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2019-2020学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三月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3份试卷)2019-2020学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三月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3份试卷)2019-2020学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三月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3份试卷)2019-2020学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三月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3份试卷)2019-2020学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三月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

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水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2:1

B.通过过滤可以使硬水变成软水

C.纯净水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

D.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故错误;

B、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减少水中钙、镁离子化合物的

含量,不能使硬水软化,故错误;

C、水本身也是一种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故正确;

故选D。

2.下列各组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观察烧杯内壁

A验证可燃性气体中含有H

2是否出现液滴

B除去NaCl中的Na2S04加水溶解,再加过量BaCk溶液后过滤、蒸发、结晶

取样加水后滴加无色酚酸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是否

C检验NaOH是否完全变质

变红

D鉴别化肥KNOs和NH£1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A.AB.BC.CD.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m、CH,等燃料燃烧,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都会观察烧杯内壁出现液滴,因此不能证明该

可燃性气体中含有不,错误;B.除去NaCl中的NazSO,,加水溶解,若再加过量BaCL溶液,会发生反应

产生BaSO,沉淀,但是又引入了过量的BaCb溶液,因此过滤、蒸发、结晶,不能得到纯净的NaCl溶

液,错误;C.NaOH若不变质,溶液显碱性,取样加水后滴加无色酚酰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若与空气

的成分(%发生反应而变质,反应产生的Na£03溶液也显碱性,取样加水后滴加无色酚酸溶液,溶液也变

为红色,不能检验,错误;D.NH£1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的热使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氨气,有刺激性

的气味,而KNOs不能发生反应,无明显的现象,因此可以鉴别两种物质,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的知识。

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淀粉遇到碘水呈蓝色,所以与碘水作用呈现蓝色的物质中含有淀粉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有一些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是金属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和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解析:A

【解析】

A、淀粉遇到碘水呈蓝色,所以与碘水作用呈现蓝色的物质中含有淀粉.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稀盐酸和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盐氯化钙和水,但是不是中和

反应.错误;

C、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例如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D、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热、发光,但是不是燃烧.错误.

故选A.

4.小明家的农田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经调查,该农田长期施用化肥(NH3SO4,下列推测中错误的是

()

A.(NHJSO,属于镀态氮肥,能促进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B.长期施用(NHZhSO,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说明(NH3SO4的水溶液呈酸性

C.草木灰(主要含K2c。3)可改良酸性土壤,说明K2c。3的溶液呈碱性

D.为了防止土壤酸化,施用(NHjzSO"的同时应加入Ca(0H)2

解析:D

【解析】

【详解】

A、(NH3S04属于核态氮肥,氮肥能促进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正确;

B、长期施用(NHDzSO,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说明(NHJZSO,的水溶液呈酸性,正确;

C、碳酸钾的水溶液显碱性,可改良酸性土壤,正确;

D、(NHD2SO4与氢氧化钙反应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故错误。

故选D

【点睛】

钱态氮肥不能和显碱性的物质混合使用,因为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

5.下列实验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g

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B.常温下,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C.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

D.常温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解析:C

【解析】

下列实验能用如图表示的是C.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

粉。没有气体生成。B.常温下,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有溶质析出。D.常温下,向饱和

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基本不再溶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过程的图像表示。

6.高铁酸钾(IGFeOD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剂,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和净化.高铁酸钾受热时发

A

生分解反应:4K2FeO4=2X+4K2O+3O2f,则X的化学式是

A.FeB.FeOC.Fe2O3D.Fe304

解析: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钾、铁、氧原子个数分别

为8、4、1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钾、铁、氧原子个数分别为8、0、10,则2X中含有4个铁原子和6个

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铁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R的化学式为FeM,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7.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上的集气瓶,按照右图A、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

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

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能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B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析:D

【解析】

A、此现象能直接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B、两种气体能混合,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A瓶混合较快,B瓶混合较慢,说明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密度小.

D、本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此实验能从多角度证明分子的性质,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验.

8.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

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

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

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操作。

9.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解析:B

【解析】

【详解】

纯净物是指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所含微粒微粒种类物质种类纯净物或混合物

A11纯净物

O

B33混合物

P-OO

C11纯净物

*

D0011纯净物

点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根据微粒的种类可判断物质的种类。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实验方案

A氮气(氧气)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氯化钙溶液(盐酸)加入足量碳酸钙粉末,过滤

C铁粉(铜粉)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氧化铜(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A.AB.BC.CD.D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

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B、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

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铁粉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

杂原则,错误;

D、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故

选Co

11.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

I__1一分解----------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性: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理解正确;

B、可用@+®------►翅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正确;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理解错误;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理解正确。

故选C。

12.下列各组物质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A.石灰石和盐酸B.氧化铁和盐酸C.氢氧化钢和稀硫酸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解析:D

【解析】

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氧化铁是红色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溶液

呈黄色;c、氢氧化钢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钢白色沉淀;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没有明显现象,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故选D。

点睛:只有那些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方可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石蕊或酚配,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才

能判断反应发生。

13.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U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

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B.核内有H5个质子

C.是非金属元素D.核内有173个中子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

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镁,带“车”字旁,属于

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有U5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核内有115个质子,则中子数为288-115=17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4.NH4cl和Na2sO"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NH4C133.337.241.445.850.460.2

溶解度s/g

Na2sO49.620.240.848.447.547.0

A.乙为NH£1

B.t3应介于40℃-50℃

C.55℃时,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甲,乙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匕,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解析:C

【解析】

A、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所以乙为氯化钱,正确;B、通

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的溶解度在时,溶解度达到最大,在t3℃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

以t3°C应介于40℃-50℃,正确;C、55℃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

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甲〈乙,错误;

D、t3℃>tJC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JC,析出的晶体质量

相等,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5.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面关于维

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6个氧元素构成

B.维生素C中,C、H、0元素的质量比是6:8:6

C.它是一种氧化物

D.它是由C6H8。6分子构成的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维生素C中,C、H、0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6):(1X8):(16X6)=9:1:12,故选项说法

错误。

C、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维生素C是由C6H8。6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17、20n.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请你参与下列问题:

(1)内蒙古大草原,过去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现在则是“天苍苍,野茫茫,老鼠

跑过露脊梁”,其原因可能是

A温室效应引起长期干旱B过度放牧、盲目开垦C酸雨的影响

(2)如图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

这种净水器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同时利用活性炭的作用除去臭味和一些溶解的杂质.

(3)11月17日,神舟八号返回.专家揭密发射“神舟”的燃料有毒,但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无毒,因此

造成环境污染.发射完15min后,环境监测组进行监测,下列不属于监测范围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BCO的含量CSO2的含量DCO2的含量

(4)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1)B、C(2)吸附(3)D(4)CO+NO催化剂C02+N2

【解析】

试题分析:(1)过去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现在则是“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跑过

露脊梁”意味着现在的内蒙古大草原的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酸雨的危害之一就是破坏森林、植被,所

以选B、C

(2)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将颜色、异味等微小颗粒吸附在其表面,从而使颜色、异味消失

(3)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不包括二氧化

碳,故选D

(4)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知道,所以直接书写,再配平即可,所以方程式:CO+

NO傕化剂C02+N2

考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危害,活性炭的吸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7.构成物质的粒子有、、.水是由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水分子铁原子氯离子与钠离子

【解析】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

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考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18.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其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产生气体B溶液就色祖浊

溶液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水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中”或“碱”)»

(2)气体B的化学式是,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o

(3)溶液C中的溶质可能是,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溶液D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指示剂除外)。

解析:碱C022NaOH+C02===Na2C03+H20Ca(OH)2Na2C03+Ca(OH)2===CaC031+2NaOH

Na2C03+2HCl===NaCl+H20+C02tNaCl,HC1

【解析】

试题分析:(1)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故A的水溶液呈碱性;

(2)气体B的化学式是CO?,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02Na2CO3+H20;

(3)溶液C中的溶质可能是Ca(OH)2;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Na2C03+Ca(0H)2CaCO3I+

2NaOH;

(4)溶液D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03+2HClNaCl+H20+

C02t

(5)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CKHClo

考点:酸碱指示剂;化学方程式;物质推断。

点评: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

19.天然气和太阳能都是常用能源,越来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使用。天然气属于能源(选填“可

再生”或“不可再生”),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发生的核

(选填“裂变”或“聚变”)反应。

占燃

解析:不可再生CH4+2O2-2H2O+CO2聚变

【解析】

【详解】

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4+2O232H2O+CO2。太阳能来源于

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考点:化学能源

20.下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

图.

(1)氧元素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铝元素的质子数是O

(2)C粒子属于^(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为原子,则乂=。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填序号)。

解析:(1)非金属;13(2)阴离子;8(3)BC(4)B

【解析】

【详解】

由题中信息知,(1)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铝元素的质子数是13.(2)C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属于阴离子。若D为原子,则18=2+8+x,x=8.(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BC。(4)

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B。

三、推断题

21.已知奥运五环中A、B、C、D、E为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氧化铁、水中的一种,且相

连环内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E是常见的溶剂。请回答:

(1)B物质是。

(2)A与B反应的实验现象是o

(3)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解析:H2s红色固体溶解,生成淡黄色溶液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E是常见的溶剂,故E是水,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故D

是二氧化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故C是氢氧化钠,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硫

酸,故B是硫酸,因此A是氧化铁,据此解答。(1)B是硫酸(或HzSO,);(2)A是氧化铁,B是硫

酸,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会观察到红色固体溶解,生成淡黄色溶液;(3)C是氢氧化钠,D是二

氧化碳,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0H+C02—Na2cO3+H2O。

四、实验题

22.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标示①仪器的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填装置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可选用如图所示的F装置和G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

fffffDo

(4)若将装置A和D连接制取并收集氧气,其中装置A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证明氧

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o

解析:酒精灯BCaC03+2HCl=CaCl2+H20+C02fcdab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

裂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解析】

【分析】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

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

氧化碳。

【详解】

(1)图中标示①仪器的名称是酒精灯,常用作热源。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T。

(3)应该先除杂后干燥,因为除杂会带出水分,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先通过c导管进入饱和

碳酸氢钠溶液中除去氯化氢,后通过d导管导出,再通过a导管进入浓硫酸中,干燥二氧化碳,再由b

导管导出,通过D装置可以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

(4)其中装置A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

五、科学探究题

23.实验室有瓶过了保质期的淡黄色固体药品,标签上名称为“过氧化钠(Na@)”。某研究小组在老

师指导下对其成分和性质进行如下探究。

蒸储水

||||||||||।|2z|

样品

(查阅资料)(1)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用在呼吸面具和潜艇中产生氧气。其原理是:

2Na2O2+2H2O=4NaOH+O2f,2Na2O2+2CO2=2Na2CO3+O2

(2)常温、常压下的密度为1.3g/L。

(分析猜想)

(1)该小组同学认为,不做实验,就可以判断该物质中一定含岫2。2,理由是o

(2)进一步对固体成分提出以下猜想:I.只有NazOz;II.含有NazOz、NaOH两种物质;III.含有

两种物质质;IV.含有_____三种物质。

(实验探究)

按如图的所示连接好装置。用电子天平秤取2.00g样品于干燥的装置中,分液漏斗中添加一定量的蒸储

水。

(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水滴加到锥形瓶中。反应完全后无固体剩余,注射器中收集到80mL气体,

说明样品中含有gNa202(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

(4)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gt溶液显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显_____(选填“酸性”或“碱性”),

小明认为原固样品体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你认为他的观点(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理由是o

(5)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钢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上层清液红色不褪,根据实验可

以确定滴加酚酸溶液前锥形瓶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6)将锥形瓶中混合物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等,称得固体质量为1.97g。

(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猜想成立。氢氧化钠的质量为go

(反思与提高)

过氧化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填化学式)。

解析: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白色固体NazOz和Na2cOBNazOz、NaOH,

Na2C030.51碱性不正确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Na2c。3、

NaOHIVO.43Na2CO3

【解析】

【详解】

[分析猜想](1)不用做实验,仅由查得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就可推断该固体一定含有NazO”理由是过氧

化钠是淡黄色固体,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白色固体。故填: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而氢氧化钠和

碳酸钠都是白色固体;

(2)因为:2Na2()2+2H20=4Na0H+02t,2Na202+2C02=2Na2C03+02,所以进一步对固体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I,只有皿。2;

II.含有NazOz、NaOH两种物质;

HI.含有NazOz和Na2cO3两种物质;

IV.含有Na?。?、NaOH、Na£03三种物质。

故填:Na?。?和Na2cO3;Na?。?、NaOH、Na2cO3。

[实验探究](3)反应完全后(无固体剩余),注射器内收集到80.0mL气体,该气体是氧气,氧气质量

为:1.3g/LX0.08L=0.104g,

设过氧化钠质量为X,

2Na2O2+2H2O—4NaOH+O2T

15632

x0.104g

156_32

x0.104g

x^0.51g,

故填:0.51o

(4)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酸,溶液显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显碱性,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均显

碱性,过氧化钠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故填:碱性;不正确;过氧化

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5)氯化钢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但是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钢白色沉淀,所以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加足

量的氯化领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可以确定滴加酚酸溶液前锥形瓶中溶液含有碳酸钠,静置,上层

清液红色不褪,说明可以确定滴加酚儆溶液前锥形瓶中溶液还含有氢氧化钠;故填:Na2c。3、NaOH;

(6)设碳酸钠的质量为y,贝U:

Na2cO3+BaCl2=BaCO3T+2NaCl

106197

y1.97g

106_197

T-t97g

y=l.06g

[得出结论]由以上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可知,该固体中含有NazOz、NaOH、N&CO3三种物质,即猜想IV成

立;

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0g-0.51g-1.06g=0.43g;故填:IV;0.43;

[反思与提高]过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

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过氧化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终

会变质为碳酸钠;故填:Na2C03o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析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

正确的结论。

六、计算题

24.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小明取25g石灰石样品与一定质量的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

反应,将反应所得混合物蒸干得到固体27.2g(不含结晶水,假设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稀盐酸反应)。

试计算:

(1)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______o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______o

解析:100g80%

【解析】

【详解】

设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x,反应消耗盐酸的为y

CaCO3+2HC1=CaCl2+CO2T+H2O

10073111

25g-x14.6%xy27.2g-x

100_73_111

25g-x14.6%xy27.2g-x

x=5g

y=100g

25Q-5P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100%=80%

25g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为80%,反应消耗盐酸的为100g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七、流程题

25.高纯氧化铁又称“引火铁”,可作催化剂,在现代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前景。以下是用赤铁矿(含少

量不溶于水的SiOz等)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查阅信息:(NH4)2CO3溶液呈碱性,40C以上易分解。

(1)写出高温时赤铁矿中的FezOs与C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2)①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3)加入(NH4)2C03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o

(4)加适量氨水的目的是—,以确保加入的(NH0£03能顺利发生复分解反应而生成FeCOs,则②处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5)用蒸储水洗涤FeCOs的目的是除去表面附着的杂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

加入适量的

解析:Fez()3+3CO^=2Fe+3cFe+H2s0&=FeSO4+H2t温度低于40℃除去酸,调节酸碱

度(NH4)2CO3+FeS04=FeC03I+(NH4)2s0,BaCL或Ba(N03)2

【解析】

【详解】

高温

(1)FeQ与CO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Fe203+3C0=^2Fe+3C02

(2)①、①出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Fe+H2SO4=FeS04+H2t

(3)(NHDzCOs在40℃以上易分解,故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温度低于40℃。

(4)加适量氨水的目的是除去酸,调节酸碱度;②处是碳酸核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碳酸铁和硫酸铉,反

应的方程式为:(NHj£03+FeS04=FeC03I+(NH4)2S04

(5)FeCOs的表面附着由(NH4)2S04,故检验是否清洗干净是将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的

BaCk或Ba(N03)2,如没有沉淀出现,说明清洗干净。

八、综合题

26.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都离不开实验装置。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DE

(1)以上A和B装置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写出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可用于收集氢气的装置是(填写序号字母)。

⑶科学探究

(查阅资料)小玲同学查阅资料发现:过氧化钙(CaOj能分别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猜想)①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②过氧化钙在空气中久置生成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钙或氢氧化钙或二者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实验一:选用上述实验装置B进行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实验,收集一试管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中,木条复燃;取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再滴入(填写一种指试剂的名称)试

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猜想①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o

实验二:为探究猜想②是否正确,小玲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她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内容:

实验步骤实现现象结论

a.取在空气中久置的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

未见固体明显溶解

足量水

b.向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未见明显颜色变化不存在氢氧化钙

C.______—固体成分是碳酸钙

实验步骤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2H2。2㈤。22H2。+02TD和E酚酥;2CaOj+2HjO==2Ca(OH)2+Ojf另取少量固体于

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逐渐溶解CaCS+2HCI==CaCl2+出。+CO2t

【解析】(1)A装置适用于固体和固体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B装置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

MnO2

过氧化氢法制氧气用B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zOz====2H20+02t;(2)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

集,使用装置E;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可用装置D;【实验探究】实验

一:选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收集一试管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生成气体

为氧气;取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再滴入酚醐试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碱

性,猜想①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CaS+Z%OnnZCaQah+OzT;实验二:碳酸钙能与盐酸反

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所以验证固体是碳酸钙的方法: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

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固体逐渐溶解,反应方程式为:Ca9+2HCI==CaClz+不。+CST。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

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铁丝伸入稀盐酸中:2Fe+6HCl=2FeCl3+3H2t

B.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混合:AgN03+HCl=AgClI+HNO3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C02+Ca(OH)2=CaCO3I+H20

D.氢氧化领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OH)2+H2S04=BaS04I+2H20

解析:A

【解析】

【详解】

A.铁丝伸入稀盐酸中,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f,选项

错误;

B.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和和硝酸,反应方程式为:AgNO3+HCl=AgClI+HNO3,选项正

确;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02+Ca(OH)2=CaC03I+H20,选项正

确;

D.氢氧化钢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生成硫酸钢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Ba(OH)2+H2S04=BaS041+2H20,

选项正确。

【点睛】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

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

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

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

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t”、“I”);一般标注

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

不用标注了。

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A.石墨做电池电极-导电性B.铁铸成铁锅-导热性

C.氧气用于潜水-氧气支持呼吸D.活性炭除异味-吸附性

解析:B

【解析】铁铸成铁锅,是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可以变形,被加工成各种形状。故选B

3.某同学根据铜锈的成分Cuz(OH)£03作出猜想:引起金属铜锈蚀的因素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应该有二氧化

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A.甲和乙B.甲和丁C.乙和丁D.丙和丁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

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关;

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故选B。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口可乐汽水和白蒲黄酒都属于溶液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汽水和蔗糖水都是均一、稳定、混合物,故对;

B、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故对

C、改变温度、增加溶质的量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故对

D、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溶解度必须指明温度;故错

故选D。

5.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

论正确的是

)—复原子

•一氧原子

。一碳原子

反向国反向后

A.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8:9B.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甲烷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有机物

解析:A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CH4+H2O高温C0+3H2,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高温C0+3H2。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X4):(1X2+16)=8:9,故A正确;

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故B错误;

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化合物,反应后是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

误;

D、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有机物,故D错误。

答案:Ao

6.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

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乙、丙

解析:C

【解析】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均有未溶解的晶体。故选C。

点睛: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看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晶体,如果有未溶解的晶体,溶液一定是饱

和溶液。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中和反应的反应物要求是酸与碱,生成物要求是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如:Ca(OH)2+CO2=CaCO3I+H20,生成物是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错;

B,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臭氧和氧的混合物,该物质中只含氧这一种元素,但它是混合

物,所以不是单质,故错;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带电但不是离子,故错;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种物质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正确;

故选D。

8.某化学小组向一定量AgNOs和Cu(NOs)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溶液A和

固体B,滤液A中所含的溶质不可能的情况是()

A.Zn(N03)2、AgNO3

B.Zn(NO3)2、Cu(NO3)2、AgNO3

C.Zn(NOs)2、Cu(N03)2

D.Zn(NO3)2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能与硝酸铜、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当同一种金属同时能置换

两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时,首先被置换出来的是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即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

硝酸锌溶液和银,当银离子被全部置换出来,若有锌存在,才能继续与硝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硝酸锌溶液和铜.A、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则银离子还没有被全部置换出来,硝酸铜还没参加反应,则此

时溶液中的溶质是Zn(N03)2、Cu(NO3)2、AgNOa,滤液A中所含的溶质不可能为Zn(NO3)2、AgNO3,错

误;B、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则银离子还没有被全部置换出来,硝酸铜还没参加反应,则此时溶液中的溶

质是Zn(NO3)2、Cu(N03)2、AgN03,此种情况可能存在,正确;C、若溶液中的硝酸银恰好被完全置

换,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Zn(NO3)2、Cu(NO3)2,此种情况可能存在,正确;D、若锌是足量的,能

与硝酸银、硝酸铜溶液完全反应,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Zn(NO3)2,此种情况可能存在,正确。故选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铝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C.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D.用明研净水--明帆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铝可防锈,利用的隔绝氧气和水的原理,而不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故选项说

法错误;

B、众人拾柴火焰高,含义是可燃物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燃烧越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可以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氧气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用明研净水,能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不能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

误。

故选Co

10.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

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0z后,应在水下盖

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

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1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CO还原FezOs制取铁时,先点燃酒精灯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称量,再调节天平平衡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沿烧杯壁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解析:D

【解析】

A、CO还原氧化铁时先通CO,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加热,防止加热不纯的CO发生爆炸,错误;B、

为了准确称量药品,托盘天平使用前要先调平,错误;C、为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或无法收集,实验室制

取气体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

搅拌,且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正确。故选D。D。

点睛: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

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

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可以简记为:“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12.如图是MgS(h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JC时,MgSO,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C时的MgS(h饱和溶液,不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