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学与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学与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学与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学与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学与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概览目标任务预习导学课前阅读教材梳理预习作业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探究二早期国家发展课堂小讨论体系构建背诵清单强化训练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1.通过对教科书所附的地图插图及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2.通过对文化遗存的讲解,认识到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多种历史信息,例如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多种形式对这对历史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3.通过了解剖析教师准备的石器时代相关遗址出土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及青铜器所记载的内容作为文献史料,使学生能够多角度解读史料,还原早期文明面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及运用方法。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时间悠久,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002预习导学1.姜寨聚落: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2.三皇五帝: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白帝、青帝、黄帝、炎帝、黑帝3.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生活腐败、残害忠良,引起不满。后来商纣王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4.盘庚迁殷:商朝历代君王:从汤到盘庚,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5.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在此为西周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不是奴隶)。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的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赋的义务。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2)生产:用打制石器、从事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3)组织:原始人群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组织形式,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社会。2.新石器时代早期(1)代表①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彩绘陶器,以等为主要栽培作物。③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种植_,养蚕缫丝。②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2)生产: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原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出现。(3)组织: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生活逐渐稳定。3.新石器时代晚期(1)代表:黄河流域的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生产:生产力继续发展,私有制已经产生。(3)组织:父系氏族社会出现,进一步形成较大的甚至部落联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4)趋势: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的传说(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①实际身份:可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②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③“禅让”制度: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2)考古印证: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时代,有专家认为这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的统治(1)建立:约公元前2070,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制度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夏朝除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考古印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三、商和西周1.商周时期的政治(1)商(约公元前1600年后定都殷)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地区直接控制;外服方国、部族商王间接控制。②政治影响: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西及陇山,南跨,北至燕山。(2)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定都镐京)①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②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③“国人暴动”与西周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2.商周时期的文化(1)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2)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3.商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手工业: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1.时空定位2.回顾初中知识,完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关内容填空项目分封制宗法制含义即“封邦建国”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的制度。内容(1)分封区域: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人民(2)分封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先代贵族。(3)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特点层层分封,__________森严_______________作用(1)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2)局限: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1)保证了__________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__________的稳定和团结。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1.旧石器时代国家博物馆北京人生活复原图结合教材与图片:1.指出旧石器时代有哪些极具代表性中国远古人类?2.旧石器时代的中国远古人类有哪些主要生活方式?3.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基本特点?总结归纳:1.旧石器时代极具代表性中国远古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2.旧石器时代的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群居(原始人群)、用火、渔猎、采集、使用打制石器3.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南北方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结合教材与图片,与新石器时代相比,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些经济的重大变化给当时的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总结归纳:变化:打磨结合石器的应用,原始农业、手工业的产生,原始房屋产生,氏族产生。直接影响:生产工具进步、物质生活丰富、走向定居、社会组织规模扩大。3.新石器时代后期结合文物图片,这些社会的重大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深层次变化?总结归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权贵阶层出现,同时社会组织规模扩大,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甚至出现部落战争,组成部落联盟。可以认为国家形态初步形成,中华文明开始初步形成探究二早期国家发展1.夏史料“文明形成”: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的阶段。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阶级:社会等级制度化,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化,形成了礼制: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与宗教祭祀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王,以及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结合教材与材料,说明夏朝能不能被认定为是一个国家?总结归纳: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实行奴隶制,说明有明显阶级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是禹,说明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与宗教祭祀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说明出现了公共权力;聚族而居,夏朝对夏部落直接统治,对其他部落间接统治,说明社会组织规模较大。2.商结合教材与材料,对比夏朝,简述商周时期有哪些方面的突出发展?总结归纳:灿烂的青铜文明、成熟文字、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实质:生产力提升——进入青铜时代、信史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的王制时代。3.西周利簋宜侯夨簋【利簋(gui)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为祭器,以纪念先祖。【宜侯夨(cè)簋(guǐ)铭文】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赐)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赐)土:厥川三百……厥宅邑三十又五……锡宜庶人六百又……。【译文】周康王册封虞侯夨为宜侯,迁徙宜地(今丹徒县),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1)根据此青铜器,指出西周实行哪些重要政治制度?并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这些制度的定义、内容、对象、义务、权利、核心、作用。(2)这些制度之间有何关系,概括西周政治的典型特点归纳总结:(1)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项目分封制宗法制含义即“封邦建国”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的制度。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内容分封区域: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人民(2)分封对象功臣、周天子同姓子弟、先代贵族。(3)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2)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作用(1)积极:西周早期形成“众星拱月”,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2)局限: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1)保证了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西周政治的特点:依照血缘关系划分等级;结合族权和政权,即家国同构课堂小讨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讨论:早期国家发展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归纳总结:从国家体制上来看,这是进步。从原始部落到早期国家,这其中包括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大同之世”这一美好愿望是人类社会追求的至高目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必然会自觉自愿自发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0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多元:考古遗迹种类多、数量多,代表性遗址有:北京人遗址、元谋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马家浜遗址、良渚遗址等。出土文物数量繁多、种类多。一体:新石器晚期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中原文化区、燕辽文化区、江浙文化区、山东文化区。中原核心:遗址空间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2.阶级社会的形成生产力提高(根源)——贫富现象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阶级社会出现——战争争夺财富和权力并组建部落——初具国家形态3.早期中国的基本特征(夏商周时期)政治上: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管理较为松散(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经济上:①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作。②青铜铸造发达:出土大量青铜器文化上:①出现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4.史料种类及价值分析实物史料(考古史料):主要包括甲骨文和青铜器,以及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代表性器物,例如出土的玉器、陶器、甲骨、青铜器等。文献史料:以文字为主要载体,记载的内容,《史记》、《汉书》等都是重要历史研究文献。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考古史料一般较为零散,只有结合文献史料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两者相结合是了解历史的基本途径。口述史料:以神话传说为代表,口口相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00601强化训练一、单选题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1987年考古学家在某一上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稻穗纹陶盆和大量的稻壳。经鉴定,这些稻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这一遗址有可能是(

)A.山顶洞遗址 B.仰韶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3.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有关该文化遗存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C.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4.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5.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6.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特点C.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 D.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7.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A.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8.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9.《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明鬼神而敬事之”。这反映出部落联盟首领需要(

)A.拥有沟通人神的能力 B.承担专职的宗教事务C.通过垄断祭祀权立威 D.具有知远察微的谋略10.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据此判断该遗址(

)A.显现了权力中心倾向 B.是夏朝都城的历史遗存C.凸显了阶级矛盾尖锐 D.呈现出中央集权的形态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我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内容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教材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北京人(2)渔猎(3)母系氏族2.新石器时代(1)粟、水稻3.新石器时代晚期(1)龙山(2)部落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的传说(2)华夏始祖禅让(3)万邦2.夏朝的统治(1)禹(2)聚族而居(3)二里头遗(4)汤三、商和西周1.商周时期的政治(1)王畿商王大海江汉(2)嫡长子继承制犬戎镐京2.商周时期的文化(1)甲骨文3.商周时期的经济(1)奴隶主土地国有制(2)青铜铸造【强化训练】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墓葬的规模和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反映出部落中少数特权阶层对财富的占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反映出当时水稻的种植,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出当时住宅布局的特点,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反映出该遗址存在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根据材料“稻穗纹陶盆和大量的稻壳”“这些稻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在河姆渡遗址所有的发现中,当以人工栽培的稻谷的发现最为重要。在先后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发现了稻谷,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是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极为罕见的,C项正确;山顶洞遗址是龙骨山顶部的一个山洞,遗址于1930年发现,1933年和1934年两度发掘。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石器、骨角器和装饰品。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项;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为5000至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项;良渚遗址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明的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D项。故A项正确。4.C【详解】材料“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直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C项正确;社会分工指的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只有农业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城市等,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出现阶级分化,但旧石器时代就属于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社会历史源于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石斧和骨耒都是磨制工具,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且结合所学可知,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因金属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铜遗存发现往往为数不多,青铜时代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样的,各具特色,但是却都有一定相似的元素,反映出一体的特征,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