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湘教版2019)(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湘教版2019)(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湘教版2019)(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湘教版2019)(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湘教版2019)(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湘教版2019)(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2章第1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6.难度系数:0.75-0.85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再传捷报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壮举。下图表示包括月球的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天体系统依次为(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B.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可观测宇宙C.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D.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地月系2.作为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①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②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巨行星③与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邻④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C2.B【解析】1.读图可知,丁中有地球,且为中心天体,故为地月系;地球公转轨道位于丙系统中,故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当中,故乙为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故甲为可观测宇宙。C正确,ABD错误。故选C。2.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①正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类地行星,②错误。地球与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邻,③正确。地球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这不是位置的描述,④错误。故选B。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迈出了第一步。以地球的数据为1,如下图为火星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天问一号”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总星系4.推测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的原因是(

)A.自转速度更快B.四季更替轮回C.表面温度更高D.质量与体积小【答案】3.A4.D【解析】3.材料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的飞行抵达火星”,说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地月系,A正确:但它会围绕火星运动,成为火星的卫星,仍在太阳系和总星系,BD错误;一开始就不属于河外星系,一直在银河系中,所以C错误。故选A。4.由材料比较,火星的质量、体积比地球小很多。质量、体积较小的天体,没有足够的引力,大气容易溢出,因此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D正确;自转速度、四季更替轮回、表面温度都对大气密度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地磁暴预警:3月24日、25日和26日三天,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3月25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持续到26日。地磁暴是一种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简称磁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磁暴”发生时,对地球的影响最可能是(

)A.干扰卫星通信B.威胁人类健康C.引发强烈地震D.全球气温升高6.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磁暴和极光B.太阳风和磁暴C.日珥和耀斑D.黑子和耀斑【答案】5.A6.D【解析】5.“磁暴”发生时,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物质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干扰穿过其中的卫星通信信号,A正确;对人类健康、地震发生及全球气温升高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6.联系已学可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而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D正确,ABC错误。故选D。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东南丘陵B.山东半岛C.黄土高原D.柴达木盆地8.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高作物产量B.提升地表温度C.误伤途经飞鸟D.干扰飞机电子导航【答案】7.D8.C【解析】7.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需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柴达木盆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D正确。东南丘陵和山东半岛降水较多,阴天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AB错误;黄土高原晴天较多,但与柴达木盆地相比,海拔相对较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柴达木盆地大,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不如柴达木盆地,C错误。故选D。8.大量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会产生强烈的光线和高温,途径的飞鸟可能会因为被强光照射或高温影响而受伤,C正确。太阳能光热电站主要是用于发电,其运作过程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没有直接关联,不会直接提高作物产量,A错误。太阳能光热电站主要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对地表温度的提升作用不明显,B错误。太阳能光热电站产生的是热能和电能,其电磁场强度相对较弱,一般不会对飞机的电子导航系统造成显著干扰,D错误。故选C。2024年1月1日,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9千米。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①B.②C.③D.④10.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

)A.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摇晃,后感知到上下颠簸B.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摇晃C.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D.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颠簸【答案】9.B10.D【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因此图中①为地壳,②和③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属于地幔,②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③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④为地核。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5—10千米。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震源深度为59千米,震源位于②上地幔处,B正确,排除ACD;故选B。10.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由图可知,甲位于海洋,乙在陆地上,因此甲地只能纵波传播,只感知到上下颠簸,C错误,D正确;乙地横波、纵波都可以传播,纵波传播快,因此乙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AB错误;故选D。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龙博利火山喷发,现场喷出滚滚浓烟,大量熔岩流出(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2.图中包含的各圈层(

)A.有明确的界面B.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独立发展变化D.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答案】11.A12.B【解析】11.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外力沉积沉淀于地表土壤,溶解于水体中(水圈),而后被植被(生物圈)吸收,后归还给地表,低洼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岩石圈),迁移顺序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由已学可知,图中包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融合,界面模糊,A错误;各圈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正确;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错误;岩石圈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能的释放,D错误。故选B。下图1为浙江某校陈列馆的菊石化石(产地为非洲马达加斯加,距今1.5-2.0亿年左右)。下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4.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B.出现海绵等多细胞生物C.是重要的造煤时期D.被子植物大发展的时期【答案】13.C14.C【解析】13.读图2,元古宙距今5.41-25亿年、古生代距今2.52-5.41亿年、中生代距今0.66-2.52亿年、新生代距今0.66亿年。结合材料“菊石化石距今1.5-2.0亿年左右”可知,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菊石生物出现在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A错误;海绵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起源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B错误;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发展的时期,D错误。故选C。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造山运动—联合古陆—大陆漂移C.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16.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可能的环境特点是(

)A.太古宙—温暖湿润B.早古生代—寒冷干燥C.晚古生代—火山频发D.中生代—森林茂密【解析】15.读图可知,蕨类植物在古生代中后期繁盛,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A不符合题意;造山运动主要出现在新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后期,大陆漂移出现在中生代,B不符合题意;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C符合题意;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是从新到老,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煤是地质历史上的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由此推断,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应该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中生代裸子植物形成的森林茂密,有利于成为成煤时期,D符合题意;太古宙和早古生代还没有广阔的茂密森林,排除AB;晚古生代因为蕨类植物森林茂密,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但火山频发不是成煤矿的环境特点,排除C。故选D。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尽管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14分)(1)由图1概括全球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2分)(2)根据图2概括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指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值区分布并分析其成因。(12分)【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由低纬(赤道)向高纬(两极)递减。(2分)(2)分布:西部多,东部少(2分);北方多,南方少(2分)。四川盆地最缺乏(2分)。缺乏原因:阴雨天多,日照时数少(2分);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分);工业城市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2分)。【解析】(1)读图1可知,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小,纬度越低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大;空间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读图2可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具有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总体上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多,东部尤其南方的季风气候区较少,故分布规律: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读图2可知,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携带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在四川盆地遇高山阻挡,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相对较短;再加上盆地地形闭塞,盆地内部蒸发的水汽无法散出,继续聚集在盆地内部成云致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工业城市多,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18.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22分)(1)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填字母)(每个字母2分,共10分)(2)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2分)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4分)(3)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6分)【答案】(1)A、B、CD、E(每个字母2分,共10分)(2)厚度不均(2分)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4分)(3)C是生物圈,它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6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图中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D表示地壳、E表示地幔。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属于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属于内部圈层。(2)结合上题可知,D表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3)C圈层是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作用关系两方面分析。位置关系:生物圈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