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_第1页
专题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_第2页
专题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_第3页
专题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_第4页
专题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议用时:45分钟满分:120分)1.1949年3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这是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盛大会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周恩来为大会题词“努力生产,打破封建”。该会议的召开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凝聚了国家发展的力量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实现了妇女的完全解放2.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他意在强调A.法治建设的紧迫性B.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需完善C.经济建设的急切性D.严重的“左”倾错误泛滥需要及时纠正3.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件中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如图为1953年吉林省延吉县龙井市人民文化馆前的一幅宣传画。画中用中文与朝鲜文写着同样的宣传标语。这说明当时新中国A.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D.贯彻落实人民民主原则5.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6.在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许多代表建议在总纲中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前途规定出来。周恩来解释说,新民主主义一定要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证明给全国人民看。……所以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对民主党派缺乏诚意 B.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C.看好新民主主义前途 D.重在以实践检验真理7.“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他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宣告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C.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D.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8.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B.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C.民主集中制成为基本政治制度 D.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9.1953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这次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有当事人回忆说:“大家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这说明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C.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10.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A.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B.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C.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D.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11.下表是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情况。以下各项是对此表的理解,正确的是届数第一届第二届代表总人数12261226中共党员68(占比54.5%)708(占比57.7%)民主党派274(占比22.3%)284(占比23.2%)无党派284(占比23.2%)234(占比19.1%)A.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B.代表包括各党派与无党派代表C.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党制原则D.反映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2.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1939年三八节时,决定出版《中国妇女》。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这反映了A.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B.中国妇女与世界妇女地位平等C.妇女的文化生活受到中共重视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全方位合作13.下表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类别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百分比44%56%民主党派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士30%26%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人民政协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相伴而生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形成14.1954年3月至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讨论宪法草案初稿的同时,还组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讨论,提出5900多条意见。在宪法草案公布后的近三个月里,全国有1.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B.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标C.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15.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16.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通过年份法律名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2004年6月1日新修订的该条例正式施行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A.形成完整的的法律体系 B.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C.国家对市场的全面控制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商标法》等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又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此后,全国人大又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这反映了我国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B.引进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点C.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19.下表所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情况。这表明我国时间概况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制定了刑法、别事诉论法、环境保护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1982年完法、民事诉论法、商标法专利法森林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仅1993年、1994年两年全国人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外贸易法、注册会计师法、预算法农业法、仲裁法、审计法广告法等。A.民主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B.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D.“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20.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对应文中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章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加深B.第二章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C.第三章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到城市D.第四章是指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开启法制新时代21.列宁曾经说:“人民需要共和国,为的是教育群众走向民主,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形式的代表机关,而且要建立由群众自己从下面管理整个国家的制度,让群众实际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国家中起积极作用。”下列制度最能体现列宁这一论断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22.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一年,国家政治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或实践有①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②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③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中共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3.下图是1954、1982年宪法的目录节选和2020年我国《民法典》的普法宣传画。据图中的变化可知A.凸显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24.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删去了这一条。这一变化说明了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法制建设逐渐走上正轨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25.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图)。该法典的颁布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26.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自1999年开播以来受到了电视观众超乎寻常的期待和欢迎。下图是2010年某一个月31天节目内容主题图表。这反映出A.社会治理法制化趋势增强 B.所举案例具有巨大冲击力C.电视成为主要要的传媒手段 D.国家法律制度形成了体系27.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它是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战争的史诗力作。蒋经国观看了该影片后说:“从这个影片上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这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A.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B.“九二共识”的达成C.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D.“三通”局面的实现28.某学者认为:“台湾社会是一个‘分裂社会’,内部存在很多结构性分歧,任何激进立场只会强化它的分裂倾向,而‘一国两制’承认台湾的现实,主张通过谈判沟通来强化两岸关系,这是唯一可能被台湾接受的两岸关系方案。”该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A.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B.解决了台湾内部分歧C.得到台湾人民的认可 D.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29.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香港的过去好像一家大酒店,人与酒店的关系只是房客的关系。今天的香港人不必再因战乱或九七问题而颠沛流离,凝聚力也有了合适的土壤。”材料说明香港回归后A.港人治港已成为了现实 B.彻底摆脱了英国长期殖民的影响C.香港人获得了独立主权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发挥30.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通过《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凡在大陆有亲属的民众皆可以赴大陆探亲。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上述“办法”的实施A.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B.使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打破C.海峡两岸的“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 D.终于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隔绝的状态31.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周恩来提出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与国民党政府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体制;建国后在和平解决西藏问题上,周恩来又提出在确立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实行社会主义、农奴制两种社会制度的体制。这些主张A.为“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借鉴 B.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C.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32.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33.1992年7月,台湾当局将两岸定为“一国两区”的同时,指出:双方赋予之含义有所不同,“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台湾当局的认知A.是他们阴谋分裂祖国的错误言论 B.有利于打破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C.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D.利于台独势力而遭到大陆的反对34.针对两岸关系.2014年5月27日上午,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和前台“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在台北喜来登饭店提出处理两岸问题的五原则,主张“尊重现状不改变现状”,并以“大一中”架构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其中第四条是:“大中架构”意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解决处理双方关切的事务.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由此可见“大中架构”A.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偏离了“九二共识”C.有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 D.发展了“一国两制”35.被毛泽东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其强硬的原则与灵活的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也为世界提供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材料强调A.解决争端要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 B.香港回归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C.“一国两制”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 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36.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同年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同年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三通”变成了现实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37.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全线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