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独可以因人A所利B据旧C而补D其偏E以驯F致于治G此H其所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肆,指恣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
B.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的“更张"意思相同。
C.因,指沿袭;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
D.箕敛,指苛敛民财:其中“敛”与《促织》中“科敛丁口"的“敛”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B.乐于无事的人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C.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D.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14.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位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注】;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鼉(tuó)鼓:用鼉皮制作的鼓。鼉:扬子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五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妍。
C.诗人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6.有关乐府旧题《将进酒》的作品历来并不少见,但唯有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的诗作堪称佳品。请简要分析李贺和李白《将进酒》的相同点,并从意象的角度赏析两诗的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将南朝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为“_____”,又加之以“_____”,共同状写金陵山川形胜。
(3)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而个体人类一生不过匆匆百年;如果太阳系的直径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地球只是一粒直径0.37毫米的尘埃,人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表达出同样的人生理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①_____________,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天真,甚至很诚恳;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也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②_________________。
沈先生教创作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③,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④_____________,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新的国家领导人就职典礼开始了!
B.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来不及见他。
C.我们就事论事,不作过度发挥。
D.就算他亲自来了,我也是这个意见。
19.“举一隅而三隅反”这句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标点符号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处错误,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①,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以‘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红楼梦》的人物关系②,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例如,贾府这座宝塔顶端的贾母位高权重,以她为中心的网络自然又大又远。看看贾母八旬之庆,拜寿者上至皇亲国戚、中央及地方长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寿宴就摆了八天。贾府被抄后,这个网络随着中心势力的减弱而迅速缩小。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动体现吗?
可以说,读《乡土中国》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③,又让我们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运用互文对读法阅读这两本书,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能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为“差序格局”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四、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今年九月份,叙利亚总统携夫人访华,夫人阿斯玛因为出众的风度和高尚的品质而被称为“沙漠玫瑰”,她在杭州对周围群众说:“你们有一个美丽的国家。”阿斯玛及其对中国的赞美,引发了国人的热议。
中国之美,体现在风物、习俗、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而最重要的,则是中国的“人美”,另外,中国也习惯用典型的植物来象征人格之美。请结合一种或几种植物来形象地展示“美丽的中国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B3.C
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能力。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
C.说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
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__________________,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D7.C
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9.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②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不能体现其吝啬。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疲倦和意犹未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
如“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通过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
“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通过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侧面烘托:
如“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通过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体现其仪式感;
“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通过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
“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通过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首先找出带有这些短语或词语的句子,如“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出公份子演戏六天”是往年惯例;一有戏吕家坪镇上各种做买卖的就都来竞争招揽买卖;开锣后演出“打加官"是固定剧目;要人点了戏后要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正角上场后的包封是由办会预备好的。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表明像这样的社戏是每年都有的,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给人们带来了节日般的快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又表明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这是封闭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缩影,暗示着这里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
文中有“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年年固定演出的社戏有可能被战争打断,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可能被战争打破,“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独可以因人A所利B据旧C而补D其偏E以驯F致于治G此H其所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肆,指恣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
B.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的“更张"意思相同。
C.因,指沿袭;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
D.箕敛,指苛敛民财:其中“敛”与《促织》中“科敛丁口"的“敛”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B.乐于无事的人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C.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D.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14.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位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A12.D
13.(1)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
(2)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
14.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
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
③敢于革新。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北宋时期关于变法与守旧的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材料一概述了安常习故与变古更法两种思想的优劣,材料二则具体描述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与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争论。文章通过对话和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改革的复杂性和激烈性,突显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坚定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守旧派的谨慎与保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
“人所利"作“因”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而"连词,连接“据旧”“补其偏"两个短语,单独成句,故在E处断开。
“致”为谓语,“治"是宾语,“此……也”判断句,前后断开,故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恣意/扩张。句意: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B.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琴弦。/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C.正确。句意:沿袭按老办法做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D.正确,都是“聚敛"的意思。句意: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向百姓按规定条文聚敛费用。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意”,尽心,全心;“辅”,辅佐;“庶几”,希望;“济”,成就。
(2)“大端”,主要措施;“举”,实施;“悉力”,尽力;“趣”,通“促”,促进;“成效”,取得成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知,王安石在与皇上的对答中,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这体现出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刻认识与忧虑。他看到了国家的种种弊端,并且将这些问题直接指出,旨在通过改革来匡正这些时弊,展现了他心系天下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②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遇了诸多反对意见。如司马光等大臣对他的变法措施提出质疑,甚至引发了“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的局面。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为这些强烈的反对声音而放弃变法。这体现了他不被外界的非议所左右,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的精神。
③从材料一的两种观点来看,王安石属于“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的改革派。在材料二中,他积极主张变法,认为“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并且在面对国家的积弊时,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勇于突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之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至凿者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认为错误的。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进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之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注】;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鼉(tuó)鼓:用鼉皮制作的鼓。鼉:扬子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五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妍。
C.诗人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6.有关乐府旧题《将进酒》的作品历来并不少见,但唯有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的诗作堪称佳品。请简要分析李贺和李白《将进酒》的相同点,并从意象的角度赏析两诗的不同点。
【答案】15.D16.(1)相同:①两诗都借酒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李白自信豪放,李贺悲痛郁结。②两诗都借典故抒怀,李白借“陈王宴平乐”的典故,写重情狂饮,轻视千金等物质;李贺写“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表达及时行乐。③两诗都描写了喝酒的场面,李白大气豪迈,李贺的饮酒场所“罗帏绣幕围香风”。(2)不同:①李白选取意象大气,“从天上奔流而来黄河之水"起笔不凡,大开大合,意境壮阔,“五花马、千金裘、三百杯、斗酒”,场面恣意酣畅,同时通过“高堂明镜映照的白发”,渲染雄阔、豪迈、悲慨的意境氛围,抒发了虽怀才不遇,悲壮却信心不减,激愤而不衰颓,豪放激愤自信的情绪。②李贺选取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美器、美酒、美乐、美人,场面豪华柔美,绘声绘色渲染了柔美、豪华却又私密的喝酒场面,由乐转悲,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易老,对生死迷惘矛盾,低迷悲愁压抑悲伤的情绪。
【解析】
【导语】李贺的《将进酒》以奢华的宴饮和美艳的歌舞场景开篇,通过绚丽的视觉和听觉意象,营造出强烈的感官冲击。随后以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哲理唤起惆怅,借刘伶形象警示醉生梦死和时间易逝。诗歌融合对人生无常的深思与个体生命价值的感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错误。结尾两句“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意思是: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由此可见,选项曲解诗意。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相同:
①李贺:“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两句写诗人对生的厌倦,因而劝人终日沉沉大醉,直到如刘伶一般,落得个坟上土为止。这也反映了李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悲叹。可见,作者借酒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达了悲痛郁结之情。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可见其高度自信;“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者变客为主,不拘形迹,狂放至极,可见其豪放。所以,两诗都借酒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李白自信豪放,李贺悲痛郁结。
②李白:“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作者借“陈王宴平乐”的典故,写重情狂饮,轻视千金等物质。李贺:“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喝几杯,终日酩酊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作者借刘伶的典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想法。所以,两诗都借典抒怀。
③李白: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再加上席上“将进酒,杯莫停!”频频劝酒,热闹至极;“钟鼓馔玉”,富贵生活“不足贵”,并且放言“长醉不复醒”,可见,李白描写喝酒的场面,大气豪迈。李贺:“小槽酒滴真珠红”写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罗帏绣幕围香风”,写锦乡帷帘挂厅堂。可见,李贺也描写了喝酒的场面。两诗都描写了喝酒的场面,李白大气豪迈,李贺的饮酒场所“罗帏绣幕围香风”。
(2)不同:
①李白:以“从天上奔流而来黄河之水"起笔,从空间写起,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意境壮阔;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将进酒,杯莫停!”频频相劝,“斗酒十千”,恣意酣畅;又写“高堂明镜映照的白发”,从时间来写,蕴含夸张,悲叹人生苦短,渲染雄阔、豪迈、悲慨的意境氛围。可见,作者选取意象大气,抒发了虽怀才不遇,悲壮却信心不减,激愤而不衰颓,豪放激愤自信的情绪。
②李贺:“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皓齿歌,细腰舞"桃花乱落如红雨”等句,写珠、玉、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写美器、美酒、美乐、美人,场面豪华柔美,绘声绘色渲染了柔美、豪华却又私密的喝酒场面。“况是青春日将暮”,由乐转悲,作者借丰富的意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易老,对生死迷惘矛盾,低迷悲愁压抑悲伤的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将南朝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为“_____”,又加之以“_____”,共同状写金陵山川形胜。
(3)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而个体人类一生不过匆匆百年;如果太阳系的直径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地球只是一粒直径0.37毫米的尘埃,人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表达出同样的人生理解。
【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寄蜉蝣于天地⑥.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羁"簇”“蝣"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绿色生态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示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防盗门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加油站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白云区观白活力中心房地产合作开发投资框架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电产品研发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养殖企业与个体养牛户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机房租赁及数据备份服务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5G网络技术研发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拌和站产品质量追溯与售后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土方中介合同纠纷调解机制3篇
-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大厦物业管理保洁服务标准5篇
- 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
- 业主委员会成员推荐表
-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培训
- 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数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量表(WHOQOL-BREF)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1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某送电线路安全健康环境与文明施工监理细则
- GB/T 28885-2012燃气服务导则
- PEP-3心理教育量表-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