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2分)1.(12分)每至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某班在今年中秋期间,组织了以“走近东坡”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请大家阅读该班三个学习小组所分享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本次展览共展出78套文物精品。A藏品的时代跨度大,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等。特展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第二单元“”通过苏轼的真迹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展现他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展现他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材料二]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而且他的书画也很好。B被称作“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苏轼将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长有扁,参差错落,变化万千,美不胜收。[材料三]苏轼年纪轻轻便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他扬扬自得地取出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C一位老先生看到这副对联,心中暗想:这个苏轼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如此骄傲自满,以后必然会闯出大祸来。老先生想了想,夹着一本书便来找苏轼,他说:“我这有本书,里面有一些字的写法很是古怪,想请你告诉我。”说着,老先生把书翻开。苏轼顺着老先生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十分窘迫地站在一旁,想要看一看这是一本什么书。看到书的那一刻,苏轼愣了一下,连书名也是闻所未闻。苏轼转念一想,立即明白了老先生的用意。原来这是老先生在故意刁难他,借此机会希望他今后戒骄戒躁,苏轼不好意思地说:“老先生,我明白了。我不应该骄傲自满,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老先生见苏轼明白了自己的用意,便笑着离开了。老先生走后,苏轼又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面各加了两个字,便成了:[甲][乙]这副对联一直激励着苏轼。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骄傲自满,而是变得谦虚好学,不断向周围有才学的人请教写诗作赋的手法。D此外,他还孜孜不倦地苦读诗书,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1)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美不胜收shēng参差cī签赏B.美不胜收shèng参差cī鉴赏C.美不胜收shèng参差chā签赏D.美不胜收shēng参差chā鉴赏(2)阅读[材料一]填入空白处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书意造本无法②胜事传说夸友朋③苏子作诗如见画④人间有味是清欢A.②③①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③④②①(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藏品的时代跨度大,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等。B.被称作“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C.一位老先生看到这副对联,心中暗想:这个苏轼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D.此外,他还孜孜不倦地苦读诗书,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4)下列修辞或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谁来把我国书法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义不容辞。B.苏轼交友广泛,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都花团锦簇在他的周围。C.每当想到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D.展览中的一幅幅书画、一件件器物,展现了名士云集的宋代风貌。(5)结合语境,填入[甲][乙]处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A.[甲]立志诵读人间书[乙]发奋识遍天下字B.[甲]立志读尽人间书[乙]发奋书写天下字C.[甲]发奋书写天下字[乙]立志读尽人间书D.[甲]发奋识遍天下字[乙]立志读尽人间书(6)苏轼擅长行书,其书法作品行气错落,气势连贯,最有可能是苏轼作品的一项是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2.(4分)古诗文默写。①,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③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④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3.(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甲】诗以描写杨花和子规起笔,既表明事情发生的,又渲染了的气氛。(2)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月”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两首诗歌,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借“月”抒情的。4.(7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②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父法⑤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仿效。(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遥遥无期B.陈元方年十一时/元方时年七岁C.周公不师孔子/可以为师矣D.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3)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少年陈元方的故事,你认为两则故事都突出反映了他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5.(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ㅤㅤ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ㅤㅤ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ㅤㅤ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ㅤㅤ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ㅤㅤ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ㅤㅤ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博学而笃志: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请你从上述选文中选取一章语录,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作用。三、名著阅读(共5分)6.(5分)班级组织《朝花夕拾》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1)下面是两个小组的专题探究任务单,请你补全横线处内容。阅读名著组别探究专题所选篇章《朝花夕拾》第一小组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第二小组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五猖会》②《》(已给篇章除外)③《》(已给篇章除外)(2)下面是探究活动中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对话,请补全对话内容。小语:张老师,您说《朝花夕拾》是经典名著,可我读起来好无聊呀!张老师:哦,我读《朝花夕拾》时感觉特别亲切,里面写的“捉蟋蟀”“捕鸟”,老师小时候也经历过。耐心阅读,说不定你也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呢!小文:是呀。例如,。鲁迅童年经历的一些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读《朝花夕拾》,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破除我们对鲁迅的隔膜感。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7.(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问题成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点之一,近年来,国家逐渐认识到新媒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2018年以来,快手、抖音入局乡村产业,分别发起了“三农快成长计划”“新农人计划”等兴农计划,通过流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激励了一大批乡村内容创作者参与乡村短视频生产,让乡村短视频受到了更多城市用户的关注,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短视频的流行。②“短视频+电商”的模式能够使农产品供应链垂直化,实现从农家到消费者的精准对接,为城乡商品供应销售开辟了新渠道,也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有望升至8000亿元,较2016年的2200亿元,增长迅速,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着越来起多的农民加入这一行列。(摘编自《人民论坛》2020年9月)【材料二】【材料三】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在他们的账号名称中,往往突出自己的农民身份,如“农民王小”“农村阿凯”“农民小天天”“乡野丫头”等,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民身份的认同成为一种自觉。在选题及内容上,他们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家庭、家乡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如上山垒梯田、采花椒、挖野菜、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等,乡土文化就在这些短频的微观叙事中得以传播与振兴。而随着这类短视频流行,越来越多的乡土“网红”崛起使公众能够通过“乡村代言人”逐渐了解乡村地区和农民群体的真实情况,让乡村农民群体能够以新形象和新追求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摘编自《传媒论坛》2021年19期)(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关注。B.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推出了相应的兴农计划,体现了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C.2021年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喜人,全年销售额与2016年相比几乎翻了两番。D.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①;视频平台的扶持推广;“短视频+电商”经济效益的助力;②。(3)阅读【材料三】,乡村短视频的流行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8.(9分)阅读《香山红叶》,完成小题。香山红叶杨朔ㅤㅤ①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ㅤㅤ②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ㅤㅤ③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ㅤㅤ④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ㅤㅤ⑤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地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走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ㅤㅤ⑥这当儿刘四大爷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ㅤㅤ⑦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ㅤㅤ⑧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ㅤㅤ⑨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ㅤㅤ⑩刘四大爷说:“本来就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ㅤㅤ⑪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ㅤㅤ⑫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ㅤㅤ⑬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ㅤㅤ⑭刘四大爷也慢慢地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ㅤㅤ⑮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ㅤㅤ⑯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注】1956年秋,作家杨朔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香山红叶》。(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本次香山之行的游览路线。乡村小馆→→双清、梦赶泉→→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等→下山路上(2)第⑧段画线句子写了作者登到半山腰时观景的感受,独有妙趣,请你结合上下文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文章第⑭段中,刘四大爷说自己当了四十年向导,如今才第一次闻到红叶的香气。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结尾画线处,作者说自己“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9.(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靠谱的刷脸技术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尤其利好老年人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进入“弱隐私”时代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B.刷脸支付具有高安全性、高实时性、高准确率的特点。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D.“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2)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3)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五、作文(共40分)10.(40分)同学们,不知不觉你们步入附中已经两个月了。在这段开启新生活的日子里,你一定尝过酸甜苦辣种种滋味,是谁陪伴你们经历了这些呢?是你的亲人、老师、同学,还是你的宠物、校服、书包……,请以“有_____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ㅤㅤ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在作文纸第一行中间,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二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运用(共12分)1.(12分)每至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某班在今年中秋期间,组织了以“走近东坡”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请大家阅读该班三个学习小组所分享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本次展览共展出78套文物精品。A藏品的时代跨度大,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等。特展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第二单元“”通过苏轼的真迹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展现他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展现他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材料二]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而且他的书画也很好。B被称作“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苏轼将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长有扁,参差错落,变化万千,美不胜收。[材料三]苏轼年纪轻轻便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他扬扬自得地取出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C一位老先生看到这副对联,心中暗想:这个苏轼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如此骄傲自满,以后必然会闯出大祸来。老先生想了想,夹着一本书便来找苏轼,他说:“我这有本书,里面有一些字的写法很是古怪,想请你告诉我。”说着,老先生把书翻开。苏轼顺着老先生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十分窘迫地站在一旁,想要看一看这是一本什么书。看到书的那一刻,苏轼愣了一下,连书名也是闻所未闻。苏轼转念一想,立即明白了老先生的用意。原来这是老先生在故意刁难他,借此机会希望他今后戒骄戒躁,苏轼不好意思地说:“老先生,我明白了。我不应该骄傲自满,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老先生见苏轼明白了自己的用意,便笑着离开了。老先生走后,苏轼又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面各加了两个字,便成了:[甲][乙]这副对联一直激励着苏轼。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骄傲自满,而是变得谦虚好学,不断向周围有才学的人请教写诗作赋的手法。D此外,他还孜孜不倦地苦读诗书,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1)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美不胜收shēng参差cī签赏B.美不胜收shèng参差cī鉴赏C.美不胜收shèng参差chā签赏D.美不胜收shēng参差chā鉴赏(2)阅读[材料一]填入空白处排列恰当的一项是A①我书意造本无法②胜事传说夸友朋③苏子作诗如见画④人间有味是清欢A.②③①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③④②①(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A.藏品的时代跨度大,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等。B.被称作“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C.一位老先生看到这副对联,心中暗想:这个苏轼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D.此外,他还孜孜不倦地苦读诗书,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4)下列修辞或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BA.谁来把我国书法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义不容辞。B.苏轼交友广泛,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都花团锦簇在他的周围。C.每当想到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D.展览中的一幅幅书画、一件件器物,展现了名士云集的宋代风貌。(5)结合语境,填入[甲][乙]处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DA.[甲]立志诵读人间书[乙]发奋识遍天下字B.[甲]立志读尽人间书[乙]发奋书写天下字C.[甲]发奋书写天下字[乙]立志读尽人间书D.[甲]发奋识遍天下字[乙]立志读尽人间书(6)苏轼擅长行书,其书法作品行气错落,气势连贯,最有可能是苏轼作品的一项是B【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积累,结合语境判断,可知“美不胜收”的“胜”应读“shèng”,“参差”的“差”应读“cī”,“jiàn赏”应写作“鉴赏”。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根据“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可知,第一空选“胜事传说夸友朋”,根据“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他的诗文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可知,第二空选“苏子作诗如见画”,根据“展现他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可知,第三空选“我书意造本无法”,根据“展现他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可知,第四空选“人间有味是清欢”。故选:A。(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A.有误,省略号和“等”字不能同时用,删去省略号或者删去“等”字以及后面的句号。BC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CD.正确;B.有误,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用在这里不恰当。故选:B。(5)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仄音,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音,故排除AB。文中的苏轼是不认识老先生给他指的字,不是不会写,所以应该是“发奋识遍天下字”,并非“发奋书写天下字”。排除C。故选:D。(6)本题考查书法作品。轼擅长行书,行书特点是行气错落,气势连贯,找出选项中是行书的书法作品即可。A.书法特点横平竖直,是楷书;B.书法特点气势连贯,是行书;C.书法特点端正典雅,是隶书;D.书法特点结构简省,是草书。故选:B。【解答】答案:(1)B(2)A(3)A(4)B(5)D(6)B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2.(4分)古诗文默写。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①秋风萧瑟②枯藤老树昏鸦③思而不学则殆(重点字:殆)④归雁洛阳边3.(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甲】诗以描写杨花和子规起笔,既表明事情发生的季节,又渲染了冷落、凄凉的气氛。(2)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月”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两首诗歌,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借“月”抒情的。【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夜上受降城闻笛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意象的理解与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这里既点明了季节,同时借用“杨花”“子规”等意象,传达情感。“杨花”的特点是纷飞飘零,这里有漂泊不定的意思,“子规啼叫”是离别凄婉的象征,诗句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又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甲】诗描写“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子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描绘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结合“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整首诗描写“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寄托了征人思乡的愁绪。据此分析作答。答案:(1)季节冷落、凄凉。(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参考译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4.(7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②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父法⑤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仿效。(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DA.陈太丘与友期行/遥遥无期B.陈元方年十一时/元方时年七岁C.周公不师孔子/可以为师矣D.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3)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少年陈元方的故事,你认为两则故事都突出反映了他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分析】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期:约定/期限;B.时:时候/当时;C.师:学习/老师;D.顾:看看。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ACD.正确;B.有误,“友人惭,下车引之“正确翻译是: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比如陈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甲文中他能够抓住对方的错误据理力争,从“无信、无礼”两个角度反驳对方,让对方无话可说;乙文中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再如陈元方是个孝顺的孩子,从两篇文章中他对父亲名誉和尊严的维护可以看出。答案:(1)D(2)B(3)示例1:陈元方聪明机智。甲文:在听到有人骂自己的父亲时,他指出了对方的两个错误,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乙文: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你和我老爸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但是谁也不是谁的老师”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示例2:元方很孝顺。甲文:听到父亲被骂,他很气愤,指出对方的两个错误,让对方很惭愧,不得不认错,没有让父亲背后被人骂。乙文中对于袁公的问题,他在不伤害(不得罪)对方尊严的前提下,也保证了父亲的尊严。5.(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ㅤㅤ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ㅤㅤ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ㅤㅤ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ㅤㅤ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ㅤㅤ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ㅤㅤ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博学而笃志:坚定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2)请你从上述选文中选取一章语录,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作用。【分析】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⑤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⑥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②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阅读启示的生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句作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意为学习要按时温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句话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常常温习、实践,把学习当成自己的好伙伴。答案:(1)①坚定;②以……为快乐。(2)示例一:根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句话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启示我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示例二: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学习中应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三、名著阅读(共5分)6.(5分)班级组织《朝花夕拾》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1)下面是两个小组的专题探究任务单,请你补全横线处内容。阅读名著组别探究专题所选篇章《朝花夕拾》第一小组①鲁迅的师、友交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第二小组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五猖会》②《《二十四孝图》》(已给篇章除外)③《《阿长与(山海经>》》(已给篇章除外)(2)下面是探究活动中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对话,请补全对话内容。小语:张老师,您说《朝花夕拾》是经典名著,可我读起来好无聊呀!张老师:哦,我读《朝花夕拾》时感觉特别亲切,里面写的“捉蟋蟀”“捕鸟”,老师小时候也经历过。耐心阅读,说不定你也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呢!小文:是呀。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鲁迅在百草园用手按压斑蝥,拔何首乌根等一系列活动,生动再现童年鲁迅的快乐时光,令我感同身受。鲁迅童年经历的一些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读《朝花夕拾》,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破除我们对鲁迅的隔膜感。【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朝花夕拾》。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这位异国教师深切的怀念;《范爱农》记叙了与同窗范爱农交往的几件事,故可知专题是:鲁迅的师、友交往。结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这个探究专题,在《朝花夕拾》中选择体现这个主题的文章,但是已给篇章排除在外,即排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②《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③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以儿童视角来叙述,富于童真、童趣,展示了儿童的行为和情态,表现了有独立个性、与成年人两样的儿童,从而体现了“幼者本位”的思想。(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完善对话。从题干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可看出,老师和学生是在谈论《朝花夕拾》的阅读体验,举出具体例子分析其童年经历帮助我们思考人生问题。结合《朝花夕拾》有关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示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鲁迅在三味书屋感受到封建教育的束缚,学生不能随便问问题,只能被动地听,这种儿童的思考受到压制的教育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开放性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答案:(1)①鲁迅的师、友交往②《二十四孝图》③《阿长与(山海经>》(2)示例1: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鲁迅在百草园用手按压斑蝥,拔何首乌根等一系列活动,生动再现童年鲁迅的快乐时光,令我感同身受。示例2:在《五猖会》中,鲁迅渴望观看迎神赛会,但又迫于压力,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这种少年儿童渴望自由惧怕束缚的心理让我深有体会。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7.(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问题成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点之一,近年来,国家逐渐认识到新媒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2018年以来,快手、抖音入局乡村产业,分别发起了“三农快成长计划”“新农人计划”等兴农计划,通过流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激励了一大批乡村内容创作者参与乡村短视频生产,让乡村短视频受到了更多城市用户的关注,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短视频的流行。②“短视频+电商”的模式能够使农产品供应链垂直化,实现从农家到消费者的精准对接,为城乡商品供应销售开辟了新渠道,也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有望升至8000亿元,较2016年的2200亿元,增长迅速,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着越来起多的农民加入这一行列。(摘编自《人民论坛》2020年9月)【材料二】【材料三】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在他们的账号名称中,往往突出自己的农民身份,如“农民王小”“农村阿凯”“农民小天天”“乡野丫头”等,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民身份的认同成为一种自觉。在选题及内容上,他们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家庭、家乡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如上山垒梯田、采花椒、挖野菜、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等,乡土文化就在这些短频的微观叙事中得以传播与振兴。而随着这类短视频流行,越来越多的乡土“网红”崛起使公众能够通过“乡村代言人”逐渐了解乡村地区和农民群体的真实情况,让乡村农民群体能够以新形象和新追求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摘编自《传媒论坛》2021年19期)(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关注。B.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推出了相应的兴农计划,体现了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C.2021年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喜人,全年销售额与2016年相比几乎翻了两番。D.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①国家政策的支持;视频平台的扶持推广;“短视频+电商”经济效益的助力;②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3)阅读【材料三】,乡村短视频的流行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分析】本题是关于乡村短视频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第二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第三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解答】(1)ABD.正确。C.有误,根据材料一“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有望升至8000亿元,较2016年的2200亿元,增长迅速”可知,此项说法属无中生有。故选:C。(2)根据材料一“近年来,国家逐渐认识到新媒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让乡村短视频受到了更多城市用户的关注,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短视频的流行”“‘短视频+电商’的模式能够使农产品供应链垂直化,实现从农家到消费者的精准对接,为城乡商品供应销售开辟了新渠道”,结合材料二城乡普及率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支持,视频平台的扶持推广,“短视频+电商”经济效益的助力,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是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原因。(3)结合“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民身份的认同成为一种自觉”“乡土文化就在这些短频的微观叙事中得以传播与振兴”“让乡村农民群体能够以新形象和新追求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等内容概括作答即可。答案:(1)C(2)①国家政策的支持;②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3)体现新时代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传承振兴乡土文化;促进公众对农民群体新形象和新追求的认同。8.(9分)阅读《香山红叶》,完成小题。香山红叶杨朔ㅤㅤ①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ㅤㅤ②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ㅤㅤ③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ㅤㅤ④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ㅤㅤ⑤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地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走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ㅤㅤ⑥这当儿刘四大爷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ㅤㅤ⑦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ㅤㅤ⑧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ㅤㅤ⑨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ㅤㅤ⑩刘四大爷说:“本来就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ㅤㅤ⑪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ㅤㅤ⑫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ㅤㅤ⑬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ㅤㅤ⑭刘四大爷也慢慢地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ㅤㅤ⑮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ㅤㅤ⑯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注】1956年秋,作家杨朔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香山红叶》。(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本次香山之行的游览路线。乡村小馆→南坡山路→双清、梦赶泉→半山亭→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等→下山路上(2)第⑧段画线句子写了作者登到半山腰时观景的感受,独有妙趣,请你结合上下文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文章第⑭段中,刘四大爷说自己当了四十年向导,如今才第一次闻到红叶的香气。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结尾画线处,作者说自己“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分析】本文以游香山赏红叶为线索,用清新隽永的笔调,深情满怀地描述了香山的动人景象,并借叶喻人,歌颂了劳动人民翻身的喜悦和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联系第④段“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可知我们当时所处的地方是:南坡山路。联系第⑧段“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可知我们当时所处的地方是:半山亭。(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联系文章内容“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昆明湖比作一盆清水,将万寿山、佛香阁比作点缀的盆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高,景美,表现了我们惬意的心情。(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联系文章那个内容“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可知以前闻不到香味是因为生活艰苦,饱经沧桑,无暇去欣赏红叶;现在动人民翻身,生活幸福,内心喜悦,自然就闻到香味了。(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联系文章内容可知“香山红叶”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香山红叶;二是像“香山红叶”一样的刘四大爷。内容上,将刘四大爷比喻成“香山红叶”,赞扬了像他一样人老心红,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的人,他使我明白了人只有经历过风雨,方能更显出人性的美好。写法上,呼应前文,照应题目,升华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语言上,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给人以美感。答案:(1)南坡山路半山亭。(2)比喻,将昆明湖比作一盆清水,将万寿山、佛香阁比作点缀的盆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高,景美,表现了我们惬意的心情。(3)前闻不到香味是因为生活艰苦,饱经沧桑,无暇去欣赏红叶;现在动人民翻身,生活幸福,内心轻松喜悦,自然就闻到香味了。(4)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照应题目,升华文章主旨;语言上,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给人以美感。9.(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靠谱的刷脸技术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尤其利好老年人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进入“弱隐私”时代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