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案_第1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案_第2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案_第3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案_第4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案TOC\o"1-2"\h\u13227第1章绪论 3215991.1背景与意义 39336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831.3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431373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研究 430556第3章:新能源并网技术 416345第4章: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 425615第5章:需求侧响应与储能系统 43864第6章:新能源消纳政策与市场机制 421742第7章:案例分析与应用前景 417612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概述 4119052.1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 433682.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517462.3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524099第3章新能源消纳技术概述 6152763.1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挑战 6100623.2新能源消纳技术分类 629823.3新能源消纳关键问题 63356第4章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 7206554.1风电发电预测技术 7296374.1.1物理模型预测法 7122934.1.2统计模型预测法 7322374.1.3混合模型预测法 7293594.2光伏发电预测技术 714484.2.1物理模型预测法 748504.2.2统计模型预测法 727204.2.3数据同化方法 8118754.3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898274.3.1预测误差评价指标 8188104.3.2预测结果分析 8246094.3.3预测技术改进方向 830934第5章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 8172565.1新能源并网控制策略 8260055.1.1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8311265.1.2双向互动控制策略 834325.1.3储能系统在并网控制中的应用 8256355.2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的影响 9256785.2.1对电网频率的影响 9260945.2.2对电网电压的影响 9279265.2.3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9154075.3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分析 9182115.3.1新能源并网稳定性评价指标 930055.3.2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分析模型 9253405.3.3新能源并网稳定性改进措施 911722第6章智能电网调度与管理 9237276.1智能电网调度技术 9243916.1.1分布式能源调度 9128246.1.2需求响应调度 9206146.1.3人工智能调度 10318786.2新能源消纳调度策略 10160906.2.1新能源并网调度 10205616.2.2储能系统调度 10205466.2.3虚拟电厂调度 10149456.3智能电网运行与管理 10269786.3.1电网状态监测 10211766.3.2风险评估与管理 10144256.3.3优化运行策略 10216276.3.4信息安全与管理 1017207第7章新能源消纳与储能技术 11284297.1储能技术概述 11325377.1.1储能技术分类 11248907.1.2储能技术原理及特点 11238657.2储能在新能源消纳中的应用 11139577.2.1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 11259757.2.2提高新能源并网比例 11187.2.3增强电网调峰能力 11292157.3储能系统优化配置 11281067.3.1储能系统容量配置 12325127.3.2储能系统类型选择 1245197.3.3储能系统控制策略 12199807.3.4储能系统与其他设备的协同优化 129796第8章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市场 12302278.1电力市场概述 12151538.1.1电力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12216038.1.2电力市场发展趋势 12318958.2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市场机制 12246548.2.1新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 13146298.2.2电力市场机制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 1361098.3新能源消纳电力市场交易策略 1383018.3.1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 13141508.3.2发展新能源电力跨区域交易 13176828.3.3创新新能源电力交易模式 13145538.3.4加强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建设 1324218.3.5推动电力市场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 1318811第9章新能源消纳政策与措施 1448089.1国内外新能源政策概述 14322439.1.1国际新能源政策发展现状 14321729.1.2我国新能源政策发展历程与现状 14142199.2新能源消纳政策措施 14104329.2.1新能源发电并网政策 14232559.2.2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 14196759.2.3新能源消纳激励政策 14209019.3新能源消纳政策效果分析 1560729.3.1新能源消纳政策实施成效 15228729.3.2新能源消纳政策优化建议 15259529.3.3新能源消纳政策发展趋势 1526945第10章案例分析与应用前景 152191810.1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案例 15633210.1.1案例一:某地区智能电网示范项目 15977810.1.2案例二:某省新能源消纳项目 152740610.2案例分析与启示 161630310.2.1案例一分析 162236210.2.2案例二分析 16464010.3新能源消纳应用前景展望 16第1章绪论1.1背景与意义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选择。我国作为能源大国,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及地理分布不均等问题,给传统能源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智能电网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技术与理念在新能源消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章将从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新能源消纳问题及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研究内容涉及新能源并网技术、需求侧响应、储能系统、分布式发电等方面。美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特斯拉的家用储能系统、太阳能城市项目等;欧洲则侧重于分布式发电和需求侧管理,如德国的EEnergy项目。我国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能源并网技术、新能源发电预测、电力市场改革、新能源消纳政策等。1.3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本文针对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研究。分析智能电网的内涵、发展目标与关键技术,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技术支持。(2)新能源并网技术。探讨新能源并网的关键问题,如并网方式、并网稳定性、并网容量等,为新能源的高比例接入提供解决方案。(3)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研究新能源发电预测方法,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可预测性,为电网调度和新能源消纳提供依据。(4)需求侧响应与储能系统。分析需求侧响应机制和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中的作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5)新能源消纳政策与市场机制。探讨新能源消纳政策、市场机制及激励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研究第3章:新能源并网技术第4章: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第5章:需求侧响应与储能系统第6章:新能源消纳政策与市场机制第7章:案例分析与应用前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旨在为我国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消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概述2.1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智能电网,即现代电网的升级版,融合了先进的通信、自动化、信息化及计算机技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环保及可靠运行。它是一个全面的能源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而且涵盖了与新能源的接入与消纳。智能电网具有以下特点:(1)自愈能力:智能电网具备自我诊断、故障隔离及系统恢复的能力,可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2)互动性:智能电网支持与用户、分布式能源及电力市场的互动,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3)兼容性:智能电网能够适应各类发电形式及储能设备的接入,包括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4)经济性:智能电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实现经济效益。(5)安全性:智能电网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抵御各类外部攻击及内部故障,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技术:智能电网依赖高速、可靠的通信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包括光纤、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2)传感技术:智能电网通过部署大量传感器,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持。(3)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电网采用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技术,挖掘海量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为系统优化、决策提供依据。(4)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智能电网支持各类分布式能源的接入,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与主网的协调运行。(5)储能技术:智能电网通过储能设备的接入,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提高系统运行效率。(6)自动化与控制技术:智能电网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与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调节,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3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1)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系统运行效率。(2)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将向着能源互联网方向发展,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支撑新能源的广泛接入。(3)定制化服务:智能电网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能源需求。(4)绿色低碳:智能电网将助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5)跨界融合:智能电网将与信息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开创能源新业态。第3章新能源消纳技术概述3.1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挑战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新能源消纳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新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能源供应与需求的空间、时间分布不均衡,新能源发电波动性强,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影响;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弃风弃光现象严重;新能源发电技术及配套储能技术尚不成熟,制造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3.2新能源消纳技术分类新能源消纳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并网技术:包括新能源发电直接并网、风光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技术。并网技术是新能源消纳的基础,通过优化新能源发电与电网的接口,提高新能源的并网比例。(2)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锂电池、铅酸电池等)及电磁储能等。储能技术可以平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3)调峰技术:包括燃气轮机调峰、水电机组调峰、需求响应调峰等。调峰技术通过调整发电侧和需求侧的负荷,实现新能源的实时消纳。(4)需求侧管理技术:通过需求响应、负荷预测、能效管理等方式,提高需求侧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3.3新能源消纳关键问题新能源消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新能源发电预测准确性:提高新能源发电预测的准确性,有利于调度机构进行发电计划和调峰安排,降低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的影响。(2)新能源并网技术标准:完善新能源并网技术标准,规范新能源发电设备接入电网,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3)储能系统功能及成本:提高储能系统的功能,降低其成本,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因素。(4)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新能源消纳的积极性。(5)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加强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第4章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4.1风电发电预测技术4.1.1物理模型预测法物理模型预测法主要基于大气物理学的原理,通过收集气象数据、风电场历史发电数据等,构建风电机组输出功率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本节将介绍适用于风电发电预测的常见物理模型,如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气候学模型等。4.1.2统计模型预测法统计模型预测法通过对历史风电发电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输出功率与其他影响因素(如风速、风向等)之间的统计关系。本节将阐述时间序列模型、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在风电发电预测中的应用。4.1.3混合模型预测法混合模型预测法结合了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的优点,以提高预测精度。本节将探讨如何将物理模型与统计模型相结合,以及混合模型在风电发电预测中的应用实例。4.2光伏发电预测技术4.2.1物理模型预测法物理模型预测法通过分析太阳辐射、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与光伏发电效率之间的关系,建立光伏发电预测模型。本节将介绍适用于光伏发电预测的物理模型,如太阳辐射模型、光伏组件温度模型等。4.2.2统计模型预测法统计模型预测法主要利用历史光伏发电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本节将阐述时间序列模型、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在光伏发电预测中的应用。4.2.3数据同化方法数据同化方法通过将实时观测数据与预测模型相结合,提高光伏发电预测精度。本节将介绍卡尔曼滤波、集合卡尔曼滤波等数据同化方法在光伏发电预测中的应用。4.3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4.3.1预测误差评价指标本节将介绍用于评估新能源发电预测误差的常见指标,如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误差(AE)等,并对各指标进行详细阐述。4.3.2预测结果分析本节将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预测方法在新能源发电预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影响预测精度的因素。4.3.3预测技术改进方向针对现有预测技术的不足,本节将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如优化模型参数、引入新型机器学习方法等,以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发电预测的准确性。第5章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5.1新能源并网控制策略5.1.1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在新能源并网系统中,逆变器是实现新能源与电网连接的关键设备。本节主要讨论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包括恒功率控制、下垂控制以及无差拍控制等。5.1.2双向互动控制策略双向互动控制策略是指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相互调节,以实现新能源的优化利用。本节将阐述双向互动控制策略的原理及其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5.1.3储能系统在并网控制中的应用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并网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本节将分析储能系统在并网控制中的应用策略,包括能量管理策略和功率调节策略。5.2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的影响5.2.1对电网频率的影响新能源并网会对电网的频率产生影响。本节将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角度,探讨新能源并网对电网频率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5.2.2对电网电压的影响新能源并网过程中,电压波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节将分析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电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抑制措施。5.2.3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是评估新能源并网功能的重要指标。本节将围绕新能源并网对电网暂态稳定性和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论述。5.3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分析5.3.1新能源并网稳定性评价指标本节将介绍新能源并网稳定性评价的常用指标,包括电压稳定裕度、暂态稳定裕度和静态稳定裕度等。5.3.2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分析模型建立准确的稳定性分析模型对评估新能源并网稳定性。本节将介绍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模型,如小信号模型、大信号模型和综合模型。5.3.3新能源并网稳定性改进措施针对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存在的问题,本节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参数优化、控制策略改进和设备升级等。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新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和消纳提供了技术支持。第6章智能电网调度与管理6.1智能电网调度技术6.1.1分布式能源调度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需有效整合分布式能源,实现与传统能源的高效协同。分布式能源调度技术通过先进的通信、计算与控制技术,对各类分布式能源进行实时监控与优化调度。6.1.2需求响应调度需求响应调度技术通过引导用户侧的电力需求与供应侧的能源输出相匹配,实现电网运行的高效与经济性。该技术涉及用户需求预测、需求响应策略制定以及响应效果评估等方面。6.1.3人工智能调度基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电网调度可实现自我学习、优化与预测功能。通过模拟人类专家决策过程,提高调度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6.2新能源消纳调度策略6.2.1新能源并网调度新能源并网调度策略旨在解决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问题。通过优化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运行,实现新能源的最大化消纳。6.2.2储能系统调度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中起到关键作用。调度策略需充分考虑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特性、循环寿命等因素,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6.2.3虚拟电厂调度虚拟电厂通过整合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可控负荷等资源,形成一种新型的能源聚合体。调度策略要充分发挥虚拟电厂的灵活性,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6.3智能电网运行与管理6.3.1电网状态监测智能电网运行与管理依赖于对电网状态的实时监测。采用高级传感器、远程通信等技术,实现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与评估。6.3.2风险评估与管理基于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对电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通过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6.3.3优化运行策略结合新能源特性与电网负荷需求,制定优化运行策略。通过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调整线路潮流分布等措施,实现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6.3.4信息安全与管理在智能电网调度与管理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系统攻击等安全风险,保证电网调度与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第7章新能源消纳与储能技术7.1储能技术概述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和在电力系统中比重的不断提高,储能技术作为解决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和间歇性的关键手段日益受到关注。本章首先对储能技术进行概述,分析各类储能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新能源消纳中的应用前景。7.1.1储能技术分类储能技术按照能量存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化学储能和相变储能四大类。其中,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和电感器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等;相变储能主要包括热能储存和冷能储存等。7.1.2储能技术原理及特点各类储能技术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例如,抽水蓄能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周期和较低的环境影响;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轻便灵活和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超级电容器则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和充放电循环寿命。根据新能源消纳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7.2储能在新能源消纳中的应用储能在新能源消纳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运行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通过配置适当的储能系统,可以实现对新能源出力的实时调节,降低其波动性,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7.2.2提高新能源并网比例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新能源发电与电网负荷之间的时空错配问题,提高新能源的并网比例,促进新能源的广泛应用。7.2.3增强电网调峰能力储能系统可以提供快速、灵活的调峰服务,缓解电网调峰压力,为电网运行提供有力支持。7.3储能系统优化配置为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中的作用,需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3.1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根据新能源出力特性和电网负荷需求,合理确定储能系统的容量,保证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可靠性。7.3.2储能系统类型选择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储能技术类型,实现储能系统的最佳功能。7.3.3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实现对新能源出力的实时调节和电网需求的快速响应,提高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中的效益。7.3.4储能系统与其他设备的协同优化考虑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电网运行、需求侧响应等设备的协同优化,实现整体能源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行。第8章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市场8.1电力市场概述电力市场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力逐渐成为电力市场的一大亮点。本节将从电力市场的定义、分类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概述,为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市场的结合提供背景分析。8.1.1电力市场的定义与分类电力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电力生产、传输、配送、消费及相关的辅助服务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形成的价格和交易体系。根据电力市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根据市场成员的属性,可分为同质市场和异质市场。8.1.2电力市场发展趋势电力市场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竞争性环节逐步完善;二是新能源发电比例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日益凸显;三是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不断拓展。8.2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市场机制新能源消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节将从电力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新能源消纳的挑战和应对策略。8.2.1新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新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压力;二是新能源发电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压力大;三是新能源发电地区分布不均,与用电负荷地区不匹配。8.2.2电力市场机制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电力市场机制通过对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新能源消纳。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竞争推动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二是电力市场为新能源提供跨区域、跨时段的消纳渠道;三是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发展,提高新能源并网运行的灵活性。8.3新能源消纳电力市场交易策略为促进新能源消纳,本节提出以下电力市场交易策略:8.3.1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在电力市场中,设立新能源优先消纳的规则,保证新能源电力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先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8.3.2发展新能源电力跨区域交易推动新能源电力跨区域交易,实现新能源资源与负荷的优化配置。通过构建跨区域电力市场,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消纳。8.3.3创新新能源电力交易模式摸索新能源电力与常规能源电力的联合交易、新能源电力期货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提高新能源电力的市场竞争力。8.3.4加强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建设完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机制,引导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市场,提高新能源并网运行的灵活性。8.3.5推动电力市场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实现新能源发电、储能、用电等环节的实时监测和优化调度,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时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天然气市场等能源市场的互联互通,促进新能源的多元化消纳。第9章新能源消纳政策与措施9.1国内外新能源政策概述9.1.1国际新能源政策发展现状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范围内新能源政策的发展现状,分析各国政策对新能源消纳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新能源消纳政策提供借鉴。内容包括:(1)发达国家新能源政策特点及成效;(2)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政策发展态势;(3)国际新能源政策发展趋势。9.1.2我国新能源政策发展历程与现状本节详细梳理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现有政策体系,为新能源消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内容包括:(1)我国新能源政策发展历程;(2)现有新能源政策体系;(3)我国新能源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9.2新能源消纳政策措施9.2.1新能源发电并网政策本节主要从新能源发电并网政策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内容包括:(1)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标准;(2)新能源发电并网补贴政策;(3)新能源发电并网监管政策。9.2.2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本节从市场机制角度,分析新能源消纳的途径和手段。内容包括:(1)新能源电力市场建设;(2)新能源跨区域输送与消纳;(3)新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9.2.3新能源消纳激励政策本节探讨如何通过激励政策,引导和促进新能源消纳。内容包括:(1)新能源税收优惠政策;(2)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3)新能源科技创新政策。9.3新能源消纳政策效果分析9.3.1新能源消纳政策实施成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