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过度维权的案例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论文)_第1页
《浅析过度维权的案例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论文)_第2页
《浅析过度维权的案例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论文)_第3页
《浅析过度维权的案例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论文)_第4页
《浅析过度维权的案例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过度维权的案例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目录TOC\o"1-2"\h\u21716绪论 119015(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25385(二)文献综述 287041.国内研究现状 2106112.国外研究现状 326082(三)研究方法及结构 47214一、案例介绍及其法律问题分析 419125(一)典型案例介绍 4200491.典型案例一:定制木柜货不对板,退货赔款平息纠纷 5193502.典型案例二:李海峰今麦郎天价索赔案 523144(二)案例引发的法律问题 532067二、过度维权的含义及特点 615658(一)过度维权的定义 6192(二)过度维权的性质 6302241.私力救济性 6143612.法益侵害性 79607(三)过度维权的特征 7139051.维权内容的有因性 7239712.维权手段的威胁性 727590三、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716774(一)法益侵害性不同 8231681.过度维权的法益现实紧迫性较小 8124972.过度维权造成的实际损害结果较小 814931(二)主观方面不同 9265891.过度维权的主观目的不一定是非法占有 9293722.过度维权的主观恶性较低 9662(三)客观行为不同 9165981.过度维权索取财物的手段平和 932541四、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具体界定 1020965(一)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具体界定 1017031.不以索赔数额作为罪与非罪的界限 1080042.威胁式维权的界定 1013876(二)过度维权的法律引导 1032443结语 1111791参考文献 11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的变化让我们行动起来不感到困难,但也引起了许多争议。面对这些争端,权利是公民在受到国家侵犯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手段。由于有效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人们大大提高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意识到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损害利益。从法院审查处理的各种诉讼事件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诉讼案件数量也大大增加。每个公民的教育水平不同,对法律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当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时,也是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或解决方法,例如,某些公民基于时间或经济成本效率,将不会直接采取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手段,而要派私人援助部队威胁要追讨损害赔偿,获得自己心里的权力平衡。但是,如何划分私人救济的权利范围以及通过威胁和恐吓获得的赔偿是否符合法律可能是消费者所不知道的内容。刑法调查中涉及的“过度的权利保护”和“过高的赔偿”诉讼事件引起了社会各层的热烈讨论。国内的刑法以敲诈勒索罪为财产犯罪领域,主要从侵犯的一定数目,定罪量、刑量,在司法解释中对该犯罪手段和犯罪目的有阐明,一般情况下能轻松的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该罪。但是基于维权这一客观要件,使得过度维权行为能否构成敲诈勒索罪产生争议,在有关的过度维权案件中对行为人的行为定性有不同的观点,最后在司法实践中因主客观性质认定不同,就会造成相似的案件有不同的判决结果。在中国,对犯罪的法律惩罚原则上要求对犯罪行为的判定应严格遵守刑法的明确规定。刑法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任何行为,均不得定罪和处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时代的进步会出现新的棘手情况,是当前法律所不能规制,要逐步弥补刑法中的漏洞,这需要刑法不断与时俱进地完善。对过度维权的行为必须加以规制,不然就出现行为人从维权者变为违法者,如果因法律的欠缺使得类似案件的法律追究不同,就无法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出现,进而不能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二)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由于过度维权和敲诈勒索之间边界的模糊性,消费者的过度维权的行为在学术界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然而,由于缺乏对过度消费维权的标准的具体的定义,在司法实践中,当过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犯罪都参与其中,对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也不同。也存在对消费者的过度维权行为的性质和理论与犯罪之间的界限很多的争论,并且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1)消费者维权与敲诈勒索的界限消费者权益保护属于行使权利的范围,行使权利也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超出这个规定的行为范围就构成犯罪。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勒索犯罪界限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界限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叶良芳认为,权利和勒索犯罪的区分应考虑两个范围,即要求赔偿的出发点目的和维权的方式。沉志敏提出了更加清晰的划分标准。行为人所主张的权利是否超出了其权利的活动范围,以及他的维权途径有没有违法。行为者不主张权利范围以外的权利,但使用非法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即使没有构成敲诈勒索罪,但仍然触犯相关法律条规;但是,徐光华认为,除了数量和手段可以作为区分两者的界限外,我们还应考虑一个前提,即行为人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有没有权利的标准。权利的保护应基于权利的存在。如果没有适当的权利基础,那么自然就没有保护的权利,这当然是不符合法律法规的。(2)当消费者的权益得到过度保护时,是否要求赔偿的目的是非法占有赞成者认为,索偿金额过大应确定是非法占有。行为人要求赔偿的数额显然超出合理范围,足以确定多余部分是非法占有。消费者要求的赔偿数额显然超出了合理范围,客观上丧失了法律依据,消费者也主观上丧失了符合法律的真实性。因此,这充分说明了它的确是非法拥有。反对者认为,当过分的保护消费者权益时,即使消费者的索赔金额过大,也不应该说这是非法占有,因为这是一种行驶的权利。而最后的决定权利是在法官手上的。此外,不同法院对赔偿费的判定标准不一样。因此,没有办法具体说明消费者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无法说明他没有。(3)是否对媒体曝光和其他方式的权利属于勒索因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非常容易让人看出存在的差别的程度,因此消费者在保护自己的权利时通常会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其想要的。例如,规定经营者赔偿损失,否则对法院提起诉讼,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公开传播商人的信息利用社会媒体,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媒体曝光意味着索赔赔偿。叶良芳认为,这种方法属于犯罪勒索,因为信息在媒体和网络中传播迅速,一旦商品或服务问题向公众披露,可能会对商人造成致命打击。因此,向媒体发布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胁迫,这是一种勒索行为。于志刚反对新闻媒体或在线平台的曝光手段本身是中立的,并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即使消费者与运营商讨价还价,这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合法权利,并且肖本山认为,要利用行为学来说明问题的根本,将消费者的暴露行为识别为“勒索”,这就要求其行为必须是强制性的。运营商没有选择权,没有选择余地,只能交出财产;勒索侵权行为侵害的是财产合法权益;消费者通过媒体网络曝光获得赔偿的行为与消费者的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侵犯运营商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在勒索的情况下,侵犯运营商的财产是被迫的选择。此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手段属于国内刑事法中的强制行为。但是,如果消费者权益保护手段没有使经营者没有选择权,那么消费者的行为就不是强制性的,其行为也不属于强制行为。虽然理论界已经热烈讨论了过度维权与勒索犯罪之间的边界线,但对消费者过度维权的研究还是有些浅显,没有体现出消费者过度维权与相关犯罪之间的复杂思维规律。2.国外研究现状在研究在国外行使权利与构成犯罪之间的界限时,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学术界最初认为,具有合法权利的人在其权利范围内以胁迫手段取得财产并不是in吓罪。后来人们相信,只要财产被偿还,就不能否认恐吓罪,除非行动者的行为在权利的范围之内,并且有必要强制使用权力或社会等效手段,可以防止恐吓罪的非法性。由此可见,日本学术界对权利行使和恐吓罪的研究,从原来的权利行使当然不构成恐吓罪,到现在根据构成要件行使权利该罪行还构成恐吓罪;除非权利的行使具有社会对等性,否则就可以防止违法行为的确立。英美认为,在财产权中尽早行使权利是没有原则的,如果有人认为被盗,抢劫,欺诈或勒索等犯罪是被告人拥有的财产,那就回去,您有权提出这样的“要求”,即被视为抗辩,不构成犯罪。其理由是“由于在财产损失时建立了基本要素,而财产损害是基于财产的财产而定的”。受害人对自己的财产,以及以欺诈手段对债权人进行总体标记和欺诈,以胁迫方式实现债权,不会造成这种损害,因此,不能构成欺诈罪和敲诈勒索罪。”后来,一些先例改变了,改变了行为人认为自己有权的话就不会受到惩罚的原则,法律上出现了“适当手段”,客观上要求只能使用适当手段来确定犯罪。权利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使用,它并不能阻止财产犯罪的确立。敲诈罪以外的国家更加详细,这使得司法实践可以明确敲诈罪的构成,但我国关于敲诈勒索的立法相对简单,因此消费者权益行为和敲诈罪的模糊化,需要通过解释来进一步解释刑法。(三)研究方法及结构有鉴于此,除绪论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拟以典型案例为起点,引起法律问题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过度权利保护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过度权利保护的内涵,过度权利保护的私下救济和对合法权益的侵害,揭示了过度权利保护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梳理。排除了权利保护内容的因果关系,权利保护手段的威胁以及过度的权利保护要求。深入分析了过度维权与勒索犯罪之间的区别,并从侵犯法律利益,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论是,与勒索相比,过度的权利保护对企业的紧迫性和实际损害较小,对社会的威胁不大。在主观目的方面,过度的权利保护并不一定是非法占有,可能存在认知错误,其主观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在客观手段方面,行动者获得财产的手段相对和平。最后,提出了过度保护和敲诈勒索罪的具体区别。人们认为,索偿金额不应视为犯罪和非犯罪之间的界限。应当区分威胁性的权利保护,在犯罪中应包括使用暴力手段进行的过度权利保护。一、案例介绍及其法律问题分析(一)典型案例介绍伴着中国法治的稳步发展,因特网思的高速提升,电子产品的灵活性,法制普及的途径更加的方便和多样化,公民维权意识每天都在加强。在媒体时代,若公民的权益遭到侵害,那他们可以通过政府、司法机关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可以自己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若沟通失败,则还可以寻求新闻媒体的帮助,借助因特网高速实时的特点,侵权案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通过舆论发酵,商人不得不被迫赔偿原告。特别是在消费者纠纷领域,这类案件特别多。对自己维权行为方式的解决办法的演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个人与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影响了相关部门对权益保护过度行为的判定。近年来,司法实务中消费者维权涉嫌敲诈勒索罪的案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有权从侵权商人那里获得损害赔偿,并采取了将侵权商人暴露于新闻媒体或在网络媒体上发布侵权商人的信息的手段,并要求侵权者给予高额赔偿。对于通过媒体曝光索取天价赔偿的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司法实务中同案异判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界也对消费者过度维权行为是否成立敲诈勒索罪众说纷纭。通过下列典型案例的展示,将相关争议点以列举。1.典型案例一:定制木柜货不对板,退货赔款平息纠纷参见张太凌:《华硕案女主角黄静被关10月冤狱,获国家赔偿》,《新京报》2008年11月21日。参见张太凌:《华硕案女主角黄静被关10月冤狱,获国家赔偿》,《新京报》2008年11月21日。2020年10月15日,有市民向花都区消委会反映,在花都区某家家具定制店订购了一件杉木柜,收到送货后发现商家送货后的柜子有较大的甲醛味,且柜子大部分并非杉木而是夹板。该市民认为商家以次充好,未按照约定供货。该市民多次与商家沟通,但对方都多次否定自己的问题。该市民以向媒体揭露的形式,要求该公司赔偿200万元,这一对权益的保护行为,其实是合法的,无非法占有的目的,虽然200万的赔偿确实有点高,可能有过度维权的争议,不过并不认为它是敲诈勒索。2.典型案例二:李海峰今麦郎天价索赔案参见赵刚:《”天价维权”:与敲诈勒索的一步之遇》,《人民法院报》2020年2月1日,第6版。参见赵刚:《”天价维权”:与敲诈勒索的一步之遇》,《人民法院报》2020年2月1日,第6版。2014年12月,卡车司机李海峰在送货的路途中购买了四包金麦郎酸辣牛肉面。吃完它们后,他遭受了腹痛和腹泻,并发现醋包装中有不明物体,且这四包方便面都已过期一年。由于醋包装中存在不明物品,李海峰曾经拨打维权热线,但是另一方拒绝了他的申请,借口是食物过期不在他的维权范围内。李海峰将这些醋包送检。2015年1月,经过权威机构检验之后,认定醋包中汞含量高于国家标准4.6倍。随后,李海峰以此为理由要求赔偿,然而今麦郎公司认为检验机构缺乏相应资质。经过多轮谈判,今麦郎公司和李海峰仍未达成一致,李海峰遂通过网络传播今麦郎公司产品存在重金属含量过高的问题,同时还宜称由于长时间食用今麦郎的产品导致母亲身患乳腺癌,同时以此为理由向今麦郎公司要求“惩罚性”赔偿金300万元,后上涨到500万元,最终降低到450万元。而后该公司选择报警处理,当地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批准逮捕了李海峰,并公诉至法院。2015年12月,一审法院确认为李海峰犯有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零六个月,并处罚20,000元。二审法院于2016年9月将刑罚期限减为五年。(二)案例引发的法律问题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同一当事方的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受到了损害,当事方在保护自身权益方面向企业提出了巨大金额赔偿,但只有其中一方被判处有期徒刑,法院构成敲诈勒索罪。在中国的刑法中,敲诈勒索罪是指以威胁或胁迫的手段非法占有受害者,强迫公共和私人财产行为。在主观方面,敲诈勒索罪犯必须有明确的意图,以直接意图为目的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客观方面是采取威胁逼迫,恐吓和其他方式使受害者感到恐慌并使其被迫移交其财产行为。在处罚方面,涉嫌敲诈勒索罪者,涉嫌勒索相当数量的金钱或财产,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管役或公开监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况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现实生活中,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在这些类似案件中,出于维护权利的考虑,有很大一部分诉讼当事人,但最终,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还被警察一方认定为敲诈勒索的犯罪嫌疑人。并刑事拘留,甚至被判入狱。如果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并仔细研究,您会发现这些权利保护案例有很多共同点:第一,当事方作为消费者的权益确实受到侵犯。尽管每个人受到侵犯的程度不同,但这种事件的积极分子的合法权益或多或少地受到商家的影响,维权行为的产生具有合理的根据,不是市场上的“恶意敲诈者”,没有闲话,维权者本身已通过法律赋予追求合理赔偿的权利。第二,激进主义者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没有违背法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法治也在不断发展,消费者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也空前提高。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可以采取公共救济措施,例如向法院提起诉讼或与商人商定的私人救济措施。在私人救济中,维权人一般采取“威胁”手段以获得更高的赔偿。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威胁主要是对商家的一种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如果商家拒绝其索赔要求,它将向公众公开不利于商家发展的信息。这种威胁不会损害商家的生命安全或身体健康,并且所暴露的信息可能是真实的、有效的,而不是权利维护者的故意而为之。第三,维权人向商家提出的赔偿额超过其合理的范围。无论是今麦郎赔偿500万美元,还是为CPU赔偿500万美元,都没有关系。在公众的普遍价值中,这些赔偿的要求显然超过了企业核心客户的正常期望。这种基于合法权利的欺诈价格被法律学者称为过度权利保护。过度保护权利的要素是什么?为什么法院最终将过度的权利保护裁定为敲诈勒索?在什么情况下会怀疑有过度的权利保护被勒索?这两个案件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从过度的权利保护本身出发,研究其定义和敲诈勒索,最后逐一回答以上问题。二、过度维权的含义及特点(一)过度维权的定义目前在中国的法律法规里,还没做出对维权过度中的度的明确说明。受“定制木柜货不对板,退货赔款平息纠纷”和“李海峰天价索赔今麦郎案”等案件的影响,“过度维权行为”一般是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犯之后,采取手段过激或要价过高的维权方式,索要相对方财物的行为。不过笔者认为,这属于经典维权过度的其中之一。消费者过度维权的定义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要维权,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维权过度的界定。本文认为消费者过度维权行为是对超过索赔限度存在疏忽大意的过错心理。维权过度因为是疏忽大意的过错心理,而过失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行为。所以笔者在本文中将过度维权行为定义为:在法律的基础上,消费者走了不正当的维权行为,比如散播谣言,还有就是提出不合理的赔偿金额。符合这两个其中之一或者这两个都具备就是过度维权。(二)过度维权的性质1.私力救济性私力救济:当当事方的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没有中立的他方进入以解决争端。同时,当事方不采取诉讼或仲裁的方式。双方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谈判和解决争端。过度的权利保护是当事方行使其权利的一种行为,具有私人救济的性质,而对私人救济的性质的承认则是确认行为本身的合法性。考虑到金钱和时间的损失,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消费者通常不愿诉诸法院或采取仲裁手段。而另外一种保护自己权利的方式。请愿书本身也属于司法和行政救济手段,通过请愿人在口头或信件后反映个人的情况,工作人员进行更多协商,但由于没有具体程序,结果不是强制性的,因此维权人士不赞成这种方法。2.法益侵害性过度的权利保护行为的“过度”反映了该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过度的权利保护行为都是属于犯罪行动。刑法上的犯罪连续性原则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犯罪者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损害程度。在整个消费者市场中,消费者通常是不占优势的一方,当他们的利益受到运营商损害时,便成为受害人。因此,维权行为本身的发生,有利于规范经济的秩序,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不是无限的。当权利保护超过特定限制时,执行者将成为滥用权利的侵权者。通过暴露商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损害商人的声誉作为要求商人进行巨额赔偿的理由,常常表现出这种行为。基于这种要求的谈判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并侵犯了权利保护本身的出发点。高翼飞,高翼飞,索赔还是勒索:民刑分界的模糊地带如何区别消费纠纷中的“维权过度”与敲诈勒索[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2(1):42-50.(三)过度维权的特征1.维权内容的有因性首先,维权行为需具备有因性,过度维权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就在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违约或侵权的事实,

如果双方根本不存在纠纷,行为人也无法依据其享有的合法权利或合理依据进行维权,过度维权更无从谈起;其次,还需判断这个维权的依据是否是行为人刻意创造或者有意捏造,例如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碰瓷”案件,

就是行为人虚构侵害事实,属于典型的敲诈勒索行为;再次,维权行为本应属于偶发性事件,如果同一行为人多次、反复成为被侵权对象,就要综合分析行为人的赔偿主张是否具有恶意。2.维权手段的威胁性从过度的维权案件中可以发现,当消费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发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趁机徒劳无功后第一次向商家提出赔偿要求,就会想到利用权力。媒体舆论信息的披露将不利于商家,维权人以此为条件敲诈商家。这种想法和行为使企业处于被动状态。声誉是企业的重要的品牌,信息的暴露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盈利。过度的权利保护是为了抓住企业的心理,用这种手段进行威胁,使经营者出于恐惧而进行高价赔偿,而这种行为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想起了敲诈勒索的“威胁”,进而引发了讨论。过度的权利保护是否构成犯罪。王理.维权过度与敲诈勒索界限研究[J].人民论坛:中,2010(4):104,105.三、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通过对敲诈勒索罪有罪和无罪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维权的依据、维权的手段、权利的分类与索赔数额关系三个方面,来对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进行区分。(一)法益侵害性不同1.过度维权的法益现实紧迫性较小中国的刑法规定,建立任何罪行必须有犯罪四个构成要件,因此,讨论过度维权是否构成犯罪,我们必须分析敲诈勒索罪涉及的因素。不那么主观来说,勒索的具化就是威胁或胁迫别人。在生活中,“威胁”和“强制”的途径也很多,这是通过事实的虚假陈述,恶意伤害受害者,使受害人有极大的恐惧感。它也可能通过现场暴力对受害者构成威胁。受害人处于这种极为危险而紧急的状态,难以正常思考,被逼迫移交财产。高翼飞.如何区别消费纠纷中的“维权过度”与敲诈勒索罪[J].中国检察官.20122):3-6.过度的维权是完全不同的。过度的权利保护行为的实现方法具有其特别性。消费者发现商品有小的缺点或者购入商品后实际给自己造成损害的,首先要口头告诉商家知道有关情况,并通过电话或信件提出自己的索赔要求。然后大多数人还将经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过程,消费者将提出一些有缺陷的商品信息或暴露于勒索手段,例如企业管理问题以补偿商人,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是认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消费者也不至于用武装夺取政权。可以看出,与敲诈勒索相比,过度的权利保护对于现实中企业的合法权益而言并不那么紧急迫切。2.过度维权造成的实际损害结果较小众所周知,维护权客体的过度行为具有特殊性,而在现实中,由于法律利益的紧迫性所造成的影响较小,维权人士通常在提出索赔时以书面形式或电话方式向商人提起诉讼,原因是维权人士提出了过多的要求。索赔金额远远超出了商人的心理预算,企业普遍以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磋商或有钱延迟向人权维护者提供过多赔偿为由,违法者会拖延这一缓冲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一些企业显然同意了索赔人的要求,私下里找公安局向警方报案。从现有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过多的维权者通常无法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索要的财产,其中一些人陷入了不必要的刑事诉讼。但是不是敲诈勒索,受害者在邪恶阶段的敲诈勒索只会给受害者短时间的准备资金,甚至要求受害者直接将财产立即存入自己的账户,受害者往往只能被迫交付财产到派出所报案后。因此,作者认为,过度的维权者期望获得的赔偿金额不能等于他们实际获得的财产,而且大多数过度的维权者最终没有获得财产的事实也证明,过度的维权者所造成的损失较小。破坏现实生活。其次,过度维权的实施方法是基于有缺陷商品信息暴露条件对企业的威胁,这种行为会造成企业声誉的损失,但是有缺陷商品暴露的内容才是真实情况。企业,企业本身存在缺陷,不要八卦,活动家没有刻意制造,因此,暴露在市场上的商品缺陷的行为是否已经真正影响到企业信用仍是未知数。敲诈勒索是不同的,大多数受害者本人都有过错,演员的威胁行为会严重损害受害者的名誉或财产,因此可以看出,与勒索相比,实际损害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的过度维权是较小的。邬德.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的法律界限川法治论坛2012(1):206-212.(二)主观方面不同1.过度维权的主观目的不一定是非法占有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前提是商人侵犯其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两者之间存在侵权的债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索偿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勒索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过度保护权利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应该享有的权利。尽管过度的权利保护是由各种原因(例如法律)造成的,但消费者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寻求非法的利益。2.过度维权的主观恶性较低在确定一项行动是否构成犯罪时,它需要考虑许多方面。过度的权利保护涉及民法和刑法。在这种情况下,部门法应该是适当的补充,而不是无视民法,而应直接分析行为是否符合将犯罪定为犯罪的特征。消费者购买引起的纠纷应根据“消费者权益至上”的保护法进行调整,该保护法属于私法领域。“权利保护”的原因是经营者提供的有缺陷的商品或服务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通过口头向商人投诉,希望获得赔偿。可以看出,经营者的过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依据。维护权利的心理与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不相容。过度的权利保护中的“过度”是引起争议的关键。但是,即使消费者要求的赔偿超过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价值,也不能与上述权利保护行为的分析完全区分开。一方面,高额赔偿要求可能是受到伤害的消费者的愤怒行为;另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希望提醒卖家产品质量重要性的消费者的惩罚性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度的维权保护对主观恶性的社会损害的保护作用很小。(三)客观行为不同1.过度维权索取财物的手段平和过度的权利保护是指当消费者在商店中购买有缺陷的商品或服务并造成其财产损失时,向商人提起索赔。不论损害程度如何,过度维权者的合法权益或多或少都受到侵犯。因此,商人的赔偿要求是完全合法和合理的。其次,当消费者发现产品问题时,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使用任何暴力手段。最后,最重要的讨论是披露有缺陷的产品信息以换取高额赔偿。缺陷产品的存在是由于商人的过错,与消费者无关。当有缺陷的产品投放市场时,它们必须冒被消费者暴露的风险。因此,这首先属于企业的过错,其次是拥护者在媒体上的过多曝光和在线发布的内容属于客观事实,其行为不会损害企业的健康和隐私。与勒索相比,对权利的过度保护和商人的赔偿要求相对和平的。2..过度维权索取财物的手段相对滞后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过度维权行为人向商人追究行为的行为是:消费者在发现瑕疵品后在商店购买商品,将瑕疵品用于自身合法权益时造成侵权后向商人索要赔偿,不一致的商家不予答复或咨询,消费者以有缺陷的商品受到商人威胁为由,商人同意移交财产或报警。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不会在行为开始时就威胁要向商人恶意要求高额赔偿,而是通常会在商品真正损害自身利益,与商人的谈判失败以及心理期望之后采取这种方式。不满意。这种策略与传统勒索非常不同。在敲诈勒索行为的轨迹上是:演员无故制造麻烦以捏造事实给受害人以胁迫,受害人有强烈的恐惧感,被迫将其财产交予演员,最后由演员将财产归还给获得并自由控制。可以看出,勒索行为人会事先捏造威胁的内容或为暴力做准备,具体受害人要进行侵权,其实施手段与最终想要获得的财产是密切相关的,行为人会明确他们的行为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预先的。但是,在行为的过程中会产生过度的权利保护的威胁,而行为者本人不确定该行为是否一定会获得相应的财产,并且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过失,其目的在于前述权利要求。与勒索犯罪的完整行为链相比,过度的维权行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四、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具体界定(一)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具体界定1.不以索赔数额作为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市场经济中,法律没有对选择私立教育且不能提出高额赔偿要求的消费者做出严格规定。各种商品的价值是不同的,其中许多甚至无法标记。在要求赔偿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理期望也有所不同,提出的赔偿额是行使消费者的自身权利。另外,消费者要求高额赔偿是双方协商的过程。即使行动者提议公开有缺陷的产品信息作为恐吓的条件,操作者也可能无法完全同意消费者的要求,因为消费者经常面临要求高额赔偿但最终一无所获的情况。因此,不能在要求高额赔偿之间划清犯罪与非犯罪之间的区别。2.威胁式维权的界定过度的维权者经常使用威胁向商人要求高额赔偿,而这种威胁是否构成勒索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是否会损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过度的权利保护行为是基于权利救济的,目的是与商家协商获得巨额赔偿。商家的次品侵权行为人,此时,如果人权维护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采取在线发布或暴露于媒体的方式来发现次品的次品,这种威胁并不直接损害商人的健康或不动产,利用媒体舆论,保护我们的维权勒索威胁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权利人没有任何违法动机,行为人所暴露的内容是客观真实的,这与其利益受到损害这一事实有关。它不属于经营者的个人隐私,其实质不仅是行使合法权利,而且可以看作是对整个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警惕和监督。但是,如果维权人士揭露的事实是虚构的,或者公司无法公开其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二)过度维权的法律引导当前法律规范的不完善是导致过度的权利保护行为引起社会生活和学术理论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当今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国法制建设仍需努力。随着法律观念的逐步增强,人们习惯于在发现问题时使用明确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利益。目前,《消费者法》中关于缺陷商品经营者担保责任的赔偿标准并不适合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议应建立听力系统,以建立更完善,合理的赔偿标准。特别是,我们将严格规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制定单独的赔偿标准,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限制部分投机者。通过以上对过度权利保护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发生纠纷后,过度权利保护最有可能在消费者与商人之间无能为力的谈判状态下发生。因此,建议在运营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争端发生后,他们可以在一个平静和平等的立场上进行谈判,双方可以相互理解。消费者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提出合理的要求。过度的权利保护不是犯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合理的。作为第一负责任的企业,在发生纠纷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