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_第1页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_第2页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_第3页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_第4页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提升卷)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说明:本试题卷共21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春·福建福州·高二校联考期末)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集团觅食行为生境利用G1间歇型啄食(100%)草滩(68.6%),泥滩(15.4%)G2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浅水区(44.2%),泥滩(39.1%)G3多种觅食行为中水区(41.3%),深水区(30.4%)G4潜水取食(99.3%)深水区(74.7%),中水区(17.1%)A.若G1集团水鸟长期生活在深水区时,基因会产生与潜水觅食有关的变异B.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C.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D.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升金湖湿地群落水平结构[答案]A.[解析]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只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起选择作用,G1集团水鸟长期生活在深水区时,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与潜水觅食有关的基因频率会上升,A错误;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B正确;C、因觅食行为不同,不同深度水域由不同集团利用,故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C正确;D、不同区域的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升金湖湿地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A。2.(2023秋·黑龙江牡丹江·高二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校考期末)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四大家鱼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由于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D.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答案]C.[解析]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A正确;B、四大家鱼分布的水层有所区别,故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B正确;C、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故、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均有共同的食物,故在混合放养时具有竞争关系,C错误;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D正确。故选C。3.(2023秋·江西南昌·高二南昌市八一中学校考期末)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三个区域内群落结构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D.造成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答案]A.[解析]A、乙区域内群落结构为垂直结构,A错误;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丙处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D、乙处为森林,该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故选A。4.(2023春·河南开封·高二统考期末)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查研究表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图表示珠峰不同高度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影响珠峰南坡植被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和土壤湿度等B.珠峰较高海拔新增加的绿色植物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C.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带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高山针叶林带D.高山草甸带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A、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随着海拔上升(地形变化)而发生变化属于植被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A正确;B、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可能是高海拔地段新出现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B正确;C、物种的丰富度是指在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环境越适宜物种数目就越多,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高山针叶林带,C正确;D、高山草甸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其植被组成主要具多年生草木植物,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只是群落结构不明显,D错误。故选D。5.(2023春·广东揭阳·高二统考期末)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野外群落进行深入调查,绘出该群落中甲、乙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示意图如图1,图2表示群落中两个物种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甲、乙不一定都是动物B.乙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时刻是a点,此时甲种群种内竞争最弱C.图2中的两个物种的关系最可能是种间竞争,且①~③竞争程度依次加强D.图2中①对两个物种的损害程度最强,因此实际群落中没有两个物种处于①[答案]A.[解析]A、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甲、乙不一定都是动物,被捕食者可能是植物,A正确;B、种群内相对数量越多种内竞争越激烈,故乙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时刻是a点,此时甲种群相对数量不是最少,B错误;C、图2中的两个物种的关系最可能是种间竞争,两个种群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重叠越多,竞争程度越强,故竞争程度①>②>③,C错误;D、如果资源丰富,两个物种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造成损害,D错误。故选A。6.(2023春·重庆·高二重庆巴蜀中学校考期末)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它们几乎绝迹。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调查稻田中青蛙的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B.原来稻田中的青蛙、泥鳅、鳝鱼、田螺等所有动物构成群落C.稻田群落的结构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D.30年来稻田群落的上述变化使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加[答案]D.[解析]A、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A错误;B、群落是由一定区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的,故原来稻田中的青蛙、泥鳅、鳝鱼、田螺等所有动物不构成群落,B错误;C、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C错误;D、青蛙会吃害虫,因此30年来稻田群落的上述变化使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加,D正确。故选D。7.(2023春·浙江金华·高二校联考期末)研究人员调查了甲地和乙地两个某乔木种群不同坡向的径级结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乔木在甲地阳坡和阴坡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图中I~IV径级的数量变化趋势可以反映种群数量波动C.预测乙地阳坡、阴坡该乔木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相同D.该乔木I径级个体数量甲地可能小于乙地[答案]D.[解析]A、该乔木在甲地阳坡和阴坡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图中I~IV径级的数量代表的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故图中I~IV径级的数量变化趋势不能反映种群数量波动,B错误;C、乙地阳坡,幼年期个体数少,老年期个体数多,则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地阴坡,幼年期个体数多,老年期个体数少,则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故预测乙地阳坡、阴坡该乔木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不同,C错误;D、纵坐标表示的是每500m2中的个体数,但甲乙两地的面积未知,故该乔木I径级个体数量甲地可能小于乙地,D正确。故选D。8.(2023春·福建泉州·高二校考期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C.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答案]C.[解析]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A正确;B、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C错误;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D正确。故选C。9.(2023春·云南普洱·高二普洱思茅一中校考期末)下列关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中的骆驼刺植株只有几厘米高,但根可达15m,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B.斑马善于快速奔跑,是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C.松鼠、长臂猿善于树栖和攀缘,是与森林环境相适应的D.某些蕨类叶绿体颗粒小、数量多,是与其阴生环境相适应的[答案]D.[解析]A、骆驼刺只有几厘米高有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根可达15m便于吸收更多的水分,这是其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B、草原环境中缺少遮蔽物,斑马善于快速奔跑,是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便于躲避敌害的追捕,B正确;C、森林中的植物主要以高大乔木为主,松鼠、长臂猿善于树栖和攀缘,是与森林环境相适应的,C正确;D、某些蕨类叶绿体颗粒大、数量多,能利用较弱的光照强度,是与其阴生环境相适应的,D错误。故选D。10.(2023秋·黑龙江大庆·高二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期末)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和行动迟缓的特点B.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C.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地区D.在热带雨林地区,林中植物的花多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答案]B.[解析]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A错误;B、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类型较多,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都能适应湿地的环境,B正确;C、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地区,C错误;D、在热带雨林地区,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D错误。故选B。11.(2023秋·河南信阳·高二统考期末)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出现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及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较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多,时间短、演替速度快B.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一般不会在下一演替阶段消失C.建群种一般为优势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答案]A.[解析]A、初生演替较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多,但是时间长,演替速度也比较慢,A错误;B、演替过程中会出现优势种,属于优势替代,所以,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一般不会在下一演替阶段消失,B正确;C、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建群种为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C正确;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D正确。故选A。12.(2023春·河南新乡·高二统考期末)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其上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圆圈越大,种群数量越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过程中,自养生物为异养生物提供食物等条件B.演替过程中,异养类群生物数量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演替稳定后,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数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D.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减小了[答案]C.[解析]A、自养型生物能够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演替过程中,自养生物为异养生物提供食物等条件,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圆圈越大,种群数量越多,结合图示可知,随演替进行,异养类群生物数量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B正确;C、在该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的营养级较低,占有的能量较多而数量并不占有优势,C错误;D、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据图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减小了(圆圈变小),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或有一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2023春·全国·高二期末)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研究了两种草履虫的种间竞争后提出竞争排斥原理,即由于对限制性环境资源的竞争,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是不能够稳定存在的,该原理证实了生态位分化是维持物种共存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占用的资源情况B.对于限制性环境资源的竞争,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则种间竞争越激烈,最终一定会导致一方濒临灭绝C.群落中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资源很丰富的热带雨林,有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就可以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损害[答案]BC.[解析]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种群,A错误;B、对于限制性环境资源的竞争,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最终导致一方濒临灭绝,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B正确;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虽然环境资源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如热带雨林,生态位有重叠的两种生物也会因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会给对方带来损害,D错误。故选BC。14.(2023秋·河北唐山·高二校考期末)为有效控制夏玉米田中马唐、牛筋草和反枝苋三种恶性优势杂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做了一项试验:研究了绿豆分别与3种优势杂草在不同种植比例条件下,对杂草株高、干重的影响,试验检测结果如下图。该项研究有助于揭示玉米绿豆间作模式的生态控草机理,为玉米田杂草的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1可知,绿豆对3种杂草的株高均有抑制作用,且在四组混种比例下,杂草株高随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加B.据图2可知,在四组混种比例下,随着绿豆混种比例的增加,杂草干重逐渐减少,表明绿豆对杂草的竞争力随其比例的增加而增大C.与间作模式控草相比,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的最大缺点是除草剂会诱发杂草产生抗药性且污染环境D.杂草与作物间的地上竞争主要是对光的竞争,其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对地上空间的优先占有能力及株高和叶面积等[答案]BD.[解析]A、据图1可知,绿豆对3种杂草的株高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四组混种比例下,杂草株高随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错误;B、据图2可知,在四组混种比例下,随着绿豆混种比例的增加,杂草干重逐渐减少,因而能说明绿豆对杂草的竞争力随其比例的增加而增大,B正确;C、与间作模式控草相比,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的最大缺点是除草剂的使用会作为选择的因素使杂草的抗药性增强,且污染环境,C错误;D、杂草与作物间的地上竞争主要是表现为对光的竞争,其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对地上空间的优先占有能力及株高和叶面积等,D正确。故选BD。15.(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样方编号马尾松(株)麻栎(株)枫香(株)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101914207102006204011213026162210004007182291250091530600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答案]ACD.[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密度为=(16/400+24/400+20/400+22/400+18/400)/5=0.05株/m2,该地总面积为1km2,因此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0.05×106=50000株,A正确;B、种群密度维持在K/2左右,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这样可以保证林木的总生物量,因此并不是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B错误;C、根据表格数据,马尾松中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衰退型,麻栎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为增长型,林地群落分层现象明显,C正确;D、该地麻栎数量最多,枫香其次,马尾松最少,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现象,且马尾松多处于老年个体,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故选ACD。16.(2023春·全国·高二期末)某地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植物生态位变化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林龄中龄林(1999年植)(约60种)成熟林(1986年植)(约66种)过熟林(1960年植)(约59种)物种鹅掌柴三桠苦草珊瑚三桠苦润楠鹅掌柴纽子果冬青九节重要值9.349.336.0616.2211.454.6923.818.778.39生态位宽度2.7432.41.812.742.191.981.791.98注:重要值是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利用重要值确定群落中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大小反映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资源利用能力和对生态的适应能力。A.人工马尾松林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重要值越大,生态位宽度也越大D.人工马尾松林下优势种变化趋势为强阳性树种→阳性树种→半阳性树种[答案]BC.[解析]A、人工马尾松林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该过程发生在土壤条件存在的地方,A正确;B、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并没有表现逐渐增加,如过熟林中的林下物种数目低于成熟林,B错误;C、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重要值越大,生态位宽度未必越大,C错误;D、随着演替的进行,人工马尾松林中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林下优势种变化趋势为强阳性树种→阳性树种→半阳性树种,D正确。故选BC。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每题12分)17.(2023秋·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茶园间植树木是我国茶叶生产中的特色栽培措施,栗茶间作是较为典型的类型。板栗是喜光、深根性乔木,茶树是喜湿、耐阴、根系较浅的小灌木。实践证明,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可取得板栗、茶树两旺,提高经济效益。以下是栗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群落结构的部分数据。表1

栗茶间作模式下茶园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情况平均树高(m)根系的分布情况栗茶间作板栗4.24主要分布在地下20~40cm茶树1.07主要分布在地下0~20cm表2

不同模式下茶园群落物种数及个体数情况害虫种类/种害虫数量/只天敌种类/种天敌数量/只物种总数/种栗茶间作茶园112224359162239单一茶园7340392577129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表1数据,从群落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栗茶间作模式下可取得板栗、茶树两旺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2)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与单一茶园相比,栗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的害虫种类增多,但害虫数量反而减少,综合表1、表2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3)茶尺蠖是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茶尺蠖,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应将茶尺蠖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水平。(4)研究发现茶园土壤动物的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可有效指示茶园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受干扰程度。若要调查茶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方法进行调查,而一般不适于用样方法,原因是。[答案](1)栗树平均树高4.24m,茶树平均树高1.07m,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2)物种组成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害虫种类增多;但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茶园整体上物种更丰富,所以害虫数量减少(3)K/2以下(4)取样器取样法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解析](1)间作模式一般是较高的植物和较矮的植物间作,栗树平均树高4.24m,茶树平均树高1.07m,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从而两种植物的光能利用率都提高。(2)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与单一茶园相比,栗茶间作模式下物种丰富度较大,结合表格信息,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害虫种类增多;但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茶园整体上物种更丰富,所以害虫数量减少。(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害虫达到的种群的K/2,则易快速繁殖而爆发,故应控制在K/2以下。(4)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可选择取样器取样法。18.(2023秋·浙江舟山·高二统考期末)舟山因海而生,为海而谋。为缓解“东海无鱼”之痛,舟山市政府出台伏季休渔、整治海洋垃圾等一系列修复措施。为评估修复效果,科研人员对海洋不同区域的物种进行调查研究,下图为沿岸带某底栖植物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情况。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近年来舟山海域小黄鱼、带鱼、黑鲷等鱼类的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是伏季休渔使种群的增大,整治海洋垃圾可使环境容纳量增大。鱼的种群数量通常可采用进行调查,同时对捕获的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图形。(2)调查发现近两年舟山海域沿岸带的底栖植物数量明显增多,可推测底栖动物的数量也在增加,其依据是。图中底栖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和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能否据图判断春季和秋季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原因是。(3)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除捕食外,还有;优势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数量和生活力对群落的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保护群落不仅要保护珍稀物种,也要保护优势种。[答案](1)出生率标记重捕法年龄金字塔(2)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种类数量温度和光照强度否图中反映只是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变化,而不能反映所有物种数目的多少(3)竞争结构和内部环境[解析](1)休渔举措将有利于提高鱼类种群的出生率,进而提高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鱼这种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以绘制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2)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底栖植物数量明显增多,则底栖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图中可知,不同的月份,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故底栖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3月和9月)较高,而6月的物种丰富度较低,说明可能是温度和光照变化影响的结果。丰富度是指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该图反应的只是群落中优势种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春季和夏季的物种丰富度的高低。(3)从3月到9月优势种①数量发生变化,其生物因素可能包含捕食和竞争。在生态系统内,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优势种通常具有较多的数量,且对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有决定性作用。19.(2023春·河南驻马店·高二统考期末)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草带,宽度为400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物种观察数量觅食生境出现率/%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生境1生境2生境3小坚果茎类草屑螺类贝壳沙砾甲壳类其他绿翅鸭21206703352.816.7012.013.005.5绿头鸭1513981178.30.807.15.61.17.1鹤鹬1678640360050.025.025.000青脚鹬15172928430033.333.3033.30.1(1)两种鸟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一定完全一样吗?(答“一定”或“不一定”),请以上述调查表举例说明。(3)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与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与也有种间竞争,因为。(4)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答案](1)绿翅鸭和鹤鹬(2)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一样,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3)绿头鸭鹤鹬、青脚鹬鹤鹬也吃螺类、贝类,青脚鹬也吃螺类、其他(4)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5)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解析](1)据表可知,绿翅鸭和鹤鹬都是主要出现在生境1和生境3,说明这两种鸟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2)据表可知,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一样,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故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不一定完全一样。(3)据表可知,绿头鸭也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故绿翅鸭与绿头鸭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鹤鹬也吃螺类、贝类,青脚鹬也吃螺类、其他,因此绿翅鸭与鹤鹬和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4)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0.(2023春·湖北荆门·高二统考期末)荆门漳河茶叶历史悠久,茶汤色谷黄透绿清澈明亮,开汤浓郁醇厚,满口回甘。但近年来,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某科研小组对某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单作茶园生态系统(种植单一品种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实施了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通过绿色植物(如豆科、禾本科等超积累植物)从被污染环境中吸收一种或几种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从而降低环境中重金属的浓度,以达到修复被污染环境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小组选择适宜的大豆进行茶、豆间作,发现茶园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浓度明显下降,同时土壤肥力也得到了提升,其原因是。(2)蜘蛛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蛛的相关指数进行调查后,得到表中数据(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茶园类型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普通茶园个体数1530956602物种数574633丰富度指数7.636.325.21分别从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各选取5个茶丛,调查并统计其上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该过程采用的方法为。在统计各种蜘蛛种类时,同时还统计了各种蜘蛛的相对数量,该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是。研究发现,捕食性蜘蛛体内重金属含量高,从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重金属在沿食物链转移过程中产生现象,即营养级越高,重金属浓度越大。结合上述信息普通茶园中蜘蛛的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和。(3)研究发现,植物在受到轻度有害物质的刺激时,会通过加快细胞呼吸来补偿生理上受到的损害,以适应有害物质的刺激,称为伤呼吸。某实验小组欲探究5μmol/L氯化镉溶液对大豆幼苗是否存在伤呼吸作用。请依据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补充写出实验思路。(实验所需材料及试剂有某大豆幼苗、5μmol/L氯化镉溶液等)实验思路: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大豆幼苗若干随机均分为A、B两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A组呼吸速率大于B组则说明5μmol/L氯化镉对大豆幼苗存在伤呼吸作用;若A组呼吸速率小于或者等于B组则说明5μmol/L氯化镉对大豆幼苗不存在伤呼吸作用。[答案](1)大豆吸收了重金属,而根瘤菌固氮增加了土壤肥力(2)样方法记名计算法生物富集喷施除草剂不利于蜘蛛的生长繁殖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3)将A组幼苗置于5μmol/L氯化镉溶液处理一段时间,B组不做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幼苗的呼吸作用强度[解析](1)科研小组选择适宜的大豆进行茶、豆间作,发现茶园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浓度明显下降,同时土壤肥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是因为大豆吸收了重金属,因而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含量下降,同时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的固氮增加了土壤肥力。(2)分别从不同类型的茶园各选取5个茶丛,由于蜘蛛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故调查蜘蛛个体数(种群密度)的方为样方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由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表格中蜘蛛的物种数量确定,统计蜘蛛物种数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研究发现,捕食性蜘蛛体内重金属含量高,从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重金属在沿食物链转移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重金属浓度越大,捕食性蜘蛛营养级高,因而体内重金属含量高。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可以看出普通茶园采茶较频繁,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喷洒除草剂也不利于蜘蛛的生长繁殖。(3)本实验欲探究5µmol/L氯化镉溶液对大豆幼苗是否存在伤呼吸作用,自变量为是否用5µmol/L氯化镉溶液处理,实验对象为大豆幼苗,因变量为呼吸强度,因此实验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