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
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
升练
(解析版)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⑵题。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
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
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
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
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
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
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
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
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
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
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
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
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
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
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呵!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
俗流合污的心态。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⑵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
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
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
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
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
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
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
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5年,是词人的绝笔之
作。
(1)下列对这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二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
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
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
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
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C[C项,”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误。《南乡子》开篇运
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
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
利禄的鄙弃。]
(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
九年,词人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
词分析。
[答案】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
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
豪迈气概表现到了极致°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
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都成为历史遗迹,是
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
愁绪。
[解析]《定风波》中词人运用典故,引用“戏马台”和“两谢”
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风发的昂扬精神风貌;“风流犹拍古人肩”意为: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其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犹拍古人肩”一
句写出词人与古人用比肩的乐观豪迈襟怀。《南乡子》中“万事尽随
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借用"刘裕大宴戏马台”典故,一
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
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去不复
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洞庭玩月
韩倨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
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
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高巢,与“明月别枝惊鹊”
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
诗歌的表现空间。
C[C项,"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错误。“寒惊乌鹊离
巢噪”以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并不是因天气寒冷。]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
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本诗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
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
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②《念奴娇•过洞庭》写景侧重月亮、银河,
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词人的心,已
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表达了
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
神境界。
[解析]本诗写景的侧重和用意:前二句描述秋夜月光下,辽阔
的洞庭湖一派洁白景象,为总体概写;三、四两句即细写,第三句写
明月如沉浸湖中潭底,乃写月之倒影,第四句刻画湖波银光闪烁之月
景,乃写月光照射湖面之光耀景象;五、六两句以“乌鹊离巢噪”“蛟
螭换窟藏”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最后二句则为联想之
辞,以琼楼玉宇挹酒浆之仙宫情景,写皎皎明月之美好。写景侧重湖
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
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
《念奴娇•过洞庭》写景的侧重和用意:“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开头三句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画面,
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恬
宁;“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暗示了这种物
我“和谐”的快感,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
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
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露得更加充分。写景
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
星河的倒影,此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一一就连人的“表
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
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
洁净化了。张孝祥此行,刚离谗言罗织的是非场不久,他有高洁的人
格,有超旷的胸怀,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
此潇洒超尘的词篇。他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
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蟹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潺。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①海槎(chd):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
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生死天寿、是非
得失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蟹”二字表
明这是一首悼亡诗C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
之景暗指朋友仙逝C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惘怅伤感与水之无情潺谖流淌,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C
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
内心的无限悲情。
D[A项,“,故堂’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说法错误。表明
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亡友”,“故量”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
之意。B项,“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说法错误。“鹤归天”不是
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借典想象之景。C项,“对比鲜明"错误,颈
联意为:花好像含情,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望不已;水若无情,就不会
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二者不是对比。故选D。]
(2)本诗中的“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
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同: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异:①“月正圆”是
乐景,是以乐景衬哀情;②“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
衬哀情。
[解析]首先,在意象上,“明月夜”和“月正圆”都出现了典型
的“月”这一意象C
在表达情感上,本诗是为悼念亡友李羽处士而写,苏轼的《江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m夜记梦》是为纪念亡妻而写,两者都借月抒情,
表达悲伤之意。
本诗中,对“月”的描写是“月正圆二圆月常常有花好月圆人团
圆之意,而此时此刻面对这一轮象征团圆的明月,故友却已离世。两
相对比,更让人悲痛。因此,本诗“月正圆”是乐景,是以乐景衬哀
情。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
是结尾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
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遥隔千里,
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
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
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所以,“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
以哀景衬哀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⑵题。(9分)
西河•和王潜斋①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
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
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爰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
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菖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
的“谩"相同,都包含着词人无尽的感慨。
D.词的下片证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
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D[D项,”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
家安危”表述错误。“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
危谁寄"几句中,曹豳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
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但下片还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
不仕的王潜斋,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才,而非国无能人、
无人关心国事。]
(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
造成惨状的悲痛。
异:①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
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②《扬州慢》则抒发
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从两首词的共同点看,纵观姜夔的《扬州慢》全词,行
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养
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
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
是一种悲剧的写照,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本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
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
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
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从两首词的不同点看,姜夔的《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
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
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一一“尽养麦青青”。抒发了昔盛今衰的
感慨。而本词“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两句积极唤
起处于绝望中的王潜斋,坚信不久他将东山再起,能够像张骞一样扶
危安邦,收复中原。
6.(2023•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⑵题。
(9分)
壶中天①•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
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②何处狂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
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③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
上孤白。
【注】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②槎:筏也,即木
排、竹排。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
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
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
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词人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他万感交集,便
敲击船舷狂歌浩叹C
B[B项,”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错误。“笑”,本是喜悦的字眼,
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词人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扬
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
天”的哀叹。]
(2)本词中“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
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同:都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壮阔气象。
异:①“乱石”三句雄浑苍凉,大气跨礴,于一幅壮丽的画面上
“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②“浪挟”三句则
在黄河惊涛骇浪的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⑵题。(9分)
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五)①
苏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②,海若③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④,三千强弩射潮低。
月下观潮(其二)
陈师道
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
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
【注】①本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1Q73)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
通判。②醯鸡:一种小虫。③海若:传说中的海神。④夫差水犀手:
据《国语》记载,吴王夫差有“衣水犀之日者亿有三千”。诗人自注:
“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近城J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开头“醯鸡”之喻,看似突兀,其实照应了下一句的“气
似霓“,对比鲜明。
B.陈诗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潮水汹涌翻腾,撼动岸边山
崖的情景,描写逼真。
C.从标题看,这两首诗都是以潮为描写对象的组诗中的一首,
都属于写景抒情的作品。
D.这两首诗写潮皆形神兼具,既刻画了潮的外在特征,也写出
了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B项,“运用拟人手法"错误。"银潮吹浪玉山浮”句将“潮
水茫茫的样子”说成“银潮”,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两诗都以“海若”指称海潮,但用意同中有异,请对此简要分
析。(6分)
[答案]同:都突出海潮之大,赋予海潮神话形象的神奇特征。
异:①苏诗衬托人力战胜自然的神勇,使减少潮水危害的愿望表
达得更豪迈;②陈诗想象“海若”炫耀“豪悍”的场景,突出诗人对
涨潮景观的由衷赞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相同之处:苏诗“海若东来气似霓”,以传说中的海神
来形容汪洋浩瀚的大海涛澜;陈诗“犹疑海若夸河伯”,也是以海神
向河伯夸耀自己的壮观来表达海浪的浩大和“豪悍两首诗都突出
海潮之大,赋予海潮神话形象的神奇特征。不同之处:苏诗“安得夫
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感到如此威势巨大的潮水,要把
它压低下来,使之为人民造福,是非常不易的。倘若能得到当年夫差
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武肃王射潮的三千强弩,把它射服就范,
兴许是个好事。苏诗衬托人力战胜自然的神勇,使减少潮水危害的愿
望表达得更豪迈。陈诗“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素练
"“雪满头”“银潮”“玉山浮”用明快且气势磅礴的意象来形容海潮;
“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运用拟人手法,想象“海若”
炫耀“豪悍”的场景,突出诗人对涨潮景观的由衷赞叹,表达了诗人
对自然的热爱之情C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少年行(其三)
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二)
李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①擘(bd):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彼箭
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
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
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
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
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
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
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
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
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
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
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
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
代风貌。
D[D项,“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错误,“迥异”指极不相同。
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王诗语言雄浑豪壮,
气魄恢宏,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c两
诗语言风格并非“迥异”。]
(2)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
一在长安。请结合作者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6
分)
[答案]王维早年出征边塞,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故而在诗
中塑造了一个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李白
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仗剑任侠,其诗塑造的是一个豪爽倜傥、
豪放不羁的豪侠少年形象。
[解析]王维早年出征边塞,写过类似《使至塞上》这样脍炙人
口的诗篇,有过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本诗即能体现这种理想。一、
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
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詹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
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
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
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
种气概,又正来自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驰骋
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义气任
侠,诗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意思是“在长安金市
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三言两语就勾画出
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银鞍白马”“落花踏尽”
“笑入胡姬酒肆”,诗中少年慷慨洒脱,意气风发、豪爽倜傥、豪放
不羁,呈现的是豪侠少年形象。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⑵题。(9分)
读易象①
周敦颐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注】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
变化的古老经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诗前两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表
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
B.叶诗中“点点杨花”运用白描手法写出杨花落入砚池的情状,
以细微动作衬托书房的宁静。
C.“书房兀坐”“瓦雀行书案”与《项脊轩志》中“冥然兀坐……
小鸟时来啄食”的场景相似。
D.两诗都描绘潜心读书的情景,正面突出了诗人身心交融,专
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D[D项,“正面突出了……”错误。周诗中“日暖风和草色幽”
一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侧面表现了诗人读
易象的闲适、愉悦。同样,叶诗中“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
池”两句,写垂柳飞絮的季节,几只麻雀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
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在砚台上,也无人拂拭。也是侧面烘托了诗人身
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周诗中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仿佛
近在眼前,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诗人通过“谁道”“而今”,
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叶诗中诗人暮春读《周易》而不知
春去几多时,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诗人看到眼前的景
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
[解析]周诗中“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两句的意
思是: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
眼前。此处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感悟到间万物的周而复始、循环
往复。诗人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
叶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两句的意思是:诗
人闲坐在窗前读《周易》,而不知春日已经逝去多久。此处诗人感悟
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
的读书情趣。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⑵题。(9分)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访妙玉乞红梅①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榜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①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两首诗歌都提及梅花的花色和花香,但两首诗歌中的梅花
形象有所不同。
B.《临江仙•梅》以梅花的玉瘦衬托红杏的憨肥,鲜明生动,凸
显春意盎然。
C.《访妙玉乞红梅》用嫦娥喻妙玉,突出了自称“槛外人”的妙
玉的超凡脱俗。
D.妙玉虽然惯常特立独行,但却没有拒绝踏雪寻梅的宝玉,终
以梅花相赠。
B[B项,”凸显春意盎然”错误,“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意思是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梅花的
玉瘦和红杏的憨肥两相映带,点明了时间的跨度,表达了诗人对韶华
易逝的感慨,并非凸显春意盎然。]
(2)这两首诗歌同是写梅,却流露出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临江仙•梅》词以咏梅为题,由梦思梅,借梅喻己,
流露出幽怨孤独的愁绪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②《访妙玉乞红梅》诗
写宝玉到妙玉住处乞取红梅,将妙玉比作神仙、红梅比作红雪,表达
了宝玉对“入世”的厌恶和对“离尘”的向往。
[解析]《临江仙•梅》,“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不是以
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采,因好梦而溯及梅花。“为
谁憔悴损芳姿?”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
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流露出幽怨孤独的愁绪。“浓香
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
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
节了。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表达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访妙玉乞红梅》,“寻春问腊”意为在冬天寻找春色,即指寻求
红梅,“蓬莱”原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处乃极翠庵之代词。“不求
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郑重地写出了访妙玉的原因,“大士”
本指观音,这里借指妙玉。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写折梅归来。杨翠庵是佛地,故称进入庵中为“离尘”,离开杨翠庵
返芦雪庵为“入世,“红雪”“紫云”均喻红梅。颈联意为:我来到机
翠庵这个佛地,在芳香中折下紫云般的红梅;又离开佛地进入尘世。
表达了宝玉对“入世”的厌恶和对“离尘”的向往。
11.(2023•吉林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0(9
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听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低容[注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
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
B.白诗“紫袖红弦明月中”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
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
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
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
D.郎诗以繁缗绚丽的花朵为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托管加盟合同样本
- 住房防水协议合同样本
- 保安劳务合同样本封面
- 代理外包协议合同样本
- 三天自动解约合同范例
- 个人简易入股合同样本
- pvc订购合同样本
- 雨棚成品购买合同范本
- 信息科技合同标准文本
- 临街店铺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医院保安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三Unit1随身课本-Understandingideas01
- 口袋妖怪白金详细图文攻略(整理全)
- GB/T 9575-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软管规格和最大最小内径及切割长度公差
- GB/T 6495.2-1996光伏器件第2部分: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
- 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和答案(辽宁卷)
-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全国通用
- 详解2021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ppt
- 保护继电器中文手册-re610系列rem610tobcnb
- 焊接接头表面质量检查记录
- 空调机房吸音墙顶面综合施工专题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