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育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斗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缘由,培育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实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形象理解历史事务的来龙去脉;通过历史地图跨越时空界限,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感受历史事实,得出正确历史相识;通过谈话法,设问法引导学生去思索探究,让学生在参加中收获学问,形成感悟。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主动进取的精神。确立起主动进取的人生看法;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康熙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进程中的主要功绩【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赐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教学过程】师:大家好!屏幕给大家展示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名的君主,他是谁?生:清朝的康熙皇帝。师:康熙帝能够赢得这么多人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他有着近乎传奇的一生,生处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做为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盛世奠基者,他的一生特殊引人关注,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康熙。我们一起来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师:信任同学们对康熙也有肯定的了解,我估计大多数都是来自电视剧,如屏幕所示的《康熙大帝》《鹿鼎记》等等。在这里我要告知大家的是电视剧里面的人物虽然有肯定的可信度,但是有些东西还是虚构的,要想了解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康熙皇帝,我们还得参阅诸如《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等等历史书籍和原始文字记载。今日就让这些历史书籍带领我们走进康熙的一生。师:1644年,清军入关,起先了清王朝的统治,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先来了解一下康熙个人小档案师:康熙生于公元1661年,八岁即位当皇帝,14岁亲政,在位61年,死后谥号仁皇帝,庙号圣祖。康熙时幸运的,因为他生在帝王家,但是他的幼年过得并不快乐。请两位同学来阅读两篇材料,我们来相识幼年的康熙。第一篇少年执政志做明君(板)生:(阅读)康熙虽然有一个忧患的幼年,但是却有着一颗倔强而坚决的心;正是幼年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才有了后来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1、忧患幼年,勤奋学习师:1661年,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为帝,当时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四位亲王辅政,鳌拜更是权倾朝野。康熙面临的境况并不太平,请大家看幻灯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康熙帝面临的境况。2、八岁即位,十四亲政师:(结合地图讲解并描述)东北有沙俄的虎视眈眈与侵略;西北有漠西漠北蒙古须要加强管理,西南有三位藩王威逼到中心集权,郑氏集团限制的台湾与祖国大陆分别,再加上鳌拜的专权,康熙的境况是特别艰难的。师:面临艰难境况的康熙并未消极悲观,政治才华在年少时代就起先体现出来,首先针对鳌拜的专权,14岁亲政的康熙帝以其过人的才智智擒鳌拜,敲山镇虎,即把权力收到自己的手里,又稳定朝廷秩序,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宫廷变乱。显示出了年轻皇帝过人的政治才智,亲政以后的康熙更是对朝政兢兢业业,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3、智擒鳌拜,志做明君其次篇文治武功巩固统治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以后,康熙皇帝起先在文治武功方面巩固国家统治。面临艰难境况,他首先拿三藩开刀。这里的三藩指的是谁呢?生: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与平南王尚可喜师:清朝建国,在清军入关和镇压南明政权的过程中,吴三桂、耿精忠与尚可喜立过功勋,所以被封为平西王、靖南王和平南王。久而久之,割据称雄的三藩严峻威逼到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在经过一些列的争辩之后,康熙帝打算削藩,引发了历史上出名的“三藩之乱”。康熙皇帝亲自平叛。请大家看材料。1、平定“三藩”巩固统一生:(阅读材料,了解概况)师: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生:思索回答:消退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心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师:对于康熙帝平定三藩的历史评价,史学界并不统一,请大家看材料思索:为什么是同一个历史事务,史学界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呢?影响评价历史事务的因素有哪些?生:思索回答。第一种观点是站在国家统一与社会发展的立场上的;其次则材料是从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站立的阶级立场上来分析的。所以评价历史事务所站立的阶级立场,看问题的角度都能影响到评价的结果,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们不能简洁的说哪种观点正确哪种观点错误。师:三藩平定之后,康熙皇帝起先着手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请大家了解一下相关史实。2、统一台湾开府设县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最早追溯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汉族人民起先移居开拓!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江浙行省--台湾正式归属中心管辖。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1662年郑胜利收复台湾,郑胜利以台湾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台湾却与大陆分别。师:清朝建国以后,对台湾实行什么政策?生:通过海禁,切断台湾与东南沿海居民的联系,对台湾进行封锁。师:那么到了康熙亲政以后,对台湾问题又是怎么考虑的呢?先请大家看几则材料:思索一下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多数大臣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假如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必定会以台湾作为基地,利用“精壮坚大”的战舰进犯大陆沿海,“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国家平安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峻威逼。——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生:朝廷对台湾的政策并不统一,分歧比较大。师:针对这样的分歧,康熙皇帝坚决力排众议,确定武力统一台湾。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重用施琅,派两万水师,攻占澎湖。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胜利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收复台湾过程中,康熙帝表现出来的果决起到了关键作用。自此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强,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也巩固了祖国的海防。自此西南东南边疆太平。但是在西北,如何治理蒙古又燃眉之急。下面我们来看看在治理蒙古方面,康熙帝又有哪些举措。3、亲征朔漠,善治蒙藏师:首先解决的是平叛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原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反抗失败后逃到漠南,恳求清朝政府爱护。噶尔丹自以为沙俄撑腰,特别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面对傲慢的噶尔丹,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并且三次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自杀,平静了叛乱(1690)。师:平叛了噶尔丹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蒙古族与藏族的管理,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悟盟。正式接受全体克尔克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并且持续清初政策,在蒙藏地区特封四大活佛。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状况。达赖(1653西藏)班禅(1713西藏)哲布尊丹巴(1691外蒙)章嘉(1712内蒙)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达到了朝廷对蒙藏地区的限制,同时也爱护了佛教,迎合了当地人的信仰。师:除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限制管理以外,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特殊留意融合民族关系,关注民生,在管理国家方面擅长学习和创新,一步步巩固统治。4、重农兴文,巩固统治师:这是依据《康熙起居注》等史籍绘制的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示意图来(展示幻灯片)请问在康熙南巡途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生:至江宁,谒明太祖陵,这体现了治理国家的一脉相传的统系。《辍耕录·正统辩》引元杨维桢《三史正统辨》:“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师:另外的三件事我认为也值得大家留意:其一是至黄河北岸临阅诸险工,与河臣靳辅论治河方略,体现了他治理黄河的意愿;至高邮湖,见民间田庐、多在水中。登岸行十余里,询耆老疾苦。体现他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至孔庙,行三跪九叩礼。亲书“万世师表”。这更是体现了他崇尚儒家文化。他这样做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生:正是因为这些行动,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协调了民族冲突,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师:康熙帝也重视文献典籍的编纂,复原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通过文治武功,康熙帝巩固了统治,为清帝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北疆沙皇俄国的侵略了。第三篇抵挡外侵,维护主权1、雅克萨之战师:如图,沙俄侵略军侵占我国的尼布楚、雅克萨等地,抢掠中国当地少数民族。面对沙俄的侵略,康熙帝做了细心打算,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并制定了方略,提出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时机成熟以后康熙帝分别吩咐彭春和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难能珍贵的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最终迫使俄国接受谈判,促成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2、尼布楚条约师: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生: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意义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维护了边界长达170多年的稳定,而且在条约中第一次运用了“中国”这一国号,实属难能珍贵。师:说康熙帝是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丝毫不夸张,我们再来简洁回忆一下其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师:康熙帝给自己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怎么去评价他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第四篇功过孰论后人评说师:如何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是我们中学历史学习要驾驭的一项基本的技能。就结构而言,应分进步性、局限性、评价三部分。就内容而言,应考虑其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就评价方法而言,首先应遵循辨证唯物主义原则,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其次,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中去,考虑其时代和阶级属性,不行苛求历史人物。第三,坚持发展的观点。从大是大非的角度动身,看其对国家的统一、发展是否作出贡献,是否对生产力发展、社会的进步起主动作用。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既做到不虚美、不掩恶,又能够不以偏概全、因人废言,克服“英雄史观”;第五,坚持史论结合的观点。不空谈,不简洁排列史实,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六,既遵循课本的观点,又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说法,大胆提出自己言之有理的正确见解。下面我们就依据这样的方法来评价一下康熙皇帝。首先我们来看看康熙皇帝的大事年表,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康熙47年(1708年),下令编绘全国地图。经过11年的实地测绘,于1718年完成。师:看了这些大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这些事务起到什么作用?生:巩固了国家统一。师:展示康熙统治时期中国的版图,看到这幅地图以及说明说明,同学们又有什么感慨?生:清王朝真强大师:依据这些材料,我们说康熙皇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丝毫不为过。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就没有什么过失呢?请大家看两则材料(展示材料),分析一下这都是什么政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生:禁海令使中国游离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而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限制,完全是站在维护满清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