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1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2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3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4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8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技巧✬考点讲义考点解读艺术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表达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来看,高考对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艺术技巧类别、分析艺术技巧具体用法和评价艺术技巧效果等,近几年也侧重和其它考点综合考查。复习时不但需要构建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在训练中针对判断、分析两大环节用力,还要注意构建诗歌考点的知识网络,理解各个考点之间融会贯通的关系。二、知识储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鉴赏分为判断修辞手法和分析其表达效果两个方面。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排比、排比、双关、顶真等。高考考查修辞手法,一般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下面讲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把“愁”比喻为春天江水,写出了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如林逋《山园小梅》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贺铸《青玉案》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尾设问,化虚为实,一问一答,将无形的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如苏轼《定风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激发读者思考,同时强烈地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昭君客死异乡,葬身青冢,这两句对仗工整,写出了王昭君不幸的一生。6.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绿肥”与“红瘦”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如岳飞《满江红》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愤恨,对敌人的痛恨。8.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描写、抒情、议论、记叙,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正面描写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事雕琢,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全词不见一个哀字,但是浓浓的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2.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如赵师秀《约客》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独自候客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闷心情。3.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本是无声的静寂,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一两声“蝉噪”“鸟鸣”,显得山林愈发幽寂了。作者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4.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情感或议论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回忆、想象与眼前现实的描写结合起来。诗歌中凡是写想象之境、回忆之境、神鬼之境、梦境以及设想之境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如李煜《忆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还似……正春风”三句,虚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眼前现实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写的繁盛景象反衬实写现实的凄凉无奈。5.视角变化。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或是近与远、或是上与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百态千姿,变化万千。如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的:“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由近及远,由水到山,由地到天,由静到动,由昼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6.感官角度。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白居易《夜雪》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多角度烘托了夜雪之大。★描写手法——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二、三两句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使空山旷野上的浮云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通过音乐的影响极力烘托了箜篌声音神奇美妙,具有惊天云、泣神女的魅力。(二)抒情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接表达诗人的爱憎、喜怒、哀乐、赞美批判等主观思想感情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抒情手法——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作者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古诗词中,兰、竹、松、菊、柳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人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一个“空”字,以乐景写哀情,抒发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花落鸟啼无人赏的愁绪。2.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的某种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往往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咏物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一般既是作者的节操、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3.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化用刘裕北伐的典故,作者写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借此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概念又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联想、想象、抑扬、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而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虚实、点面等。高考题干中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指广义的表现手法。下面列举的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外的常用的诗歌艺术技巧。1.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昔盛今衰,对比强烈,使读者感受深切。2.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的却是“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之情,以乐景衬哀情。4.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通过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如《陌上桑》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动作、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5.点染手法:作为绘画术语的点染,一种说法是先提点勾画,再用墨染色,另一种说法是一笔沾浓淡墨,时而点画,时而染墨。当它移植进诗歌中,用于抒情写景时,点就是指直接表明情感或情绪,染就是上面所说的渲染,渲染与情绪相应的气氛。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先点别情,再两次渲染,先退一步讲仲秋时节的离别愁情更堪,再想象离别后之景,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6.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使得洞庭的湖光山色跃然纸上。7.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8.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深沉蕴藉,发人深思。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面写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因预感到唐朝将亡而发出慨叹。9.对写法(落墨对方、推己及人):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如柳永的《八声甘州》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自己倚栏凝愁,却从对方角度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结构技巧所谓结构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往往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如,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行文构思严密、思路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结构方面的技巧包括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照应标题、层层递进、舒缓节奏、铺垫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如诗眼与诗题的照应,首尾或前后题意上的照应,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舒缓、紧凑或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1.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诗歌中的铺垫往往是景色描写的渲染烘托。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2.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心在天山”照应“当年”,“身老沧州”照应“关河梦”,诗句通过对比,抒发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3.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子里“二乔命运”本是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则为大事。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尾两句直接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表达了坚决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决心。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如壮阔悲凉的此景象,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也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三、解题要领首先,读懂题干。所谓读懂题干,即明确表达技巧所指向的具体分类,一般题干中会出现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结构、描写、叙述、艺术特色,等,或者直接点明某种艺术特色,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其次,明确范围。要注意题干是对个别诗句的考查,还是对整首诗的考查,一般而言,结构技巧是针对全诗而言,这一点题干中一般会有提示。其三,运用术语。考生要学会运用自己知识储备中的相关答题术语,与具体诗句结合,将自己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做题中,尤其要注意,不要只泛泛而谈,或者只抄写诗句,而不做具体分析。最后,高考设题趋向于综合性考查,如综合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形象艺术、思想感情、语言特色。考生要反复审读题干,圈画重点词语,揣摩命题意图,明确解题角度。典题导引诗歌的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题。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吴文英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②澹:恬静、安然的样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1.(2020河北衡水中学压轴卷,6分)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①对偶。“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②拟人。将水波、晚秋当作人来写,富于情味;将红白莲当作冷艳沉静、相对玉立的美人来写,表现出对荷花的怜爱。③借代。以“绿”“红”分别借代叶、花,用语简洁,凸显了叶、花的特点。④比喻。“伴鸳鸯”两句,写盆栽的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表现出与爱人远离不能相见的怅惘。⑤双关。“寸藕折长丝”中的“丝”字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分隔两地的爱人的思念。(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先准确地答出词中所用修辞手法,再结合相关词句分析表达效果和作者情感。该词使用的修辞手法较多。起首两句“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对仗工整,后面“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也是如此,读来极具节奏感,富有音韵美。运用拟人手法,将红白莲比作美人,写它们“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仿佛在对着彼此说话,惹人怜爱。以“绿”代指叶,以“红”代指花,用语精练,这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伴鸳鸯秋梦”写红白莲花像鸳鸯双栖在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反衬与爱人不能相见的寂寞孤单。另外还有双关,“寸藕折长丝”既是说藕断丝连,也是指相恋的两人虽然远隔两地,但仍然长相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②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此诗是诗人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一水:一作“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在中途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2.(2023改编,5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答案:尾联以“浮云”喻奸臣小人,以“日”喻君王。(1分)“长安”是唐朝的都城,借指朝廷。(1分)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奸臣当道,蒙蔽君王”的社会现实,(2分)流露出诗人忧时伤怀、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浮云”和“日”运用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浮云可联想课内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译为“不害怕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挑拨离间”。其中“浮云”便是暗喻奸佞小人。“日”是太阳,此处喻指君王。“长安”则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朝廷。回答完手法,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一则表达了诗人对奸臣当道的无奈现实的感伤,二则反映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诗歌的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苦笋陆游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2023改编,4分)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①用典。“我见魏征殊媚妩”引用了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典故。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却深受唐太宗器重。这就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在诗人看来却应该得到认可。(2分)②象征。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笋历经风雨方能长大成竹,也象征了人才养成必须经受磨难。(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注释可知,诗中颔联援引了唐代名臣魏征的典故。诗人在此用典是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因苦笋味苦而厌弃它,因为苦笋的“苦节”与生俱来,这就像耿介的品性是由人高尚的内在素质决定的。诗人由“苦节”联想到魏征,正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尾联承接上文,点明了诗人不让孩童拔去太多苦笋的原因,是因为笋长成竹子需要经受风雨的洗礼,象征着人才的成长也要经过无数挫折和苦难。因此,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用典、象征的表现手法。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别林景思尤袤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注】①眇:同“渺”。2.(2020百师联考,6分)“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在表达惜别深情时,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某些句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答案:①“眇空阔”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天地的广阔来反衬自己离开对方后的孤独,借此表达不舍之情;(3分)②“后夜相思”与“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都用了虚写的手法,展现了还没有和对方分开就开始思念的心理,借此表达了不舍之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诗句“后夜相思眇空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找到《雨霖铃》中“表达惜别深情”的句子,然后分析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找手法共同点,归纳总结答案。“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写分别后夜阑人静之时,诗人因心中涌起思念而辗转难眠,只能独对空阔寂寥的夜空。根据颈联可知这是想象中离别后的情景,“后夜相思”是虚写;“眇空阔”用天地的浩大空阔衬托人的渺小孤寂,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雨霖铃》中,写惜别之情的句子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该句用“楚天阔”来反衬友人的渺小孤独;“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等都是送别时想象的别后情景,是虚写,描写还未分别就开始思念的心理,表达了强烈的不舍之情。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3题。长安正月十五日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3.(2020山西太原五中模拟,6分)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2分)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推己及“故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相思的深厚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通过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与作者此时无心游玩、独处旅社的境况对比,突出作者的孤苦郁闷。第二首诗中,“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实写中秋之夜的自己,又想象自己思念的家乡亲友,表现出内心的郁闷沮丧;“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作者想象友人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友人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内心的郁闷,更加显示出二人友谊的深厚。诗歌的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崇义里①滞雨李贺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③。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④。【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这样的记载。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标示时刻的竹签。④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2)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开篇直抒胸臆。(1分)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忧愤。(1分)中间借景抒情。(1分)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的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里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渲染了悲凉氛围。(1分)最后用典抒情。(1分)最后两句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得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愿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在现实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无奈。(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咏史抒情等几种。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诗中运用的抒情方式。本诗首先运用直接抒情,开头“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中间借助景物抒情。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诗人写到“南宫古帘暗”,看似写吏部相隔遥远,看不清楚,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结合注解可知,诗人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但是“客帐梦封侯”,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与无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③翻:翻然改变。翻,同“反”。1.(2020四川成都外国语模拟,6分)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联、颔联通过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梓州风土的赞美。(2分)②叙事抒情。颈联叙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2分)③用典抒情。尾联用典,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革新吏治,大展宏图。(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答题时要结合相应诗句,分析出其中的抒情方式,也就是题干中要求答出的抒情特点。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说明作者主要以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及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颈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秀美,民风有待开化,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恪尽职守,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骆谷晚望韩琮①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注】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时所作。2.(2023新编,6分)这首诗在抒发感情上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此诗描绘了诗人傍晚登上骆谷时所看到的景色,用以反衬自己“去国还家”的屈辱之情。(2分)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远岭近峦,眼前出现一幅锦山秀水的美丽图画,这是乐景。(1分)但诗中“去国还家”使诗人“断肠”,透露出诗人失官还乡的愁怀,这便是哀情。(1分)全诗以乐景写哀情,使得诗味更显浓郁,诗意更显婉曲,令人回味无穷。(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首先要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第一句“秦川如画渭如丝”,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描绘的是锦山秀水的图画,这属于乐景。但接下来笔锋一转,由“去国还家”“断肠”以及注释可知,此诗是诗人被驱逐,失官还乡时所作。因此抒发的是还乡时内心的愁苦之情,这是哀情。所以本诗运用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手法使诗中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深切,令人回味无穷。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3题。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宋]尤袤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题米元晖山水[明]张以宁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3.(2018浙江温州二模,6分)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尤诗侧重视觉描写,选取“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意象,渲染了素淡苍茫(迷蒙悠远)的氛围;张诗则将视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用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②尤诗侧重静态描写;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幽雅、秀丽灵动的画面。③尤诗侧重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④尤诗实写眼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简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描写景物”“方法”,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调动知识储备——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可从顺序、感观、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感观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艺术手法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点面结合、对比衬托等。最后结合诗歌中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尤诗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二句,主要描写的景物有:淡山、雾气、远水、平沙。第一、二句写静态的山水,均为实景,其中“淡”“远”二字点出山雾缥缈、迷蒙的状态,为远观之景。张诗中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前三联,主要描写了山水、云气、江风、雨、花等景物,从视觉上写惨淡的山水、飞舞的百花,其中山水为静景,百花飞舞为动景,动静结合;“冥冥云气”为远景,细处着笔的飞花为小景、近景。第二联又用“湿”字写“云气”之深,“春衣湿”为触觉,“云气深”为视觉,视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看到山间朦胧的云气,诗人“只恐春衣湿”,此处为诗人想象自己身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