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74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74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74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74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7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回顾发达国家的这一情况,老龄化也许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情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却并不完善,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仍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立法层次低、未能贯彻强制性原则、基础养老金保障力度、较小缺乏监管规定。最后,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主要有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层次、深入贯彻强制性原则、提高基础养老金保障力度、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改革等,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体系问题分析目录TOC\o"1-3"\h\u11246一、引言 612161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 629843(一)农村养老保险的概念 626733(二)农村养老保险的特征 7277371.强制性 720762.社会广泛性 7113783.福利互济性 719971(三)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77491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813464(一)立法层次低 815497(二)未能贯彻强制性原则 825431(三)基础养老金保障力度较小 931161(四)缺乏监管规定 9548四、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9608(一)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层次 9167(二)深入贯彻强制性原则 1026256(三)提高基础养老金保障力度 1014734(四)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改革 1132152五、结语 1222748参考文献 13一、引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业、金融等越来越集中于在城市落脚发展,这样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就促使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不断地涌向城市,而年迈的老人一般都会留守在农村。对于这些农村老龄人口,他们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靠自我劳动、积累进行养老;二是“养儿防老”,借助子女的帮助进行养老;三是依靠土地进行养老。但近年来,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和减少,2019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约1.25亩,比全国少0.21亩,这暗示着依靠土地收入作为养老保障已不再充分;年轻人大量的转向城镇发展,“养儿防老”也渐渐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大多以出售农副产品获得的收入进行个人积累,而农产品收入微薄及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方式不能成为长期、稳定的养老保障方式。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亟需着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借助政府与集体的力量,能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各地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相应标准,年龄超过60岁的即为老人,而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数量占总人口的13%以上,这在全世界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高的。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老年人口也在迅速增长。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14.117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13.3972亿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势态。其中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中国总人口12%将超过65岁,中国人口结构将正式进入“高老龄化”阶段,其中大部分将集中在农村地区。这表明,农村老年人占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我国已经加快完善相关措施,以改善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和养老服务。否则,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将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农村保险使农村人口受益。老年人在年老时退休,新增加的工作人口运转平稳。这将有助于促进工人的正常更换,并对抗严重的老龄化。同时,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并显著改善其消费能力,这对经济循环也有一定好处。因此,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使农村地区能够参与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加快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全面现代化建设的转变。对于国家来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农村经济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一)农村养老保险的概念基本社会保险主要由养老保险、基本社会保险以及个人公积金组成。这其实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构成。但是社会基础保险按地域又分为城市保险和农村社会基础保险两个部分。而养老保障就是人到了退休年龄可以享受养老津贴。到了一定年龄,他们有权向国家或主管保险机构领取养老金。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农村人口的晚年生活。通过一种融资方式,可以实现个人支付、集体赠款和国家补贴相结合的补贴。它是国家社会福利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农村养老保险的特征1.强制性养老保险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必须缴纳。这一点是由国家立法强制执行的。相对而言,农村地区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年龄,国家应强调强制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村基金会的作用,保障农村居民的退休权益。2.社会广泛性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它们的社会普遍性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目标是所有农村居民,不应差异化。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多、时间长、费用大、任务艰巨。3.福利互济性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旨在通过增加税收、支持和惠及农村来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政策。同时,保障了农村居民养老,解决了农村军民养老问题,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三)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试点阶段(1982-1994年)、筹资阶段(1994-1997年)、停滞阶段(1998-2008年)和全新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1982年,11个省市3547个生产队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根据经济情况分为生产队伍和生产队伍,支付生产队伍运营的公司的利益和公益金。1991年,国务院授权民政部实施第一批试点,建立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特点是:1.以集体经济为主体,而集体经济一般以企业为代表,养老金由企业代缴,然而由于工作不稳定等因素,因此经常会出现中断的情况。2.养老金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分配原则并不合理。3.农村养老保险仍然由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与承担,农村养老体系依附于城市管理,但却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了客观上的管理漏洞。养老保险在1994-1997年正式进入普及阶段。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区级农村社会保障基本计划(实施办法)》,决定将土地管理作为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单位,1992年1月1日在全国公布实施。此时,政府认识到推广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2008年10月,提出第十七届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央委员会决定在农村引入新的社会保障制度。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在第十七届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中,中央第一次开始正式在农村试点新的社保机制。新农村社保养老体质有以下几个特征:1.农村保险制度基本特征。资金以个体支付为主要部分,而补贴的部分则是统一进行,这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之下进行的。2.实施预算机制,个人账户的建立和个人收养的金额取决于个人缴款的数额以及缴费的年限为准。3.农村劳动者单独享受独立的社保养老机制。4.养老机制的整改与农村实际需求结合。该机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农村参保养老的人数比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保险的落实没有到位,很多人并没有缴纳、民意并不是十分支持、缴费主体为个人。因此,国务院目前考虑先以山东、江苏等生活水平相对较为靠上的地区进行试点,预计到2030年全面推行,覆盖全国范围。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立法层次低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农村在我国的总人口仍占据半数以上,且农村范围更广、在推行的过程中仍有较大阻力,因此需要政府与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因此,有必要为总体规划制定高层次的立法。但有关农村养老保险的最高法律是《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在2011年公布的,具有非常之高的法律权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该法的第三条和第一条过于抽象,且没有相应的方略与之匹配,所以缺乏一定的应用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村养老制度并没有进行相应革新,还依赖于2009年的文件指示,作为法律法规的条文,在权威性上却并没有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每个城市还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农村保障体系的标准进行重新划定,而养老保险的实践也没有更加统一的标准。(二)未能贯彻强制性原则国家为农村基础保险提供分类指导:“全国和全省所有实现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都要参加基础保险,食物、衣服不发放,工作被推迟。“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对农村国家保险制度的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准确和不完善的,他们大多关心家庭养老和农村土地养老,因此长期收入养老保险难以接受,加入养老保险的比例较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众意识和教育正在实行农村养老计划。农村养老计划强制性缴纳原则没有得到根本落实,而宣导力度以及宣导范围仍然有待加强,这就导致部分农村人难以享受农村养老计划带来的利益。(三)基础养老金保障力度较小保证缴费率是基础保险合法化的基本要求。其具体目的不仅是精算,而且是法律。《社会保险法》(草案)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用人单位和个人负有一般支付义务。也就是说,雇主和个人之间的薪酬比率必须单独确定。城乡居民保险根据被保险人养老金支付情况提供国家补贴。支付额越高,补贴金额就越高。但农村自身经济状况不佳,往往选择最低的加入标准。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从100元到2000元不等。据腾讯网数据显示,2004到2021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养老金已实现连续17年上涨﹐人均上涨金额为130.5元/月。从最近三年变动情况来看,2019年我国城乡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88元/月,2020年调整为93元/月,截止到2021年8月多地已将最低标准上调至100多元。进一步从不同地区调整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12个省份均上调了养老金。不少新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居民(达90%)选择100元最低保障,难以发挥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城乡居保人均养老金虽然近年来在不断提高,但与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的差距仍然很大。2015年,城镇职工与城乡居保人均养老金之比为19.7倍,到2018年扩大到20.7倍。之后,随着城乡居保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城乡居保人均养老金增长较快,2020年上述比值下降到19.3倍,但仍处于高位。而且越是欠发达地区,二者的比值越高。更重要的是,城镇职工与城乡居保人均养老金每月领取额的绝对差距急剧扩大,由2015年的2234元扩大到2018年的3001元,2020年又扩大到3176元,五年内扩大了42.2%。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居民在参保时往往选择较高的缴费标准,城乡居民养老金收入差距较大。此外,城市和农村住房保障的实际操作标准由市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生活条件制定,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为了改善经济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工作的农村数量在增加。但各省间养老保险政策的不同,意味着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受益于当地高质量的保险期权,只能在注册地投保,缺乏公平性。(四)缺乏监管规定法律层面的不够严谨,意味着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资金支付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只是按照地方政府的一些规章制度。这给地方政府太多自由裁量权,农村整体养老体系复杂,监管不利,容易出现漏洞。我国部分偏远地区缺乏管理措施,各级信息协调不全,数据更新不及时,监控不可用。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效率低、处理不当、不作为、操作不当等问题。四、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一)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层次要制定《农村基础保险基本法》。在困难、紧迫、长期、特殊的情况下,鉴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特殊环境,我们不应为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法的效力而纳入一般社会保障法,而应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保障法。(二)深入贯彻强制性原则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激励机制,引入强制与志愿相结合的制度。社会基础保险只能采用强制性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就业率,履行其互助功能。在引入养老保险自愿制度时,地方当局必须鼓励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地方各级政府可以与一些养老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更高的年度社会福利,并鼓励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如果年度社会保险超过2000元,商业意外险或养老保险将享受折扣。通过各种保障措施,帮助农村实现老年人的安全感,建立全面的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村老年人养老水平的提高,提高中国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政府正确认识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公布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险情况和专业知识,有关部门和地方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新闻、新闻、互联网、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定期发布,深入农村生活,真正了解农村需求,鼓励农村深入养老保险,认识加入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树立新的养老保险理念,激发农村参与保险的意愿。(三)提高基础养老金保障力度2009年,国家优化了以农村保险为基础的制度,将原来的任意个人农村保险支付改为农村、集体和政府。调整了新的农村保险给付制度,划分了不同的给付水平。但我国农村发展规模仍然相对薄弱,政府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农村能得到的保障相当大,与目前的经济水平相比远远不够。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如下表(1)所示。表12017-2021年全国平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单位:元)20172018201920202021全国10954.512124.313327.713713.4159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目前,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每年约11000元。总支出包括:农村家庭物质和智力生活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服装消费支出、住房消费支出、家电产品和用品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文化、教育和娱乐消费支出等支出。平均每月需要833元,但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高标准计算的一个月养老金不能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创造收入群体。新农村保险是国家必须支付的一级基本保险。其次,为了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家庭收入比较丰富的家庭的可以设计追加保险。二是可以鼓励广大农村地区在不规定最长支付年限的情况下延长支付期限。为了支付更多的农村地区,可以实施相应比例的政策激励,为老年人以个人账户的形式使用。地方政府在社会补救方面应强化相关法律措施,建立农村居民最低养老标准,增加在该体系下的资金支持力度。鉴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减贫战略的现状,应制定适当的养恤金战略,并增加财政拨款,对农村地区实行各种补贴,提高养老金提供的总体水平,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补贴。首先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不断拓宽农村增收新路子,增加养老补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根据农业劳动者的情况,灵活适应农业劳动者的具体情况,满足农业劳动者的参与需求,实现社会公正。要加强农村资源配置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建立适当的资金类型和数量,扩大资金范围,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养老基金的增加应遵循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相对应的原则。建议以立法形式对养老保险的责任进行划定,并以不同的地区经济为基准,因地制宜,完善相关融资体制,同时以被保险人的经济能力和想法进行配置。(四)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改革国家政府网络数据显示,从2018年起,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下表(2)所示。这表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延缓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区域经济水平参差不齐,不能统一社会保障标准。这要求国家通过适当的法律和法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区域框架条件,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法律法规。率先调整法律,确保农村养老保险持续支付。尚未出台细则和规划的地方政府,要密切关注各级党委高度关注民生和农村复兴战略的政治环境。充分利用,尽快制定,报上级部门审核。表22014年-201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统计年份年末人口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城镇人口总人口比重2014136781749156186453.8%2015137463771156034452.1%2016138272792975897456.3%2017139009813455766257.6%2018139537831365640358.7%同时,面对管理混乱,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保险法律机制,保障城乡居民保险稳定发展,促进各部门有序发展,依法实施基金保险管理,保护被保险人权益。同时,积极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基金相关保险,加强网络数据管理相关信息的有效反馈,完善养老保险参保和领取方式,避免部门间数据壁垒带来的负面情况实施智能管理方法。面对腐败的事态,可以完善养老基金监管机制。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实现法律面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