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一年级传统文化下教案_第1页
安次一年级传统文化下教案_第2页
安次一年级传统文化下教案_第3页
安次一年级传统文化下教案_第4页
安次一年级传统文化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杂诗课型新授案序1教学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解析”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熟练背诵这两首诗。

3、引导学生学会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重点难点1、熟练背诵这两首诗。

2、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教学策略讲读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学生自读,2、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杂诗节选》陶渊明(课件出示古诗)杂诗(节选)(晋)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1、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2、教师领读3、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4、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5、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三、学习新课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1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2教师领读3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4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5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四、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1、背诵2、理解含义3、谈体会达标检测1、熟读成诵,2、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板书设计20.杂诗(节选)《杂诗》《题弟侄书堂》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偶成课型新授案序2教学目标大致理解诗文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偶成》和《金缕衣》这两首诗

3、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时不我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惜时如金”的意思

重点难点背诵《偶成》和《金缕衣》这两首诗

2、理解“时不我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惜时如金”的意思

教学策略讨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课堂导学一、导入听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昨天我们还学习了一首诗,你会背了吗?(检查背《杂诗》)今天一起学习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偶成》二、作者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三、学习新诗1、师范读一遍。2、师领读两遍3、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师小声说诗意,学生重复。4、学生拍手打节奏读诗。5、男女生比赛读诗。6、谁能声音洪亮的读给大家听?(个人展示读)7、谁想当小老师领读?四、拓展珍惜时间的成语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理解了诗意,部分同学已经把诗背过了,请还没有背过的同学课后背过,下节课我们古诗背诵展示。1、放课件2、重在诵读3、理解含义达标检测熟读成诵,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板书设计21.偶成《偶成》《金缕衣》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明日歌课型新授案序3教学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解析”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熟练背诵《明日歌》和《今日歌》这两首诗。

3、引导学生学会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重点难点熟练背诵《明日歌》和《今日歌》这两首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教学策略讲读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自读,了解诗的初步含义。2、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2、教师领读3、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4、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课件出示诗句)(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意思,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5、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三、学习第二首1、教师范读2、教师领读3、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4、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为君聊腹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的意识,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5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四、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会珍惜时间。五、作业布置:熟练背诵《明日歌》和《今日歌》这两首诗。1、读课文2、重在诵读3、理解含义达标检测背诵《明日歌》和《今日歌》这两首诗。板书设计22《明日歌》《今日歌》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盘古开天课型新授案序4教学目标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3、能初步讲述故事。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重点难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神话传说寄寓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学策略讲读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课前预习,了解故事梗概。2、联系生活体会故事含义。课堂导学一、学习盘古开天1、导入新课2、学生观看《盘古开天》的故事视频(课件出示)3、阅读课文4、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围绕盘古“为什么开天”“怎样开天”“结果怎样”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精神。5、复述故事二、布置课外拓展活动盘古开天后,又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如共公怒楚不周山,课下在搜集古代神话故事.然后在同学间交流一下吧。三、作业布置:试着自己讲讲盘古开天的故事。1、讲课文故事2、了解故事梗概3、理解含义达标检测1、讲讲盘古开天的故事。2、为什么开天,怎样开天,结果怎样。3、说说含义.板书设计23盘古开天1、为什么开天2、怎样开天3、结果怎样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夸父追日课型新授案序5教学目标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2、能初步讲述故事,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精神。3、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重点难点了解故事内容,能初步讲述故事,理解寓意。教学策略诵读、交流、讲解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联系生活体会故事含义。课堂导学一、古诗引题1.出示课件:观察、欣赏动画故事内容。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2.板书《夸父追日》。二、借助拼音,自主读书,感知大意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感受神话1.同桌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四、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精神提问:从夸父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夸父没有追赶上太阳,但你佩服他吗?为什么?试着自己讲讲夸父追日的故事。1、讲课文故事2、了解故事内容3、师生讨论4、理解含义达标检测1、讲解故事2、体会故事含义。板书设计24、

夸父追日自我奉献奋力拼搏喜欢光明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嫦娥奔月课型新授案序6教学目标1、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2、能初步讲述故事,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精神。3、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重点难点了解故事内容,能初步讲述故事,理解寓意。教学策略诵读、交流、讲解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课前预习,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2、联系生活体会故事含义。课堂导学一、教师导语从月亮传说导入。二、让学生读文,自己感悟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并在文章的后面写批注,最后再读课文读出感受。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三、组织交流1.同桌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评价:给你认为读的好的同桌加颗星。)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四、讨论:嫦娥为什么奔月?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五、观看课件1.神秘的月球。初步了解月球的结构,知道月亮上没有空气,也没有花草树木。月亮自己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亮上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地,高的地方看上去亮,低的地方看上去就暗。2.人类登上月球。初步了解人类探究月球、探究太空的科学实践。1、检查学生预习2、交流故事3、讲故事比赛达标检测1、讲解故事2、体会故事含义。板书设计25嫦娥奔月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精卫填海课型新授案序7教学目标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3、能初步讲述故事。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重点难点感受精卫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精神。教学策略讲读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课前预习,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2、联系生活体会故事含义。课堂导学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教师用简笔画画导入:精卫填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看了故事,你知道故事里讲了谁干什么吗?2.动画片里的故事在书的69页,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1.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2.你们真勇敢,比陈老师还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画石子和树枝)。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四、指名复述故事1.请能力强的孩子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述出来。2.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3.各组推选代表和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1、检查学生预习2、交流故事,体会含义3、讲故事比赛达标检测1、讲解故事2、感受精卫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精神。板书设计26、精卫填海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坚韧顽强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元日课型新授案序8教学目标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2、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3、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重点难点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纯洁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教学策略诵读、交流、讲解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搜集春节的故事。2、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课堂导学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春节的时间、名称、起源及历史演变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春节的故事?2、学生讲故事。3、讨论春节还有哪些习俗?4、学生汇报。5、讲“年”的传说。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而逃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二、春节的习俗1、辞灶2、拜年3、放鞭炮4、吃饺子5、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最早叫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1、讲讲春节习俗2、强调对联3、复习巩固达标检测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2、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设计27、春节1、辞灶2、拜年3、放鞭炮4、吃饺子5、扫尘6.贴春联

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元宵节课型新授案序9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能熟练背诵唐寅的《元宵》诗。2、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时间。3、体验在元宵节人们快乐的心情,培养自觉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重点难点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教学策略讲读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1、了解春节习俗2、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课堂导学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元宵节的时间、名称、起源及历史演变1.学生读课文,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元宵节挂灯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2.还有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二、故事链接1.点彩灯的来历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元宵节的故事?3.学生讲故事。4.讨论元宵还有哪些习俗?5.学生汇报。三、元宵节的习俗1、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2、元宵节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1、时间2、名称3、起源4、历史演变5、其他说法达标检测时间、名称、起源及历史演变。板书设计元宵节上元节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清明节课型新授案序10教学目标1、知道清明节的时间,了解清明的来历和习俗。2、能背诵杜牧的《清明》诗。3、感受中华民族缅怀已逝亲人、悼念烈士的情怀;培养传统美德。重点难点了解清明的渊源和习俗,背诵杜牧的《清明》。教学策略讲解法、图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一、清明是哪一天?二、清明节有什么习俗?三、搜集有关清明节的故事。时间不固定当地风俗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播放《清明节的来历》三、清明还有什么别的名称?别名:1、寒食节2、三月节3、踏青节4、扫坟节、鬼节、冥节四、考虑问题:1、清明节有什么习俗?习俗:1、扫墓2、吃冷食3、踏青4、打秋千5、放风筝6、挖野菜7、植树8、折柳(留)(损伤树木)9、蹴鞠(足球)-----2、扫墓是怎么回事?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1\*GB3①逝去的亲人:除草、添土、带贡品、烧纸钱、跪拜。回想先辈音容笑貌,追念先人优秀品德,勤劳节俭,发家致富。=2\*GB3②革命先烈:献花圈、花篮、讲解先烈故事。学校安排上周四祭扫张士芳烈士烈士墓,因雨改为网上祭扫,得到区教育局的赞赏:隆重、快捷、环保。张士芳烈士,生于1933年,1949年刚满16岁参军。在大西南剿匪中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18岁。缅怀丰功伟绩,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五、说一说。看书回答,自由举手。自左上角依次是:扫墓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折柳吃冷食挖野菜六、读一读:古诗《清明》

1、看视频。2、讲解含义。【注释】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遥指:指向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杜牧的《清明》译文

清明这天细雨蒙蒙纷纷扬扬,路上的行人个个都心急忧伤。请问什么地方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杏花丛中的村庄。。3、读诗背诵:集体、分组、男女、个人。七、临淄----足球发源地1、放图片=1\*GB3①----=5\*GB3⑤2、自由发言。3、总结:临淄----足球发源地1、以清明假期导入课题2、清明还有什么别的名称,重点是寒食。3、习俗与故事的关系。4、重点:扫墓讲清基本大意即可。5、多种背诵形式相结合。6、突出地方特色。达标检测一、别名:1、寒食节2、三月节3、踏青节4、扫坟节、鬼节、冥节习俗:1、扫墓2、吃冷食3、踏青4、打秋千5、放风筝6、挖野菜7、植树8、折柳(留)(损伤树木)9、蹴鞠(足球)-----古诗《清明》作业:每人搜集至少一句或一首有关清明的古诗,要明白意思。多多益善。板书设计清明节一、别名:寒食节二、习俗:扫墓蹴鞠(足球)-----三、临淄----足球发源地四、杜牧《清明》五、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30孔庙与孔林课型新授案序11教学目标1、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3、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重点难点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教学策略讲解法、图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搜集孔庙与孔林的资料,图片课堂导学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孔庙的规模和历史悠久1.学生读课文,了解孔庙的规模和历史悠久。2.老师介绍资料。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二、了解孔庙中的大成殿1.学生读课文2.欣赏图片三、介绍孔林1.学生读课文了解2.教师补充资料介绍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3.介绍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孔仪式在曲阜尼山夫子洞前,72面祭祀大旗,36面龙凤旗迎风飘扬,神圣庄重的200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取圣水仪式拉开序幕,曲阜市领导,各界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仪式。在神秘、凝重的音乐声中,演员跳起了原始风韵和祭祀风格的舞蹈,两名男子以特制的盛具从夫子洞取出圣土,两名女子以特制的盛具从圣水潭取出圣水,置于高台香案上。演员以高台为中心,跳起带有原始风韵和祭祀风格的舞蹈。孔弟子手捧圣土圣水,经尼山孔庙棂星门护送下山。4.欣赏图片和录像资料1、孔子简介、至圣先师2、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影响、地位达标检测孔子至圣先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板书设计孔庙与孔林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子墓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31、孔府课型新授案序12教学目标1、知道孔府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2、搜集孔府图片和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可以在爸爸妈妈带领下参观孔府。3、通过了解名胜古迹孔府,感受其在古代社会的显赫地位。重点难点知道孔府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教学策略讲解法、图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搜集孔府图片资料课堂导学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孔府的规模和历史悠久1.学生读课文,了解孔府规模和历史悠久。2.老师介绍资料。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二、孔府的作用孔府大堂——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三、孔府的建筑特点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四、欣赏图片,播放图像(孔府大门)五、拓展活动课件展示孔府图片引导学生欣赏。1、别名2、用途3、风格达标检测1、别名2、用途3、风格板书设计31、孔府孔府内宅孔府大堂孔府内景孔府后花园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32、泰山课型新授案序13教学目标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石“五岳之首”,被称为“东岳”2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3知道泰山石世界文化遗产。4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重点难点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石“五岳之首”,被称为“东岳”2、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教学策略讲解法、图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搜集泰山的资料图片课堂导学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1.学生读课文,了解泰山地理位置。2.老师介绍资料。泰山,通常指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另外,泰山还有岳父的意思。二、了解泰山封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三、完成拓展活动1.指导学生诵读杜甫的《望岳》2.课件展示泰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1、五岳简介、播放图片,感受泰山之威。3、封禅。4、杜甫诗达标检测五岳封禅杜甫诗板书设计32泰山五岳之首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33、趵突泉课型新授案序14教学目标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2、了解趵突泉的文化、自然特点。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4、了解济南其他的两大名胜重点难点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策略讲解法、图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搜集趵突泉的资料图片课堂导学一、导入二、自读课文,展示资料、图片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三、地理位置趵突泉发源于济水的源头王屋山太乙池,至今不竭。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济水地形及流向作了翔实的描述,特别是对济水之南的趵突泉、大明湖等济水形成的泉湖风貌作了生动的描述。趵突泉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趵突泉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四、周边揽胜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启功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趵突泉的近况近年来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最近十年来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五..拓展活动济南七十二名泉,你还知道哪些?1、泉城的来历2、文人墨客的诗句3、七十二名泉达标检测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七十二名泉板书设计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反思重建安次小学一年级传统教育课时教案课题34、蓬莱与崂山课型新授案序15教学目标1、了解蓬莱与崂山的地理位置。2、了解蓬莱与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4、了解一下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重点难点了解蓬莱与崂山的地理位置,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策略讲解法、图像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前预习搜集的蓬莱与崂山资料图片课堂导学一、导入二、自读课文,展示资料、图片三、蓬莱山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四、关于蓬莱山的历史记载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五、蓬莱山的介绍蓬莱山又名“九仙山”,位于尤溪坂面乡山面村,距县城35公里,海拔1288米,峰顶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是尤溪最高的山峰之一。区内山峦奇特,山势雄壮,峰峦峭拔,怪石嵯峨,流泉飞瀑,鬼斧神工,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奇花异草,山明水秀。山上有金鲫池、石棋盘、黑白二石子、炼丹灶、白鹤洞等胜景。同时,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峡谷险绝,山泉潺潺,苍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宜人。相传山巅有仙人来往,并可闻鼓乐声。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蓬莱山盛夏不暑,。严冬不寒,天高气爽,平均气温18℃,日出日落之景,尤为壮观。山上幽雅壮丽景致,令游人流连忘返。并有傍山公路蜿蜒而至。六、简介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秋天的崂山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