不堪母驱使"的“驱使”意思相同。

D.仇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乏困”都是同义复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突通作为隋朝将领,坚守气节拒绝投降,唐太宗派屈突通的儿子去招慰,他甚至不惜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用箭射他儿子。

B.唐太宗认为自己本性刚烈,若有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会有患病甚至死亡的危险。多亏陈叔达忠心正直,因此要升迁他。

C.陈叔达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杀,以致国家灭亡为借鉴,极力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明白,陈叔达不仅是为了国君,更是为了国家。

D.荀子认为最大的忠诚是用道德覆盖、感化君主,就像周公对待周成王,即为大忠,这体现了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思想的深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4分)

(2)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4分)

14.荀子将臣子的忠义分成“大忠"、“次忠”和“下忠"三等,根据荀子的分类标准,材料一中的元善达属于哪一等?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大伾山诗①

王守仁②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注】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烘托出山寺的幽静。

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