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洞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1页
贯洞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2页
贯洞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3页
贯洞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4页
贯洞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贯洞中学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1.(2024七上·从江期中)阅读

春天春风轻柔,花团锦cù①____;夏时枝繁叶茂,草木葱茏;秋天黄叶纷扬;冬则银装素裹。校园四时之景,静谧安详而又生机ànɡ②____然,真可谓美不胜收。

上学路上晨光熹微,你与朋友结伴而行;运动场上欢呼声响彻yúnxiāo③____,你与朋友拳打脚踢;校园小径上云影徘徊,你与朋友倾心交谈。如此之情,使人温暖,使人振奋,真可谓是情深意厚。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葱茏B.美不胜收C.拳打脚踢D.徘徊

【答案】(1)簇;盎;云霄

(2)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cù"写作“簇”;“ànɡ"写作“盎”;“yúnxiāo"写作“云霄”

(2)A.“葱茏"形容草木茂盛,符合语境;

B.打脚踢”是指用拳打、用脚踢,多形容打人时的凶狠残暴,用在描述和朋友在运动场上的场景不恰当。

D.“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符合云影在小径上的状态。

故答案为:(1)簇;盎;云霄(2)C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2.(2024七上·从江期中)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②,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夜发清溪向三峡,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__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沙地似雪、月华如霜的诗句是:

“___,___。”

⑧《十二章》中强调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答案】洪波涌起;海日生残夜;思君不见下渝州;应傍战场开;正是江南好风景;油蛉在这里低唱;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7)诗句通过“沙似雪”“月如霜"的生动比喻,描绘出了受降城夜晚沙地洁白似雪、月光皎洁如霜的清冷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8)“温故”强调复习旧知识,“知新"指出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体现了复习对于知识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性,并且说明做到这样就有资格成为老师,突出其对学习者的重大意义。

故答案为:洪波涌起;海日生残夜;思君不见下渝州;应傍战场开;正是江南好风景;油蛉在这里低唱;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2024七上·从江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代时把《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C.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D.海伦·凯勒,英国盲聋作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2024七上·从江期中)下列语段中的“她"是()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A.“我"的母亲B.陈莲河

C.衍太太D.长妈妈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名著内容和名著人物的把握。结合“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家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等内容可知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的“A"是阿长(长妈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5.(2024七上·从江期中)有学者评价《朝花夕拾》:“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五猖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五猖会》虽是回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但是也描述了“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后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专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十篇散文。其中,《五猖会》是鲁迅先生对儿时参加五猖会(一种民间迎神赛会)经历的回忆。题目要求结合《五猖会》这一篇章,分析并理解有学者对《朝花夕拾》的评价:“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五猖会》中,鲁迅先生生动地回忆了自己儿时对于迎神赛会(五猖会)的向往和期待。他详细描述了赛会的热闹场景、奇特的角色和有趣的仪式,展现了一个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通过鲁迅先生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当时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和乐趣的赛会之中。然而,在《五猖会》中,鲁迅先生的笔触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回忆上。他通过对比自己期待已久却最终失望的赛会经历,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在赛会即将开始时,鲁迅先生的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这本书。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不仅打断了鲁迅先生的期待和兴奋,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痛苦。这一事件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通过这一事件,鲁迅先生巧妙地指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和危害。他揭示了专制教育如何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和快乐,如何压制了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故答案为:《五猖会》虽是回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但是也描述了“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后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专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24七上·从江期中)现代文阅读

童年的钟声

厉彦霖

7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为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

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得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

学啦……

⑥中年、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分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有删改)

6.根据文章语境,下面句子朗读的重音标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B.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C.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D.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7.下列对标题含义的分析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记忆中的童年生长环境像仙境般梦幻,令人陶醉。

B.当年村里小学的那口铁铸的钟最令作者难以忘怀。

C.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是中年、青年人最稀缺的东西。

D.童年的钟声就是指读书声、歌声、鸟鸣声等。

8.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9.本文第②段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段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同学认为本段与题目关联不大,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B

7.D

8.本句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背、跑、追、闹,既能说明同学们的活泼好动,又能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9.相同之处: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征鲜明,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景物特征,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之情。不能删去。本段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做了铺垫。

【知识点】重音;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6.本题考查朗读的重音。重音标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重点。在这个句子中,“童年”是回忆的核心时间段,“留下"形象地描绘了钟声的刻骨铭心,“依然”表明钟声在现在的持续状态,应该重读。

故答案为:B

7.ABC.正确。

D.有误,童年的钟声不仅仅是指读书声、歌声、鸟鸣声等具体的声音,它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童年的美好回忆、纯真岁月、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等多方面的含义,该项分析不符合作者原意。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可知,一系列动词是“背起”“跑出"追逐”“嬉闹”,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孩子们听到钟声,离开家门踏上上学路程的开心与欢乐,再结合本段开头“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可知,尽管那个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孩子们很爱学习,很认真学习,听到钟声孩子就知道要去校园了,那是他们喜欢的地方,所以这一系列的动词也写出了钟声带给孩子们美好的希望。

故答案为:本句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背、跑、追、闹,既能说明同学们的活泼好动,又能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9.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看法,能删除还是不能删除,其次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不能删除,第②自然段由“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水潺潺,乌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可知,这些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子景色美丽,树林里活力非凡,富有生机,渲染了美好热闹的氛围,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悦耳的乌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可知,本段也是作者童年回忆的美好部分,本段记录了童年时孩子们在林子里玩耍,在路上读书的经历。再结合第⑦段“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可知,作者时刻记住这些童年生活,所以第②自然段为后文作者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作了铺垫。

故答案为:相同之处: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征鲜明,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景物特征,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之情。不能删去。本段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做了铺垫。

(2024七上·从江期中)阅读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

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子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溢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樱桃卖了近千元钱时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工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住的是瓦房,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至今,曾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小窗幽记》中说:“在世无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10.下列发生在“我们”和母亲之间的事件,与文中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母亲为回家乡的“我们"摘樱桃。

B.母亲为“我们”做饭,给“我们"夹菜。

C.母亲拒绝“我们”为她盖新房。

D.“我们"嫌弃瓦房老旧,母亲因此精心打理它。

11.电视台采访了文中人物对“樱桃”的情感,根据文章内容推测,下列回答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A.我:樱桃甚是好吃,抓起一把塞进嘴里,连日值班的辛劳便会一扫而空。

B.母亲:樱桃不仅好吃,还可以卖钱,这样年轻时能供孩子上学,老了也不给孩子添负担。

C.父亲:樱桃真讨厌啊,每次爬上树摘樱桃都晃晃悠悠的,很容易摔断我的老胳膊老腿儿。

D.邻居孩子们:奶奶家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我们很喜欢。

12.第⑧段母亲的话里有两个“幸福”,这两个词在文中各有什么具体含义?

13.文章最后一段说:“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母亲“美"与“德”的具体表现。

【答案】10.D

11.C

12.第一个“幸福"是母亲希望我们小家庭生活美满、工作顺利;第二个“幸福”是母亲为儿女的幸福感到满足(幸福)。两个“幸福"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理解与关爱,情深意切。

13.①关爱子女,教子有方。如:为儿女摘樱桃,把儿女当贵客待,体谅儿女工作生活的不易,为儿女的幸福而幸福,教育儿女要存好心、做好官、有好名声,并言传身教。②勤劳能干。如:母亲说不愿意当懒人,母亲把庭前屋后都栽了树,种了花等。③俭朴、乐观(知足/热爱生活)。如:母亲不愿意盖新房,在旧瓦房坚持种花等。④待人和善。如:母亲愿意把樱桃分给邻居孩子们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0.ABC.正确;

D.有误,文中并未提及“我们”嫌弃瓦房老旧。

故答案为:D

11.ABD.正确;

C.有误,文中摘樱桃的是母亲而不是父亲,与文章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联系语境可知,这两个“幸福"的指向不同。根据“只要你们生活幸福”可知,第一个“幸福"是针对我们说的,母亲希望我们小家庭生活美满,工作顺利,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根据“我们就幸福了”可知,第二个“幸福"是针对母亲和父亲说的。“只要”与“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父母是不是幸福,取决于孩子的生活是否幸福,父母为了儿子的幸福而感到满足与幸福,而不是自己在物质上的享受。这两个“幸福”表达了母亲对于生活的朴素认知,对子女理解关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第一个“幸福"是母亲希望我们小家庭生活美满、工作顺利;第二个“幸福”是母亲为儿女的幸福感到满足(幸福)。两个“幸福"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理解与关爱,情深意切。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母亲打电话要儿女回家,并为儿女摘樱桃,把儿女当贵客来对待,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从母亲对儿女所说的话“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从母亲把庭前屋后都栽了树、种了花等,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抬爱生活的人;从母亲拒绝翻盖新房来看,母亲是一个生活俭朴、热爱生活的人;从母亲笑脸送邻居孩子樱桃吃,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待人和善、善于与别人和睦相处的人。

故答案为:①关爱子女,教子有方。如:为儿女摘樱桃,把儿女当贵客待,体谅儿女工作生活的不易,为儿女的幸福而幸福,教育儿女要存好心、做好官、有好名声,并言传身教。②勤劳能干。如:母亲说不愿意当懒人,母亲把庭前屋后都栽了树,种了花等。③俭朴、乐观(知足/热爱生活)。如:母亲不愿意盖新房,在旧瓦房坚持种花等。④待人和善。如:母亲愿意把樱桃分给邻居孩子们等。

(2024七上·从江期中)古代诗文阅读

处之不易

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④,云我豁⑤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殷仲堪:东晋末将领、大臣。②水俭:因水涝歉收。③率物:为人表率。④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的长官。⑤豁:抛弃。⑥常:本分。

14.下列不属于文章中表现的殷仲堪品质的一项是()

A.不忘根本B.以身作则C.勤俭节约D.慷慨无私

15.殷仲堪即便出任一州长官仍不抛弃朴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_________并从《十二章》中摘录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_________.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今吾处之不易___吾日三省吾身

B.亦缘其性真素___不亦说乎

C.殷仲堪既为荆州___可以为师矣

D.每语子弟云_________窃窃私语

【答案】14.D

15.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D

【知识点】补全文言文的原文;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参考译文】

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之后,正遇上水涝歉收。(他)吃饭常常是五碗盘(的饭菜),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菜肴。饭粒掉落在盘子和坐席之间,(他)总是捡起来吃掉。虽然(他这样做)是想给众人做表率,但也因为他的生性自然质朴。(他)常常对晚辈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了一方的州长官,就说我抛弃了平素的志向,现在我处在这个位置上也没有改变(平素的做法)。贫困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了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呀!”

1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可以看出殷仲堪勤俭节约的品质;从“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可以看出殷仲堪不忘根本;从“欲率物"可以看出他能够以身作则。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知,殷仲堪认为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登上高枝就抛弃根本呢?《<论语>十二章》中摘录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故答案为: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A.“今吾处之不易”意思是“现在我处在这个位置上也没有改变(平素的做法)”,“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两个“吾”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意义和用法相同。

B.原句“亦缘其性真素”意思是“也因为他的生性自然质朴”,“不亦说乎”意思是“不也是很快乐吗"。两个“亦”都是“也"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C.原句“殷仲堪既为荆州”意思是“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之后”,“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两个“为”都有“担任、成为"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D.原句“每语子弟云”意思是“(他)常常对晚辈们说”,“窃窃私语”意思是“两人亲密地小声说话"。前一个“语”是动词,意思是“告诉、对……说";后一个“语”是名词,意思是“说话"。意义和用法不同,所以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2024七上·从江期中)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①相识,欲别频啼②四五声。

【注】①浑:全。②频啼:连续鸣叫。

17.下列情境在本诗中没有出现的一项是()

A.春风骀荡B.藤柳招展C.故人相识D.黄莺频啼

18.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结合示例,简要分析“啼"字的妙处。

示例: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既符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扯衣襟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答案】17.C

18.①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②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③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将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传神地表现出来。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7.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好是春风湖上亭"写春风骀荡,“柳条藤蔓系离情”写藤柳招展,“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写黄莺频啼;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词所在的诗句,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意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久住柳枝的黄莺跟我是老相识,依依分别之时频频啼叫四五声。“啼”,啼叫,诗人使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黄莺在殷殷挽留诗人,与诗人凄凄惜别,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黄莺在诗人的笔下好似有了无限的深情,诗人与其作别,黄莺也象诗人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故答案为:①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②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③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将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传神地表现出来。

(2024七上·从江期中)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节前夕,班级举行“园丁颂”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9.请把下面描写语文老师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的语文老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工作到深夜。

②“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

③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④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

⑤以牛自况,不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始终发扬牛的那股子“牛劲”。

⑥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A.①⑥⑤②③④B.④①⑤⑥③②

C.②③④①⑤⑥D.②④③①⑥⑤

20.第二小组的同学组织了“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文艺演出,大家推选你当主持人。请你把下面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词写出来。(80字左右)

节目一:小品《讲台的美丽》

节目二: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1.下面简短的书信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敬爱的李老师:②您好!③自从我们步入初中以来,您不辞劳苦,给我们传授学科知识,解答学习上的难题,消灭思想上的压力。④您的一句点拨,解开了我们的疑惑;一声细语,缓解了我们的焦虑;一个眼神,提醒我们要努力……老师,请您放心,我们会加倍努力,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⑤同时,我们也奉劝您多注意身体。⑥您的全体学生

【答案】19.D

20.(示例)讲台是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辛勤的老师用奉献铸就了讲台的美丽。浸润着这份美丽,我们明确了人生目标,知道了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请欣赏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1.第③处,修改:将“消灭"改为“排解”。第⑤处,修改:将“奉劝"改为“希望”。

【知识点】句子排序;见解表述;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串词既要体现主题,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来定串词的基调,既要对前面的内容做出总结,又要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内容。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9.解答本题,需要先阅读所有的句子,在根据一些关键词语确定各个句子的位置。根据②句对于牛的称赞以及④句中的“人们之所以赞颂牛"可知,②句应该放在④句之前。根据④句中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和③句中的“而这种劲头"可知,④句应该放在③句之前。根据⑤句中的“以牛自況”和⑥句中的“属牛的"可知,⑥句应该放在⑤句之前。⑤句和⑥句都提及了“他”,“他"指的则是

①句中的钱三强教授,因此①句应该放在⑤⑥句之前。

故答案为:D

20.串词需要承上启下,将前后两个节目自然地连接起来。首先对前面的小品《讲台的美丽》进行总结,强调讲台的神圣和老师的奉献成就了这种美丽,然后由此引出下一个节目《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体现出受老师影响明确人生目标的逻辑关系,使整个演出过渡流畅,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两个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故答案为:(示例)讲台是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辛勤的老师用奉献铸就了讲台的美丽。浸润着这份美丽,我们明确了人生目标,知道了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请欣赏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1.第③处:“消灭”和“压力"搭配不当。“消灭”通常用于消灭敌人、害虫等具体的事物,而“压力"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用“排解”更合适,“排解压力"是常见的表达,能准确地传达缓解心理负担的意思。第⑤处:“奉劝”一般用于对他人带有劝告、警告意味的话语,语气较重,这里是学生对老师表达关心,用“希望"更能体现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之情,使语言更得体、更温和。故答案为:第③处,修改:将“消灭”改为“排解"。第⑤处,修改:将“奉劝”改为“希望"。

22.(2024七上·从江期中)“上课!同学们好!”老师亲切的问候开启了你孜孜不倦的求学之旅;“老师,我来!"活动中主动请缨开启了你勇敢的担当;“各就各位,预备——跑!”赛场上的一声发令开启了你顽强的拼搏;“铃——"清脆的铃声开启了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近两个月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事情“开启”了你多姿多彩的中学时光?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体会与感悟呢?

请以《开启》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作文中要明确“开启"的内容以及成长的感悟;详略得当,充分展现出“开启”的原因或过程;能够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思考等;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向上,传递正能量;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开启

初中生活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那一次班委竞选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的自信之门,让我的初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开学不久,班级要竞选班委。看着同学们踊跃报名,我内心十分纠结。我渴望为班级做事,可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害怕在台上出丑。然而,心中有个声音不断地鼓励我:“试试吧,你可以的!"于是,我咬咬牙,报了名。

竞选那天,看着前面的同学一个个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发表精彩的演讲,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缓缓走上讲台。望着台下那一双双眼睛,我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原本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稿似乎都消失了。我紧张得手脚发抖,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老师鼓励的眼神,那眼神仿佛在说:“你能行!”我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深呼吸,演讲稿的内容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脑海。我鼓起勇气,开始演讲。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渐入佳境,我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表达也越来越流畅。

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我克服了自己的恐惧。这次班委竞选,开启了我的自信。我懂得了,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挑战自我,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更优秀的自己。在之后的初中生活中,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参加活动,都充满了自信。这一次的开启,是我初中生活中最宝贵的经历,它将一直激励我前行。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的关键词是“开启”,中心话题是围绕初中生活中某件事对多姿多彩中学时光的开启,体裁是记叙文。

【题干分析】“开启”意味着开始、启动,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动作或事件,它带来了后续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文中列举了课堂问候、活动请缨、赛场发令、铃声等不同场景下的“开启”,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经历在初中生活中所起的引导作用,如学习之旅、担当意识、拼搏精神、探索欲望等。写作思路:中心:通过描述初中生活中一件具有开启意义的事情,展现自己在这件事过程中的成长和从中获得的感悟。角度:是什么:明确阐述是哪件事开启了自己的初中时光,如一次演讲比赛开启了自信之路、一次小组合作开启了团队协作意识等。为什么:分析这件事具有开启意义的原因,比如演讲比赛中克服了内心恐惧,得到了认可,所以开启了自信。怎么做:可以提到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延续这种由“开启”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在更多的公众场合积极表现,不断提升自信。写作误区及注意事项:详略不得当:重点要放在对“开启"事件的描述上,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自己在其中的心理变化等,要详细阐述,而对于事件背景等相关内容可略写。开头:可以采用回忆式开头,如“在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之时,有那么一件事,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全新的世界……”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中的挑战、班级活动、校园比赛、师生或同学间的特殊经历等方面的素材。结尾:总结这次“开启"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升华主题,比如“这次开启,如同一盏明灯,将在我的初中乃至更远的人生道路上,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立意提取】

1.挑战开启了我的成长之门:从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挑战事件入手,如数学难题挑战、体育项目挑战等,描述挑战过程及收获。

2.友谊开启了我的温暖时光:讲述与新同学建立友谊的过程,如一次共同解决困难或互相帮助的经历,体现友谊带来的温暖和对初中生活的积极影响。

3.兴趣小组开启了我的探索之旅:描述参加学校兴趣小组的经历,如科学实验小组、文学社团等,阐述在其中探索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和感悟。

【点评】文章紧扣“开启"这一主题,通过详细叙述班委竞选的经历,清晰地展现了这次竞选开启了自己的自信之门这一核心内容,符合题意。对竞选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如竞选前的纠结、上台时的紧张、想放弃时看到老师眼神后的坚持等,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竞选的过程也描述得较为详细,有情节发展,突出了“开启”的过程。在结尾处,作者总结了这次经历带来的成长和感悟,点明了自信的重要性以及这次开启对自己后续初中生活的积极影响,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升华了主题。

1/1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1.(2024七上·从江期中)阅读

春天春风轻柔,花团锦cù①____;夏时枝繁叶茂,草木葱茏;秋天黄叶纷扬;冬则银装素裹。校园四时之景,静谧安详而又生机ànɡ②____然,真可谓美不胜收。

上学路上晨光熹微,你与朋友结伴而行;运动场上欢呼声响彻yúnxiāo③____,你与朋友拳打脚踢;校园小径上云影徘徊,你与朋友倾心交谈。如此之情,使人温暖,使人振奋,真可谓是情深意厚。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葱茏B.美不胜收C.拳打脚踢D.徘徊

2.(2024七上·从江期中)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②,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夜发清溪向三峡,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__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沙地似雪、月华如霜的诗句是:

“___,___。"

⑧《十二章》中强调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3.(2024七上·从江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代时把《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C.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D.海伦·凯勒,英国盲聋作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4.(2024七上·从江期中)下列语段中的“她”是()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A.“我”的母亲B.陈莲河

C.衍太太D.长妈妈

5.(2024七上·从江期中)有学者评价《朝花夕拾》:“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五猖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2024七上·从江期中)现代文阅读

童年的钟声

厉彦霖

7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为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

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得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

学啦……

⑥中年、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分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有删改)

6.根据文章语境,下面句子朗读的重音标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B.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C.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D.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7.下列对标题含义的分析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记忆中的童年生长环境像仙境般梦幻,令人陶醉。

B.当年村里小学的那口铁铸的钟最令作者难以忘怀。

C.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是中年、青年人最稀缺的东西。

D.童年的钟声就是指读书声、歌声、鸟鸣声等。

8.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9.本文第②段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段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同学认为本段与题目关联不大,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七上·从江期中)阅读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

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子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溢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樱桃卖了近千元钱时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工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住的是瓦房,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至今,曾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小窗幽记》中说:“在世无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10.下列发生在“我们”和母亲之间的事件,与文中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母亲为回家乡的“我们"摘樱桃。

B.母亲为“我们”做饭,给“我们"夹菜。

C.母亲拒绝“我们”为她盖新房。

D.“我们"嫌弃瓦房老旧,母亲因此精心打理它。

11.电视台采访了文中人物对“樱桃”的情感,根据文章内容推测,下列回答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A.我:樱桃甚是好吃,抓起一把塞进嘴里,连日值班的辛劳便会一扫而空。

B.母亲:樱桃不仅好吃,还可以卖钱,这样年轻时能供孩子上学,老了也不给孩子添负担。

C.父亲:樱桃真讨厌啊,每次爬上树摘樱桃都晃晃悠悠的,很容易摔断我的老胳膊老腿儿。

D.邻居孩子们:奶奶家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我们很喜欢。

12.第⑧段母亲的话里有两个“幸福”,这两个词在文中各有什么具体含义?

13.文章最后一段说:“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母亲“美"与“德”的具体表现。

(2024七上·从江期中)古代诗文阅读

处之不易

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④,云我豁⑤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殷仲堪:东晋末将领、大臣。②水俭:因水涝歉收。③率物:为人表率。④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的长官。⑤豁:抛弃。⑥常:本分。

14.下列不属于文章中表现的殷仲堪品质的一项是()

A.不忘根本B.以身作则C.勤俭节约D.慷慨无私

15.殷仲堪即便出任一州长官仍不抛弃朴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_________并从《十二章》中摘录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_________.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今吾处之不易___吾日三省吾身

B.亦缘其性真素___不亦说乎

C.殷仲堪既为荆州___可以为师矣

D.每语子弟云_________窃窃私语

(2024七上·从江期中)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①相识,欲别频啼②四五声。

【注】①浑:全。②频啼:连续鸣叫。

17.下列情境在本诗中没有出现的一项是()

A.春风骀荡B.藤柳招展C.故人相识D.黄莺频啼

18.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结合示例,简要分析“啼"字的妙处。

示例: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既符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扯衣襟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2024七上·从江期中)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节前夕,班级举行“园丁颂"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9.请把下面描写语文老师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的语文老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工作到深夜。

②“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

③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④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

⑤以牛自况,不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始终发扬牛的那股子“牛劲"。

⑥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A.①⑥⑤②③④B.④①⑤⑥③②

C.②③④①⑤⑥D.②④③①⑥⑤

20.第二小组的同学组织了“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文艺演出,大家推选你当主持人。请你把下面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词写出来。(80字左右)

节目一:小品《讲台的美丽》

节目二: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1.下面简短的书信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敬爱的李老师:②您好!③自从我们步入初中以来,您不辞劳苦,给我们传授学科知识,解答学习上的难题,消灭思想上的压力。④您的一句点拨,解开了我们的疑惑;一声细语,缓解了我们的焦虑;一个眼神,提醒我们要努力……老师,请您放心,我们会加倍努力,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⑤同时,我们也奉劝您多注意身体。⑥您的全体学生

22.(2024七上·从江期中)“上课!同学们好!”老师亲切的问候开启了你孜孜不倦的求学之旅;“老师,我来!"活动中主动请缨开启了你勇敢的担当;“各就各位,预备——跑!”赛场上的一声发令开启了你顽强的拼搏;“铃——"清脆的铃声开启了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近两个月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事情“开启”了你多姿多彩的中学时光?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体会与感悟呢?

请以《开启》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作文中要明确“开启"的内容以及成长的感悟;详略得当,充分展现出“开启”的原因或过程;能够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思考等;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向上,传递正能量;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簇;盎;云霄

(2)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cù"写作“簇”;“ànɡ"写作“盎”;“yúnxiāo"写作“云霄”

(2)A.“葱茏"形容草木茂盛,符合语境;

B.打脚踢”是指用拳打、用脚踢,多形容打人时的凶狠残暴,用在描述和朋友在运动场上的场景不恰当。

D.“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符合云影在小径上的状态。

故答案为:(1)簇;盎;云霄(2)C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2.【答案】洪波涌起;海日生残夜;思君不见下渝州;应傍战场开;正是江南好风景;油蛉在这里低唱;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7)诗句通过“沙似雪”“月如霜"的生动比喻,描绘出了受降城夜晚沙地洁白似雪、月光皎洁如霜的清冷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8)“温故”强调复习旧知识,“知新"指出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体现了复习对于知识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性,并且说明做到这样就有资格成为老师,突出其对学习者的重大意义。

故答案为:洪波涌起;海日生残夜;思君不见下渝州;应傍战场开;正是江南好风景;油蛉在这里低唱;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名著内容和名著人物的把握。结合“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家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等内容可知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的“A"是阿长(长妈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5.【答案】《五猖会》虽是回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但是也描述了“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后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专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十篇散文。其中,《五猖会》是鲁迅先生对儿时参加五猖会(一种民间迎神赛会)经历的回忆。题目要求结合《五猖会》这一篇章,分析并理解有学者对《朝花夕拾》的评价:“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五猖会》中,鲁迅先生生动地回忆了自己儿时对于迎神赛会(五猖会)的向往和期待。他详细描述了赛会的热闹场景、奇特的角色和有趣的仪式,展现了一个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通过鲁迅先生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当时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和乐趣的赛会之中。然而,在《五猖会》中,鲁迅先生的笔触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回忆上。他通过对比自己期待已久却最终失望的赛会经历,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在赛会即将开始时,鲁迅先生的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这本书。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不仅打断了鲁迅先生的期待和兴奋,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痛苦。这一事件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通过这一事件,鲁迅先生巧妙地指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和危害。他揭示了专制教育如何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和快乐,如何压制了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故答案为:《五猖会》虽是回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但是也描述了“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后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专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6.B

7.D

8.本句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背、跑、追、闹,既能说明同学们的活泼好动,又能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9.相同之处: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征鲜明,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景物特征,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之情。不能删去。本段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做了铺垫。

【知识点】重音;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6.本题考查朗读的重音。重音标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重点。在这个句子中,“童年"是回忆的核心时间段,“留下”形象地描绘了钟声的刻骨铭心,“依然"表明钟声在现在的持续状态,应该重读。

故答案为:B

7.ABC.正确。

D.有误,童年的钟声不仅仅是指读书声、歌声、鸟鸣声等具体的声音,它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童年的美好回忆、纯真岁月、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等多方面的含义,该项分析不符合作者原意。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可知,一系列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