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
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黄河大合唱》赞美黄河的伟大力量与民族的伟大精神,但歌曲一开始却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黄河的雄浑气势与民族的灿烂文化,甚至没有直接引入抗战的英雄主题。其第一乐章意味深长地采用了《黄河船夫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
延安时期,红色经典传播不仅有标语、歌曲,还有了更高级的艺术形式--戏剧。《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在舆论认同中,“拥抱最爱"与“去除最恨”是巅峰的情感传播。《白毛女》同时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每一个底层人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喜儿”,也都有一个“夺爱之仇”的“黄世仁"。据说当时观看《白毛女》,部队要求战士不能带枪,担心有人入戏太深,很可能拔枪射杀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没有什么比消灭仇敌更能释放能量。“同仇敌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高度,更把观众的爱恨能量转化为对新社会、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舆论是弱者的武器,好评与差评是弱者最后的传播武器。强者可以剥夺弱者的一切,但剥夺不了弱者的评价。弱者的点费与差评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它笼统地称为“民意”。
解放战争期间,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老百姓自发地给出征的人民子弟兵塞鸡蛋。谁都知道在穷苦人家鸡蛋意味着什么。父亲告诉我,在困难时期,半个鸡蛋救了他一条命。记得过去要离家出远门时,母亲就会提前煮好几个鸡蛋。当一个个穷苦人把给儿子送行的东西塞给一支军队,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支队伍从弱传播中汲取了多大的力量。
当时的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后来到了台湾还是不懂。其实不仅是政党传播,所有的传播都要明白:弱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强者给弱者送礼物,而是弱者主动给强者送礼物。能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主动“送鸡蛋”,是检验弱传播是否达到最高境界的试金石。老百姓的“鸡蛋”是最珍贵的选票。
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解放军可以打败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答案就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但民心要传播出来,民意要动员起来,传播亦不可不察。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无论在财力、人数、武装等方面,都远不如国民党。共产党唯一优于国民党的就是弱传播。如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就会发现“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而弱传播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到延安时期它发生了质的飞跃。
江山是打出来的,但要明白,打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打。更重要的是,打和传播要相辅相成,只要认真地分析共产党的红色经典传播,你就会对它的传播实践心存敬意。红色经典传播既遵循了历史规律,也遵循了传播规律。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就不能深刻地总结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无法深入地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原因,更忽视了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与卓绝努力。红色经典传播是共产党宝贵的政治资产,也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邹振东《弱传播·红色经典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共产党、红军另辟蹊径,找到了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B.红军的标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寅苦大众能很清晰地判断出红军是来帮助自己的革命军队。
C.弱定理认为,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而以情感表达激发舆论能量,引发共鸣。
D.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老百姓给子弟兵送鸡蛋,这表明了人民的爱憎态度及弱传播的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歌用“被动语态"可以表现细腻的情感,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
B.《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C.能否将民心传播出来、民意动员起来,是衡量一个政党传播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D.只要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传播实践,就能真实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第四段关于“弱传播"观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前期的工人阶级只要听到《国际歌》那熟悉的旋律、雄壮而嘹亮的歌声,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志。
B.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商贸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成为历史佳话。
C.大型企业着力于科研,成功研制出新款产品,又通过大规模广告宣传,迅速占领市场,并建立了品牌忠诚度。
D.一位备受尊敬的知名演员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4.本文在举例论证红色经典歌曲的弱传播时,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5.红色经典的弱传播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其成功的秘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9.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①
范仲淹
其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心"是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
B.“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作者高兴地摘下帽子,要用“无限清”的江水把它洗洗干净。
C.“白鸟鉴中飞”,是说白鸟如同在明镜中高飞,旨在表现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11.范仲淹的《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九)》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都化用了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一句,但两人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又尝谓晋王羲之独以法书立极,非文辞作手也。兰亭之集,时贵名流毕会,使时手为序,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羲之此序,寥寥数语,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汇,系之感忆,而极于死生之痛。则羲之之胸襟,又何如也!
由是言之,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不然,虽日诵万言,吟千首,浮响肤辞,不从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
(节选自叶燮《原诗》)
材料二: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帝三皇所以A直道B而行C垂拱D而理者E揭此F以为大柄G决此以为H大窦也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表示全、都,“六王毕,四海一”的“毕"表示灭亡,两者用法不同。
B.浮,指轻浮空泛的,与《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的“浮"用法不同。
C.“六经”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所指对象相同。
D.百志熙,指人人心意和乐,其中“熙"字与“熙熙攘攘”的“熙"意思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燮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兼具文学性与逻辑性。
B.白居易认为天、地、人皆各有其文,并将具有抒情性的《诗经》看成“六经之首”。
C.白居易认为不论为政者有没有罪过,作诗者都应该发挥诗歌的功用进行告诫。
D.白居易认为李白合乎“六义"的作品不多,推崇杜甫的《新安吏》等名篇。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
(2)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6.综合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辛弃疾的词作为什么被视为经典之作?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杜甫《登高》)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在《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了秦始皇为加强地理防御派遣得力的将领与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
(4)中国传统文化对积累十分重视,并用行路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感到压力巨大而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且效率低下时,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常见的补充方式有放松心情、适度娱乐、合理规划等,其中放松心情最为关键。①只要心情持续紧张或过度放松都会影响工作状态,②带来严重后果,③所以,④通过合理规划,⑤快速提升效率,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情状态是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至于怎样的心情状态能保证高效生活,相信关注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所了解。实际上,我们所需的心情状态是因人而异的:有人需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才能充满动力,有人在平静淡然中就能高效做事;有人心情愉悦却依然效率不高,有人只要心态平和就能A_________________。
心情过度紧张会导致压力无法缓解而积累起来,B_____________,压力会越来越大,压垮你的“防线”,进而引发各种问题。(甲):在闲暇时间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记下你的放松程度,然后对比忙碌时的状态,如果差异很大,即说明你正处于“压力过载"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但另一方面,一下子过度放松,又会让人失去斗志,使你的工作状态更加糟糕,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对于“压力过载”,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其实,心态很重要。如果心态不好,再怎么放松也以真正缓解压力。(乙),如培养兴趣爱好,以丰富生活;进行冥想综习,以平静内心。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压力会越来越大”语言平淡,请你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分别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对原句进行改写,可少量增删词语,分别不超过20字。
22.文中四处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她们(包身工)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A.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
B.压力会越来越大,压垮你的“防线"。
C.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
D.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段“K396次列车乘务员哽咽安抚乘客"的视频,获网友广泛好评。2023年7月30日中午,从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突遭持续强降雨道路塌方,被迫在中途停留。因滞留的时间长,缺少生活物资,部分旅客情绪激动。乘务员赵阳拿起话筒哽咽着对大家说:“咱们铁路秉承的一直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是一个女人,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千万不要拥挤,饭也是免费给大家的……”赵阳和同事们不停疏导,旅客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随后,在救援力量和列车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旅客安全转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
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黄河大合唱》赞美黄河的伟大力量与民族的伟大精神,但歌曲一开始却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黄河的雄浑气势与民族的灿烂文化,甚至没有直接引入抗战的英雄主题。其第一乐章意味深长地采用了《黄河船夫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
延安时期,红色经典传播不仅有标语、歌曲,还有了更高级的艺术形式--戏剧。《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在舆论认同中,“拥抱最爱"与“去除最恨”是巅峰的情感传播。《白毛女》同时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每一个底层人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喜儿”,也都有一个“夺爱之仇”的“黄世仁"。据说当时观看《白毛女》,部队要求战士不能带枪,担心有人入戏太深,很可能拔枪射杀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没有什么比消灭仇敌更能释放能量。“同仇敌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高度,更把观众的爱恨能量转化为对新社会、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舆论是弱者的武器,好评与差评是弱者最后的传播武器。强者可以剥夺弱者的一切,但剥夺不了弱者的评价。弱者的点费与差评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它笼统地称为“民意”。
解放战争期间,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老百姓自发地给出征的人民子弟兵塞鸡蛋。谁都知道在穷苦人家鸡蛋意味着什么。父亲告诉我,在困难时期,半个鸡蛋救了他一条命。记得过去要离家出远门时,母亲就会提前煮好几个鸡蛋。当一个个穷苦人把给儿子送行的东西塞给一支军队,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支队伍从弱传播中汲取了多大的力量。
当时的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后来到了台湾还是不懂。其实不仅是政党传播,所有的传播都要明白:弱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强者给弱者送礼物,而是弱者主动给强者送礼物。能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主动“送鸡蛋”,是检验弱传播是否达到最高境界的试金石。老百姓的“鸡蛋”是最珍贵的选票。
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解放军可以打败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答案就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但民心要传播出来,民意要动员起来,传播亦不可不察。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无论在财力、人数、武装等方面,都远不如国民党。共产党唯一优于国民党的就是弱传播。如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就会发现“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而弱传播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到延安时期它发生了质的飞跃。
江山是打出来的,但要明白,打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打。更重要的是,打和传播要相辅相成,只要认真地分析共产党的红色经典传播,你就会对它的传播实践心存敬意。红色经典传播既遵循了历史规律,也遵循了传播规律。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就不能深刻地总结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无法深入地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原因,更忽视了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与卓绝努力。红色经典传播是共产党宝贵的政治资产,也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邹振东《弱传播·红色经典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共产党、红军另辟蹊径,找到了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B.红军的标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寅苦大众能很清晰地判断出红军是来帮助自己的革命军队。
C.弱定理认为,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而以情感表达激发舆论能量,引发共鸣。
D.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老百姓给子弟兵送鸡蛋,这表明了人民的爱憎态度及弱传播的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歌用“被动语态"可以表现细腻的情感,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
B.《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C.能否将民心传播出来、民意动员起来,是衡量一个政党传播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D.只要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传播实践,就能真实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第四段关于“弱传播"观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前期的工人阶级只要听到《国际歌》那熟悉的旋律、雄壮而嘹亮的歌声,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志。
B.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商贸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成为历史佳话。
C.大型企业着力于科研,成功研制出新款产品,又通过大规模广告宣传,迅速占领市场,并建立了品牌忠诚度。
D.一位备受尊敬的知名演员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4.本文在举例论证红色经典歌曲的弱传播时,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5.红色经典的弱传播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其成功的秘诀。
【答案】1.C2.C
3.A4.①详写《黄河大合唱》等,而略写《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等;②详写《黄河大合唱》等,展示了红色经典弱传播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原因,增强了论证力度;③略写多首红歌,展示了红色歌曲传播的多样性;④详略结合,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论证结构,使论证节奏有高潮也有缓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兴趣。
5.①运用标语、歌曲、戏剧等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矩阵,与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弱连接”,争取他们的认同,获得舆论力量。②遵循历史规律和传播规律,“打江山"与传播相辅相成,老百姓因此心甘情愿支持人民军队。③将“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和水平,直至质的飞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揭示了“弱传播"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性。文章以红军标语、红色歌曲和戏剧《白毛女》为例,展示了共产党如何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手段,与劳苦大众建立情感连接,激发舆论能量。文章强调,弱传播的力量在于争取认同,形成舆论聚集,从而推动社会变革。通过对红色经典传播的深入探讨,文章总结了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错误,原文第四段中“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虽然强调了情感的巨大作用,但没有否定弱者声音需要理性认同支撑。从“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也可看出,文中没有“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这一意思。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推理无据,文中没有比较两种语态谁会更容易成为经典。
B.“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
D.“只要……就……"推理不当。根据原文尾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可知,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的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弱传播"常是由弱势群体发起的,通过争取认同来获取舆论力量,形成舆论聚集,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强传播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以势压人,也没有舆论力量。
A.体现了“弱传播”观点。在当时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际歌》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得到工人阶级的认同,并得以传播,产生了巨大力量,符合题干要求。
B.虽然描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它更多强调的是商贸和文化的直接交流而非通过舆论传播形成的力量,因此与“弱传播"观点不符。
C.属于一种强势传播的方式,即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科研实力来直接占领市场,与本段观点不合。
D.描述的是一位知名演员在公共场合的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涉及传播,但它更多强调的是个人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而不是与弱势群体的连接。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特点的能力。
①文中用两个自然段单独介绍《黄河大合唱》,用一个自然段综合介绍了《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十送红军》等歌曲,可知是详写《黄河大合唱》等,而略写《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等;
②“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黄河船夫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详写《黄河大合唱》等,展示了红色经典弱传播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原因,增强了论证力度;
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略写多首红歌,展示了红色歌曲传播的多样性;
④文章详略结合,在结构上,论证结构层次更加分明,让读者随着论证节奏感受文章的高潮部分和缓冲部分;内容上,重点突出,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兴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可知,运用标语、歌曲、戏剧等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矩阵,与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弱连接”,争取他们的认同,获得舆论力量。
②结合“江山是打出来的,但要明白,打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打。更重要的是,打和传播要相辅相成,只要认真地分析共产党的红色经典传播,你就会对它的传播实践心存敬意。红色经典传播既遵循了历史规律,也遵循了传播规律”可知,遵循历史规律和传播规律,“打江山"与传播相辅相成,老百姓因此心甘情愿支持人民军队。
③结合“如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就会发现‘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而弱传播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到延安时期它发生了质的飞跃”可知,将“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和水平,直至质的飞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9.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答案】6.B7.C
8.A9.①预算大,成果少。
②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从“莫霍计划"到后续一系列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历程,通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揭示了地球深部结构和演化的诸多秘密。文章突出了科学探究的艰难与突破,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不仅向读者传达了丰富的地质学知识,还表现了科学家为揭示地球奥秘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总体而言,文章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和启发性。
【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错误。由原文“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可知,霍计划的初衷并没有实现,选项把未然说成已然。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错误。由原文“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可知,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的证据,不是20世纪90年代“深部生物圈”的发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主要讲的是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B.《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作品,而且其内容没有涉及到海底。
C.这一总结在1810年,而大洋勘探至少开始于1961年,且这一总结没有涉及到海底的研究。
D.只有研究方向,未指出研究成果。
故选A。
【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可知,莫霍计划预算大,成果少,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由原文“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可知,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①
范仲淹
其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心"是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
B.“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作者高兴地摘下帽子,要用“无限清”的江水把它洗洗干净。
C.“白鸟鉴中飞”,是说白鸟如同在明镜中高飞,旨在表现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11.范仲淹的《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九)》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都化用了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一句,但两人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0.C11.①范诗:表现了诗人坚守自我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化用句是说诗人不相信京城风尘能染污自己的客衣;表明自己情操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②陆诗: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闷落寞之情。化用句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的郁闷落寞。
【解析】
【导语】范仲淹的两首绝句描绘了桐庐的清新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远离京城尘俗之地的欣喜向往和对洁净人生态度的追求。“素心爱云水”彰显高洁情怀,“不信有京洛"则显示对官场风尘的厌弃,与陆游对官场郁悒不同,范仲淹表现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豁达。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旨在表现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错误。此处把江水喻为明镜,旨在表现江水的清澈平静,纤尘不染,光可鉴物。与该诗第一句中的“沧浪清可爱"和《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中的“沧浪无限清”相照应。同时也寓情于景,隐喻诗人的高尚情操。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指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
《临安春雨初霁》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是说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结合背景可知,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内心郁闷落寞,因此用想早点回家飙到内心悲愤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又尝谓晋王羲之独以法书立极,非文辞作手也。兰亭之集,时贵名流毕会,使时手为序,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羲之此序,寥寥数语,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汇,系之感忆,而极于死生之痛。则羲之之胸襟,又何如也!
由是言之,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不然,虽日诵万言,吟千首,浮响肤辞,不从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
(节选自叶燮《原诗》)
材料二: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帝三皇所以A直道B而行C垂拱D而理者E揭此F以为大柄G决此以为H大窦也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表示全、都,“六王毕,四海一"的“毕”表示灭亡,两者用法不同。
B.浮,指轻浮空泛的,与《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的“浮”用法不同。
C.“六经"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所指对象相同。
D.百志熙,指人人心意和乐,其中“熙”字与“熙熙攘攘"的“熙”意思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燮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兼具文学性与逻辑性。
B.白居易认为天、地、人皆各有其文,并将具有抒情性的《诗经》看成“六经之首"。
C.白居易认为不论为政者有没有罪过,作诗者都应该发挥诗歌的功用进行告诫。
D.白居易认为李白合乎“六义”的作品不多,推崇杜甫的《新安吏》等名篇。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
(2)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6.综合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辛弃疾的词作为什么被视为经典之作?
【答案】12.CEG
13.D14.C
15.(1)根蒂都没有了,生机自然也不复存在,与凭空建造房子有什么区别呢?(2)诗,以情感为根,以语言为苗,以声律为花,以意义为果实。
16.(1)辛弃疾的词以胸襟为根基,心系家国天下。(2)辛弃疾的词以情感人,尽诉收复中原之志向,壮志难酬之愤懑。(3)辛弃疾的词有讽喻功能,针砭奸臣小人乱国之时弊。
【解析】
【导语】叶燮在材料一中强调了诗文创作必须基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指出表面上的浮华辞藻缺乏内在的力量,无法感动人心。而材料二中,白居易通过论述诗歌在三才中的地位,强调了诗歌应该源于真实情感,以达到感人心、化世俗的效果。他推崇杜甫,认为其诗作在于精工的格律和深邃的内容。两者皆强调诗文的真实性和感人力量,而非单纯的技巧或辞藻之美。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三皇五帝之所以能遵循正道、垂拱而治的原因,就是因为把《诗》作为治理天下、教化百姓的关键手段。
“所以……者"意为“……的原因”,要连接后面的内容,才能表达完整意思,所以A处不能断句,E处须断句;
“直道而行"与“垂拱而理”句式对称,所以B处不断句,C处须断句;
“揭此以为大柄"和“决此以为大窦”句式对称,所以FH处不断句,G处须断句。
故选CEG。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全、都;/灭亡。句意:当时的显贵、名流全都汇聚一堂。/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
B.正确。轻浮空泛的;/浮动着的。句意:(你所写的)也都是肤浅空泛的言辞。/月光照在浮动的水面上,金光跳跃。
C.正确。都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句意:人的“文"以六经为首。/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D.错误。都指“和乐”,意思相同。句意:形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喜乐同步所有人的心愿都能达成。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论为政者有没有罪过,作诗者都应该发挥诗歌的功用进行告诫"错,原文“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此句句意为“说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应该引以为戒、说者和听者都要竭尽心力对待《诗》的讽喻功能”,这里“说的人”,应该是指作诗者,即作诗者没有罪过,“听的人"是指为政者,即为政者应该引以为戒。选项中指代有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生意”,生机;“何异乎凭虚而作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凭虚而作室何异”。
(2)“根、苗。华、实”,意动用法,以……为根,以……为苗,以……为花,以……为果实;“华”,通“花"。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借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提出“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即作者应该有“胸襟”,诗作可能优秀。辛弃疾的词往往抒发渴望收复失地的理想,他以胸襟为根基,心系家国天下。
(2)材料二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中“根情"是以情感为根基,辛弃疾的词能够做到以情感人,因他所处时代,主战派受到排挤,他虽有理想却被气质不用,诗作中尽诉收复中原之志向,壮志难酬之愤懑。
(3)材料二指出“言者无罪,闻者足诚,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提出说者和听者都要竭尽心力对待《诗》的讽喻功能。而辛弃疾的词有讽喻功能,他的诗作中不乏对当时现实的揭露,针砭奸臣小人乱国之时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又曾说过晋代的王羲之仅以书法被后世奉为圭臬,并不是文辞写作的高手。兰亭聚会,当时的显贵、名流全都汇聚一堂,假如是当时的名手写序,一定会大力铺陈,用各种方法奉承赞美,决不会有一句涉及一点荒凉之意。然而王羲之这篇序,寥寥数语,就在对宇宙万物的俯仰观察寄托情感,而后感慨良多,最终归结于死生之痛。这样王羲之的胸襟(一般人)如何能企及呢!
据此来说,有这等胸怀来作为基础,而后才可以写作诗文。不这样的话,即使每天诵读万言,吟咏千首,(你所写的)也都是肤浅空泛的言辞,如果不从胸襟出发,就像是剪裁下来的花朵,根蒂都没有了,生机自然也不复存在,与凭空建造房子有什么区别呢?
材料二:
“文"的传统由来已久,天、地、人三才各自都有“文”。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地的“文”以五行为首,人的“文"以六经为首。就六经而言,《诗》在首位。为什么呢?圣人能让人们感动因而天下太平。能够感动人心的事物,最先触动情感,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通过声律切合情感,而义理最深刻。诗,以情感为根,以语言为苗,以声律为花,以意义为果实。从圣人到愚人,再到猪、鱼等微小的生物,再到幽暗隐秘的鬼神。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群体,但根本属性质性是相同的,外表虽不同但情感是一致的。从未有听到声音而不能感应、情感交融而不感动的情况发生。圣人知道《诗》的功效,依照文字把《诗》熔铸贯穿为“六义”;按照音律《诗》把融汇整理为“五音"。“五音”有韵律,“六义"有类别。音律协调则语言顺畅,语言舒畅则声音容易感发情绪;类别划分清晰则情绪显露,情绪显露则情感容易交融。于是,《诗》既可以包含广大深远的境地,又能够贯穿细微,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天地之气通畅无阻,喜乐同步所有人的心愿都能达成。三皇五帝之所以能遵循正道、垂拱而治的原因,就是因为把《诗》作为治理天下、教化百姓的关键手段。所以听到“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就知道虞舜之道昌盛;听到“五子洛汭之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务已经荒废。说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应该引以为戒,说者和听者都要竭尽心力对待《诗》的讽喻功能。
……
唐朝兴盛二百年来,诞生了无数诗人。其中值得列举的诗,有陈子昂的《感遇诗》二十首,鲍防的《感兴诗》十五首。又有李白、杜甫两位诗人,堪称个中魁首。李白的诗是天才之诗、奇绝之诗,别的诗人都比不上他。然而,在李白的诗里符合“六义”的作品却十中无一。杜甫的诗最多,流传下来一千余首。杜甫的诗贯穿古今,能够娴熟地运用格律,已经达到尽善尽美,论境界又超过了李白。然而从他的作品中选取类似《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的篇章,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仅有三四成。杜甫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杜甫的诗人呢?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杜甫《登高》)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在《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了秦始皇为加强地理防御派遣得力的将领与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
(4)中国传统文化对积累十分重视,并用行路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尽长江滚滚来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故不积跬步⑥.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劲弩"何”“跬"无以至”。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感到压力巨大而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且效率低下时,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常见的补充方式有放松心情、适度娱乐、合理规划等,其中放松心情最为关键。①只要心情持续紧张或过度放松都会影响工作状态,②带来严重后果,③所以,④通过合理规划,⑤快速提升效率,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情状态是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至于怎样的心情状态能保证高效生活,相信关注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所了解。实际上,我们所需的心情状态是因人而异的:有人需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才能充满动力,有人在平静淡然中就能高效做事;有人心情愉悦却依然效率不高,有人只要心态平和就能A_________________。
心情过度紧张会导致压力无法缓解而积累起来,B_____________,压力会越来越大,压垮你的“防线”,进而引发各种问题。(甲):在闲暇时间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记下你的放松程度,然后对比忙碌时的状态,如果差异很大,即说明你正处于“压力过载"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但另一方面,一下子过度放松,又会让人失去斗志,使你的工作状态更加糟糕,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对于“压力过载”,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其实,心态很重要。如果心态不好,再怎么放松也以真正缓解压力。(乙),如培养兴趣爱好,以丰富生活;进行冥想综习,以平静内心。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压力会越来越大”语言平淡,请你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分别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对原句进行改写,可少量增删词语,分别不超过20字。
22.文中四处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她们(包身工)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A.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
B.压力会越来越大,压垮你的“防线"。
C.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株洲市房屋买卖合同中的合同违约调解
- 清算后期服务协议
- 小红书:教你打造小红书蓝V专业号【互联网】【蓝V运营】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二年级体育上册 2.2出升的太阳教案
- 2024秋八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1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 Unit 3 Language in use教案含教学反思(新版)外研版
-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英语 Module2 A job worth doing教案 外研版必修5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下学期第18周教学设计
- 2024秋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案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员工心理健康》课件
- 微型站消防站课件培训
-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储气罐保养记录表
- 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
- 境外安全管理培训(海外)课件
- 《应对同伴压力》课件
- 主题漫展策划方案
-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教师指导策略
- 振动试验及振动试验设备培训
- 高二数学双曲线试题(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